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第四辑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
•
“
朱玲玲
匸
:
二
阻
t
:
v
“
•
-宀
我国是一个具宜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
自产生城市以来,不仅以规模大
、
居民多
、
建
筑艺术的高超而闻名于扯,而且平面布局也
H
有其独特性.我国古代城市乎面布局特点的
产生和发展
,
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
尤其在都城上表现最为
突出
。
因此
,
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不仅
是研究城市史本身的课题
,
而且是研究中国
古代史
、
阐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必
须的.本文就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几个
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空原因
,
作一初
I
步探讨
Q
根据地下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记载
,
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
点
£
整齐划一性
:
'
*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这一特点在
,
《
考工记
》
中记载最为明确書
「
匠人营国
,
方九里旁三门
,
,
国中九
经九纬
,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
。
《
考工记
》
的成书年代
,
多数学者认为在
西汉
,
书中设计的都城布局蓝图
,
考其成书前
■
I
后的历史•是有所依据的
。
从上引
《“
考工记
》”
可知,古代的
国
,
实指
都城而言
。
“
国〃字的结构在金文中就是作方
.
・
八
b.b
J
’•
、
・
••
>
•
「
:
「
樋围着持戈的人。
《》
说文
*:
“
国療也
,
从口
从或或在古文字中可以互训
”
.国
、
邦
、
,
都皋
指国都
,说文
《
》
载之甚明
*
“
□
,
回也,象回币
E
之形
”
。
或
“
邦也
,
从口从戈
,
以守一
,
一地
也
。
”
守卫着用墙回币而围着的一块地域
,
就
7&r
F=1
o
再把古文字向前推
,
商代的甲骨文中
,
把
王都称作
“、“”
大邑
””
天邑
、
“
终邑
。
安阳殷墟
是商代后期的都城
,
而称作瘁天邑商
S
邑字卜
辞写%
”
形
,
吴大徵云
“
上作口形,古围字
,
下
郎马形
,
古节宇也
,
亦持节出使之义
。
”
①罗振
玉以为邑之下部应是人字
,
“
卜辞及古今文皆
作马
,
象屁形.邑为人所居
,
故从口从人
2
农
邑字上部所以从口就是都城方形围墙的象
形。
所以许慎
《
说文
》
曰
*
“
邑
国*也
,
从
口
”
。
…
我国古代城市用方形的墙围绕四周
,
地
下发揭的古城址和至今仍保存的
=
些古城都
具有这样的特色.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
中期城址
,之
是我国最早的城址
(
或称城堡
〉
一童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③河南登封告城镇
JJrf
的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
①
昊大徵
:
電憲斋古金录辛豳册
7
页髦围形节形
爵
②
罗振玉
:
增订弋殷虚书契考释
*
7
页邑字之释
。
⑧
河南省文物硏究网
「
.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严河
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厂载
*
文
齡
1983
年
3
期
。
—
153
被认为是禹都的阳城
,,
城虽不大
,
亦呈方
形
。
①商代中期的盘龙城
、,
郑州商城
也呈方
形
,
这两座城的城墙
,
至今还可以从地面上
看到
。
近年曲阜发掘西周初伯禽所都鲁城,
是
“”
一个近乎扁方形的完整城圈②
in
°城墙总
长达
11771
米③
,
该城一直使用到汉代
。
春秋
战国时期古城址发掘较多
,
但四周城墙探测
比较淸楚的有古魏城⑥
、
齐临淄⑤和楚处南
城⑥等
,
无不一一呈方形
。
如果说储工记方
》
中的
“
”
形城是对汉以
前都城的总结.
,。
那么汉代以后其影响不绝
曹
魏邺都
、
隋唐长安
、
洛阳
,
元明清的北京,基本
上都是这种形态
。
曹魏邺城东西宽
3
公里
,
南
北长
2.1
公里⑦
,
平面呈长方形
。
隋唐长安
城东西宽
9.78.6
公里,南北长
公里,平面呈
长方形⑧
。
隋唐洛阳北对邙山
,,
南对龙门
东
西最宽处
73
公里
,
南北最长处
.7.
29
公
里⑨
,
平面近锻方理
。
由于地势所限,不能象
枚安那样对称
,
但其整个规划还是力求方正
$
全城划分成
1Q3
.个里坊
,
里坊平面太致呈方
形
,
虽然比长安小,但显得较长安紧凑
。
宋东
京
(
今开封
》
由三重城组成
,
外城周长
48
里.
