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第四章 大气卫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 )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D.能反射无线电波
E.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
2.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 )
A.色素沉着作用 B.杀菌作用 C.红斑作用 D.抗佝偻病
作用 E.镇静作用
3.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B.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C.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
D.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
E.空气阳离子与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相同
4.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 )
A.地势低凹 B.逆温 C.空气潮湿 D.气温高 E.大气SO污染
2
严重
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 )
A. SO B. HS C. CO D. O E. NO
2223
6.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 )
1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A.气温、气流、气压、光照 B.气温、空气离子、气压、
雷电
C.气温、气流、气压、气湿 D.气温、气流、气湿、雷电
E.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
7.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 )
A.排出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出
高度
B.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出高度
的平方成反比
C.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
D.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
E.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
8.大气发生逆温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 B.气温随高度的增
加而降低
C.γ<0 D.γ>0 E.γ=0
9.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 )
A扩散 B.微生物分解 C.氧化 D.植物吸收 E.沉降
10.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
B.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
c.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2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D.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
E.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
11.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 )
A.慢性中毒 B.变态反应 C.急性中毒 D.肺癌 E.佝偻病
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温室效应 D.大气能见度降
低
E.机体免疫力降低
13.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 )
A.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
B.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
C.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D.易发生在河谷盆地
E.受害者呼吸道剌激症状出现最早
14.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B.多发生在早晨 C.主要污
染物是S0 D.多发生于寒冷季节 E.多发生于河谷地
2
带
15.酸雨是指降水的pH小于( )
A. 6.5 B. 5.6 C. 4.5 D. 3.0 E.以上都不对
16.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多环芳怪 D.二氧化氮 E灰
3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分
17.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
B.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
C.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
D.大气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有联合毒作用
E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
18.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多大的颗粒物( )
A.≤100µm B.≤10µm C.≤2.5µm D.≤0.1µm E.≥1µm
19.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气中的BaP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
B.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
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
D.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
E.多环芳烃中有强致癌性的多为四到七环的稠环化合物
20.下面关于CO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急性CO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含量无关
B血中COHb含量与空气中的CO浓度呈正相关
C.急性CO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D.胎儿对CO的毒性比成人敏感
E.吸烟者血中的COHb浓度比非吸烟者高
21.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 )
4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A.血铅是铅暴露的重要指标
B.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
C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更敏感
D.儿童血铅在100µg/L时,可以出现学习能力的下降
E.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22.有关O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
3
A.属于二次污染物 B.易进入呼吸道深部 C.来自汽车
尾气
D.可引起哮喘发作 E.儿童对O敏感
3
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中,每个污染物
的标准分为三级。二级标准不适用于( )
A.风景游览区 B.居民区 C.农村地区 D.商业交通居民
混合区 E.文化区
24.我同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采用何种指标来
规定PM的标准( )
10
A.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和年平均浓度限值
B.日平均浓度限值和月平均浓度限值
C.日平均浓度限值和年平均浓度限值
D.1h平均浓度限值和年平均浓度限值
E.日平均浓度限值和季平均浓度限值
25.大气污染状况监测中,下列除了哪项都是点源监测的布
点方法( )
5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A.捕捉烟波采样B.烟波下方采样 C.棋盘式布点 D.四周布
点E.扇形布点
26.有关一次最大浓度的采样,错误的是( )
A.在污染最严重时采样 B.在污染源的下风侧采样
C.当风向改变时停止采样 D.采样时间最短也要30min
E在气象条件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时采样
27.不属于大气污染物内暴露指标的是( )
A.血中碳氧血红蛋白 B.尿氟 C.尿羟脯氨酸
D.血NO血红素 E.血铅
28.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对几种污
染物制定了限值( )
A.2种 B.4种 C.6种 D.8种 E.1O种
29.下面关于细颗粒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细颗粒物易沉积于肺泡中
B.细颗粒物又称为飘尘
C.细颗粒物的某些较细组分甚至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
D.细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运≤2.5µm
E.细颗粒物易于吸附各种重金属元素
30.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规定,
二级标准时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限值为( )
A.0.05mg/m /mC.0.15mg/m D.0.20mg/m E.
