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卷 第3期
2 _0 _2 1 年 3 月
地质学报 ()
ACTAGEL()GICASINICA
VolNo
. 95 . 3
Mar
. 2 0 2 1
武汉城市形成发展及人地关系演变
李长安,张玉芬2)
n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武汉.130074
武汉俗称“江城”,又称“百湖之市”,“大江大湖大武汉”
是武汉城市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武汉市的近代地质环境演
化过程和武汉市城市发展阶段的综合分析,根据武汉市不同
发展阶段的地质环境背景以及人类发展对地质环境的适应
与改造•认为武汉城市发展阶段与地质环境的对应关系可概
括为:岗地发展阶段一史前城时期;岗地前缘发展阶段一古
代城时期;平原发展阶段-近代城以来。其中平原发展阶段
又可划分为三个亚阶段:双城(武昌城和汉阳城)时期为依山
发展阶段;三镇(武昌、汉阳、汉口)时期为沿河发展阶段,又
分别经历了早期沿汉(江)发展和晚期沿(长)江发展;一市时
期(武汉市成立之后)为围湖发展阶段,其中汉口地区为筑堤_
填湖发展,武昌和汉阳地区为以环湖发展为主。相应人地关
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人类征服
自然、人与自然共生四个阶段(表1)。
表武汉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地质环境
1
城市阶段
史前城张西堉城
古代城
双城
三镇明代晚期至清代
城市名称
盘龙城
武昌城、汉阳城
武昌、汉阳、汉口
时代地质环境水环境人地关系
新石器末岗地区
商代岗地前缘中河
二国一明代中期
1927 — 2010
年
依山
平原
区
沿河
沿汉
沿江
围湖征服自然
岗地区
小河
依赖自然
大河
顺应自然一
改造自然
人地和谐中小河
现代城
一市
武汉市
大湖
2010
年以来
(2) 城址选择的地质条件。张西垮古城的地基为晚更新
1岗地发展阶段—史前城时期
世下蜀黄土,土体结构密实,黏性大,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
特征值 = 250〜350 ,压缩模量£;=8. 5〜11. 0
/akkPaMPa
(李长安等,2020)。由于承载力好.低层建筑无需开挖地基;
由于土质黏性大,无需夹板约束,堆筑即可,城墙可一次
建成。
(3) 城址选择的水环境条件。张西埤古城选择远离一级
1.1
张西堉古城
张西垮古城是迄今为止武汉市发现的最早的城。张西
垮城址在2008年郑州至武汉高速铁路建设文物保护专项调
查中被发现,通过勘探、发掘,根据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证实
张西湾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型城址聚落,属于石
家河文化晚期(刘辉等,2012),距今4400 。
a
水系(长江)和二、三级水系(汉江、府河),而选择建在更小一
级的水系滠水的附近,主要是考虑避免洪水灾害。同时,
此时的农业社会一般为生产自足,与外界的物资流通有一条
小河也足矣。
1.2
张西堉古城的地质环境
(1)城址选择的地貌环境。武汉市的地貌分区大致可以
划分为丘陵区(前第四系基岩)、岗地区(以中上更新统为主)
和洪泛平原区(全新统河湖平原区)(李长安等,2019)。张西
坞古城修建于起伏达3〜4 的低岗地区中相对宽阔的岗梁
m
之上,海拔高度在43 左右。选择这样的地貌位置筑城
m
,一
2岗地前缘发展阶段—古代城时期
2.1
盘龙城概况
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3世纪)
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的中心城市。盘龙城遗
址于1954年被发现后,发掘了城址、宫殿等大型建筑及多座
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有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
方面高地相对干燥适于居住,两侧坳谷可以排洪,避免洪水
灾害;另一方面适于农业耕种,同期的遗址考古研究表明,当
时的农业以旱作和水田并存,高亢的岗梁(丘)地种植旱作
物,低洼坳谷可作水田。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和省市级项目武汉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项目(编号
41871019;41672355)“”WHDYS-2018-
007)
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改回日期:网络发表日期:责任编委:张永双;责任编辑:周健。
2021-01-09;2021-02-06;2021-03-04;
作者简介:李长安,男,奶年生。教授,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学与城市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6Email:1002858465@qq. com
doi 10. 19762/j. cnki. dizhixuebao. 2021133.