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略窄的长方形
-
。
元大都
“
周围共约两万八千六百米
”
,全城平面呈南
北略长的长方形⑩
。
明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
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而成的
,
将元时北墙向
南缩五里
,,
南墙向外推二里便整个城市仍保
持近似正方形
、
这种方正整齐的城市外形
,
给人一种特
别深刻的印象
,
美国地理学家泰勒看到北京
城说:“
北京的:城墙使它的外形象一个每边五
英里长的巨箱投在平原上
”
⑪
。
巨箱一样的
外形,从城市产生的初期起
,
直至封建社会最
后一个王朝清代
,
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一直
沿袭着
,
历数千年之久
。
城门与城内纵横交错的道路相对应,
即
《》
考工记
所指的国中九经九纬
“,
旁三门
经
涂九轨
”、、
。这些城门数和经
纬涂
、
轨制
,在
汉以前的城市不可能有这样完整的布局
,
但
.如临淄
、
曲阜鲁城中皆有宽阔的犬道与城门
Hl
Ml
Ml
■
相通
。
可是在古城遗址中
,
由于年代久远
、
可
提供研究的材料不多
,
而汉以后却有着丰富
的材札
>■
-
、
、
汉长安外城每边三门。
汉长安虽因先筑
宫殿
,
后又依地势围城郭
,
故都城的外形呈不
规则状
G
但城内开辟华阳
、
香室
、
章台
、
夕阴
、
尚冠篥街等八条主要街道
、、
太常城门
、
⑫
,
均
与城门相通
,
街道都呈直线,正东
、
正北作十
字交错
,
其中贯穿全城南北的一条道路长达
五公里半
,
宽
50
米
⑬
。
隋唐长安城外城东■南-西各开三门
(
城
北墙属禁苑,故不列入外城门数片以南墙正
中明德门最大
,。
有五个门道
城内有南北大街
□条
,
横向大街
14
条
,
其中通南墙三门和东
西六门的趣六街
J
是长安城主干大街档除了最
①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登
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期
>,
载髯文物
#1983
年
3
.
@
:
•
、
张学莎
髦浅谈曲阜鲁城的年代和基本格局•'载
:«文
1982
年比期
°
③
卓曲阜鲁国故城
■
4
页
°
④
臨正刚
、
叶学明
:
<
古魏城和禹王古城调査简报"
载■文物
》
1972
年
4
—
5
期
。
⑤
群力:
*
临潘齐国故城勘察报告■
,
载
<
文物
>
1^72
年
5
期日
@
文物编辑委员会
:
虬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
200
页
⑦
載■考古
俞伟超川邺城调查记
,
.
■
1963
年
1
期.
⑧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臥
南面通延平门和延兴门的东西大街为
55
米
宽外
,
其余五条皆宽达
100
米以上。
不通城
门的大街宽度
35-65
米①
。
这些纵横交错的
大街把全城分为
108
坊債街道整齐划一
。
元大都城北墙有二门戸东
、、
南
西皆三门
。
大都城中各城门间都有直道
,
十三世纪意大
利旅行家马奇菠罗记载元大都街道时说忙街
道甚直
,,
此端可见彼端
盖其布置
『
使此门可
由街道远望彼门也/②大都城内街道整齐
、
井然有序
。
全城由纵横各九条大街分成五十
坊
,
仅在沿积水潭东北岸开辟了全城唯一的
斜街.
明代北京城墙门除北墙二门外
,、
东
、
南
嘉*蜻年间又于南城外筑罗城
西仍开三门
,
使
北京平面呈
“
凸
”
字形
。
由于大城南墙南移,
大大拓展南城
,
明代在承天门
(〉
今天安门
前
开辟了
“
T
再形天街
,
天街东西两端各建长安
左门
、
长安右门
。
清乾隆年间又把长安左■右
门外的一段街道作围墙
,
并东西增作东三座
门和西三座门
,
延长了天街的两翼
,
此夭街的
两翼即今北京最宽的长安街的前身
。
'
;
《
考工记
》
说
,,
“
国申九经九纬
绘涂九
轨豎郑玄注
M
半经纬谓涂也
,
经纬之涂皆容
方九轨
”
。
贾公彦疏云
“
南北之道为经
,
东西
之道为纬中的
』
王城面有兰门面朝后市
,、
门有三涂;男子由
右
,
女子由壬,车从中央③
”
。
:汉长安外城西
墙直城西安门
、
东墙霸城门
、
宣平门
皆各有三个门道
,,
每门道宽
8
米
减去丙侧立
柱所占
2
米
,
实宽
6
米汉代车轨为匚
。
5
米,
故每一门道可容四个车轨
,
则每门共容十二
个车轨④
O
汉长安外城不仅城门分三道
;
入城后仍
分三途并行羽
《
汉书•成帝纪加帝为太子,
级初居桂宫
,
上尝急召
“,
太子出龙楼门
不敢绝
驰道
,
西至直城门
■
,
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仁
I
应劭曰:
“
驰道
,,
天子所行道也
若今之中
道。
”
即使是太子也不敢横越天子所行的中
央驰道经
,
只得走边道直至
““
直城门
”
,
作室
门
”
才能入未央宫
。
北魏都城洛阳
,
也沿袭汉长安城的作法,
陆机
《
洛阳记
》
*
“
宫门及城中大道皆分作三,
中央御道两边筑土墙高四尺余,外分之
,
唯公
卿尚书章服道从中道
,
凡人皆行左右,左入右
「
隋唐长安西城墙金光门
、
延平门;南墙启
夏门■安化门;东墻春明门
1
■
、
延兴门;北城丹凤
门均其有兰个门道
,
其中南填正中明確门内
对朱雀大街
,至于入城门后,
有五个门道⑥。
据
《
新唐书戰马周传
》
城门入由左,出由
右
”
。
《
唐会要
》
*
天宝三载五月
,
京兆尹萧昊
奏•请于要道筑甬道
,,
载沙实之
至于朝堂
。
从
之。
九月又奏广之⑦
。”
说明隋唐长安城内也
是分道并行的
6
0
:;.陪都洛阳,南城墙定鼎门■长夏门
、
厚载
门;东墙的建春门皆具有三个门道⑧
。
每边三门
,
每门三途每途三轨
I
,,
一门九
轨■纵横交错的街道
,
形成城中棋盘式的整齐
布局
”
、
d
在棋盘式的城市布局中
「
王朝主要机构
的位置也大体被固定下来这就是
,
《
考工记
》
“
左祖右社所谓的祖
,
”
。
社,
即指祭祖先和社稷神的庙
$
朝就是帝王施政
①
宿白
:>
老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厂载•考古
1978
-ig
0
期
。
'
<
的宫殿
,
市即指商业活动区卦
曲阜鲁城的平面布局
,
宫室居中
,
东■西.