0.30mg/m
6 / 40
3
33 33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31.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是( )
A. CO C.0 D. S02
23
32.下面哪项不是酸雨的有害作用( )
A.使皮肤癌的发生率增加 B.破坏农田和植被的化学组成
C.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水溶性 D.影响土壤中生物的生存
E.增加输水管材中金属化合物的溶出
33.大气中的NOx主要指( )
A.N0和NO B.N0和NO 和N0 D.N0和N0 E.N0
22232523
和N0
2
34.下列哪种气体不能引起温室效应( )
A. CO B. CO2 C. CH4 D. N0 E.含氯氟烃
2
35.下列物质都可破坏臭氧层,除了( )
A. CCl B. CFCs C. N0 D. CO E.哈龙类物质
422
36.烟囱的有效高度是指( )
A.烟囱本身的高度 B.烟囱本身的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C.烟气抬升高度 D.烟囱本身的高度的平方
E.烟囱的高度与烟气上升高度之乘积
37.不利于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 )
A.气温高 B.天气晴朗 C.紫外线强烈 D.风速小E.阴雨
38.大气颗粒物是指( )
A.固体颗粒B.液体颗粒 C.尘埃细粒
D.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E.固体颗粒和尘埃细粒
7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39.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
A.0B.过氧苯酰硝酸酯 C.甲醛 D. CO E.过氧乙酰硝酸酯
3
40.下面有关S0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2
A.主要作用部位是上呼吸道
B与可吸人颗粒物共存,其毒性大大增强
C.可以增强BaP的致癌作用
D.哮喘患者对S0更为敏感
2
E.主要来源于硫酸厂
41.下面哪项不属于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 )
A.呼吸道炎症 B.微量元素缺乏 C.变态反应性疾病
D.机体免疫力下降 E.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
42.有关N0的健康危害,错误的是( )
2
A.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 B.对眼睛的剌激作用较小 C.毒性
比NO高
D.哮喘患者对N0较敏感 E.与0有协同作用
23
43.光化学烟雾中最多的成分是( )
A. PANs B. NOx C. 0 D. HCs E.醛类
3
44.关于大气卫生防护的规划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
B.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
C.工业企业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D.城市绿化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作用
8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E.避免在山谷内建立有废气排放的工厂
45.下列哪种方法不是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
A捕集 B.催化 C.燃烧 D.冷凝 E.吸附
46.有关逆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γ>0,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B.γ<0,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C.γ>0,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D.γ<0,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E.γ〉γ,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d
47.光化学烟雾中,光化学氧化剂包括( )。
A.O3 C.醛类化合物 D.以上都是
48.大气处于什么情况下,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
A.大气处于不稳定状况 B.大气处于稳定状况
C.大气处于中性状况 D.大气处于极稳定状况
49.吸收由太阳放射出来的宇宙射线和紫外线,保护地球上
的生物不受损害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逸散层
50.我国于( )年首次发布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A.1950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89年
5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自( )起在全国范
围内实施?
A.2013.1.1 B.2014.1.1 C.2015.1.1 D.2016.1.1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发布日期是( )
A.2013.6.5 B.2014.4.24 C.2014.8.29 D.2015.8.29
9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53. 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
A.4月22日 B.6月5日 C.3月22日 D.3月12 日
54.对大气中某一点污染源的污染现状进行监测时,在风向
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其布点可选用( )。
A.扇形布点 B.方格布点 C.棋盘布点 D.梅花布点
55.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 )。
A.加高烟囱高度 B.提高抬升高度
C.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D.加强绿化
56.大气卫生标准中规定两种浓度,其中制定日平均最高容
许浓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污染物的( )。
A.急性中毒和刺激作用 B.人群过敏和慢性中毒
C.急慢性中毒 D.慢性中毒和潜在性危害
57.空气中重离子数与轻离子数之比小于( )时,空气较
为清洁?
