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关于考古实习报告4篇
考古实习报告篇1
三峡考古实习记略考古学在公众心目中是一门充满浪漫色彩与神秘气息的
学科,尤其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们常常把它与奢华富丽的陵墓、
湮没于荒漠的古城以及各种奇珍异宝联系起来,这就更为考古学增加了一层朦胧
的面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媒体对各地的考古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随
着老山汉墓发掘、雷峰塔地宫开启等一系列电视直播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古代文
明的辉煌原来就重现于小小的手铲和竹签之下,由此公众才贴近了真正的考古
学。
回想起考古实习前的情形,就连我们这些凭着理想与激情从全国各地走到一
起来的考古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两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后,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
奇与紧张,一想到自己即将投身到火热的三峡库区文物抢救工程之中,想到自己
所学的知识即将在现实中接受考验,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想象着该如何用双
手叩开大地的胸膛,聆听千百年前先民生息劳作的历史回响,如何在无言的遗址
上复原出古人生活的生动场景,如何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度过生命中一段重
要的时光……
也许因为大家都是刚刚二十岁的青年,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所以与紧张不
安相比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对前途的憧憬。出发前夜,在与亲朋一一电话
话别后,我在日记中写道:“明天及以后几个月的日子里会有许多我生命中的第
一次发生吧!不管是喜是忧,好好体验,热爱生活吧!”
__年9月18日下午,以厦门大学考古专业98级同学为主组成的厦门大学__
届考古队一行22人离开了阳光下的鹭岛,乘火车奔赴实习地——重庆市云阳县
巴阳镇畲家嘴村。
一、早段
__年9月21日凌晨,考古队到达重庆。
早晨八点左右,我们登上大客车由重庆前往实习地点。客车在离开前先在市
内兜了一圈,以便我们浏览一下山城风光。这时薄雾已经散去,山城的铮铮铁骨
和雄浑气魄昂然显露,群山如聚,广厦如鳞,长桥似虹,大江如怒,整座城市仿
佛一位在蓝天下振臂高呼的巨人,浑身充满了力量和斗志,让观者深感振奋!
客车离开城市驶向群山,不久之后就驶上了惊险的盘山公路,每逢转弯都会
让人感觉整辆车已突入空中,即将下坠,就在重力和恐惧抓住人心前一刹那,客
车又回到了路上,虚惊环生!
黄昏时分,老师告诉我们目的地就要到了。同学们心中的紧张和好奇又开始
蠢蠢欲动,经历了几天的舟车劳顿后最终会到达怎样一个终点,这是盘绕在每个
人心中的问题,忽然开始希望汽车就这样一直行驶下去,永远与目的地相距遥遥。
在等待的焦灼与微弱的抗拒中,巴阳镇移民新村已将我们包容。汽车轰轰而去,
把我们留给了宁静的小村庄,在下车的一刻我似乎有些失落,失落了什么,难道
是旅途中的幻想?
我们住在一幢老乡刚建好的四层小楼里,一楼是餐厅和公共活动场所,老师
住在二楼,三楼是女生宿舍,四楼是男生宿舍。走进宿舍,推开窗户,眼前的视
野十分开阔,长江就横亘在眼前,蜿蜒而来,又浩荡而去。但新鲜和惊奇很快就
让位于疲惫,吃过晚饭后大家很快都休息了。新的生活、新的见闻都留给明天吧!
22日清晨,酣睡醒来,轻轻登上天台开始仔细端详整个村庄。青山为邻,
长江作伴,让人心旷神怡。整齐的楼房像双翼一样在我的两侧展开,勾勒出新村
里唯一的街道。山间薄雾仍未散尽,老乡却已早起务农,牛哞鸡鸣远远传来,感
觉清新而自然。似乎一夜之间,拥挤的街道、无边无际的高楼大厦、奔驰的车辆
都永远在眼前消失了,从心中抹掉了,目光得以舒展,心灵可以松驰;似乎一夜
之间,永无休止的噪音、味道难闻的废气都踪迹全无,不复出现,鼻子更加敏感,
灵性重归双耳。这种身心得以释放的感觉让人悠然陶醉。
顺口做首打油诗:起而望长江,睡而栖竹床。辛勤掘黄土,忘忧回故乡。
当天上午我们在云阳县文管会聂所长的陪同下,首先来到江边,见证这条流
淌着中华民族的精魂与血脉的大河!当地一位很自豪地介绍:长江最窄、最
深处——巴阳峡就在畲家嘴村附近。然后我们大致熟悉了附近的地形和道路。
田野调查工作于23日开始进行。我们学习利用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地层剖面
寻找文化层,根据地面上的遗迹、遗物寻找文化遗存。考古调查进行了近3天以
后,老师和同学们已共同确定了几个适合发掘的地区,并从25日下午转入考古
发掘阶段。为了方便规划,整个畲家嘴遗址以巴阳小学为基准点被分为北、西、
南三区,首先开始的是北区的发掘。
在发掘正式开始之前,看着地面上划好的整齐方格,不由回想起自己一段短
短的经历:因为对历史的兴趣而喜欢上考古,渴望有一天能目睹世界七大奇迹的
壮观、秦始皇陵的珍奇。1998年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地来到厦门大学考古专业
学习,两年后的今天终于要开始企盼已久的考古发掘了,这应该是我一生中极有
纪念意义的一个时刻。当时我们像做早操一样整齐地站在属于自己的探方中,望
着老乡带着各式各样的工具从远处赶来。在民工被分配给各位同学以后,大家不
由先对视一眼,然后又好奇地审视着脚下的地面,这片当地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
下会有什么“宝藏”呢?锄头挥起来了,这正是考古人向大地和时光求解的方式。
30日,在云阳县文管所有关领导的热情邀请下,我们冒雨参观了著名的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并有幸欣赏了一些云阳县境内的出土文物,最
后还顺便游览了一下云阳县县城。老师们决定在10月1日放假一天,但是因为
大雨连绵,所有人只能固步室内,假期名存实亡。
10月2日,当全国大多数人或在家中静享节日的轻松,或外出旅游时,我
们考古队员顺着泥泞的山路来到了探方旁,惊讶地发现大部分探方都积了二、三
十厘米深的水,有的探方甚至有近四十厘米的积水,当天的发掘被迫改为排水,
男生把鞋一脱,用水桶倒水,女生则负责把水舀进桶里。大家一起动手,分工明
确,秩序井然,连钟老师也跳进了混沌的泥水中与我们一起劳动,手指划破了都
毫不在意。大家群策群力终于用半天时间把水排。吃过午饭之后,谁也顾不
得衣服上溅满了泥星就躺倒在床上,来不及叫苦就进入了梦乡。此后,当地“秋
冬多雨”的气候还给发掘工作制造了不少麻烦。烈日与暴雨轮番出场,生旦净末,
反复展示着考古工作的辛劳,我们就像无知的晚辈任由它们数落。
考古实习报告篇2
历史学与考古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无可厚非要二者兼
注意之。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我们的授课中一直都
只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考古专业的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丰
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将书本理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我们于12月7日在考古学
专业老师的安排下,来到了盘龙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古学习,不亦乐
乎!
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对盘龙城遗址有所了解。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
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清遗址的分布情况。城内
仅有宫殿、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则分布在城外。城址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
平面近方形。每面中间各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垣分段版筑,分主城垣和护城
坡。城垣南部和北部发现有濠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
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建筑基址分上下两层,平行排列在南北轴线上,
方向同城垣一致。一号、二号基址已发掘。二号基址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
座大空间的厅堂,与一号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介绍完毕。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考古工具探铲并阐述了其用法。它为