北三面围绕许多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居住遗
址,这种大城圈套小城圈的平面
,
反映了西周
都城的格局
。,
汉长安城的设计突出宫殿
把帝
王朝政的中心宫殿安置在全城南部的主要位
置上
。、
未央宫
长乐宫两大主要宫殿区占据
了整个长安城的南部
。
汉长安城有九市
,三
市在东称东市
,,
六市在西称西市
分别分布在
长安城的西北隅橫门两側,是当时官府手工
业区。封建帝王是坐北朝南
2=
T
,
故长安城布局
是
“
面朝后市
”
•
“
;
一
•
.
魏晋南北朝
,
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
,
这
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北魏的洛阳-东魏的邺城
■I
等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都城
,
这些都城在
布局上与面朝后市
《
考工记的结构不同,
》
“
”
把宫殿安置在北部中央
,
市置于城南
「
其中
■
影响最大的是北魏洛阳宫殿在城北
,
,
而商业
市肆在伊洛水傍的城南部分
。
以后东魏的邺
城,
隋唐的长安都仿照这种布局
。
洛阳城有伊洛二水横贯其南城
。
由于护
洛河旁水运便利
,
最宜设置市场
。
据
《
洛阳伽
兰记
》
记裁洛阳南城的市里十分繁荣
。
首采
“
面市后朝
”
结构的魏孝文帝
,
他很
重视经济
、
水利和交通
。
《
魏书
・
成淹传
》
载,
孝文帝对成淹说
:
恒代无运漕之路
,
故京邑民贫
,
今移
都伊洛
,
欲通运四方
U!
。
由此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
意图摆脱经
济困难
,
乃其南迁的重要理由之一
2
b
。
因而在
规划新都布局时
,
必然会考虑伊洛在经济上
L
的便利条件
。
元大都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另一重要都
城
,,
大都置宫殿于城的南部
而把商业中心置
于北部
,
城内东部建太庙
,
西部安置社稷坛,
El!
符合
《
考工记中
》
“
左祖右社
P
前朝后市拶的原
—
—
156
一
则,但是
,
元大都又与北魏洛阳以来的旧制
不同
,
探其原因却与北魏相似。
元大都是在
金中都的离宫
(
大宁宫
〉
的基础上另行设计
的,而其北是海子
(
今积水潭片这里是当时开
凿的南北大运河的终点
,
是粮
、
货集散地.因
I
而自然形成商业中心区
。
元大都的设计者正
昱利用这一地理特点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口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
的
,
只是把城逐渐南移
■
,
而"面朝后市
”
的基本
J
布局没有什么变化.
二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最突出的特点是
肴一条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中轴线起源于人
们的对称概念
,
这种对称概念应用在我国
令①令②
建筑上较早
,
甲骨文中有
4=
□步
□
字,
即墉
,,
《
说文
》
:
^墉
城垣也/表示中间有庭.
r
四周有对称的房屋
。
说明早在商代
,
人们已
有择中对称的概念"
《
吕氏春秋•慎势
、
》
论述
J
立庙时亦云严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
择国之中而立宫
,
择宫之中而立庙
J
务这是至今在考古中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
,
:■
一个严格对称布局的宫殿建筑实体
。
陕西扶
布局上
。
隋唐长安城吸收曹魏邺都
、
北魏洛
阳及东魏邺城的精华
,
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
,
I
风发掘西周中期召陈遗址是一个建筑群残存
卜的局部
,
从发掘所揭露面而言,部分建筑物虽
沿着南北中轴线
,
将宫城置于全城的主要位
置
,并以纵横交错的宽广街道
,
把全城分为
1
有南北中轴,但总休并没有严谨的中轴线
,
这
if.