A.50 B.60 C.70 D.80
58.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
A.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 B.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C.燃料的燃烧 D.交通运输
59.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不大于( )μm的颗
粒物。
A.0.1 B.2.5 C.10 D.100
60.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
10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采用何种指标来规定PM2.5的标准( )
A. 8h平均浓度限值和年平均浓度限值
B. 日平均浓度限值和月平均浓度限值
C. 日平均浓度限值和年平均浓度限值
D. lh平均浓度限值和年平均浓度限值
61.我国采用空气污染指数向公众发布大气污染状况,它分
为5个级别,当易感人群症状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时,空气质量状况应该是( )
A.优 B.良 C.轻度污染 D.中度污染
62. 一工厂它的烟囱有效高度为100m,当风向为东北风时,
其有害气体的着陆点,大概在该工厂的( )
A.东北方位500-1000米处 B. 东北方位1000-2000米处
C. 西南方位500-1000米处 D. 西南方位1000-2000米处
63.对一个区域进行大气污染物监测时,一般常采用的指标
是( )。
A.Pb、CO、NO2 B.SO、PM、NO
2102
C.SO2、Pb、CO D.SO、BaP、NO
2X
64.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污染大气的特点是( )。
A. 燃烧完全、烟囱高度低、比较集中、季节性强
B.燃烧不完全、燃烧效率低、不太集中、低空排放
C.燃烧不完全、燃烧效率低、比较集中、季节性强
D.低空排放、燃烧效率低、燃烧不完全、烟囱高度低
11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65.城市热岛风通常是指( )。
A.城市热空气上升,四郊冷空气流向城市
B.四郊热空气上升,城市冷空气流向郊区
C.冬季城市空气流向四郊,夏季四郊空气流向城市
D.夏季城市空气流向四郊,冬季四郊空气流向城市
66.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的飘尘,主要是( )。
A.颗粒直径>5μm的颗粒 B.颗粒直径>10μm的颗粒
C.颗粒直径<5μm的颗粒 D.以上都不是
67.城市大气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
A.灯泡厂排放物 B.含铅汽油的使用
C.铝厂排放物 D.氯碱工厂
68.下列何种行为属于大气自净作用( )。
A.被植物吸收
B.污染物向下风侧更远的地方转移
C.降落到地面又被风吹起再次进入大气
D.转变成二次污染物
69.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
对几种污染物制订了限值?( )
A.4 B.6 C.8 D.10
70.大气垂直递减率的含意是( )。
A.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的现
象
12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B.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的现
象
C.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的度
数
D.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的度
数
71.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开采含( )等有
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
A.高硫分、高粉尘 B.重金属
C.低硫分、低灰分 D.低硫分、低粉尘
72.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
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
( )
A.淘汰制度 B.清洁生产制度
C.限期治理制度 D.监管制度
二、多选题
1.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主要包括哪几种方式?( )
A.扩散 B.沉降
C.氧化和中和反应 D.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2.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有哪些? ( )
A. 温室效应 B. 臭氧层破坏
C. 酸雨 D. 大气棕色云团
13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3. 在人群健康调查研究中常采用的大气污染物暴露评价方
法有哪些?( )
A. 大气监测资料 B. 调查问卷
C. 个体暴露测定 D. 生物材料监测
4. 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效应的测定的方法包括哪些?
( )
A. 疾病资料 B. 个体暴露测定
C. 体检 D. 生物材料监测
5. 关于对流层,下列的描述不正确的有( )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 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D. 能反射无线电波
6. 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 )
A. 消炎作用 B. 抗佝偻病作用
C. 杀菌和免疫增强作用 D. 平衡兴奋和镇静作用
7. 下列哪些不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 )
A. SO B. HS C. PANs D.O
223
8. 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A3095-2012)对下
列哪几种污染物做了限值?( )
A. SO B. PM C. PM D .NO
2102.5 2
9. 关于大气卫生防护的规划措施,正确的有( )
14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A.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
B.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
C.工业企业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D.城市绿化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作用
10. 根据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下列行为不合法的是
哪一项?( )
A. 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船
B.在城市郊区的荒地上焚烧沥青、橡胶
C.在城市燃煤供热地区,统一解决热源,集中供热
D.将淘汰的设备无偿赠送给他人使用
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与之前的标准相比,
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将三类区并入二类区;
B. 取消NOx指标,同时对NO和O的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
23
C. 增设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μm)浓度限值和臭
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D. 调整了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12.关于空气离子,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大气中带电荷的物质统称为空气离子;
B.近地表大气中存在的空气离子有轻离子和重离子;
C.新鲜的清洁空气重离子浓度较高;
D.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较高。
15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13.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呼吸道的沉积部位不同,下面描述
不正确的是( )
A.粒径大于5μm的颗粒物多沉积在上呼吸道;
B.粒径大于2.5μm的颗粒物多沉积在上呼吸道;
C.粒径小于5μm的颗粒物多沉积在肺泡内;
D.粒径小于0.4μm的颗粒物多沉积在肺泡内。
14.进行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时,应尽可能选择
哪些人群作为调查对象?( )
A.老人 B.儿童 C.职业暴露人群 D.服用药物人群
15.关于大气中的多环芳烃(PAH),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主要来源于各种含碳有机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
B.大气中的多数PAH易吸附在粒径<5μm的颗粒物上;
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
D.苯并芘是唯一经吸入染毒实验被证实可引起肺癌的PAH。
16.对大气点源污染进行调查时,调查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
A.该地区的地形、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
B.地理位置及其与周围居住区及公共建筑物的距离
C.废气中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规律、
排放高度;
D.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及人口构成。
