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12 05:44:58 阅读: 评论:0

周定王陵-女医肉奴隶电影

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
2023年11月12日发(作者:关于的作文)

1

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

——选择题、填充题、简述题

1.通常北半球各个纬度地区盛行风。

答:0°-30°低纬:东北信风;

30°-60°中纬:盛行西风(西南风);

60°-90°高纬:极地东风(东北风)

2.地球的冷热极。

答:冷极:南极乔治峰,最低气温-90°

热极:索马里境内,最高温为63°

3.干洁大气中的成份

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

气体,简称干洁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

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

氪、氙、臭氧等。P20

4.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变化,最小、最大。

答:变化:0°~90° 最小: 最大:正午

5.通常一天中相对湿度最值最有可能出现时间。

答:白天温度高,蒸发快,进入大气的水汽多,水汽压就大;夜间相

反。每天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清晨,在海洋

上,或大陆上的冬季,多属于这种情况。但是在大陆上的夏季,水汽

压有两个最大值,一个出现在9~10时,另一个出现在21~22时。在

1

2

9~10时以后,对流发展旺盛,地面蒸发的水汽被上传给上层大气,

使下层水汽减少;21~22时以后,对流虽然减弱,但温度已降低,蒸

发也就减弱了。与这个最大值对应的是两个最小值,一个最小值发生

在清晨日出前温度最低的时候,另一个发生在午后对流最强的时

候。 而相对湿度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水汽压,还取决于温度。气温

升高时,虽然地面蒸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这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

升高而增大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减小。同样的道理,在气温降

低时,水汽压减小,但是饱和水汽压随温度下降得更多些,使相对湿

度反而增大。所以相对湿度在一天中有一个最大值出现在清晨,一个

最小值出现在午后。

6.大冰期一般持续时间。

答:全球已出现过3次大冰期和2次大间冰期。大冰期持续时间约

1,000万~2,000万年,气温和雪线下降;大间冰期持续时间约3亿

年,气候变暖,冰川退缩,气温和雪线上升,中纬度温度变化幅度高

10℃。

7.我国东部的总体气候特征

答;季风性显著,大陆性强

8.地面和大气所放射的辐射类型

答: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人、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10.在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中,影响范围最广的气团是哪个

答:最广的:【热带太平洋气团】(东部地区)热带大陆气团 (西

部地区)、赤道气团(长江以南地区)、西伯利亚气团(长城以北、

2

3

大西北)、极地太平洋气团(东北地区)

12.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如何变化时间

答: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收支相抵(平

衡)的时刻。对于北半球而言,一年中地面最热月温度,一般出现在

7月或8月,地面最冷月温度一般出现在1月或2月。

13.一天中近地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即日常所指的气温)出现时

间。

答:

夏季 冬季

最高气温 14~15h 13~14h

最低气温 05~06h 04~05h

14饱和水汽气压和温度的关系

答:炮和水汽压分为纯水面饱和水汽压和纯冰面饱和水汽压。一定温

度下,纯水汽与水或冰处于相态平衡的水汽压,称为纯水(冰)面饱

和水汽压。实验表明,饱和水汽压仅于温度有关,是温度的函数,随

温度升高而增大。而在同一温度下,纯冰面上的饱和水汽压要小于纯

水面上的饱和水汽压。

15.摩擦层中,在气压场随高度不变的前提下,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答:高度上升,风速增大

16北半球,高压、低压控制区内水平气流旋转方向

答:北半球:高压顺时针,低压逆时针控制区内水平气流旋转方向

17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中,最近的一次大冰期被称为P342

答:第四纪大冰期

3

4

延伸:全球已出现过3次大冰期和2次大间冰期大冰期持续时间约

1,000万~2,000万年,气温和雪线下降; 大间冰期持续时间约3

亿年,气候变暖,冰川退缩,气温和雪线上升,中纬温度变化幅度高

10℃。

1震旦纪大冰期 2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 3石炭纪—二叠纪大

冰期 4三叠纪—第三纪大间冰期 5第四纪大冰期(全球性变冷,

时又曾出现多次冷暖、干湿波动。)