:
第3期
李长安等:武汉城市形成发展及人地关系演变
911
骨器等遗物。盘龙城遗址内城总面积约75400.城址南北
nr
长290,东西宽260,周长]00。包括宫殿区、居民区、
mmlm
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几部分.及大规模铸铜遗址。反映了
商代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的社会景象(张昌平等.
2017)。盘龙城遗址不仅是商王朝南下的军事据点.而且是
商代统治者经略南方的一座重镇。
有交通水运之便.且利于军事防卫;②城址高低适宜,既有
用水之便,又利于防洪;③依山建城具有良好的地质基础条
件,同时依山体起伏修筑城墙具有军事防御意义。
3.2
沿河发展阶段——三镇时期
明代成化年间由于汉江下游因裁弯取直而引发多河道
归一,现代汉江河口段形成。随着汉江河口段成为当时长江
和汉江商船的港湾,沿岸码头林立.汉口镇出现并兴起。武
2.2
盘龙城城址的地质环境
(1) 城址选择的地貌环境。盘龙古城位于武汉市北部岗
汉城市的发展开始步人沿河发展阶段。在1861年之前汉口
地区的南部前缘.与平原区的过渡带.遗址以南则为府河及
河湖平原。区内大部分岗梁的高度在24〜32 之间,岗梁
m
间沟谷在17〜18 。盘龙城遗址区位于一个高程在海拔24
m
m
左右的平台之上。
(2) 城址选择的地质条件。盘龙城遗址分布区主要由 晚
更新世下蜀土和中更新世网纹红土组成,主体为下蜀土,局
部由于存在较强侵浊而出露了网纹红土。由于下蜀土和网
纹红土的强度较高.但遇水有一定膨胀性。故先人选择岗梁
之上筑城,同时还修建了排水系统.科学地利用了这一地质
条件。
(3) 城址选择的水环境。盘龙城城址位于府河的北 岸.
遗址区东侧为盘龙湖,西南侧为破口湖。目前在府河与盘龙
湖、破口湖之间横亘着府河大堤,实际上在1974年府河大堤
修筑之前盘龙湖、破湖均与府河相连通.湖泊面积也比目
n
前小的多。这样的水环境条件对盘龙城来说十分的重要。
据调查分析.当时府河为汉江的主要支流.水量较现在大.是
盘龙城的主要运输通道。盘龙城的青铜器冶炼原料也是由
黄石的铜录山,经长江人府河运抵此处。
3平原发展阶段 近现代城时期
盘龙城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
始选择水土资源更好、交通更加便利的平原和大河沿线发
展。初人洪水灾害频发的平原区,需要选择高地立足。于
是,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开始在长江两岸的蛇山和龟山各筑一
城武昌城和汉阳城。现在武汉城市的发展序幕就此拉
开。随后武汉城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依山发展阶段
双城时期,沿河发展阶段—三镇时期•围湖发展阶段
一市时期。
3.1
依山发展阶段——双城时期
双城时期的武汉城池 武昌城和汉阳城分別依托长
江南北两岸的蛇山和龟山而建。以武昌城为例•自三国时期
东吴孙权在今武昌地区建“夏口城”以来,其城池范围多有变
化,但主要经历了夏口城、鄂州城和武昌城三个阶段3最早
的夏口城的位置最高,大致以今蛇山为脊线.向南北两侧扩
展。这种选择山顶筑城的主要是为防水患,当然也有军事需
要的考量。后期.随筑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水利、防洪技术
的进步,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航运资源城市范围随之向山下
拓展,形成鄂州城;到明代武昌城已向南拓展到了山前近江
地区。
双城选址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大致表现在:①依山傍水•
主要沿汉江天然堤发展。之后走向沿长江天然堤发展。
(1) 沿汉江发展阶段。在明朝早期•现在的汉口地区还
是汉江的三角洲,顶点大致在汉川的刘家隔附近。在当时的
三角洲上多支流河道并存,湖泊、沼泽密布。到成化年间,现
在的汉江一支由于发生裁弯取直,河道过流量猛增,河床随
之展宽、刷深,渐成主流,其他分支河道萎缩。汉江干流直达
龙王庙与长江相汇,现在的水系格局形成•汉江商船可直达
汉口。同时,汉江的河口段也成了长江商船的良好港湾。于