17.逆温的类型主要包括( )
16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A.辐射逆温 B.下沉逆温
C.上升逆温 D.以上都对
18.按照粒径的大小。大气颗粒物一般可分为哪几类?( )
A.总悬浮颗粒 B.可吸入颗粒物
C.细颗粒物 D.超细颗粒物
19.影响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的因素包括哪些?( )
A.排放量 B.排放时间
C.与污染源的距离 D.排放高度
20.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包括哪些?( )
A.大气的自净作用 B.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C.气象因素 D.地形
21.大气污染物的转归包括哪些方式( )
A.自净作用 B.转移
C.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D.以上都对
2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包括哪些?( )
A.烟雾事件 B.心血管疾病
C.肺癌 D.酸雨
23.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
B.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生成;
C.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
D.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
17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24.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 )
A. CO B.甲烷
2
C.氧化亚氮
25.能够导致臭氧层损耗的气体包括( )
L
224
26.属于大气卫生监督里面的预防性卫生监督的是( )
A.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参与新建城镇或改建旧城镇的规
划阶段
B.对拟新建的工厂的设计图纸进行卫生学评价
C.对于面源、点源和线源污染进行定期的大气质量监测
D.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统计分析
27.酸雨形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包括( )
3 2 x
28.大气污染对健康的慢性危害包括哪些下列方面( )
A.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 B.降低机体免疫力
C.引起变态反应 D.以上都对
29.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
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
B.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以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8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为依据。
C. 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
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和论证,并征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
业事业单位和公众等方面的意见。
D.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执行情况
应当定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标准适时进行修订。
30.下列关于大气结构描述正确的有( )
A.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平均厚度约20km
B.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上界伸展至约55km处
C.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D.热成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于无线电通讯有重要意义
31.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下列关于扬尘污染防治描述
正确的是( )
A.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
并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
B.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具体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
案。
C.施工单位无需在施工工地公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负
责人、扬尘监督管理主管部门等信息。
D.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建设单位应当对裸露地面
进行覆盖;超过两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铺装或者遮盖。
32.可引起哮喘患者症状加剧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
19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B.O
23X
33.下列哪些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规定?( )
——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2
—— 重量法
10
C.苯并[a]芘 ——高效液相色谱法
D.O —— 紫外荧光法
3
34.下列关于大气卫生防护措施中规划类措施的是( )
A.改善能源结构、大力降低能耗
B.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
C.合理安排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
D.完善城市绿化系统
35.下列关于气态污染物的来源描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SO主要来自于火力发电厂等的燃煤污染;
2
B.大气中的CO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炼铁等排出的废气;
C.大气中的铅主要来源是铅锌矿开采冶炼、铅冶炼厂、蓄
电池厂等的含铅废气的排放;
D.大气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各种含碳有机物的热解
和不完全燃烧。
36.下列关于大气污染物描述错误的是( )
A.气态污染物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B.颗粒物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20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C.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使用的各种燃料的燃烧是我国
大气中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D.公路扬尘、建筑扬尘是我国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37.点源污染监测可选用的布点方式有哪几种?( )
A.四周布点 B.扇形布点
C.几何状布点 D.捕捉烟波布点
38. 紫外线(UV)按其不同波长的生物效应可分为( )
-C -B -A D.以上都对
39.大气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指标包括哪些?( )
降低 B.血液溶菌酶增高
C.呼出气NO增加 p53突变
40.下列关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成分对健康的影响描述正确的
是( )
A.颗粒物中的金属(铁、铅等)可引起过敏反应及呼吸
道传染病
B.颗粒物中的有机物可引起致突变、致癌、诱发变态反
应
C. 颗粒物中的光化学物(臭氧、过氧化物等)可引起下
呼吸道损伤
D.颗粒物中的离子(SO、NH)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
44
41. 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描述正确
的是( ):
21 / 40
2-+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A.《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由国家环境部
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
B.采用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空气质量时,监测仪器应全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连续运行。
C.《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由各级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D.各类环境空气功能区的范围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
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划分,报本级人民政府批
准实施。
4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周围环境应符合下列哪些要求?