一点和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与盘龙城商中期
|的宫殿遗址类似始于西周初年六直延续
109
个坊
,
街道整齐划一.全城南北向
11
条
主街,东西向
14
条
,
其中以朱雀门大街为最
宽
,
达
150
•-竝
5
】
米範瀰起外城宏中的阴德
r
:
:
到西汉的曲阜鲁城
,
在大城圈的中部略懾东
牝的周公庙高地,发现范围东西
550
米
,
南北
500
米建筑群基址
。,
在这建筑群四周
有―
个一里多见方的小城圈
,
[
郎鲁城的宫城
。
宫
城
、
南垣东门和南郊午零台
,
三者处于匚条南
北的直线上在宫城和南东门之间
,
由一条
寬达
15
米的主干道路连接这条南匕线的
。
”
“
谊置在鲁城的中部偏东
,
当是鲁城平面布局
上的一条中轴线②
”
八
位于邯郸西南的战国
IT
an
“
赵王城
”
,
是由东
、
西
、“
北三个相连的小城组成
,
其平面呈
出
”
形
,,
三个小城内均有巨大的宫殿遗址
其中以
西城台基赢甬集
,
隐约显示一条南北向中轴
线③
。
河垃易县战国燕下都
,
宫殿区的主体宫
穀遗址分布在一条轴线上④
,
形成以主体宫
爰为中心
、
周围绕以其他建筑的宫殿建筑群
55
,
但对称也还是不甚严谨
。
一
,
西汉末
,
在长安南郊建造一批礼制性的
建筑群八建筑群均为正方形
,
轮廓呈
“
回
3
”
字
形,以中间夯土台为中心
,
其规模大小均相一
致
,
连细部结构也有固定的方位⑤
。
在这组建
筑群中
,
中轴线布局很严格
,
但就整个汉长安
城而言
,
还是呈不规则的平面
。
东汉以后.在整个城市布局上
,
中轴线占
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东汉的洛阳
、
曹魏的邺
都
、
北魏洛阳及东魏邺城
,
都把宫殿等主要建
筑安置在轴线上,而且主要宫殿排列皆对称
。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政治
、
经济文
化发展鼎盛时期
,
这必然反映在都城长安的
门
,
北经皇城朱雀处直通宫城承天
E.1
也称
“
天街
”
,
是贯通长安全城南北疋中的中轴主
干大街
。
隋唐长安城平面设计不仅有中轴线
,
而且宫殿布局也对称
。
-f
侏东京
(、
今开封里城
)
由外城
、
宮城三重
城组成
,
每城外皆有护城河
。
外城平面呈长方
形
,
由周世宗时所筑
。
里城即唐代汴州城
,
位
于外城中央偏西北
。
宫城又位于内城中央偏
西
。
宫城南正门为宣德门
,
由宣循门南经里城
南正门朱雀门
、
直达外城南正门南熏门是御
街
,
宽达
“
二百余步⑦爲组戒东京城中轴线
。
官城中主殿大庆殿及紫宸殿位于中轴线上
I
讥
。
-■
继隋唐长安后另一规模巨大的都城是元
大都它有一全城中心点
。
,
附近设立中心阁
,
中轴线由中心阁向南,穿越宫城的北门厚载
门和南门崇天门,经皇城南墙正中的灵星门
,
直至外城南墙正中丽正门,全长达
3
公里
。
宮
城内建筑群分南北两组,南组为大明殿
,
北组
为延春阁
,
皆位于大都城中轴线上
。
全城有
①
:
杨潯勋
银西周岐邑建筑遗址初步考察
r
载巖文
^>1981^3
期
。
②
张学海
:
•浅谏曲阜鲁城的毎告和基本格局
f
戟
y
文物
>1982
年
12
期
。
;
③
侯仁之頁
:<
历史地理学的理沧与实践
,
「
第
314
。
④
河;!匕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
環河北易县燕下都故
城勘察和试掘
纵横交错的宽广道路九条.
明清是中国封
〕
t
社会进入后期阶段夕
各
种封建制度更完备
,
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强
化
,
与之相适应的明初南京城与明清北京城
也有新的特点
。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
,由于它位于钟山
窜京城墙按地形及防守之需呈不规则
*
脚下
状。
皇城安置在外城的东边
。
正门洪武门与
外城正阳门相对.皇城内縈禁城正门承天门
,
前有五龙桥
,
'后有端门
、
牛订
,
午门內即宫殿
区由正阳门北经洪武门端
。
,
'穿越承天门
、
门
、
午门直至后•宰门
,
:组成一条南北的中轴
线和
。
前朝三大殿
“”
奉天殿
、”“
“
华盖殿
谨身
殿
”
皆位于中轴线上
,
其中尤以奉天殿为最
大,俗称却金銮嚴覽在三大殿东酉有文华殿
与武英殿
、
•文楼与武搂对称排列
d
明南京城:
自洪武门至承天门之间南北纵向御道即中轴
线
,
在御道两侧并别集中了中央量高行政
、
军
事机构
,、
东为礼户
、
吏
、
兵刑
、、
工六部,西为中
前后左右.等五都督府
;
又在承天门与午门一
线东西分别建有太庙和社稷坛
,
明南京城这
■%
一布局充分体现申央集权
,以后明成祖营建
北京城
,
主要是仿照南京城的布局而建造的
。
明清北京城最突出之处在于中轴线
,
'明
初改建元天都集中在中轴线上。
首先把元大
都北城垣缩五里
,
继而把南城垣南移二里,
同
时又把元大都宫城相应向南移半里,
郎今故
宫的前身
,
全城仍近钗正方形
。
改建宫城过
程中
,
把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朝政主殿奉天
殿
、
华盖殿谨身殿
、
(
清改称太和殿
、
中和殿及
+
-
保和殿
,)
俗称前三殿
及起居后廷乾清宫
、
交
泰殿坤宁殿
、
()
俗后三殿
全部安置在中轴
线上,而次要建筑则并列于六大殿的两旁
,
互
为对称。
前三殿东西有文华殿和武英殿对称
排列景仁
,
后三殿东为嫔妃居住的东六宫
(
宫
、
延祺宫承乾宫永和宫
、、
、
钟粹宫
)
与西六
一
158
-
■
宫储秀宫
(、
毓德宫启祥官翊坤宫永宁宫
、、、
、
咸福宫
)
皆对称排列
。
由于大城南墙南移
,
皇
城也向南推
,
利用皇城与宫城之间空间
,
在宫
城南门左右两侧,仿效当时南京的规制
,
把太
庙和社稷坛分别对称排列
,
使中轴线进一步
完善
。
明嘉蜻年间
,
在南城外加罗城,使北京
城呈凸字形
。
在永定门内东西两侧原有永乐
时建的天坛和山川坛
(
即今先农坛
)
建筑群
,
这两组建筑群的中间则是从永定门到正阳门
的中心大道
。
所筑罗城把天坛和山川坛包括
在内
,
从而使永定门至正阳门的这一段中心
犬道成了全城中轴线的延长部分•这样
空
!
