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居住遗址的复原推测及初步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11 07:47:23 阅读: 评论:0

独坐敬亭山赏析-爸爸的祝福

大地湾居住遗址的复原推测及初步研究
2023年11月11日发(作者:高温补贴标准)

大地湾居住遗址的复原推测及初步研究

程晓钟

【摘 要】@@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居住遗迹较多,且早晚叠压打破关系清晰,为进一

步研究其各阶段的房屋建筑特征及其承袭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大地湾遗址的

发掘报告中,将遗址分为大地湾一期(即老官台文化早期),属于仰韶文化的早、中、

晚期,以及常山下层文化期[1].因受大地湾常山文化期考古资料所限,目前尚未找出常

山下层文化期较为系统的房屋遗迹,故本文暂对前四个时期的房屋建筑的特点及其

具有代表性的房基遗迹予以概述,并进行初步的推测复原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期】2010(000)003

【总页数】4(P42-45)

【关键词】大地湾;居住遗址;复原

【作 者】程晓钟

【作者单位】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天水市,741616

【正文语种】

图一 左:大地湾F378平面图(110. 柱洞) 右:大地湾一期房屋推测复原图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居住遗迹较多,且早晚叠压打破关系清晰,为进一步研究其各阶

段的房屋建筑特征及其承袭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报告中,

将遗址分为大地湾一期(即老官台文化早期),属于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以及

常山下层文化期[1]。因受大地湾常山文化期考古资料所限,目前尚未找出常山下

层文化期较为系统的房屋遗迹,故本文暂对前四个时期的房屋建筑的特点及其具有

代表性的房基遗迹予以概述,并进行初步的推测复原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大地湾遗址所出240多座房基遗址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房基遗址,其中多为方

形、横长方形,少量椭圆形,室内面积一般在4.535平方米之间,较大的可达

55150平方米。除大地湾一期外,大型房屋遗迹在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均

有存在,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建筑技术[2]

第一阶段(大地湾一期阶段),房基遗址可以确定的仅有4座,均为椭圆形袋状半地

穴式建筑,口略小于底,穴壁较深,直径在2.53.2米之间,最深处在0.76

0.94米之间,斜坡门道,地面不太平整,无灶坑,其中有一座在穴壁上有火烧痕

迹。室中有12个柱洞,穴壁周围分布有向内倾斜的柱洞,穴壁没有草泥涂抹痕

迹。居住面均有一层被踩踏而成的硬面。

如房F378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口略小于底,穴壁较深,长径3.2、短径2.6、最

深处0.76米,斜坡门道,门向西北,室内有1个柱洞,穴壁周围残存有9个向内

倾斜的柱洞,柱洞直径0.150.2米不等,室内面积约6平方米(图一,左)。它与

半坡遗址圆形房屋建筑的不同之处是,后者周围的墙柱柱洞是直立的竖穴[3]

F378还与山西芮城东庄村F201的结构布局相似,但F201周围柱洞是外向的[4]

参照杨鸿勋对新石器时代圆形房屋的复原[5],初步推测F378的建筑方法是由1

2根中间柱支撑,外围木柱斜聚于上方,再经过捆绑加固,外附以树枝和长草,使

其形成一种简单的“圆锥顶”或称“攥尖顶式”建筑[6],这应是人们脱离“自然

洞穴居”和“袋形竖穴居”的一种“半地穴居建筑”的雏形(图一,右)

第二阶段(即仰韶文化早期阶段),房基遗址出土较多,大多为前宽后窄的方形圆角

半地穴式,其穴壁一般也较深,最深者可达1米。虽然这一时期的居穴深度与大

地湾一期的房基地穴深度区别不大,但其穴室的面积却扩大了许多,一般在9

69平方米之间。有一个外向长斜坡门道,部分房屋的门道内还设有12根横木

作为封门设施。四周穴壁都留存有柱洞,室内居住面中部多分布有46个柱洞。

灶坑多位于门道内,形制有瓢形和圆坑形两种,且大多前有通风槽或通风坑,后有

藏火种的罐或洞。居住面和穴壁均以草泥涂抹,有些还明显可以看出是经过多次修

复的。另外,在这一时期偏晚一些的房屋居住面和穴壁上多见涂抹一层红色颜料作

为装饰的现象。

此阶段的F246即是一座方形半地穴式大型房屋遗迹,地穴东西宽8.30、南北长

8.38 、深0.901米。狭长的台阶式门道,圆形深灶坑,灶坑和台阶间开一个长

方形深坑作为通风坑,通风坑与灶坑底部有一通风孔道相通,穴壁四周分布有竖穴

柱洞,室中有四个梁柱呈方形分布。填土中没有发现草泥堆积(图二)