是,沿岸码头和商务活动兴起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
彻夜明”的盛况形成.城市开始在汉江河口段的北岸应运
而生。
由于当时汉口地区为河湖沼泽低地,城市发展只能沿地
势相对高亢(高出堤内平原4〜5)的河流天然堤展开,据
m
《夏口县志》等记载•到明朝万历年间,汉口的第一条正
街-汉正街形成。到明末清初,汉口镇已发展成为中国四
大名镇之首。此时,武汉的城市格局由双城对峙进人二镇
鼎立。
(2) 沿长江发展阶段。随着汉口镇的快速崛起,依托汉
江天然堤的汉口镇城市空间严重不足,“居民填溢”•拥挤不
堪。1861年汉口开埠,由于外国的火轮可以抗拒风浪在长江
上停泊,便沿长江天然堤修建码头和租界,汉口的城市开始
沿长江天然堤快速向下游发展,直至清末民初。
(3) 筑堤-排水-抗洪扩大城市空间。宽500〜800的天
m
然堤根本无法满足汉口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于
是,人们开始通过在天然堤外筑堤(城墙)来扩大城市的发展
空间。1635年修筑袁公堤•使汉口城区的面积超过了汉阳
城;1864年修筑汉口堡,使汉口城区面积扩大了 3倍;1897
年京汉铁路修建,使汉口又多了一道防水屏障。此时汉口被
称为“东方芝加哥”•“大汉口”格局形成(陈锋,2002)。堤防
的修建,标志着武汉进入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
新阶段。
3.3-------
围湖发展阶段市时期
1927年初,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将汉口、武昌两市
划为京兆区,武汉成为国民政府首都。4月,三镇合并成立
武汉市。由于沿河空间有限,武汉城市发展开始走向平原湖
区,进人围湖发展阶段。武汉市城市发展最快的两个时期分
别为:1949〜1966年和1982年以来•这也是城市围湖拓展的
高潮期,武汉市进入征服自然谋求发展的阶段。由于武汉三
镇的地质环境不同、湖泊类型的不同•围湖发展方式也有
差异。
942
(1) 筑堤-填湖发展—汉口地区。由于晚清汉口的快
地质学报
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 , ///.
2021 年
江长江)。目前,大江、大河沿岸的发展空间已趋饱和,继续 、
速发展,城市空间不足矛盾最为突出,围湖发展首当其冲,最
早始于1905年的张公堤修筑。汉口地区属于原汉江三角
洲,地势低洼,湖泊遍及。这些湖泊大都属于河间洼地湖,如
形成于汉江与府河间低地的西湖、东湖等;长江与府河间的
后湖、潇湘湖等。这些湖泊面积大,湖盆宽浅,呈碟状;湖水
浅,一般1〜2 。围湖的主要方式是:筑堤一排水一填湖。
m
晚清以来汉口城市的两次快速扩张,一是张公堤修筑与后湖
消亡;另一次是东西湖大堤修筑与西湖和东湖消失。这些地
区现已成为汉口的主要城区。
(2) 环湖发展—武昌和汉阳地区。武昌和汉阳地区 除
少数沿江平原存在河道遗迹湖(如沙湖、青菱湖等)外,大部
分是剥蚀低岗地上的沟谷壅塞湖。这类湖泊形态特征为:湖
岸弯曲,湖汊发育呈树枝状,湖深一般为2〜4 。曲折的湖
m
湾与湖岬或湖嘴犬牙交错。湖岸线发育系数值(指湖泊
K
岸线长度与湖泊面积相等的圆周长的比值," = /27达5
KVriO
〜7。围填湖泊周缘湖汊造地建房是其主要的围湖方式。
武昌地区的围湖发展。1966年到1996年环湖发展主要
在蛇山一喻家山一线以北地区,到20世纪80年代沙湖已成
为城中湖。之后,发展的范围开始转向东湖周边,到1996年
的环湖发展的格局以基本形成,到上世纪末东湖已成为城中
湖。1996年以后,武昌地区的城市发展最显著变化发生在蛇
山一喻家山一线以南地区。特别是南湖周边以及汤逊湖北
半部发展迅速,很快纳入武汉市市区版图,成为了城中湖。
汉阳地区的围湖发展。1966年汉阳地区的城市的内陆
边界仅限于长江汉江所夹的三角区域内。1982年开始进入
环湖发展阶段,汉阳发展速度加快。到1996年汉阳北部墨
水湖一带的环湖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逐渐发展成城中湖。
1996年之后环湖发展全面展开,汉阳南部地区的三角湖、北
太子湖、南太子湖汤湖和万家湖等一系列湖泊也先后成为了
城中湖。
4武汉城市发展与地质环境关系的演进及
未来趋势
本世纪,特别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和“美