,
超
自外罗城的正中永定门向北
,、
经正阳门
大明
门穿越皇城承天门
、
紫禁城而北出万岁山
(
今
景山
)
直至钟鼓楼的中轴线
,
全长达
8
公里
垣的宫城,一般面积较小
,,
是统治阶级集中居
住之地
,
宫城内也会包括一些冶炼和手工业
作坊,但都是直接为宫殿服务的
。
商代中期盘龙城
d
其面积很小
,
仅
75400
平方米
,
但宫殿基址占地
6000
平方米以
上①
。
盘龙城只是在宫殿区周围筑出城垣的
春秋战国的临淄齐国故城
,
大城南北近
■
・
r
九里,东西七里多。
小城建在大城的西南隅,
■
南北四里多
,
东西近三里
©
O
小城是当时统治
阶级集中居住之地
,
也即宫城
。
王城的北部偏
西有一座基座呈椭圆形“
0
,桓公
高达
=3
14
米的
台台周围密布着夯土基址
J
,
在王城东北部
保存着
“”
金銮殿
③等宫殿为主体的宫城
。
邯郸西南的战国赵王城、
,
由东北三
西
、
个相邻小城组成
,
全城南北近
2.5
公里
,
东西
不足
2.2
:
公里,却分布着以
“
龙台
”
、
“
南将
台
”
(
北將台
”
等大型宮殿建筑基址为中心的
十几个土台与夯土基址④
,
显然赵王城是以
宫殿为主体的宫城
「
(
二丄
;
官城与民居的分离
6
宫城是最高统
治者施政和起居之地
,
秦汉时,官署则多布列
在富城外
,
与.民杂居
。
但是,.自曹魏邺都起,
都城内的衙署开始出现集中的趋向
。
西晋北魏洛阳据
《》
洛阳伽兰记
衙署都集
中在宫前铜雀街两侧
。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
I
总结历代统治经验,官民分居进一步发展
,
据
毕沅
《
畏安志
》
注
,
自两汉以后至于晋齐梁陈
,
并有人
家在宫阙之间,
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
于是皇城之内
7
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
止
,,
公私有便
,
风俗齐肃
实隋文帝新
意
。
⑤
于是在宫城外另筑皇城
。
皇城内南北有七条
街
,,
东西有五条街
“
台省寺卫
”
⑥皆并列其
间,使皇城成了隋唐的行政中心百隋文帝的这
一措施
既把封建皇城与一般百姓相隔
,
又把
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所居住的宫城与中央衙
署严格区分
。
宫城南又以
441
.米宽广的横街
与皇城相隔
,
起着拱卫宫城的作用
。
以后元
明清皆袭隋制
。
从此宫城外围另筑皇城的布
局遂成定制
。
.