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握住手柄,右手在上
左手在下,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
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
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遗址。然后他向我们演示其用法,并让我们亲自体验了一把。
他还给我们展示了在田野发掘中所见到的两种地层关系并教我们如何识别
复杂的地层关系。一种是上下相叠的地层关系,称叠压关系;另一种是挖破的地
层,称打破关系。叠压的地层关系,是未经扰动的,由上而下顺序相叠的地层,
关系并不复杂。打破的地层关系则较为复杂,它有两个地层之间的相互打破,也
有遗迹单位之间的相互打破关系。这种打破关系,有的没有时代区分,只是有时
间早晚先后的不同,有的则有时代不同的区分,因此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被
打破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必然比打破它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年代要早,因为,打破
的规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的关键在于区分和识别土色和
土质的不同,同时还必须善于识别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把握了这两个关键问题,
就容易处理好复杂的地层关系,避免造成混乱。
田野考古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而后,老师介绍了田野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首先介绍了进行发掘所需的
工具,其一就是确定方位的指南针,主要是用于判定探方边沿的南北方向是否准
确,即判定探方的方格是否为标准正方形。其二为野考古最基本的工具手铲,参
加田野考古的人员每人至少要有一把手铲。主要用于刮地、壁,以辨认土质土色。
手铲的有几种使用方法,在对不同的遗物、遗址进行挖掘时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其中一种是刮土,这是在挖掘中用的比较多的方法,用手握住把,大拇指放在把
柄上,然后与地面成锐角,慢慢的刮地面。
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遗址的具体发掘方法为
“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首先用指南
针于要发掘的探方西南角确定一个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
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然后开始拉线,把发掘区划分为若
干相等的正方格(演示过程中是5×5的方格),需要对方格进行统一的编号,
分工发掘,以便将发掘资料汇集、纳入总体记录中。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
三部分组成。探方内的土层以土质(松、软、硬),土色(各种颜色)和结构(含
沙量等)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层,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依次发掘,以便发现和控制
遗址、遗物现象,做好记录。探方要留剖面,以观察文化堆积的和层次。发现遗
址后要事先观察分析其地层关系,按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仔细清
理,并探明它们之间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
好文字、绘图、照相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
对于此次的实地考古学习,让我们意识到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相互作用巨
大。首先狭义历史学对考古学的作用主要表在于考古学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确定
课题与研究途径的重要参考,为考古学提供信息,为考古发掘提供一定的方面。
同时,考古发掘遗物在上升到研究层面时也需要历史学做诠释。例如,在盘龙城
考古发掘过程中,对盘龙城宫殿分布以及其作为商王朝的统治南方的政治、军事、
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确定都需要历史文献的记载来作为研究的参考。
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首先考古学的发展纠正了许多错误的
历史观点。例如盘龙城考古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史学观点。盘龙城
遗址的发现,是对商王盘庚迁都之前历史的有力补充,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黄河
流域和长江流域从商代早期起就共享着同样的文明。商文化南渐,加速了南方原
始文化的解体和青铜文化的出现,同时大量矿产资源运到中原地区,又促进了商
文化的发展。所以,盘龙城成为殷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坐标。
考古实习报告篇3
为了配合11年北京奥运会敦煌研究院携手天津博物馆隆重推出了《丝路放
歌情系奥运---天津敦煌艺术大展》,而我则非常荣幸的成为了此次敦煌展的一
名志愿讲解员。
我们都知道敦煌石窟在中国,但它的声名却远播世界。它的辉煌过去再为人
所知,竟起于19__年一次传奇性的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举世震
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时逢晚清国势衰微,列强横行,藏经洞文物惨遭浩劫,
其结果是发现的数万件文物流散异国他乡,写下中国文化史上最伤心的一章。待
到国人惊魂甫定,回首西顾,犹幸它的母体——敦煌石窟本身,依然静默地屹立
在大漠深处,遗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成为世界上连续营造时间最长、现
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宝库。
百年沧桑,古老的中华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欢迎;并昭示国人勿忘国耻,振兴
中华,再造新的辉煌。
这次展出为了让观众对敦煌有全面的认识,我们的展出分为以下几个大块:
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3,敦煌藏经洞的
发现与被劫史实展示4,敦煌藏经洞文献展示。而我们的讲解就是带领着大家全
面的欣赏这些瑰宝。
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
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敦煌会有留下这么多的文化遗产,这就要从
历史追溯渊源。答案就是:丝路咽喉,文化重镇。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它南枕祁连,襟带西域,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通漠
北,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荟萃和集散之地,也是
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建敦煌郡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地区,欧亚大陆诸文明及多重
交通网络在此交汇,是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重镇,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
交往最频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
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这是展出数量最多,也是最吸引观众之处。图版
展示的敦煌石窟建筑、复制洞窟、敦煌石窟彩塑、敦煌石窟壁画。共有6个复制
洞窟分别是:莫高窟158号窟、莫高窟249号窟、莫高窟220窟、莫高窟45号
窟、榆林29号窟、莫高窟17号窟。复制洞窟除158窟外都是1:1临摹复制,
也就是在真正的敦煌这些洞窟是什么样子,我们在这里展示出来的就是什么样
子。这些复制洞窟都是敦煌石窟中的代表。就像开凿于南北朝西魏时期的249
窟,此窟壁画内容中最富特色最有意趣的是窟顶四披的壁画。覆斗形窟顶,中心
饰垂莲藻井,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天空,是神仙的世界,正披
画阿修罗王、前披画摩尼宝珠,都是典型的佛教题材;右披和左披画东王公和西