图二 大地湾F246平面图

这类房屋的结构与半坡遗址中的方形房屋相近。参照杨鸿勋的房屋复原的形式[7]

初步推测其穴上墙体是一种由四周墙柱作木骨,树枝编篱的“木骨泥墙”[8];其

屋顶部分可有三种建筑方式:其一为平顶四坡水的“覆斗式”[9],这种形式易受

雨水侵蚀;其二为“人”字形顶或称“歇山四坡式”[10],但此形式的屋顶,须有

一根中间横梁支撑,而F246的四根中间梁柱,不利于中间横梁的搭载;其三为

“攥尖顶四坡式”或称作“方锥体屋盖”[11]的屋顶建筑,这样的屋顶即是用树杆

苇草等搭建而成,有利于雨水的排泄。结合F246的基址结构和环境特点,此种屋

顶形式应是最适合的(图三)

第三阶段(仰韶文化中期阶段),属于这一阶段的房基遗迹也较多,但未发现较大规

模的房屋遗迹,一般在964平方米之间。仅见有中小型方形或横长方形圆角半

地穴式建筑遗迹,其建筑方法大体与仰韶早期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穴壁较浅,一般

0.20.4米之间,这样可以更进一步降低室内潮湿度。灶坑也较早期浅而大,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其通风条件,同时也可增强火的燃烧力并易于除灰。草泥土居住

面上已少见用红色颜料涂抹的现象,室内中间梁柱也多改为两柱支撑。

图三 大地湾二期房屋推测复原图

F324为例,穴室为圆角近方形,门向东北,南北长6.32、东西宽5.7米,穴壁

与居住面均以草筋泥涂抹,并在居住面上抹有一层料姜石混合土硬面,门道位于东

壁正中,为斜坡底沟状门道,灶坑为瓢形,西端底部有一火种洞,内尚留有灰烬。

室内有中间梁柱柱洞4个,中部两个直径较大,前部(东部)两个间距较窄,且直径

较小,其中东北部的大柱洞侧又有一附属小柱洞。另外,在四周近穴壁处分布有7

个小柱洞,似为支撑屋盖的加固柱。填土中也未发现较多的草泥皮(图六)