:
继隋大兴城后的东都洛阳
,
「
在宫城南部
建皇城外
,
东边与东城相隔
,
北部建重城
,
西
建苑园
,
皇城前又有纵贯全城的洛河作屏障,
其宫城严密程度又超过大兴城
。
:元大都的宫城内
,
分为南北二组宫殿区
,
南组以大明殿为主体,北组以延春阁为主体
。
两组宫殿之间横贯着东华门至西华门的大
.道
。
明代北京城的宫城
(
郎紫禁城
)
建于元宫
城的基础上
,
也分为南北两组
,
即由前三殿奉
天殿
、
华盖殿
1^1
、
谨身殿与后三殿乾清宫
、
交泰
殿
、
坤宁殿组成
,
但两组宫殿间已无空地
,
相
距很近
,
南北宫殿廊定相连
。
害城东西两墙
上仍开设东华门和西华门
,
但门址向南移动,
—■
&
1
横贯于两门之间的大道
[
也移向宫城南端
—&
,
作坊
,
至今还留下了以这些命名的街道①
。
宫
城内部的严谨化
,
宫城外増设一层又一层的
城墙,使明清宫城的防卫体系大大加强
。
(
三
〉
宫城中以宫殿为中心的布局
。
二里
头早商宫殿遗址以殿堂为中心
。
春秋战国的
郑韩城
,
位于河南新郑
,
曾是郑
、
韩先后建都
之城
,
它依双洎河和黄水河两岸附近的地势
而筑
。西城是
郑韩城由隔墙分成东
、,
西两城
当时统治阶级集中之地
。
在东西长
240
。
米
,
南北长
3400
米的西城地面上,其中北部相当
大的范围內,券土建筑基址多达一千余处
,
有
的面积竟达六
、
七千平方米之大
。在西城的
东部
,
安置了+座东西长
500
米,南北为
32Q
米宽的长方形宫城
「
在宫城西部又有一座东
西宽
80
米
,
南•北长
135
米的
“
梳妆台
”
,夯土
台基高岀今地面
8
米
,
是全城保留地面上唯
_的高台建筑②
。
'
战国申期的燕下都,位于河北易县
。
燕下
都平面呈长方形
,中部有南
东西长约
4
公里
,
北纵贯的古蜒河
;把燕下都分为东西两城
6
宫
城集中安置祖东城中部偏北,宫殿基址均以
iLJ
高大夯出台为其特点;: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宫
殿中心建筑武阳會八柱它的东北
、
东南和西
南,均分布看宫威建筑;遍然是围绕着武阳台
■而设
1W
最宥代表意义的是武阳台东南的
一组建筑群、
,
尽管它们分别曲形状多变
数目
不等的若干个基址构成
,
但每一个基址夯土
遗址的西北角都故意留有阙口
<
说明它们向
着位于西北方向的中心建筑武阳台
。
③
秦都咸阳位于今咸阳市东南
■■A
■
^-+
。
都城东西
I
宽
1215
里全城面积达
’
南北长
里④
,
180
平
方里
“。
其宫殿区主宴分布在咸阳原上
宫殿
区东西十二里南北四里⑤
;,
面积达
48
平方
里
,
占整个秦咸阳的四分之一以上奋
犯
西汉长安先筑宫殿
,,
后筑城郭。
汉长安
城内有长乐■未央
、
桂宫.北宫和明光五大宫
—
160—
殿
,
城外还有建章宫
。
城内中部和南部川
j
满
了宫殿.官署及官僚的
“
宅第
J
竟占据了汉民
安的三分之二以上⑥
。
后汉洛阳则继承了西汉旧宫建造南北二
宫
,
中叶后扩建北宫
,
在北宫以北地区建置苑
囿■直抵北墙#使北宫比南宫还大
,
发展了以
宫殿为主的结构.
两汉后都城中的宫城面积较前紧缩
,
B
无论从宫城在大城中所处位置建筑的规模
J
劃
及其所起的作用
,
皆为都城中的中心
。
J1
h
.
宀
b
/
据近年的考古发掘,河南淮阳平粮台城
址
,,
属龙山文化中期
其中四号遗址
U!
“
原是一
座高台建筑
,,
台高
0.72
米
”
台基
“
残长
15
米
多
,
宽
5.7
米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
”
⑦
。
遗址,其基址是一座大型夯土台基
,
整体略呈
正方形
,
东西长米米
108100
,
南北宽
椁
4
,
台基
面平整。
,
高出当时地面约
80
厘米⑧
台基中
部偏北的地方有一高起部分
,
呈长方形基座
,
东西
3525
米米
,
南北
,
即为殿堂基址
。
整个
殿堂座落在高出周圈台面的长方形基座上
。
较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和二里头早商宫
①
尔泗:電北京胡同丛谈
r
②
’
河南博物馆新郑工作站
、
新郑弋化馆
:
•河南新郑
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
说咚
物资料丛刊拓期
。
③
河北後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
颌北易县燕下都故
城勘察和试掘厂载<
考古学
ffi
1*961
年
1
期
。
④⑤刘庄柱:老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和载
<
*文物
1973
年期
11
°
⑥
文物编辑委员会
z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和第
殿遗址晩的是
,
盘龙城二里岗上层的商代大
型宫殿
。
盘龙城址东西
260
米
,
南北
290
米
,
宫殿群位于盘龙古城东北部
。
这里原来并不
是高地
,,
貝是为了建筑宫殿而填洼去高
筑起
了高约几十厘米至
1
米左右的夯土台
,
然后
再在基面上建淮四座宫殿
。
盘龙城宫殿区发
掘了三座宫殿
,
其中有一座最为完整,复原面
貌为一
r11
建筑在高约数十厘米的夯土台基上的
中为四室
、、
外有回廊
四周有台阶的四坡重檐
茅顶大殿①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
,
甲组宫殿建
立在高
130
厘米台基上②
,
房基东西为
32.5
米
,
南北
45.2
米,面积达
1469
米③
。
■
从上面列举的四个早期宫殿遗址看
,
宫
殿都建于台基上
,
但台基还不很高
,
它是以后
秦汉高台建筑的雏形
。
春秋晋国侯马古城分别由牛村古城
、
平
望古城等组成
J
牛村古城中的宫城位于城内
正中北部,平面呈正方形
,
纵横
52
米
,
夯土
台高
6.5
米訐平望古城的宫殿遗址,规模较
大,位于城内較南部分
。
自底至上可分三级
,
第
」
级平面呈正方形
,
长宽各
75
米,夯土基
面略高出地面'农它的南部正中
,
有向南凸出
部分的夯土痕迹
,
宽
3020
米
,
长
•
米
。
第二级
高出地面
4
来寸第三级最高
,
位于第二级的
北半部
,
南北宽
35
米,东西长
45
米
。夯土总
高达
8.5
米©.
