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考古实习报告合集六篇

更新时间:2023-11-11 07:39:21 阅读: 评论:0

商标转让协议-点点滴滴的生活

考古实习报告合集六篇
2023年11月11日发(作者:小班教案反思)

考古实习报告合集六篇

考古实习报告 1

历史学与考古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无

可厚非要二者兼注意之。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学科,而在我们的授课中一直都只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考

古专业的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我们的专业知

识,将书本理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我们于20__127日在

考古学专业老师的安排下,来到了盘龙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

实地考古学习,不亦乐乎!

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对盘龙城遗址有所了解。位于武汉市北郊

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

发现的清遗址的分布情况。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手工业区和

墓葬则分布在城外。城址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每

面中间各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垣分段版筑,分主城垣和护城

坡。城垣南部和北部发现有濠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

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建筑基址分上下

两层,平行排列在南北轴线上,方向同城垣一致。一号、二号基

址已发掘。二号基址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座大空间的厅堂,

与一号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介绍完毕。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考古工具探铲并阐述

了其用法。它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

杆。使用时握住手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垂直向下戳击地面,

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

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

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遗址。然后他向我们演示其用法,并让我们

亲自体验了一把。

他还给我们展示了在田野发掘中所见到的两种地层关系并

教我们如何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一种是上下相叠的地层关系,

称叠压关系;另一种是挖破的地层,称打破关系。叠压的地层关

系,是未经扰动的,由上而下顺序相叠的地层,关系并不复杂。

打破的地层关系则较为复杂,它有两个地层之间的相互打破,

有遗迹单位之间的相互打破关系。这种打破关系,有的没有时代

区分,只是有时间早晚先后的不同,有的则有时代不同的区分,

因此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被打破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必然比

打破它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年代要早,因为,打破的规律一般是晚

的挖破早的。识别复杂的地层关系的关键在于区分和识别土色和

土质的不同,同时还必须善于识别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把握了

这两个关键问题,就容易处理好复杂的地层关系,避免造成混乱。

田野考古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而后,老师介绍了田野发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首先介绍了

进行发掘所需的工具,其一就是确定方位的指南针,主要是用于

判定探方边沿的南北方向是否准确,即判定探方的方格是否为标

准正方形。其二为野考古最基本的工具手铲,参加田野考古的人

员每人至少要有一把手铲。主要用于刮地、壁,以辨认土质土色。

手铲的有几种使用方法,在对不同的遗物、遗址进行挖掘时使用

的方法也不同。其中一种是刮土,这是在挖掘中用的比较多的方

法,用手握住把,大拇指放在把柄上,然后与地面成锐角,慢慢

的刮地面。

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遗址的具

体发掘方法为“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

———“探方”。首先用指南针于要发掘的探方西南角确定一个

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

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然后开始拉线,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

相等的正方格(演示过程中是5 × 5的方格),需要对方格进

行统一的编号,分工发掘,以便将发掘资料汇集、纳入总体记录

中。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内的土层以土

质(松、软、硬),土色(各种颜色)和结构(含沙量等)划分

为不同的文化层,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依次发掘,以便发现和控

制遗址、遗物现象,做好记录。探方要留剖面,以观察文化堆积

的和层次。发现遗址后要事先观察分析其地层关系,按其不同特

点,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仔细清理,并探明它们之间所在的位

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文字、绘图、

照相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

对于此次的实地考古学习,让我们意识到考古学与狭义历史

学相互作用巨大。首先狭义历史学对考古学的作用主要表在于考

古学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确定课题与研究途径的重要参考,为考

古学提供信息,为考古发掘提供一定的方面。同时,考古发掘遗

物在上升到研究层面时也需要历史学做诠释。例如,在盘龙城考

古发掘过程中,对盘龙城宫殿分布以及其作为商王朝的统治南方

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确定都需要历史文献的

记载来作为研究的参考。

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首先考古学的发展纠

正了许多错误的历史观点。例如盘龙城考古改写了“商文化不出

黄河流域”的史学观点。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是对商王盘庚迁都

之前历史的有力补充,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从商代早期起就共享着同样的文明。商文化南渐,加速了南方原

始文化的解体和青铜文化的出现,同时大量矿产资源运到中原地

区,又促进了商文化的发展。所以,盘龙城成为殷商文明发展中

的一个重要坐标。

考古实习报告 2

实习已过去些许天了,可在京实习的一幕幕却还会常常清晰

的浮现于脑海中,那些人,哪些事,恍如昨日……

三月的北京,春寒还盛,我们便来到了房山大苑村这个陌生

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二十余师生一起经历了春天肆

虐的沙尘暴,夏天炎炎的烈日,一起由大苑遗址转战于大兴墓葬

群,一起睡露天,一起熬夜加班。付出了汗水,却也收获了成果,

通过实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考古田野发掘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