( )
A.监测点周围100m范围内不应有污染源。
B.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保证270°以上的捕集空间。
C.监测点周围应有合适的车辆通道。
D.监测点周围的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
障。
43.下列关于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说法正确的
是( )
A.污染源可分为点源、面源和线源三种类型,不同的污
染源调查方法也不相同;
B.采样点的选择和布置与调查监测的目的和污染源的类
型有关;
22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C.对点源进行监测时,选择所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监测
指标;
D.对线源进行监测时,一般应测定PM、NO和CO。
2.52
44.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大气中
的有害物质规定了不同形式的浓度限值,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
A.对于有急性危害的物质应制订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B.对有慢性作用的物质应制订日平均浓度限值;
C.对于既能产生急性危害,又能产生慢性危害的物质,
则可制定出了1小时平均浓度限
值,日平均浓度限值和年平均浓度限值。
D.以上都对
45.下列关于大气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说法正确的
是( )
A.大量的颗粒物进入肺部对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可导致
局部支气管的通气功能下降;
B.颗粒物可通过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
响;
C.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死亡率有短期影响;
D.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呼吸道的沉淀部位不同。
三、判断题
1.大气圈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是对流层。 ( )
23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2.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高,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
度低。( )
3.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建设对大气环境有影响
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必公开环境影响评
价文件。( )
4.能够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一定是二氧化硫或者三氧化
硫。( )
5.环境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100μm的颗粒物称之为
总悬浮颗粒物。( )
6.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规定,环境空
气功能分区一般分为三类。( )
7.文化区为环境空气功能分类中的一类区。( )
8.环境功能分区质量要求一类区年平均颗粒物(粒径小于等
于2.5μm)浓度限值为20μm/m3。( )
9.环境功能分区质量要求二类区年平均颗粒物(粒径小于等
于2.5μm)浓度限值为35μm/m3。( )
10.环境功能分区质量要求一类区24小时平均总悬浮颗粒物
浓度限值为80μm/m3。( )
11.环境功能分区质量要求一类区24小时平均总悬浮颗粒物
浓度限值为100μm/m3。( )
1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确保全面、客观地反映检
24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测结果。( )
13.对于环境空气检测过程中缺失和删除的数据均应说明原
因,并保留详细的原始数据记录。( )
的24小时平均浓度统计数据有效应符合每日至少有
2.5
20个小时平均浓度值或采样时间,否则视为无效数据。( )
15.大气监测资料能够很好的反应人实际对空气污染物的暴
露情况。( )
16.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我国自2000年1月1日起,
停用生产含铅车用汽油。( )
17.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如SO等的载体,使之进入肺脏
2
深部,加重对肺的损害。( )
18.大气中颗粒物的来源与不同季节无关。( )
19.光化学型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颗粒物、SO、硫酸雾。
2
( )
20.扩散和沉降是大气污染物净化的主要方式。( )
21.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
的15-20倍。( )
22.空气阴离子对机体具有镇静、催眠、镇痛、镇咳和降压
作用。( )
23.霾是粒径小于10um的气溶胶。( )
24.臭氧层位于距地面高度为15-35KM的平流层中,其分布
有季节性变动。( )
25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25.大气污染物中化学污染物种类最多、污染范围最广。( )
26.干洁空气中O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最高。( )
2
27.大气污染按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种。
( )
28.对于国家环保部制订的“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和酸雨控
制区”的污染源,其SO的排放只需达到排放标准即可。( )
2
29.当气块的干绝热递减率γd大于气温垂直减率γ时,则大
气为处于不稳定状态,大气中的污染物容易扩散。( )
3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纳入突发
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
31.对线源污染监测时,其采样设备采样口离地面的高度应
在2-5米范围内,距离路边缘距离不得超过30米。( )
32.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铅的年平均限值是
1ug/m( )
33.一般来说,二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要比一次污
染物大。( )
34.气态污染物的含硫化合物中,HS数量最大,危害也最严
2
重。( )
35.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多数在平流层中聚集。
( )
36.对面源污染进行监测时,采样点的设置可采取几何布点
法。( )
26 / 40
3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37.为避免城市热岛效应,应将城市中有污染的工厂迁移至
城市周围。( )
38.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量。( )
39.湍流是指空气不规则运动。( )
易吸附各种有毒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危害极
10
大。( )
41.城市环境中,人为来源的PM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 )
0.1
42.煤燃烧不完全时会产生CO、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
2
四、简答题
1.简述大气对流层的特点。
2.大气污染一般可分为几类?