丽中国”的提出,武汉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宜居城市。武汉城市发展与地质环境关系的演进和
未来发展趋势可概括如下:
4. 1
城市与地貌和水环境
从地貌单元看,过去的演化是由山前岗地一岗地平原过
渡一平原,未来的趋势是由平原向岗地发展。从水环境看,
过去的演化是由小河(滠水流域)一中河(府河)一大河(汉
发展势必挤占水环境空间,引发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未来
武汉市的发展应该转向位于山前岗地的新洲、黄陂、江夏等
新城区,即由大河沿岸重回中小河流域发展。这既是解决城
市发展空间的需要,也对解决武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重
要意义。
4. 2
城市与山水
武汉城市发展与山水的关系可概括为:依山水而生一
双城建立,傍山水而长—明、清三镇发展,环山水而兴一
民国以后的大武汉形成。未来武汉的发展应该是协山水而
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山水是武汉最核心的生
态本底要素和景观资源,过去武汉依托山、水发展,主要是利
用的是其资源属性,未来山水对武汉主要应该是发挥其生态
功能和景观价值。
4.3
城市发展与江湖关系
(1) 武汉城市与湖泊的关系总体上经历了由湖中城到城
中湖的转变;随着城市的发展江与湖的关系经历了由江湖连
通、湖湖相连到江湖隔断、湖湖独立,由此带来防洪安全、生
态环境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为了应对
曰趋严重的城市内涝和湖泊生态退化,应确保湖泊的蓄洪空
间,有计划地实施湖-湖连通和江-湖连通工程,实施区域性多
湖连通和江湖连通的生态水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 在过去的城市发展中,江湖对于武汉主要是空间和
资源价值—江湖武汉;随着宜居城市的提出,江湖对于未
来武汉的意义应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和精神层面武汉江
湖,即江湖予以武汉之形象特质和文化符号。
致谢:
感谢徐望生先生在研究中提供的历史图件。研究
中参考了很多考古学、历史学和城市学的研究成果。本文仅
为研究报道,细节性问题详见后续的文章。
主要参考文献
陈锋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江汉论坛,(〜
.2002..11): 5661.
李长安,张玉芬,庞设典,官善友.以地貌单元为依据的工程
.2019
地质分区研究一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城市地质研究为例.地
质论评,〜
65(03): 127134.
李长安,张玉芬,庞设典,朱锐,官善友.论城市地质调查中
.2020
土体工程地质单元划分依据: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地球
科学,〜
45(04)369377.
:
刘辉,郭长江,张君,谢育新.武汉市黄陂区张西湾新石器时
.
2012
代城址发掘简报考古,(〜
.8): 4268.
张昌平,孙卓盘龙城聚落布局研究考古学报(
.2017..•4): 439
〜
460.
LI Chang'an. ZHANG Yufe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
of Wuhan C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8:1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618662124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武汉城市形成发展及人地关系演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武汉城市形成发展及人地关系演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