了室内整理的前期记录整理和资料汇总工作等,同时锻炼了身

心,拓宽了眼界,工作之余的生活,在北京文研所的关照下,也

度过得很愉快。整个实习,大家都收获良多。

在此,实践和能力的学习提升过程不可置否是发掘实习的重

心,但穿插其间的人情往事也同样让人难忍不提,故此分为实践

学习、生活娱乐两篇。

实习期三个月,可比较清晰的分为三段,即初始近一个月的

大苑村寺庙遗址发掘,中间的室内学习阶段及后段月余的大兴墓

葬发掘及整体室内整理,三阶段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田野发掘

部分和室内学习整理部分。详述如下:

田野发掘

大苑寺庙遗址

大苑村寺庙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东约1.5千米,

大苑村偏西部渠南,东西两边皆为民宅,南边缘靠近公路。为配

合北京西六环修建工程的基建考古项目。发掘区原为民房及果

园、耕地等,发掘前已被平毁,遍布树根和碎砖瓦块等。

此次发掘,方便起见,以大概发掘区中心位置一固定物为中

心基点,按南北正方向采用象限法布方,共分Ⅰ、Ⅱ、Ⅲ和Ⅳ4

个发掘区。其中I、Ⅳ区首先发掘,多数布方规格5×5米,少

10×10米,IIIII区发掘较晚些,大部布方10×10米,偶

有边角处地理局限布方10×5米,布方规格大致以钻探所得遗迹

复杂程度为标准。

遗址从20__211正式开方发掘,其后近一月中,我们

偶有断续的发掘了I、Ⅳ区的大部,基本上也是整个遗址中遗迹

现象最为丰富的一段。

遗址由于年代不算早,所以地层也相对较简单。统一后,地

层分为三层,其中②层又分为②a、②b两层,结合成因具体描

述如下:

①层,表土层,土色灰黑,较为疏松,包含物为植物根茎、

塑料,碳屑等,厚15-30厘米左右。应为近现代居民生活、耕扰

所致。

a层,土色黄褐,土质较为致密,夹杂少量白灰点等,包

含物为碎砖瓦块及个别碎青花等类瓷片,深1570cm,厚约

10-30cm。应为②b层建筑废弃塌毁后,在其上堆积的自然土,

其中的碎砖瓦块应与当时人们的挖翻等活动有关。结合遗址推测

为明清后期。

b层,土色黄褐,土质较为致密,夹杂较多白灰点、料礓

石块等,包含物大致也同样为碎砖瓦块及个别碎青花等类瓷片,

3050cm,厚520cm,。各探方常见的寺庙房基S1即开口

于本层下,打破③层。推断其应为明清此遗址寺庙建筑废弃塌毁

形成的遗迹。

③层,土色浅黄,土质致密,包含物较少,深约30-50cm

厚度不明。不见遗迹现象,人类活动痕迹较少,应为原始自然堆

积。但我个人推断这应不是原生地层,应仅为自然堆积,与当地

河流较多有莫大关系。

以上只是大框架性的地层状况总结,个别探方还不见有②b

层,土质土色、地层厚度、包含物等也往往有个体的细微差别。

在这个遗址发掘中,大家基本上都完成了两个左右的探方发

掘,这其中我负责了I区的T0301T0302。两探方都位于I

第三列,南北相邻,地层完整,遗迹方面有一现代沟、两段基槽,

却无有价值遗物出土,这与大多数探方的遗物较少状况基本相

同。

考古实习报告 3

老师常说,考古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看来这不仅体现

在它的不可逆性,还体现在,渺小的我们有限的力量,终究难以

琢磨透彻千百年前古人的心思。12 月中旬之后,田野工作基本

结束,大家都纷纷转入了室内。但忙碌的老师们依旧穿梭于田野

和室内之间,带着技工师傅们一起坚持不懈地对遗迹性质进行着

判断。有时回田野中再度确认遗迹现象时,看到老师们坐在地里,

看着眼前连成片的探方,商讨着它们的性质时,我突然间感到了

考古人的孤勇。那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只为了探寻清

楚历史的真相。这是多么充满热忱的赤子之心。

周原是我考古实习的第一个工地,在此之前作为文物与博物

馆学专业的我,接触的文物大多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中,静静的

立在聚光灯下,依靠花样繁多的辅助展品,试图向世人诉说自己

背后的故事。而这次工地的实习,让我在它们被使用过,生活过

的地方,在时间和泥土下,感受了他们最初的面貌。印象最深的

是在 F2 的灶中清理出那件鬲的时候,周围的泥土仿佛在清理出

它的那一刻有了生命,两三千年前有一户人家,在灶台边忙忙碌

碌,它躺在那里,仿佛沉睡了千年,等待我们将它唤醒。

在周原发掘数月,也不免开始有了“思古之幽情”,看到破

碎的瓦片、扰动的夯土不仅也感叹古人何曾想过他们的万千宫室

都作了土,或许他们还在幻想着王权富贵子子孙孙永所用,可是

经历了千年的变迁,繁华的都城变成了寂静的村庄,一切都是尘

归尘、土归土。某些西周贵族尚且经不住岁月洗礼,消失在历史

长河里,我们普通人恐怕更是如此。若干年后我们也一样消失于

这个世上,不过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有限地生命中给世界留下

一点亮色,也不辜负我们来着世界一遭。 看着这一千八百多页

的报告,本来暗暗发誓一定要写出来“千言万语”的后记,一定

要记录实习的点点滴滴,一定要吐槽工地的酸甜苦辣,一定要抱

怨修改报告工程浩大,但却一直删删改改,数次清零,不知道从

何说起。所有周原实习的辛苦似乎一扫而光,只留下美好 静静

回忆。说实话,在此时我内心没有波澜壮阔,因为我觉得周原的

生活非常使人静心,值得花更多地时间去思考和回味。

在周原,我们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耕耘来翻阅这本无字

地书,同时也将自己谱写进70多年周原考古的书册之中。穿梭

其间的不是一个虚拟的自我代入的幻影,而是真实的站立着的实

体。我们在周原的里散发出的主人翁意识和周原给我们的强烈归

属感,都源于这一份可感可知、与我有关、与有荣焉的“真实”

周原,在千年之前,于中国人而言是孕育、创造了中国人的

理想——理想的治国方式、理想的伦理道德皆脱胎于这片膴膴土

;在今日,于我而言,周原是一次非常理想、几近完美的实习;

在未来,于考古人而言,周原是薪火相传要为之奋斗的理想。理

想程度颇高的周原、周原所蕴含的理想,将因世代相承而永恒。

我们应该向这些保护文物、保护历史古迹的老乡们致敬。

朝夕相处的民工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善良和对考古

文博事业的支持。很多老乡都为周原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在我自

己家乡那里,亲戚们对考古所知甚少,甚至存在严重的误解。但

是在周原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如果考古学自己不给大众近距离接

触的机会,又何来理解与支持。考古需要主动走向大众,展现最

新成果,而不是原地等待。

也曾认真的思考,田野考古实习给予了我的是什么呢?是贯

穿始终的严谨学术思想,是烈日下挥汗如雨而从不抱怨的坚毅品

格,是室内整理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是在赶制出报告那一刻大

家脸上开心的笑容。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初衷,也许以后,我们再

也不会有这样一群人,这样单纯的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共同的努力

着,田野实习,给予我的最重要的或许是一场返璞归真的洗礼,

让我在这场洗礼中历练和成长。在这场历练之中,让笔者真真实

实的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见识了考古工作者身上许许

多多可贵的品质,在这远离繁华的小村庄里,远离喧嚣,让笔者

懂得了要始终以一种谦逊的、平静的心去尊重学习,尊重生活。

美好的终究不会逝去,我会将其永远的留在记忆里!

这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每一位田野工作者对待每一个判

断都必须负责任,对待每一个遗迹的发掘都必须秉持着严谨科学

的理念,对待每一个遗址都必须怀抱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与此

同时,这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Life is just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here.有许多东西,许多前人留下的印记都在静静等

待与我们跨越千年的会面,而我们在挖到生土之前永远不会知道

下一铲下去会遇见什么,总是在紧张而充满希望地期盼着,那常

常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会面。

岐怀渭抱,周原是每一名考古人心向往之的圣地,礼乐教化,

周原是天下中华儿女根与魂的故乡,这段实习经历注定在我心中

留下终生的记忆。

的确,田野考古实习对人的耐力、抗压能力及体力都是很大

的挑战,在室内整理阶段感觉尤其明显。第一次尝试连续十几天

的高强度工作,第一次类型学分析失败,整理自己材料时发现前

期田野工作的巨大漏洞,最后一天硬盘被自己摔坏的心理崩溃等

等,时刻都在考验,时刻都需要我们极速成长。这种生活带来的

碰撞与冲击反而让人真切强烈地感受到存在的意义,是大学生活

的舒适圈所不能给予的。

现在想来,一波三折的发掘经历真是令人回味无穷,而实习

过程中经历的失望和惊喜又何尝不是缩小版的人生常态。老师们

常说,“考古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想,这种充满未知、永葆

热情的工作和生活,才真正有着永续的魅力。

在象牙塔内独坐书斋终归是纸上谈兵,场景从繁华喧嚣的北

京城变换到只有麦田犬吠相伴的召陈村,从教室图书馆转移到田

间地头和整理间,从埋首书本间到俯身灰坑墓葬上,我们对于考

古的认识才算完整。

在我看来,考古是最充满人情味的学科,我们不仅要熟知过

去,更要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

尝尽其中酸甜苦辣,感受其中冷暖交替,只凭借某一个人的力量

是远远不够的,考古是最需要团结协作的学科,所有人一起砥砺

奋进,共同前进。这在我看来是考古鲜活的血肉所在,大家一起

为这门学科添砖加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当然,若要评价在周原实习的生活,我定要说是三分艰苦+