18我国常见天气过程有那些。

答:寒潮天气过程、大型降水天气过程、台风天气过程和对流性天气

过程

延伸:自然界中有哪些途径和方式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

答:1增加水汽 使水汽压超过当时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 2 降低

温度,即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使饱和水气压减小到小于当

时实际水汽压。也可以使两种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冷却包括:

绝热冷却 辐射冷却 平流冷却 混合冷却 接触冷却

19在欧亚大陆东岸暖温带盛行气候,冷温带盛行气候

答:

20.在台风生命史的四个阶段中,台风强度减弱,影响范围缩小的是

答:台风的生命史分为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

强度减弱、影响范围缩小的是衰亡期。

4

5

21.我国的梅雨季节发生的时间地点P253

答:时间:每年初夏(6月中旬-7月上旬)时期(20天)

地点:我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

22赤道地区一年中太阳高度角随时间的变化。

答:春分日(每年的321日(或20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纬线

上,极圈移动到南北极点上,全球昼夜长短相等;正午太阳高度角赤

道上90°——直射,由赤道越往两极太阳高度越低,极点上太阳高

度角为0°。

秋分日在每年的923(22);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纬线上;

极圈移动到南北极点上;全球昼夜长短相等;正午太阳高度角赤道上

90°——直射,由赤道越往两极太阳高度越低,极点上太阳高度角为

0°。

夏至日在每年的622(21);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23.5°N);极圈移动到南、北极圈纬线上(66.5°S、66.5°N);赤

道纬线上昼夜长短相等;北极圈以北是极昼、南极圈以南是极夜,所

以越往北白天时间越长夜晚时间越短,越往南白天时间越短夜晚时间

越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回归线

90°——直射,距离北回归线越远太阳高度越低,南北极圈纬线

上太阳高度角为0°。

冬至日在每年的1223(22);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

(23.5°S);极圈移动到南、北极圈纬线上(66.5°S、66.5°N);赤

道纬线上昼夜长短相等;北极圈以北是极夜、南极圈以南是极昼,所

5

6

以越往北白天时间越短夜晚时间越长,越往南白天时间越长夜晚时间

越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南回归线

90°——直射,距离南回归线越远太阳高度越低,南北极圈纬线

上太阳高度角为0°。

23中国冬季风与夏季风的特点(P311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渐进北上,冬季风突进南下

24南京、广州位于什么气候带内

南京位于东部季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处于副热带气候带。

广州属副热带气候带。

25我国湿润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等年降水量线)

答:

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一线,其中中段大致与我

国古长城一线吻合

延伸: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折向青藏高原

东南边缘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为湿润

地区,此线以西以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下,为半湿润地区。

的地理意义是:等降水量线传统意义上南方与北方分界线北方旱地与

南方水田的分界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

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与温带落叶阔叶分界线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等等。400

米年等降水量线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

东端 一线,它同时也是我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

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是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

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6

7

400mm降水量线把我国大致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 200毫米年

[1]

等降水量线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经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线,

此线是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也是中国沙漠区与非沙漠区的

分界线。

26按温度铅直结构分,大气层分层(P28

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27 冬季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有那些?

答:西伯利亚气团(绝大部分地区)热带太平洋气团(东南沿海)南

海气团(云南)

28大气中常见的光散射现象答:

答:1.蔚蓝天空,2.霞光,3.暮曙光

29常见的光折射现象

答:1.蒙气差 2.海市蜃楼3.彩虹 4.

30.常见的地方性风

答: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峡谷风

31.台风入侵我国的路径。 台风的路径也有三条

答:1.西移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移动,进入南海,在我国广

东、海南或越南沿海登陆。

2.西北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移动,穿过台湾岛或琉球

群岛,在我国福建、浙江、江苏沿海一带登陆。

3.转向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移动后,转向东北,袭击

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

7

8

32.大气的组成。

答: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悬浮颗粒组成。除去水

汽和悬浮颗粒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一)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它们在空气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二)水汽

大气中的水汽比氮、氧等主要成分少得多,但其含量在大气中随时间、

地域以及气象条件的不同变化很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干旱地区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可低到0.02%,而温湿地区可高达6%.