3.按照粒径大小,大气中的颗粒物可分为几类?
4.举例说明二次污染物的概念
5.简述风向频率图的概念和用途。
6.试比较煤烟型烟雾事件与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异同。
7.简述酸雨的主要危害。
8.简述S0对健康的主要影响。
2
9.简述影响颗粒物生物学作用的因素。
10.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各级的基本要求
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11.大气污染物按其形成过程可分为哪几类?
27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包括哪些?
13.我国制订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14.简述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防制措施。
15.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
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是什么?
16.大气卫生监督和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17.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因素有哪些?
18.大气的结构包括哪些?
五、问答题
1.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包括哪些?
2.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包括哪几种,请全面描述。
3. 大气污染物的转归包括那些过程?
4.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5.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包括哪些方面?
6.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有哪些行为时可由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
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7. 简述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8. 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
范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
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是什么?
9.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点的监测数据的管理应遵守哪些要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求?
10.请列出环境空气污染监测点位周围环境与采样口设置的
具体要求。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E 3.B 4.D 5.D 6.C 7.D 8.C 9.B 10.E 11.E 12.E 13.B
14.A 15. B 16. C 17. B 18. B 19. B 20. A 21. B 22. C
23. A 24. C 25. C 26. D 27. C 28. E 29. B 30. C 3l. D
32. A 33. B 34. A 35. D 36. B 37. E 38. D 39. D 40. E
41. B 42. A 43. C 44. B 45. A 46. D 46.D 47.D 48.A 49.B
50.B 51.D 52.D 53.B 54.A 55.C 56.D 57.A 58.A 59.D 60.C
61.C 62.D 63.B 64.D 65.A 66.D 67.B 68.A 69.D 70.C 71.A
72.A
二、多选题
2. ABCD 6. AD 7. AB
8. ABCD 9. ACD 10. BD 11. ABCD 13. AC
17. AB 18. ABCD 19. ACD 20. BCD
24. ABC 25. CD 26. AB 27. BD 28. ABCD
29. ABCD 30. BCD
38. ABCD 39. BCD 40. BC 41. ABCD
44. ABCD 45. ABCD
29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18.× 19.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37.× 38.√ 39.√ 40.×
41.√ 42.×
四、简答题
1.答: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它集中了
占大气总质量75%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量,是天气变
化最复杂的层次。该层的特点有:①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降低。这是由于对流层的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
量,但能吸收地面反射的能量所致;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
运动。近地表的空气接受地面的热辐射后温度升高,与高空
的冷空气形成垂直对流。
2.答:大气污染包括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大类。天然
污染主要由于自然原因形成,例如沙尘暴、火山爆发、森林
火灾等。人为污染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可
来自同定污染源(如烟囱、工业排气管等)和流动污染源(汽
车、火车等各种机动交通工具)。二者相比,人为污染的来
源更多,范围更广。
3.答: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可分为:①总悬浮颗粒物:指粒
30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径≤100 µm的颗粒物;②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
10µm的颗粒物;③细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2.5µm的颗粒
物;④超细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0.1µm的颗粒物。
4.答: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
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
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常见
的有S0在环境中氧化遇水形成的硫酸;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
2
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
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
硝酸酯(PANs)。
5.答: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在不同时刻有着相应的
风向和风速。将一定时期内各个风向出现的频率按比例标在
罗盘坐标上,可以绘制成风向频率图。风向频率图能够反映
某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主导风向,从而能够指示该地区受某一
污染源影响的主要方位,全年污染以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地区污染最严重,瞬时间污染以排污当时的下风向地区受影
响最大。
6.答:煤烟型烟雾事件与光化学烟雾事件(略)
7.答: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
营养元素如钾、钠、钙、镁会被溶出,使土壤pH值降低。
受酸雨侵蚀的植物叶片,叶绿素合成减少,出现萎缩和果实
31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产量下降。在降水值小于4.5的地区,马尾松林、华山松和
冷杉林出现大片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地死亡。酸雨还可抑
制土壤微生物的繁殖,特别是对固氮菌的伤害,使土壤肥力