七分温暖。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大集体中,虽然会有焦虑不安,也

会有枯燥乏味,但是这样的集体却更容易放大每一份小确幸和小

温暖,让我们时刻感受到我们是被关爱着的。

在发掘期间内,我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日子。我作为一名

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大陆上亲手发掘中国古代遗址与遗物,感觉

我的每一瞬间都是无价的了。

考古学已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许多新的科技方法运

用到田野考古的工作中去,无论是现场测绘技术、分析检测技术、

现场文物保护技术等方面的运用,都使得考古现场记录、提取信

息变得简便。在这次的实习,我不仅学到了田野考古的技术与方

法,也学习了新技术在田野考古工作中的运用。考古样品怎么去

取,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好的阐释样品背后的价值。我想这是我在

周原半年期间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日后进一步研究、思考的方

向。

在发掘墓葬时,虽然尽力全面记录信息、尽可能多地采集样

品,但还是有太多的信息敌不过几千年时光的流逝,化作岁月的

一缕轻烟、一声叹息,在我们再次打开墓室前就已消散,连残存

的疑似织物也在极短的时间就氧化暗淡,可能只有作为发掘者的

我们才知晓它曾经的模样。鲜活的生命也仅剩扰乱的骨骼与腐朽

的骨渣,不知其生前是何人,幼年如何长大成人,成年后家庭与

生计如何,老年后又是出于何种原因采用这种葬俗葬式……曾经

与自己并无区别的生命、几十年人生历程、喜怒哀乐,如今仅仅

浓缩成几立方米的实物,还原不足万分之一的情况,让人无力,

也让人遐想。

我们学生尽管在周原时幸不得挤出每一分秒去学习和吸收

周原的知识, 但始终如盲人摸象一般。正正在认识周原过去的

发掘历史,我更深深明白了考古工作不可能由一个或数个人来完

成, 是要一代又一代人投放数以千继的人力物力,在考古工地

中一块陶片、一颗小珠地采集, 才可以构建成现在我们从课本

上学习的历史, 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

如果说在整个考古实习阶段,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种饮料是什

?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樱桃味的可乐,如同黑暗料理

一般的可乐,也是我第一次品尝到樱桃味的可乐,当然,这就不

得不提我们墓葬组的故事。墓葬组是在整理的后半阶段,老师们

成立的专门负责本次田野发掘的四十多座墓葬的一个小组,由十

一个人组成,以本科生为主,我非常有幸作为墓组的一个成员,

来和你们分享属于我们墓组的故事。作为一个独立于三界之外的

小组,我们每天都在12点之后才会回去,我们有很多完整的陶

器,有许多蚌器、玉器、石器,当然也有许多陶片,我们负责墓

葬陶器的分期排队,我们负责所有墓葬材料的汇总,当然我们日

常的工作还有很多,但这都不是最有趣的事,最有趣的故事莫过

于我们墓组的成员,每天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会遇到下雪天跑

出去打雪仗,会因为刘老师和徐老师要提前离开而默默流泪,

买各种各样吃的东西堆地上,会在中午的时候一起吃泡面……但

也要感谢我们墓组的每一位成员,给整个实习带来了不一样的惊

喜,最感谢的莫过于我们墓组的然哥----北京考古研究所的魏然

大哥,樱桃味可乐的源头,还有我歌哥——何晓歌师姐,历史系

的研究生,以及每一位墓组的成员,想念我们墓组的所有人。

回到北京后种种的不适应暗示着我,我早已习惯了周原的生

活。每当想起四个月的实习经历,不知不觉间便已热泪盈眶。想

念在周原小村庄里享受的纯粹与美好:想念那些迎着朝霞上工又

身披夕阳归来的上工时光,想念加班至凌晨三点半收获的静谧星

空,想念墓葬组整理间内大家为了共同目标而并肩奋斗的身影,

想念与老师同学们共度的中秋、新年,欢聚一堂把酒言欢……我

们虽已离开,却仍心系周原,部分遗迹现象还没完全弄清、仍有

新的遗迹待我们继续发掘,相信在我有生之年必会亲眼见证周原

梦的实现,而这段珍贵的实习经历也将永远在回忆中闪闪发光。

在周原的这段日子里,笔者始终被一群可爱的人感染着,

些可爱的人就如同一道美妙的风景,若是不走上这条路便不会看

到。这些可爱的人,有师长,有同学,有业界前辈,亦有普通农

民,他们都是无论多久以后回想仍会使人会心一笑的温暖存在。

如果要说从这些可爱的人身上得到了什么,笔者可以言之不

尽。知识与经验自不必说,每日与我们同吃同住的老师们,已是

学富五车、胸怀瀚墨的业内泰斗,更何况这数月之中来往学者专

家无数,经过此段时间日日的知识浸润,白丁如学生就算没有一

把刷子也能学到半把了。而那数不完的生活中的点滴,聚积起来

亦成了怀念的海洋,包括生病在医院时老师们的关怀,包括在整

理间待到凌晨两点半时徐天进老师突然走进来的问候,包括与高

小龙师傅随口说过一句腰疼第二天就送到手上的膏药,包括大爷

大妈每天带来的苹果和梨,甚至包括洗碗时不好意思让老师递洗

洁精却听到他说“要什么你就直说嘛”,就这么小小的一句话。

如此丰厚的收获和回忆,如何能囿于数张白纸?可若要择其要,

笔者想说:从这些人身上,笔者学会了如何为“人”。

考古实习报告 4

四月的西安,似已入夏,我们便来到古都西安,在接下来的

日子里,百二十余师生,先后考察了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

永泰公主墓,乾陵,汉阳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碑林,古

城墙和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在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工作中,

们付出了汗水,去也收获了知识,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

能,知道了历史文物的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之余的生活,在陕西

师范大学的帮助下也度过的很愉快。整个实习,既锻炼了身心,

又拓宽了眼界,大家收获良多。

现将本人所考察的有代表性的遗迹和文馆做归纳整理,详述

如下:

一、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

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

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

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

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

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

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

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

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

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

棺窃去。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

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 说大火延续烧了90天都没灭。据说,

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

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

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

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二、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

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

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1954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

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

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

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

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

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

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

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

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

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

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

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

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

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

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

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

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

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三、永泰公主墓

关于永泰公主之死,《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

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

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

杀。”这段话意思是永泰公主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毒手,是张易之

兄弟向武则天告密所致。

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

穴是用砖砌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

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