(三)悬浮颗粒

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悬浮颗粒主要来源于岩石的风化、火山爆发、宇宙

落物以及海水溅沫等。它的含量、种类以及化学成分都是变化的。

33.一天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

答:日垂直分布:1.日射型(受热型);2.辐射型(放热型);

3.上午转变型(由辐射型向日射型过渡)

4.傍晚转变型(由日射型向辐射型转变)

年垂直分布:放热型(冬季),受热型(夏季)和过渡型。

34.大气中常见的降温实现凝结的过程。

答:1.辐射冷却,2.混合冷却

3.接触冷却,4.绝热冷却

8

9

35.寒潮冷空气从关键区入侵我国有四条路径。

:1.西北路(中路)冷空气从关键区经蒙古到达我国河套附近南下,

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循这条路径下来的冷空气,在长江以北

地区所产生的寒潮天气以偏北大风和降温为主,到江南以后,则因南

支锋区波动活跃可能发展伴有雨雪天气。

2.东路冷空气从关键区经蒙古到我国华北北部,在冷空气主力继续

东移的同时,低空的冷空气折向西南,经渤海侵入华北,再从黄河下

游向南可达两湖盆地。循这条路径下来的冷空气,常使渤海、黄海、

黄河下游及长江下游出现东北大风,华北、华东出现回流,气温较低,

并有连阴雨雪天气。

3.西路冷空气从关键区经新疆、青海、西藏高原东南侧南下,对我

国西北、西南及江南各地区影响较大,但降温幅度不大,不过当南支

锋区波动与北支锋区波动同位相而叠加时,亦可以造成明显的降温。

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

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

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

降温。

36.气候系统。

答: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

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

物理系统。

大气圈:大气圈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变化最大的组成部分。

9

10

1)大气圈的组成: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此外,还悬浮由一些固体杂质和液体

微粒;

大气的气体组成成分:主要成分——氮、氧、氩,99.96%;微量气

体成分——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

干洁空气:90km以下可以看成是分子量为28.97的“单一成分”的

气体;

大气中臭氧的形成、分布与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水汽;

大气气溶胶粒子。

2)大气的结构:

大气的上界:物理上界——1200km;着眼于大气密度,约2000

3000km

大气的垂直分层:观测证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有显著

差异的。根据温度、成分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

情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

1)对流层:

范围:~对流层顶(对流层顶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

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对流运动显著;气象要素水

平分布不均匀。 对流层的分层:行星边界层(或摩擦层)、自由大

气、对流层顶。

2)平流层:

范围:对流层顶~55km左右。

10

11

主要特征:随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约30km

以上,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显著升高;气流比较平稳,垂直混合运动显著减弱;水汽含量

极少。

3)中间层:

范围:平流层顶~85km左右。

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垂直运动强烈;水汽含量更少;

电离层D层。

4)热层:

此层没有明显的顶部。有人观测在250500km有人认为可达800km

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升高;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在高

纬度晴夜,可出现极光。

5)散逸层:

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

主要特征:该层的主要特点是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是大气

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

1)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湖泊、江河、地下水和地表上的一切液态水,其中海

洋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最重要。

海温的垂直变化:表层暖层、斜温层、冷水层。

海洋在气候系统中具有最大的热惯性,是一个巨大的能量贮存库。

11

12

2)陆面:

岩石圈、陆地表面;岩石圈变化时间尺度长;陆面的动力作用和热力

作用。

3)冰雪圈:

冰雪圈包括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和地面雪盖等。

冰雪圈的变化尺度:陆地雪盖——季节变化;海冰——季节到几十年

际的;大陆冰原和冰川——几百甚至到几百万年。

冰雪圈对地表热量平衡的影响:很大的反射率;阻止地表和大气间的

热量交换。

4)生物圈:

对气候变化很敏感,反过来影响气候。

对大气和海洋的二氧化碳平衡、气溶胶粒子的产生以及其他与气体成

分和盐类有关的化学平衡等的作用。

37.台风形成的条件和台风降水的来源

答:条件:1.广阔的高温洋面;

2.合适的地转参数值

3.气流铅直切变要小;

4.合适的流场

来源:

38.辐射差额分布对中国气候分布有何影响?

