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山歌

更新时间:2023-11-11 11:28:27 阅读: 评论:0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试卷-安邑县

白茆山歌
2023年11月11日发(作者:平凡女人奇欲记)

白茆山歌的生存现状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江南吴歌从形成之日起,就凝结了典型的民族

性格与传统,并且在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积淀了多层次的民族音乐。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吴歌发展支派白茆山歌从历史中走来的,是一代又一代

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对传统的执著、守护与热爱!正是由于他们代代间的口耳相传,

我们才得以在今天的时空中,领略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韵。

常熟白茆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重要一脉,它具体出现的

时间,有文字记载可在南朝乐府中寻找到线索。至今可以落实最为确切的一首,

1

见于明代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七:“好条白茆塘,只是开不全。若与开得

全,好与西帅歇战船”(西帅指当时与张士诚争雄的朱元璋)

白茆山歌是白茆人在田间劳作时演唱的歌,所流传的山歌,内容非常丰富,

主要分劳动、古人名、地名、物名、节令、私情、摇船、长工、仪式、佛偈、叙

事、儿歌等种类。如今,随着城市化进展迅速,适合山歌演唱的环境正慢慢消失,

所以,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讲,把这样一种演唱形式记录下来,其意义就显得尤

为重要。而本文,也将阐述在现代化城市背景下,白茆山歌的生存状况。

一、 吴歌概念的定义

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太湖流域

地区,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有四个嫡系,分别是相城阳澄

渔歌、常熟白茆山歌、吴江芦墟山歌以及张家港的河阳山歌,而在留存至今的吴

歌之中,要属江苏省常熟市白茆镇的“白茆山歌”保存最为完善。

追溯宗源,吴歌是从何时何地产生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吴歌作为一种

文化现象,至少从迄今3~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就已经伴随着先民的

生产、生活而产生,并在上万年的历史时间中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推测,在中国

的文字没有出现之前,吴歌就已经存在太湖流域地区产生和持续存在,并已经

2

发展到相当程度了。在江南吴歌存在的上万年历史中,这一特殊的中国民歌各种

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和传播着,并且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非凡的记录。

1

2

贺学君《白茆山歌传承方式试议》

以中国文字的代表甲骨文为例,其出现迄今不过4000~5000年。但吴越文化的先声的河姆渡文化的历史,

则已有6000~7000年。鉴于音乐文化与生产和生活的一般生成作用关系,可以认为音乐的产生应在文字产

生之前。

1

在东晋至南朝宋、齐时期,吴歌又称“子夜歌”,因为传说这种歌是来自一

位叫“子夜”的女子的创作。“子夜歌”主要描写家庭生活、男女爱情等题材,

这些内容特征也使得吴歌的风格清丽温婉,柔情似水。当然,这种音乐风格的形

成也与江南这一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有一定关系。长江中下游属于

3

平原地区,这里历来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人们安居乐业,同时,长

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这种农耕生活方式使伴随农田劳动而歌唱的

“田歌”,成为这个地区分布最普遍,体裁最丰富,曲目数量最多的民歌体裁。

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歌谣,题材大多以歌颂爱情,赞美生活为主,所以在演唱的

时候也就形成了吴歌细腻婉约之美。

二、吴歌的发展过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录了周代十五个诸侯国民间流传的

民歌。在《诗经》中,我们并没有找到吴歌的踪迹,这是因为当时只收录了黄河

以北地区以及江、汉一带的民间歌谣。但这并不能证明江南地区就没有自己的民

歌。顾颉刚先生《吴歌·吴歌小史》中说到:吴歌最早起源于何时,我们不甚

4

清楚,但也不会比《诗经》更迟。可是因为《诗三百篇》的编者只收集了中原和

江、汉的国风,江以南的吴、越、楚都没有在风雅中占得一席地位。这也许是因

为他们蛮夷鴃舌之音,还不足以登中原文化的大雅之堂的缘故。可是这并不能证

明吴人没有歌,不会唱。

从史料记载来看,比较早大规模收录吴歌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的官方乐府机构

搜集的民歌,当时由乐府搜集的民歌中,载于“南朝乐府”的“吴歌”就多达

326首。其中90%以上内容是描写男女之情的。所以被当时的文人称为是“黄色

歌曲”