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 放着彩绘陶涌、骑马俑、三

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从墓道到墓室

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

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椁,石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

人物画,其造型之美,实为罕见。在这些人物中,有的上着披贴、

下穿长裙;有的身着男装;有的身穿长褂,腰束锦带,带上缀有

荷包;有的脚穿如意鞋;有的身着短袄长裙,或捧壶,或托盘,

或弄花,或拱手,或对话等等,所有这一切均展现了当时宫廷生

活的情景。此外,石椁两扇门的顶部,还刻着一对鸳鸯,张开羽

翼,相向飞舞,象征着墓内主人夫妻恩爱。

此墓曾被盗过,墓道中有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出了墓

道,可从墓的两旁道路直上墓顶,在墓顶上可看到临近的章怀太

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还有陈列室,存放出土的随葬品。

四、乾陵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

工。气势雄伟壮观。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

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

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

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 “乳

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

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

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

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

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

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

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

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

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

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王帝之墓”12个大字。

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

《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

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

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

代,历代大同小异。

五、汉阳陵

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机器皇后王氏茔异穴的合

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

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

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

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

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

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

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

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

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

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

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

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

景之治”中的安详的社会氛围。

六、陕西省博物馆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

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

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

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

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

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

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

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

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

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

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

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七、大雁塔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

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

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

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

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

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

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

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

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

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

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

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喜悦的

是,亲眼见到了很多文物古迹,领略了古城西安的风土魅力,感

觉自己的阅历和见识长了不少。遗憾的是,毕竟实习时间短暂,

我们对考古工作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只是在看别人成果,听人讲

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处理一些具体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

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历史(考古)知识的基本理解,

丰富了我的历史(考古)常识,使我对考古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

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历史(考古)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

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不要以为考古工作是很无聊和乏味的,老祖先留下来的这些

东西都是无价之宝,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一定要懂得珍惜和爱

护,并向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文物遗迹的重要性。

考古实习报告 5

为了丰富广大研究生同学的业余生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锻

炼身体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的国球精神,历史

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于xx日在校体育馆举

办了冬季乒乓球比赛。

__xx日至xx日,22名考古专业03级本科生和

904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由考

古系白彬和于孟洲带队,前往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进行了为

x天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16日下午,金沙遗址考古实习

汇报会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四川大学教

务处处长马继刚、副处长廖沐川,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霍巍、副

书记鲍成志,考古系主任李永宪,考古系资深教授张勋燎、宋治

民等60余人出席了汇报会。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的西二环路与西三环路之间,

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41′,东经104°。该遗址发现于

__年,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

考古发现,也是继广汉三星堆之后四川省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5年来,为配合基本建设,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金沙遗