春秋战国临淄齐国故城
,“
主要宫殿
桓公
台米,台基分三层⑤
”
台基高达
14
。
'
战国燕下都,宫殿中心建筑武阳台
,
台基
高出地面米
11
,
并分为上下两层
。
分布在东
城中部一直线上的圭体宫殿望景台
、
张公台
、
老姆台基址均有高大的夯土台基⑥
°
秦孝公所筑咸阳宫是一座将各种用途不
同的单元紧凄地结成整体的多层建筑
。
其平
面有主次
,
一群大小不一的屋宇以长方形高
台为基础
,
屋宇地面分别位于台面和侧棱面
凹进的部分
「
使其所占空间上下错落.参差
有别
,
显得更为庄严
。
咸阳第一号宫殿遗址
台基是夯筑
,
现存台面东西
31.1
米・南北
5.8
—
13.3
米
。
地基夯筑
,
截面呈锅底形
,
由
编号
1^-11
室组成室为主体殿堂
。
1
,
位于夯
土台的顶部
.1^5
室位于锅底夯土台上
,
夯
土台高平均
4.9
米费
6
室位壬低层的夯
土台
,
高
596
米.台基卞部的四周皆有回廊
及散水遗迹⑦•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阿房宫汁
其前段夯土台址东长
1300
米彳當北宽
5Q0
米,
夯土台至今高出地面
3
—
5
米
J
r
汉长安有长乐■未央■建章三大宫殿区
,
其中长乐'未央宫殿区皆建在龙首原高地上
©
未央宫是西汉二百多年历史中的主要宫殿
,
前殿夯土台基高达
15
米
。
未央宫与其他殿
的夯土台基
,
至今还有几个高出地茴
•
•
,
把宫股建筑在一定高度的台基上
,
开始
是为了防潮•上古时期人们是穴居的,但穴
居
/
冬可避风寒
,,
逮夏下润湿熏蒸
恐伤民之
气.于是作宫室⑧/人们逐渐从穴居移到地
①湖北省博物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盘龙城发掘
队盘龙城
M
1
防
r
年度田野齊古纪要■加歳文物
>
二
:
W6
年
2
期
。
.②陕西周原考古臥发掘简艰为工盹厘米
,
杨鸿勋同
"
圭指出该数字包括大夯土台
(
连同地基
)
和残存
•房屋的总髙世它减去房屋台基钱高陵厘米
,
所
余
69
厘米左右•为容穴所在位置大夯土台连同地
基的高度
。载
(
见嚅西周岐邑建筑遗址初步考察
f
峯文物
>
1981
^3
期人
'
③
陕西周原考古队泮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
址发掘简报
b
载誉文物和旳
9
年如期
。
©
山西省文管委员会严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
,
工作的总收获
r
载<考古订
966
年
B
期
。
⑤
群力广临淄齐国故城勘察纪要厂载髦文物
>
面上夯土技术出现
。
,
使土层形成密集形
,
既
能防潮又结实
,
于是人们进一步发展高出地
面的台基
。
早期的宫殿台基都不甚高
,
仅高出地面
数十厘米至
1
米左右
,
但到春秋战国时期
,
出
现了巨大的变化
,
夯土台基由个体建筑的基
座扩大到整个建筑群
「
・•・・・••
台基的高度由
•
1
米左
右增高到几米乃至十几米广夯土台面由单
U
发展到复杂的多层
Q
宫殿台基的这种由点到
.
♦
面
、
由低到高二由单一到多层的巨变
,
正是春
.
•
秋战国社会激烈变革的反映拭在奴隶社会与
封建社会交替之际
A
统治阶徴依靠鬲耸多变
的台基使宫殿取得层层叠哦
、
庄严的效果
。
到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秦汉
,
随着中央集
权制的加强
,
高台建筑集中体现最高统治者
至高无上
、
唯我独尊的思想,从而使高台建
筑成了秦汉建筑的特点恩格斯在
。
〕
;
《
:
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继续把宫殿建筑
在高台上
。
隋唐长安城位于龙首原的南麓
,
宫
殿区安置在北部正中
。在长安
唐贞观年间
,
东北郊禁苑内龙首原上,创建了大明宫
,
最初
是为太上皇李渊避暑而修建的二•座宫殿,
至
1
唐高宗时
,
大明宫
”
替代了初唐太极宫的地位,
♦♦
•.
♦
.