第二次大规模收录吴歌的时期,就到了明代,当时冯梦龙采录了由宋、元到

明代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编纂成了《山歌》《挂枝儿》等吴地民歌集。

冯梦龙比较支持吴歌原本的“真情流露”,反抗政教诗学的态度。他认为,民歌

的可贵之处就是抒发内心最本真的情感,而非像其它诗歌那样一定要用华丽辞藻

来修饰。

3

4

何晓兵:《音乐作品赏析教程:中国民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8月第一版),第122页。

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吴歌·吴歌小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03页。

2

第三次大规模收录吴歌,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发起的歌

谣运动。鲁迅提出要整理各地的歌谣、传说及童话,顾颉刚等人积极响应。最终

由顾颉刚编辑的《吴歌甲集》1925年)、王翼之编辑的《吴歌乙集》1927年)

等吴地民歌集,得以相继出版。

到了21世纪,有关部门又相继整理出版了《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

《吴歌遗产集粹》等书,并且吴歌也登上了国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江南地区多位民歌手还被授予了吴歌传承人的称号,这使得吴歌这种古老的艺术

种类又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焕发青春,并且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生根发芽。

作为吴歌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白茆山歌的发展是伴随时代发展的。位于江苏

省东南部的常熟市地处平原地区,那为什么会把发源于江南平原的民歌称为“山

歌”呢?其实,“山歌”这一概念不可望文生义,不能简单理解为“山区的民歌”

山歌概念只是指具有这样一些音乐形态特征的民歌:演唱音域宽广辽阔,声区高

亢,旋律起伏比较大,节奏自由,速度往往比较自由舒缓,等等。由于白茆地区

的很多民歌都具有这些音乐形态特点,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这里的

民歌称为“山歌”了。

同时,白茆当地人对山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在白茆,人们经常会说“唱唱

歌,散散心”,最后一句“散散心”经过时间地演化,渐渐就成了“山歌”的谐

音。

三、历史上的白茆山歌

白茆山歌在白茆当地流传甚广,影响很深,几乎家家都会演唱,山歌已经融

入到了白茆人的生活。在白茆当地,几乎能随时随地听到他们美妙的歌声,尤其

是在夏秋季节,白茆人经常会聚集在白茆塘两岸或者在宽阔的田野上进行赛歌

会,在旧社会,赛歌会的时间甚至会持续几天几夜。因为白茆山歌更多考察的是

随机应变的能力,尤其在对歌的时候,常常以“盘歌”的形式出现,“盘歌”

5

是一种相互问答、斗智逗趣的对唱,歌词包含的知识内容极其广泛,是男女青年

考较对方知识和智力的主要手段。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白茆山歌的赛歌会会

持续几天几夜了。

5

何晓兵:《音乐作品赏析教程:中国民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8月第一版),第147页。

3

白茆山歌的句式,最为常见的是“四句头”这也是吴歌的重要特点。《乐

府诗集》中所收录的吴歌,大部分都以每首四句为主,其中又以五言四句为典型。

王运熙曾经详细考证了吴歌与汉魏《相合歌辞》的传承关系,认为五言四句是江

南民歌原有的形式。翻阅《晋书》《宋书》《南史》《隋书》中的《五行志》

6

中,的确多有这样的民谣、童谣出现:

庚公上武昌,翩翩如飞鸟。庚公还扬州,白马奔旒 《晋书·五行志》<

头民为庾亮歌>

宁食下湖荇,不食上湖莼。庾公没命丧,复杀王领军。《宋书·五行志》<

晋时吴中为庾义王>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宋书·五行志》<

童谣>

像这样朗朗上口的民谣、童谣,与六朝吴歌五言四句的句式非常贴近。

白茆山歌是吴地歌曲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江南农耕文化最自然的流露与体

现,她内涵非常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节令歌,摇船歌、地名歌、私情歌等

不同种类的歌曲。

在旧社会,大多数白茆山歌的内容都以“哀怨”为主题,因为当时老百姓家

里不富裕,吃不起饭,生活艰难,因而他们需要通过某种渠道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所以饶命在演唱山歌时,往往会表露出他们对生活的不满或者遗憾。同时,白茆