20多个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已超

过15万平方米,发现大型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区、

大型墓地等,出土珍贵文物上万件,其中太阳神鸟金饰已成为中

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初步研究表明,这里是继三星堆之后,古蜀

先民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又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商代晚

期至西周时期(约当公元前1200—前850年)古蜀王国都邑之

所在。

此次四川大学考古发掘实习所在的蓝光工地,位于金沙遗址

中部摸底河南岸一级台地上,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与金沙遗址

黄河地点仅一墙之隔,为金沙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大实习发

掘区位于蓝光工地的东南部,共布设5×5 ㎡探方55个, 10×

10 ㎡探方12个。

实习队队长白彬副教授从实习的基本情况,教学大纲内容的

执行情况,业务考核标准的执行情况,考古工地、文物库房及学

生、民工的管理情况,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情况,发掘的主要收

获等六个方面总结和汇报了此次考古发掘实习的情况。他指出,

3个多月的田野考古实习,不仅锻炼了实习队伍,圆满完成了考

古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三轮探方共完成发掘

面积2575 ㎡,清理灰坑354个、灰沟70条、墓葬66座、窑4

座、房址2座、井1口;遗址堆积可分商周、秦汉、唐宋、明清

四个大的时段,这为深入认识金沙遗址面貌提供了坚实的地层学

证据,尤其是唐宋时期地层的辨析和确认,在成都地区乃至整个

四川地区都是不多见的;发现和复原了近百件完整器物,为金沙

遗址的细致分期,并探讨金沙遗址的发展、变迁提供了更为翔实

的资料;灰坑、灰沟、墓葬、窑、房址等一大批遗迹的发现和清

理,为研究金沙遗址蓝光工地的性质及金沙遗址的功能分区提供

了新的资料;采集和浮选、筛选出较多的炭样和植物、动物标本,

有助于金沙遗址古环境的复原研究;对采集人骨标本的13C

定,可以反映金沙遗址居民的食谱,有助于了解成都平原古代先

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参加实习的本科生代表胡松鹤、谢莉亚,研究生代表杨佩玲

先后发言,各自汇报了在发掘实习中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对此次考古实习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

贺,认为此次实习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操作规范、管理有序、

训练完整、提取信息量大,在积极推进考古实习的规范化、科学

化、系统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有了一些新的突破,是

我校本科教学迎评创优工作的一个亮点和闪光点。希望考古系师

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密切川大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推

动西南地区考古事业的发展。

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是919日抵达金沙遗址蓝光工地的。

920日-1130日为野外发掘阶段,实习学生先后完成实习

方、考核方、基建方三轮探方的发掘。1126-27日,四川大

学和成都博物院联合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考核。121日-29

日为室内整理阶段,完成陶瓷片和小件标本的清洗,陶瓷器的拼

对、粘接和修复,陶、瓷片的标号(写字),陶质、陶色、纹饰

和瓷器之胎、釉的统计,拣选标本,绘图,制作器物卡片,排版,

拓片,文物摄影,器物排队,筛选、浮选等。1222日-24日,

实习师生分赴邛崃下霸石器地点,平乐冶铁遗址,临邛大渔村果

园山庄窑址,临邛西江村尖山子、罗山墩窑址,固驿瓦窑山窑址,

火井镇盐井溪,油榨乡唐城遗址、火井遗址等9个地点进行了考

古调查。

发掘和整理期间,金沙遗址工作站站长朱章义副研究员、

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李明

斌副研究员先后为实习师生作了题为《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

究》、《考古发掘出土人骨材料的处理》、《成都平原史前古城

调查方法》的学术报告。

发掘、整理和调查期间,实习师生观看大型歌舞剧《金沙》

先后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及正在发掘中的龙兴寺遗址、

崃十方堂1号窑址和平乐秦汉驿道、平乐古镇、文君井等。

成都博物院对此次发掘实习和考古调查的顺利进行,给予了

慷慨和无私的帮助。122日,孙卫国副校长在教务处、学工

部以及历史文化学院领导陪同下,到工地看望和慰问实习师生。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亦对此次实习极为关注。考古专业04