成为以后唐试主要施政中心大明宫中的含
。
元殿是长安城最雄祎的建筑
r・•
,
座落在
•
15.6
米
高的台基上
,
大殿前设有宽广的龙首道
P
由七
十五米的三层阶梯组成
。
大殿的两侧有翔鸾
、
栖凤两阁
,
台基高出地面
15
米①-由于含元
殿位于龙首原上
,,
地势较高
加上层层高耸的
台基和东西两翼的翔鸾阁.栖凤阁,尤如鲍
I
■
♦
IB
展翅■翱空荡回
,
充分显示盛唐时代封建皇权
的至高无上
。
元代宫殿以大明殿
、,
延春阁为主体
尤以
大明殿为登极
、
会朝之正殿
。
大明殿
“
殿基高
可十前为殿陛纳为三级
(
一作五
)
尺
,
,
,
绕置
龙凤白石阑((
。每楣
阑下
一作外
)
一作柱
)
压
—
162
—
以鳌头
,
虚出阑外•四绕于殿②
J
酷似今天
故宫的太和殿
。
明清时期
,
紫禁城的主要宫殿前三殿和
1
J
后三殿皆建筑在工字形须弥座台基上
.■
■
■
o
其中
尤以前三殿的台基格外高大
,,
共分三层
高达
童米心每殿前均有踏道三级
。
.明代在内城南
曲虫心点上推輕人为的制高点万岁山
til
(
后称
«Ul
*h
丨匕
0
•鼻
)>
・
以景山压在元代主要宫殿之一延春阁
r I-
.
■
L
f
土
,
故景山也称肆镇山
J
有镇住前朝永保王朝
-
:
r
t
.
万年之意住
芒明清宫殿高台化
F
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政洽上髙度中央集权的反映
,
统治阶级不
仅以高耸多层的台基拱托宫殿,还另筑人为
制高点景山
,
用以象征着皇权的尊严
。
、《
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礼记•礼运
》
记载古人造城之目的是
r
城郭沟池以为固,
谋用是作兵由是起
,
。
”
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
》
一书中作了科学的论证
,
他
:
■
-
说
『
用石境
、
城楼
、
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的
*
房屋的城市
,
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
■.
••1
.
・
心孑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
J
•- 卜
■
••
•亠
・ ••・•
・•
至于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
把主要建筑集
增筑皇城
,
不仅使最高统治者的宫城与一般
屮安置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则分列于左右
関
平民百姓相隔更远
,
而且与中央衙署也相隔
朗旁
,
相互对称■和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思想
离
。
电有密切的关系
。
,
我国古代统治阶级
,
不仅用军队"监狱
、
5
•
J
中国古代城市早就有城与郭之分
,
而不
法律
、
旧礼教来实施其统治权,而且把这种统
网身份的人居住衽不同的地方
,
即所谓
「
城
治权运用在都城的布局上
,
由此可见录我国都
■
以卫君
,
郭以居人①
S
这种区分随着阶级社
城乎面布局的特点是与历代政治密切相关
介的发展而越来越严格
。西汉长安和隋唐长
的
;
仮外郭城门分三道•入城后一道三途的布局,
天子.官僚料庶民各走其道.隋文帝在宫城外
卷*
①学记
24
弓
[
<
*吴.越春秋
北宋南康军隶江南东路
禾
子
《
宋史•地理志'江南东路南康军下云
『
本
括北宋一代
。
《
图集
》
北宋组甌以政和元年建
滾西路
,
绍兴初来属
。”
十年前编绘内部本
《
中
置分划为准
,
而广记
《
》
成书于政和四年至八
国历史地图集
》
,
例于绘制每一图组之前
,
[
先
年间
(
见校勘札记
》
,未尝言前此曾隶西路
,
则
定一标准年代复排出此年之政区表其时北
。
L
《
图集必误无疑.
》
内部本以南康军划归西路
,
來图组定以政和元年为准
,
排表者盖径据此
乃即于公开本上改正
。
讲断作南康军于北宋隶江南西路
,
.至南宋绍
然纪胜
《》
》
、
《
宋志
谓南康军曾隶酉路
,
亦
%间始改隶东路,旋即据以制图
。
顷者王曾
不能绝无来由
O
今按
《
宋会要辑犒
》
方域亢载
,
廨因见
《
元丰九域志
》
南康军隶江南东
r
绍兴元年正月十日尚书省言
’
“
今措置建康
Wb
颇疑
《
宋史
•
地理志
》
之语鼻能否作为北宋
府饶宣
、、
池建昌军
、
、、、、、
徽信
、
抚广德
太平州
…
代南康军皆隶西路之证
a
承以此疑相质
。
为江南东路
,
江洪虔
、、
筠
、
袁处
、、
(
此字衍
)
、
吋余方事审阅地图集
《》
第六册公开韋行本清
吉州兴国南康
、
、
、、
临江南安军为江南西賂
”
。
样
,
此疑自急需解决•乃验以诸有关记载
4
下文又载
,
绍兴四年七月二十六日
,
森诏抚
上引
《《
宋志,当本于舆地纪胜几
》
二语
州
、
建昌军依旧隶江西路
,
南康军依旧隶江东
"TH
《》
纪胜』
江南东路南康军沿革云
旧隶江南西
路
J
则南康军之自东路改隶西路
,
实在绍兴
I
路•绍兴初始隶东賂
。
《,
南康志
》
云
因郡守逢
元年,至四年即还隶东路
。纪胜
《
》
&宋志
》之
汝媒之请也"但
《
纪胜
》
所谓
“《
旧隶西路
出
J
宋
所谓
“
旧
”
或
“
本隶西路
”
,
仅指此三年耳另而所
也
》
所谓
“
本隶西賂
”
,
皆不应作绍兴以前自北
谓绍兴初来属
“
”
,实指绍兴四年糸皆脱载自北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8:2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625182124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