答:自南到北气候差异性明显,尤其是东部地区呈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规律,加剧了气候的复杂性。

12

13

辐射差额的产生主要是有纬度因素造成的,我国国土辽阔,纬度跨度

大,使得我国的温度带自南到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

带和寒温带5个热量带,因此加剧我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39.影响水面蒸发速率的因子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水面蒸发速率

的?

答:因子: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和湍流扩散强度;

如何影响:1.水源 没有水源就不可能有蒸发,因此开旷水域、雪面、

冰面或潮湿土壤、植被是蒸发产生的基本条件。在沙漠中,几乎没有

蒸发。

2.热源 蒸发必须消耗热量,在蒸发过程中如果没有热量

供给,蒸发面就会逐渐冷却,从而使蒸发面上的水汽压降低,于是蒸

发减缓或逐渐停止。因此蒸发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热量的供给。

实际上常以蒸发耗热多少直接表示某地的蒸发速度

3.饱和差 蒸发速度与饱和差成正比。饱和差愈大,蒸发

速度也愈快。

4.风速与湍流扩散 大气中的水汽垂直输送和水平扩散能

加快蒸发速度。无风时,蒸发面上的水汽单靠分子扩散,水汽压减小

得慢,饱和差小,因而蒸发缓慢。有风时,湍流加强,蒸发面上的水

汽随风和湍流迅速散布到广大的空间,蒸发面上水汽压减小,饱和差

增大,蒸发加快。

除上述基本因子外,大陆上的蒸发还应考虑到土壤的结构、湿

度、植被的特性等。海洋上的蒸发还应考虑水中的盐分。 在影响蒸

13

14

发的因子中,蒸发面的温度通常是起决定作用的因子。由于蒸发面(陆

面及水面)的温度有年、日变化,所以蒸发速度也有年、日变化。

40.北半球太阳方位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答:除北极外,一年中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日出正东日没正西。夏

半年内,日出东偏北方向,日没西偏北方 向;且愈近夏至日,日出

日没方位愈偏北。冬半年内,日出东偏南方向,日没西偏南方向;且

愈近冬至 日,日出日没方位愈偏南。

41.江淮梅雨天气过程在对流层中不同高度的主要天气系统。

答: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青藏高压),对流层中层高纬度地区:阻

塞形势(阻塞高压)中纬度地区:较平直的西风气流,浅槽东移副热

带地区:带状副高,脊线:日本南部~华南 低空:西南低空急流,

江淮切变线地面:江淮静止锋(梅雨锋)

42.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答: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43.全球昼长时数的分布规律。

答:相同纬度,昼长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夏季昼长随纬度

升高而加长,冬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缩短,春、秋分则不随纬度升高

而变。

44.全球行星风带的分布

答: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副热带无风带,东北信风带(贸易

14

15

风带),赤道辐合带(赤道无风带)

45.欧亚大陆两岸气候特点的差异。

答:副热带气候带:大陆西岸: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

大陆东岸:盛行东南风,气候湿润。

暖温带气候带: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季风气候

46.气候变化的原因。

答: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

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以及毁林引起

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

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47.气温日、年变化的基本规律。

答:大气的温度在一昼夜内有一个最高值(日最高气温)和一个最低

值(日最低气温)。一天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为气温

日较差。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地方时,不同)左右,最低气

温一般出现在凌晨。气温在一年中也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中、高纬度地区,最高值一般出现在7月,(沿海8月),最低值出

现在1月。

如果某地一日之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大,即日较差大,说

明该地气温的日变化大;如果某地一年之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

差值大,即气温年较差大,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大。

48.气溶胶粒子的作用。

1

15

16

它们能作为水滴和冰晶的凝结核、太阳辐射的吸收体和散射体,并参

与各种化学循环,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思想工作小结-五月天丁香网

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05:44: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7390982132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大气气溶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