上述房基结构的特征为推测其地上形制提供了思路。参考杨鸿勋对西安半坡F21

F25的推测复原,依照两个中间大梁柱支撑屋顶的建筑方式,使其屋顶结构相应的

由“四坡攥尖顶”改变为“人字形两坡式、四坡式”屋顶[12](图四)。这种结构增

高了室内两侧的空间。穴壁外采用的还应是木骨泥篱笆墙体,沿用了仰韶文化早期

的建筑形式。狭长的斜坡门道处仍应为“人”字形棚式搭接。由于没有大量的草泥

皮堆积物,我们认为它应该是茅草屋顶。

第四阶段(即仰韶晚期阶段),是大地湾遗址中的一个突变阶段,阴暗潮湿的半地穴

式改为平地起建,多采用竖木柱作骨,草泥垛墙,一般称作“木骨泥墙”[13],白

灰面铺地,早期沿用灶坑,中期改变为灶圈,晚期上升为灶台。门前无长门道,而

是由一长方形门棚式建筑代替,或称作“门斗”[14];房基遗址还保留着前宽后窄

的建筑形式,个别房基内还发现有双连灶坑的现象。这一时期较大规模的房基遗迹

F400F405F901,建筑面积在230375平方米,室内面积150173

方米。残存墙体最高处为0.720.95米。

F901,为这一阶段具有有代表性的大型房屋遗址(图七)。室内面积约173、主室

131、建筑面积约375平方米,长方形,由主室、后室以及左、右两侧和门前两

侧的附属棚式散水建筑所组成,总占地面积达420多平方米。现残存墙壁高度约

0.95米,墙壁下密集的排列着直径0.1米左右的木柱柱洞,柱洞间草泥堆砌,内

外涂抹构成俗称的“木骨泥墙壁”[15]。室内东西两壁无附墙柱,南北(前后)两壁

各有8个附墙柱。前壁和东西两侧共开有5个门(正门1、旁门2、侧门2),唯前

壁正门略低于居住面,门口处建有横长方形门棚式建筑,门前有一条凹形通道。正

对正门的室中有一直径约2.5米的大灶台,上部已残。室中偏后又分东、西有两个

直径约0.9米的外涂草泥的木柱,其中一个残存高度0.67米,正好位于前后两室

的中心线上,同时,两侧墙外各有一个对应的柱础石。门前两侧的棚式建筑各有三

排柱洞和柱础石。以料姜石泥浆涂抹粉饰整个主室内部(包括居住面、内墙壁、泥

包木柱的表面等)。另外,在发掘清理的过程中,其遗迹的中部(室内)堆积有大量

的灰烬和木炭块,草泥皮较少,而四周沿墙却堆积有大量的红烧土草泥块[16]

图四 大地湾三期房屋推测复原图

图五 大地湾F901推测复原图

图六 大地湾F324平面图

图七 大地湾F901平面图

依其建筑结构的遗存和清理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参考杨鸿勋对郑州大河村F14

以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主体殿堂的复原设想[17],初步将F901复原为“人”字

形两坡水式茅草屋盖,再加上左右侧廊以及门前棚式建筑,为一座有双重散水的高

大建筑,或可称其为商周时期盛行的“四阿重屋”[18]的一种雏形建筑结构(图五)

总之,大地湾遗址所出房基遗迹的发展规律是由“圆形或椭圆形袋状半地穴式”发

展为“方形或横长方形半地穴式”再发展为“方形或横长方形平地式”。房屋建筑

的发展序列比较完整,各阶段的特征比较明显。

另外,大地湾的白灰地面技术,在迄今掌握的新石器时代建筑材料中是比较早的,

它出现于大地湾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阶段,而到了大地湾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阶段

已十分普遍,这项技术大大地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因此,在古代建筑发展史中有

着较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先生的指导,其中

F901推测复原图亦为赵先生提供,有关学术问题亦曾征询郎树德先生意见,在此

一并表示谢忱!遗址线图引自《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特

此说明。

[1]a.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6.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陇东镇原常山遗址发

掘简报[J].考古,1981(3). c.陈昱、洪方.陇东镇原常山下层遗存浅析[J].考古,1982(4).

[2]大地湾仰韶文化早、中期的中小型房屋遗迹不仅面积小,而且,部分房基没有

墙壁柱洞等,由此可见其大型房屋之面积很大,且增加了墙柱,使其室内空间也随

着增大。

[3]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J].考古

学报,1973(1).

[5]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C]//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

版社,1987.

[6]“攥尖顶”——是把许多木柱的一端收拢捆缚在一起的方式。

[7][5].

[8]“木骨泥墙壁”——属专用学术术语,即用木材作骨架,草泥或泥浆涂抹于外

的一种建筑方法。杨鸿勋先生称其为“木骨涂泥的结构”或“木骨泥墙”,参见

[5].

[9]“覆斗式”——如同倒扣之方形木斗。

[10]“歇山四坡式”——基本与现在我们常见的古庙宇的屋顶建筑形式相似。

“歇山”古建筑中的屋顶建筑术语,屋脊两侧悬出,下接坡檐的称“歇山”,直接

墙壁的称“硬山”。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

京:科学出版社,1985.

[11][5].

[1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科学出版社,1985.

[13][8].

[14][1],大地湾仰韶晚期的房屋建筑,均将其门口的门棚建筑称作“门斗”。

[15][8].

[16]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F901号房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6(2).

[17]a.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房基遗址[J].考古,1973(6).b.中国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J].

,1974(4).c[5].

[18]杨鸿勋.从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谈中国宫廷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J].

,1976(2). 另《考工记》载:“殷人四阿重屋”、“茅茨土阶”。

莲花湖风景区-蒸馒头的配方

大地湾居住遗址的复原推测及初步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7:47: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600432123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地湾居住遗址的复原推测及初步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地湾居住遗址的复原推测及初步研究.pdf

标签:盘龙城遗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