级、05级,历史学基地班03级,考古学05级硕士和博士研究

生,旅游学院文化遗产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先后来工地参观。

校考古系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师生先后来工地视察和

指导工作。

考古实习报告 6

20__4月,我们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三个班的学生终

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西安考古实习!历时七天的亲身体验,我不

仅接触到了最真实的历史,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

识,理解。西安也给我很大震撼,它是西北最繁华的城市,历时

千年仍不失当年魅力,依旧发挥着历史名城的余韵,吸引着世界

各国游人膜拜在它的脚下。

我们这次实习共有师生120多人,分七天完成实习任务,

一站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然

后依次是半坡博物馆、永泰公主墓、乾陵、阳陵、陕西省历史博

物馆、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碑林、古城墙和钟鼓楼等。

秦兵马俑博物馆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景点。有俗语言秦始皇

陵“头枕骊山,脚踏渭水,一手抓金,一手握玉”,这句话准确

而生动的描述了其位置------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区东,南倚

骊山,北临渭水,盛产金和蓝田玉。建立在秦始皇从葬坑之上的

秦兵马俑博物馆就在此,它气势宏伟,是国家5A级景点、全国

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进馆后由一位女导游带队开始参观,

首先是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称为“安

车”、“高车”的两辆大型彩绘铜马车。遗憾的是当天我们看到

的是仿品,真品因世园会的需要被带到了别处,但是仿品以假乱

真丝毫不影响游客的兴致。

然后参观的是秦兵马俑墓葬坑大厅,导游告诉我们参观此厅

“三分在看,七分在听”的确,初见那些被灰土覆盖的土人时,

我有些失望,因为他们缺胳膊少腿,也并没有在杂志课本中看到

的那样雄伟,但是在认真听了导游的解说和一个个在书本中看不

到的小故事后,那些表情不曾重复的面孔在我眼前生动起来。

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依次看了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规模

最大,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凭栏俯视,东端 3列步兵俑面

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

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

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我们边走边听

导游娓娓道来,想着这是20__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

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然后我感觉历史距离的消

失,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我带进喊杀震天、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二

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是秦俑坑

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它由四个单

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

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

元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

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

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好

一个20__年前的军阵,这不禁让我想到战国时期的最大战争

-----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就是用这样的军阵密切配合,歼赵

40余万的吧!我们在二号坑还看到了考古发掘现场及遗址顶

部木迹和部分陶俑、陶马的出土现状。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

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

阵的指挥系统。它规模最小,与一号坑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

120米。三个坑呈“品”字状排列,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

系,恰好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忠实的站立在秦始皇陵

的东侧,象征着保卫陵园的卫戍大军。

三个墓葬坑看完之后我们随导游从大厅出来,开始听她讲始

皇帝陵的整个布局。秦始皇陵园占地多达56.25平方公里,由内

外城两部分组成,在陵墓的北面还有许多宏伟的地上建筑,如寝

殿、厢房、角楼等建筑群。秦陵地宫也有大量珍宝,目前还没有

挖掘。地宫周围有许多陪葬坑,已发掘了珍奇异兽坑、马厩坑、

兵马俑坑、刑徒墓地等600多座,其中兵马俑坑是秦陵东部最大

的一组陪葬坑。

秦始皇陵如此宏大的布局,是古今中外历史所罕见的,真不

愧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此景点除了帝陵兵马俑给我的震撼外,

这里的游人之多也让我惊叹。那天并不是节假日,而且还下小雨,

但还是游人如织,可以用“比肩接踵”来形容。我们在拥挤的人

流中时刻得注意着所跟导游的动向,生怕跟丢了,所以根本不能

认真仔细的参观,只能匆匆在攒动的人头缝隙中看几眼,大部分

是听导游讲的。我觉得应该考虑到此景点的游客承载力,不能只

看到利益而忽略了游客的满意度,我们要有世界级博物馆的姿

态。

相对于兵马俑的人多、嘈杂,半坡博物馆就安静了许多。进

入半坡,我觉得自己是穿过时光隧道从秦来到了史前,尤其是半

坡新增设的半景画展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河流和田野之上

运用声光电技术逼真地模拟了电闪雷鸣、日月星辰,栩栩如生地

再现了半坡人战天斗地的生活、劳作场面,让我们如临其境。半

坡还有国家一级文物人面鱼纹盆和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保存较完

整的陶窑遗址之

一的横穴窑,而且新近调整的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运用

了电子虚拟和幻影成像等现代化声光电的科技手段,动静结合、

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半坡远古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在半坡细

细观赏,收获颇多。

永泰公主墓阴冷、深长的墓道,“珠胎毁月”的墓志铭,形

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仕女图壁画、雕刻精美的石椁以及天井、雨

道、盗洞等,都给我留下了墓室形象的深刻印象。以前我总无法

想象出墓的结构与陈设,永泰公主墓的参观不仅使我亲身体验了

墓的构造,也感受到了李显对女儿李仙惠的伤感与自责。永泰公

主的墓虽然级别很高,但是相比乾陵、阳陵来说,就逊色很多。

乾陵是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合墓,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墓前石刻、