山歌的曲调也比较缓慢,听上去近似幽幽的“哀叹”,而不是愤怒的“咆哮”

当然,白茆山歌的内容也不全是为了表述当地百姓对未来的惆怅,和对生活

的不如意,它也是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娱乐工具。在夏天的插秧或

者秋收时节,农民们在稻田里一边劳作,一边哼上几句山歌,这时他们会觉得浑

身有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茆山歌有时能起到服务劳动热情、消除疲惫的作

用。

白茆山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弥足珍贵的

历史资料,同时它也和人民的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在一些山歌中能感受到浓郁

的民间生活气息。例如白茆山歌中的《正月半》,最具有吴地民歌中民俗文化的

代表性。这首民歌的每句歌词都很短小,但句句与江南平原农村特有的民俗、

6

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吴声西曲的渊源>,第36页。

4

物和农事相关:

正月半,龙灯看,摇车转;

三月半,桃红柳绿景致真惹看;

四月半,田麦长长黄一半;五月半,拔棵黄秧种种看;

六月半,水车得辘河里转;

七月半,田里早稻秀一半;

八月半,糖炒芋头吃吃看;

九月半,新米团子送亲眷;

十月半,家家老小吃的像个玉罗汉;

十一月半,买得年东回家转;

十二月半,太阳头里打算盘。

这首民歌中的每句话,都与江南农村中农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就像一部

通俗易懂的民俗学“百科全书”

白茆山歌中的摇船山歌,流传也非常广泛,因为白茆镇处在长江三角洲的腹

地,水域占全区面积的25%,连接太湖和长江的重要河道白茆塘把白茆分为南北

两部分,可以说白茆镇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旧时水路运输比较发达,船家在

划船过程中容易疲劳,这时他们通过唱山歌来排解寂寞。

例如下面这首《摇船歌》

摇一撸来扎一绷,

沿河两岸好风光,

片片麦苗绿油油,

秋风送来稻谷香。

又如白茆山歌里《网船上娘姨苦凄凄》的渔歌:

网船娘姨苦凄凄,

夜夜睏块冷平基。

日里张鱼拖虾网,

夜里还要捉田鸡。

捉着三条臭鰟鮍,

5

一早上市换麦粞。

四、当今的白茆山歌

(一)生态环境的缺失

白茆山歌在民间的流传主要靠口口相传,解放初期,由于农民的业余生活没

有现在这么丰富,唱山歌是最为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再加上几乎所有的山歌歌

手,性格都非常开朗、外向,喜欢展示自己的演唱才华,所以才会有当时自发形

成的万人对唱山歌的场面。可是随着改革开放,适合山歌生存的演唱环境改变了,

缺失了山歌生长的生态环境。所以如今已经很少看到群众自发形成的赛歌会了,

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官方色彩的山歌艺术节。

白茆当地的山歌艺术节现在还未形成气候,在20029月,由当地政府组

织举办了首届盛况空间的“白茆山歌艺术节”,虽然在艺术节上,许多山歌手向

大家展示了白茆山歌的艺术魅力,也听到了许多即将失传的唱腔,譬如“三邀三

环”,但是,在绚丽的灯光、舞美的映衬下,表演着原汁原味的山歌,总让人觉

得有点不相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山歌的生态环境缺失了,原来人们的那种日

常行为现在已经成了被动行为。

山歌仅有“保存”是不够的,因为“保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保存”下

来的东西,都是与它的原生态环境相割裂的,仅仅是从“田野”挪到了“舞台上”