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
(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酸化的水体微生物分解有机物
的活性减弱,水生植物的叶绿素合成降低,浮游动物种类减
少,鱼贝类死亡。
(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酸雨增加土壤中有害重金属
的洛解度,加速其向水体、植物和农作物的转移。研究显示,
在酸化水区内,水体和鱼肉中的柔含量明显增加。
(4)其他:酸雨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面水
pH值下降而使输水管材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榕出等。
8.答:①S0可刺激呼吸道平滑肌内的末梢神经感受器,
2
使气管或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和分泌物增加;②S0可降低
2
动物对感染的抵抗力,损害巨噬细胞参与的杀菌过程;③吸
附S0的颗粒物是变态反应原,能引起支气管哮喘;④S0还
22
有促癌作用,可增强B(a)P的致癌作用。
9.答:①颗粒物的粒径: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沉降与其粒
径有关。一般来说,粒径小的颗粒物沉降速度慢,易被吸人;
②颗粒物的成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多达数百种以上,可分
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颗粒物的毒性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
关。颗粒物上还可吸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③呼吸道
32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清除沉积于呼吸道的颗粒物是呼吸系
统防御功能的重要环节。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清除机制有所不
同;④其他: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可影响颗粒物在呼吸道的
沉积。例如,运动时呼吸的量和速度都明显加快,这样将大
大增加颗粒物通过沉降、惯'性冲击或扩散在呼吸道的沉积。
10.答:①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
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适用
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
等地区;②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
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情况下,不发
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适用于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
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等地区;③三级标准:为保
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
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适用于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
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
干线等地区。
11.大气污染物按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
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
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如SO、CO、NO、
2
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
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大气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常
33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见的有SO在大气中氧化遇水形成硫酸盐、O和PANs等。
23
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危
害及远期影响,其中急性中毒包括如大气污染物浓度在短期
内急剧增高,使当地人群吸入大量污染物可引起急性中毒;
慢性危害及远期影响主要有(1)长期刺激产生炎症 (2)
心血管疾病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4)慢性中毒 大气
中许多污染物能引起慢性中毒。
13. (1)对机体不应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
期危害; (2) 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3)对人体健康
无间接危害;(4) 选用最敏感指标;(5)经济合理和技术
可行。
14.(一)控制污染 (1)改善能源结构和燃料结构,
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2)改革生产工艺、采用新型的除尘
设备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减少工业生产中烟尘的排放;(3)
采取严格措施,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特别是以柴油为燃料的
机动车;(4)发展区域集中供暖、减少分散烟囱;(5)加强
对工地、道路扬尘的管理,对裸露地面进行绿化和铺装。
(二)加强环境监测和健康影响评价 建立更为广泛的城
市大气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污染监测网。在弄清我国大
气颗粒物污染与人群健康的计量反应关系的基础上,完善现
有的大气颗粒物环境质量标准,提出保护易感人群、防止颗
粒物污染对健康危害的预警系统。
34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15.(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
(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
状况;
(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
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16.(一)预防性卫生监督 1.参与规划; 2.审查图纸;
(二)经常性卫生监督 1.环境监测; 2.健康监测;
3.建立危险品档案; 4.信息与决策。
17.(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1.排放量2.与污染源的距
离3.排放的高度;
(二)气象因素:1.风和湍流2.温度层结3,气压4气
湿
(三)地形。
18. 1.对流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成层;逸散层。
五、问答题
1.(1)工农业生产污染,各种工业企业是大气污染的主
要来源,包括:①燃料的燃烧,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过
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②生产过程排出的烟尘和废
气,以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石油化工厂、水泥厂等对
大气污染最为严重;(2)由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耗用煤
35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3)交通运输性
污染,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排出的尾气,其中汽
车排出有害尾气距呼吸带最近,而能被人直接吸入, 其
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铅尘
等。(4)其他。
2. (1)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可分为:①总悬浮颗粒物:指粒