王母,较多地体现神仙思想;四披下部绕窟一周则尽是山林野兽及狩猎等地上人
间的生活场景,构成天地神人共处的想象空间。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里壁画的内容融合了佛、道和中国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到
佛教中的阿修罗,道教中的飞仙、东王宫、西王母,还有古神话中的风雨雷电四
神。这些充分说明了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我国,深受我们文化的影响,这也许就是
为什么我们的佛教和东南亚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更能反映这种中国化的还有这
座石窟两侧壁画中央的说法图,在说法图里我们看到四尊飞天,有两尊是典型的
西域式的飞天,她们的特点是上身裸;而与她们形成对比的则是身着大袖长袍的
中原式飞天。我们都知道正是我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才产生了大袖长袍的中
原式飞天。文化的交融在这里又一次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建于初唐的220窟,记
载了明确的开凿时间,典型的家族窟,翟氏家族历代供养了300余年。莫高窟中
的特窟,建于盛唐时间的45窟,正壁佛龛中保存非常完好的佛、弟子、菩萨、
天王塑像,美轮美奂,形象逼真。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盛世唐风。榆林
29窟,带有浓厚的西夏特点,走进她带给人一种神秘感。莫高窟17号窟,她的
另一个举世闻名的名字——藏经洞。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近代的劫难,从这个
不到十米见为,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面部表情,须发的蓬松,
服饰的质地。它是石窟艺术的主体,信仰崇拜的主要偶像,与石窟建筑,绘画共
同构成完整的石窟艺术。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公司的其他员工对我也就十
分的照顾,给我解释工作时都十分耐心,有什么不懂得的事情请教他们时,无论
多么复杂他们都能不厌其烦的帮我讲解,有时还会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去做。
作为一名内勤,每天做的工作都很琐碎,每天做的也都不尽相同,这和我在
社联办公室的工作也有了共通之处,让我更好更快的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作为内
勤要尽全力为外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工作。我手头工作
做完后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其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他们在宣传册
上盖上他们的名字和电话再打包帮他们拿走,或许事情并不复杂,但是这样能让
辛苦了一天的他们得到片刻的休息,我也是非常开心的。
这一个月让我了解了工作的艰辛,内勤每天有做不完的小事,而且要仔细、
认真,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错误很难查出来。外勤每天东奔西跑,风吹日晒,
有时连水都喝不上,离办公室远的地方坐车得两个小时,还要提很多东西……一
直在社联工作着,曾以为自己早已能够适应社会上的节奏,面对工作也能够比其
他人显得更加的从容些,不过真的实践了才发现,我还差得很远。社联只是让我
们初步适应,它与实际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区别,这次的实践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
自己。当然,工作虽然辛苦,可是有时的一句“谢谢”或者“干得不错”就能让
我无比快乐,忘了所有烦恼。
最后还要感谢学校让我们走出校门感悟工作中的辛酸,更要感谢国家干细胞
产品产业化基地间充植干细胞库的各位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实习的场所,及各位
员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这一个月的经历将成为我以后工作时的一笔来之不易的
宝贵财富。
考古实习报告篇4
四月的西安,似已入夏,我们便来到古都西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百二十
余师生,先后考察了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永泰公主墓,乾陵,汉阳陵,陕
西省博物馆,大雁塔,碑林,古城墙和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在为期一周的考古
实习工作中,我们付出了汗水,去也收获了知识,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
能,知道了历史文物的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之余的生活,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帮助
下也度过的很愉快。整个实习,既锻炼了身心,又拓宽了眼界,大家收获良多。
现将本人所考察的有代表性的遗迹和文馆做归纳整理,详述如下:
一、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
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
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
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
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
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
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
的艺术魅力。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北魏
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
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
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说大火延续烧了90天都没灭。据说,
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
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
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
火焚的破坏。
二、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
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
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
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
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
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
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
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
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
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
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
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
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
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2个男子和4
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
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三、永泰公主墓
关于永泰公主之死,《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