或者“博物馆”里。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去“修复”或者“重建”它应有的生存环

境。

(二)山歌的历史变革

白茆山歌的种类繁多,光收录进《中国白茆山歌集》的作品就有近千首。这

些源于民间的歌谣经久不衰,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断提炼,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份

极其珍贵的无形文化财。

山歌,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镜子,白茆山歌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番鲜活的反映各

个时代特征的景象。通过这些山歌,可以洞察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民众,他们

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以及生活追求等。进入新时代,山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6

第一,山歌功能的变化。

过去的山歌,主要是为体力劳动服务的,当人们疲惫的时候,唱支山歌,疲

劳很快消失,而现在,这种作用已经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抒情言志,自娱

自乐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第二,山歌词曲的变化。

白茆山歌的词曲丰富多变,除了长篇山歌之外,短山歌的数量也是难以计数,

现在,虽然还有一些旧时的老山歌在民间传唱,但过去较为流行的《长工苦》

《荒年歌》等,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

在近几十年间,涌现出了许多首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山歌,这些新

山歌大多都是以描绘美好生活,赞美白茆镇新面貌为主,譬如《白茆塘水长又长》

《白茆塘上好风光》等,这些新山歌在群众中的传唱度也开始越来越广。

在曲调方面也有一些变化,原本老山歌中哀伤、苦闷的调子慢慢被现代人遗

忘,而一些曲调明快的山歌却保留下来,譬如《划龙船》《搭凉棚》等,并且每

年都会在当地的庙会上表演。现在在白茆镇出现的山歌局面是新老搭配,在继承

中创新,可以说新老山歌齐头发展。

第三,山歌传承途径的变化。

现在白茆山歌的社会传承途径,已经慢慢从劳动现场转向了文化阵地。人们

接触山歌,接受山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幼儿园、小学教唱山歌。现在白茆

当地,学唱山歌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进入了小学的课堂,甚至一些高校也开设

了山歌课程,邀请当地的山歌手作为客座老师走进课堂教学生唱山歌。2村里、

乡里教唱山歌。在白茆有一支业余山歌队,这支山歌队的队员年龄跨度很大,

轻的菜40多岁,最年长的有80岁,他们大多都是自发而成,他们的理由很简单,

就是爱山歌,经常会定期排练,并且出去演出。3、建立山歌馆。白茆山歌馆是

1995年建成的,这也是全国第一家山歌馆,在其中,陈列了山歌的起源,发

展历史,还有一些旧社会唱山歌时的劳作物品等,通过这种静态物品的展示,

人们对山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都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如白

茆山歌这种传统文化和艺术遗产,后人都希望能把它最真实的一面保留下来,

常常事与愿违。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化,这种艺术已经失去了原本生

7

存的土壤,而且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所谓“原汁原味”的表演,或许跟它起初的

样子也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了。

在现有的环境下,再也不可能让村民回到田野里,一边耕地一边唱歌,或者

划着渔船唱船歌了。即便有,那也不是一种日常行为,而是一种刻意的表演。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让人们逐渐从双手劳作中脱离开来,

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生产。

据白茆当地政府给我们介绍,他们正在建设一片庄园,在这个庄园里要恢复

山歌最本真的生存环境,专门雇佣一批人白天在里面生产劳动,每月还给他们一

定的工资,这些工资也足以保证基本的生活开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大家了

解山歌的生存环境,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利用这种无形文化来拉动旅游业。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

着“无人接班”的困境,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很难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上的积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当人们能够满足自己的温饱问题以后,才会考虑精

神层面的东西。但是,如果能把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产业结合在一起,在保护

的前提下,还能带来经济效益,那就不会存在上述的困境了。在韩国、日本,他

们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统称为“无形文化财”,我觉得这样一种说法更贴切,

这些艺术本来就是一种精神财富,只是无形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还有官方,开始意识到必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只有将它们继续发扬光大,才能提

高中国的经济软实力。

8

不冷不热的地方打一地名-作文开头结尾优美段落

白茆山歌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11:28: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733072124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茆山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茆山歌.pdf

标签:稻谷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