无字碑和六十一尊王宾像,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乾陵以山为

陵,有四个城门,从朱雀门外向远处高耸的陵墓望去,可见墓前

一条司马道相当宽阔,直通北峰。两侧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

神态生动的石雕,其中有华表、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

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等。无字碑巍峨厚重,立于碑前

我不自禁开始猜碑为何无字,千年来每个人都有和我一样的疑

惑,但我觉得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立无字碑,测武则天作为女人

这一生都是成功的。排列于内城东西闹楼的61尊石人像虽然大

多没有头颅,但从其服饰可以看出都为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可见

唐代的开放与对外交流的频繁。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整体

规模并没有乾陵宏大、有气魄,但阳陵博物馆的遗址文物也让人

记忆深刻。博物馆内展出一千多件西汉文物,有各式兵器、印章,

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代彩陶了,阳陵出土的人物陶俑大小相当于真

人的 13,可是每个彩俑,表情各异,制作得十分精巧,陶俑

均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

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

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

显得平和而从容,我想这正是“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所

致吧。除陶俑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

陶、铁、铜质生活用具,这些考古发现既是西汉帝王丧葬制度的

反映,也应该是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和物质生活丰裕的

缩影吧。此处陶猪之多也让我惊叹,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遗址中那

排列整齐、紧密相连的陶猪,一排排数不胜数,我终于深刻体会

到“猪是财富的象征”这句话了!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离慈恩寺、大雁塔很近,我们在感受了陕

西在周、秦、汉、唐的盛况后,就去慈恩寺体验玄奘取经后译经、

讲经的历程。我还专门等到晚上,一睹夜幕下的西安音乐喷泉、

西安电视塔以及华灯闪耀的西安古城墙、钟鼓楼等,在夜色和彩

灯的装扮下,西安这座古城越发显得神秘而充满魅力。第二天,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登上了西安明城墙,城墙蜿蜒逶迤,玲珑有

致,沿着城墙走走,风景各异。景致最好的一段是和平门到南门,

往城里看,是古色古香的民舍,往城外看,是鳞次栉比的高楼,

偶尔能听到城墙下公园里传来的秦腔,韵味十足。但那古朴苍桑

的城墙、古色古香的元花灯又让人有一种梦回古代的感觉。

细细想来,在西安看到的每一景都让我流连,但真正震撼到

我灵魂的除了秦兵马俑就属碑林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现有七个碑

石陈列室、八个碑亭、两个时刻艺术室、六个墓志陈列廊和四个

临时展览厅,珍藏从秦汉至明清各个时代的碑刻、墓志4000

方,还收藏着众多的宗教石刻和陵墓石刻,是我国保存古代碑石

最多的地方,可以说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华书法艺术的殿堂,

刻艺术的宝库。碑林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从唐代石经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现存最完整的一套石刻书籍是唐文宗开成二年

(公元837年)刻的十二部经书:《开成石经》。碑林里最宏伟

的石碑,要数巍然高耸的《石台孝经》,上刻唐玄宗李隆基在天

宝四年(公元745年)亲自用隶书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

以及他为孝经写的序。书法碑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备,名

家荟萃,精品林立,令人惊叹不已,有欧阳询的《皇甫诞碑》,

褚遂良的《同州圣教序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郭家庙

碑》、《藏怀恪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怀素写的

《草书千字文》,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等。宗教内容的碑有

记载景教在中国传播的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佛教密

宗传承历史的《不空和尚碑》,记载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善导大

师的《唐阐法师碑》等。这些碑文在研究宗教、各民族及各国的

交往、以及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史料价

值。除了碑文石刻艺术室也是值得一看的,室中有雕刻精美的唐

代李寿石棺、石椁,造型生动的昭陵六骏、献陵石犀,高大逼真

的北周五佛等,这些都是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尤其是唐昭陵六

骏,以李世民征战疆场所乘过的六匹有功战马为蓝本雕刻而成,

作品比例合度,线条明快,高度写实。但可惜的是其中飒露紫、

拳毛蜗两骏早年流失海外,

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碑林中的为仿品。石刻室

走马观花式的看一遍,要真正去学习、弄懂,恐怕要在里面呆几

年了!

在参观完碑林、明城墙后,我们七天的实习也落下了帷幕。

此次西安之行,我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西

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过繁华昌盛,也体验过艰苦危难,

千年后仍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遗存的历史建筑屈

指可数,但在西安仍然可以看到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建筑,西安

也在新时期经筹划经营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更加显得宏伟壮

丽,充满魅力。在西安的许多遗址景点,都有大量的外国友人,

不管他们是怀着对中华文明的好奇,还是一种对历史的执着追

求,他们的态度都令人钦佩,也使我们惭愧。

我在亲密接触了历史、感受了历史之后,才深刻体会到自己

所学太过狭窄、浅薄,经过这次实习,我会更加注重自己专业知

识的积累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考古实习已结束,但我们的历史学

习仍在继续,实习也更加激发了我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会带着实

习时的热情更加主动、深入的去学习历史。

植树的牧羊人-老虎的天敌是什么动物

考古实习报告合集六篇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7:3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595612123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考古实习报告合集六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考古实习报告合集六篇.pdf

标签:盘龙城遗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