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
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这段话意思是永泰公主之死是武则天下的
毒手,是张易之兄弟向武则天告密所致。
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的,
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
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放着彩绘陶涌、
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从墓道到墓室还绘
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
的一具石椁,石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人物画,其造型之美,实为罕见。
在这些人物中,有的上着披贴、下穿长裙;有的身着男装;有的身穿长褂,腰束
锦带,带上缀有荷包;有的脚穿如意鞋;有的身着短袄长裙,或捧壶,或托盘,
或弄花,或拱手,或对话等等,所有这一切均展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情景。此外,
石椁两扇门的顶部,还刻着一对鸳鸯,张开羽翼,相向飞舞,象征着墓内主人夫
妻恩爱。
此墓曾被盗过,墓道中有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出了墓道,可从墓的两
旁道路直上墓顶,在墓顶上可看到临近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还有陈
列室,存放出土的随葬品。
四、乾陵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
观。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
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
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
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
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
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
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
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
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
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
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王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
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
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
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
代大同小异。
五、汉阳陵
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机器皇后王氏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
陕西省咸阳市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渭城区
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
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
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
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
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
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
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
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
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的安详的社会氛围。
六、陕西省博物馆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
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
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
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
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
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
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
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
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
殿堂”。
七、大雁塔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
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
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
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
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
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
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
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
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
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
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喜悦的是,亲眼见到了
很多文物古迹,领略了古城西安的风土魅力,感觉自己的阅历和见识长了不少。
遗憾的是,毕竟实习时间短暂,我们对考古工作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只是在看别
人成果,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处理一些具体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
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历史(考古)知识的基本理解,丰富了我的历
史(考古)常识,使我对考古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历
史(考古)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
者紧密相结合。
不要以为考古工作是很无聊和乏味的,老祖先留下来的这些东西都是无价之
宝,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一定要懂得珍惜和爱护,并向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文物遗
迹的重要性。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7:5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605672123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关于考古实习报告4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关于考古实习报告4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