径≤l00μm的颗粒物;②可吸入颗粒物:指空气动
力学直径≤10μm的颗粒物;③细颗粒物:指空气
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物;④超细颗粒物:指
空气动力学直径≤0.lμm的颗粒物。
(2)大气污染物按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
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
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如
SO、CO、NO、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大气
2
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
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
同于一次大气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常见的有SO在
2
大气中氧化遇水形成硫酸盐、O和PANs等。
3
3.(一)自净 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的自净能力,使浓度降
低到无害的程度。大气的自净作用主要是物理作用
(扩散、沉降),其次是化学作用(氧化、中和等)
和生物学作用(植物吸收等)。
36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二) 转移 当大气污染物不能充分自净时,污染物可以
转移到其他的环境领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1.向
下风侧更远的方向转移 由于大气稀释作用不彻
底,污染源周围的局部大气可将污染物转移得更
远。 2.向地面水体或土壤转移 例如酸雨,降落
到土壤可使土壤酸化。 3.向平流层转移 很多气
体可以垂直性扩散上升,直到平流层,引起平流层
的污染。
(三)形成二次污染 有些污染物转移到其他环境介质后,
在某些条件下,该污染物仍可回到原先的大气环
境,对该大气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
4. 大气对健康的直接危害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及远期
影响,其中急性中毒包括如大气污染物浓度在短期内急
剧增高,使当地人群吸入大量污染物可引起急性中毒;
慢性危害及远期影响包括(1)长期刺激产生炎症;(2)
心血管疾病(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4)慢性中毒;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包括(1)温室效应;(2)
臭氧层破坏(3)酸雨(4)大气棕色云团。
5.(一)污染源的调查 污染源可分为点源、面源和线源三
种类型,不同的污染源调查方法也不相同。
(二)污染状况的监测 包括1.采样点的选择,2.采样时
间的确定3监测指标的确定4采样记录5检测结果
37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的分析与评价
(三)人群健康调查 包括 1.暴露评价,其方法包括收集
大气监测资料、调查问卷、个体暴露测定及生物材
料监测2.健康效应测定 其方法包括收集疾病资
料、体检及生物材料监测3资料统计和分析。
6.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
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
的,责令停产整治:
(一)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监
测设施或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
(二)未按照规定对所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有毒有害大气
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
(三)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
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
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
(四)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自动监测数
据的;
(五)未按照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的。
7.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大
气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
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38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和进行净化装置设计的而依据。
(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是为保证达到污染物排放
标准而从某一方面做出具体技术规定,目的是使生产、设计和
管理人员容易掌握和执行。
(4)大气污染警报标准:警报标准的规定,主要建立在
对人体健康的影影响和生物城市限度的综合研究基础之上。
8. (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
浓度值;
(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
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
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三)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
量的影响;
(四)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
(五)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9.(一)现场监测采样以及样品保存、运输、交接、处理
和实验室分析的原始记录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凭证,
应在记录表格上按规定格式填写;
(二)原始记录应使用墨水笔或档案用签字笔书写,字
迹端正、清晰、数据更正规范,不得涂改或撕毁原
始记录;
39 / 40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三)监测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各项
记录负责,及时记录,不得以回忆方式填写;
(四)测试人和审核人在原始记录上签名后方可报出数
据;
(五)原始记录应有统一编号,按期归档保存。
10.(一)监测点周围50米范围内不应有污染源;
(二)点式监测仪器采样口周围,监测光束附近或开放
光程监测仪器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不能有
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
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
离,应为该障碍物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高度差的两倍以
上;
(三)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保证270°以上的捕集空间,
如果采样口一边靠近建筑物,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
180°以上的自由空间;
(四)监测点周围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安全和防火措施
有保障;
(五)监测点附近无强大的电磁干扰,周围有稳定可靠
的电力供应,通信线路容易安装和检修;
(六)监测点周围应有合适的车辆通道。
40 / 40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7:15: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445132133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三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三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