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考预测题库(夺冠系列

更新时间:2023-11-11 07:00:06 阅读: 评论:0

监理工作总结范文-无憾青春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考预测题库(夺冠系列
2023年11月11日发(作者:工资管理制度)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

考预测题库(夺冠系列)

单选题(共50题)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血红蛋白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浓度升高使血糖浓度上升

C.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艾滋病都是免疫过强引起的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D

2、关于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信息只能储存于细胞核,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B.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的转录产物可以不同

C.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及碱基互补配对方式都相同

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共用一套密码子,说明真核生物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

【答案】 B

3、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

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0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

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

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

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C

4、下列生物学实验及操作,不合理的是( )。

A.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加入二氧化硅防止色素被破坏

B.在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时,除果胶酶量以外的其他变量适宜且相同

C.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摇匀酵母菌培养液后取样并显微计数

D.在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时,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为观察材

【答案】 A

5、有性生殖的存在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体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过程,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不参与受精,不属于有性生殖

C.自然界中存在单倍体动物,也能产生后代

D.原核生物能进行有性生殖

【答案】 C

6、在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属于哪种教学评价?

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 B

7、下列对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肾小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

B.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产热量

D.大量流汗后,应及时大量饮用矿泉水,以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

【答案】 B

8、下列叙述中,除哪项外,都与植物体细胞杂交密切相关?

A.利用离心、振动、电刺激等诱导细胞融合

B.微型繁殖与作物脱毒

C.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细胞壁

D.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答案】 B

9、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其原因

是( )。

A.反射弧结构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

【答案】 D

10、下列关于生殖细胞的发生和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卵子是从动物的初情期开始,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B.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C.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

D.获能的精子刺激卵细胞膜发生变化,能够阻止其他精子进入卵内

【答案】 A

11、在进行“物质的跨膜运输”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扩散作用”,用国外某版本生物教材上的有关扩散作用的“迷你实验”替换

了该校所用教科书上的实验,在本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教师的做法

)。

A.不合理,只能使用该校指定教材

B.不合理,我国教材更适用于我国的教育

C.合理,教师可使用多个版本教材进行备课

D.合理,国外教材内容优于该校指定教材

【答案】 C

1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韵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 D

13、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子叶的颜色和种皮的颜色

B.马的长毛和短毛

C.猫的蓝眼和果蝇的红眼

D.棉花的细绒和长绒

【答案】 B

14、据“朝闻天下”报道,目前英国科学家成功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成熟精

子。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皮肤细胞和精子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B.该实验已经证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如果该实验属实,可以给不育患者带来福音

D.成熟精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人体皮肤细胞的一半

【答案】 B

15、下列属于固醇类物质的是( )。

A.维生素

B.胆固醇

C.磷脂

D.维生素

【答案】 B

17、在显微镜下发现一个处于分裂后期的动物次级卵母细胞中有形态、大小相

同的染色体14对,则该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体细胞和卵细胞中的染色

体数目分别是( )。

A.11428

B.14147

C.2147

D.22814

【答案】 D

1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说,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

就不能结出甜美多汁的果实了,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

B.

C.温度

D.病虫害

【答案】 C

19、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个(

A.2

B.3

C.4

D.5

20、下列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

A.吞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骨髓瘤细胞

【答案】 D

21、细胞衰老和凋亡对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的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衰老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

C.受遗传机制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多,细胞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变小

【答案】 D

22、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包括( )。多选

A.复诵

B.无意识记

C.组织

D.机械加工

【答案】 A

23、躯体神经支配的器官包括( )。多选

A.内脏器官

B.腺体器官

C.感觉器官

D.运动器官

【答案】 C

24、以下各种酶与其作用部位相匹配的是( )。

A.淀粉酶——肽键

水解酶——高能磷酸键

C.限制酶——氢键

D.解旋酶——磷酸二酯键

【答案】 B

25、关于生物大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大分子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核酸的特异性取决于特定的空间结构

C.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取决于碳链的多样性

D.构成DNA的单体在不同物种中通用

【答案】 D

26、下列有关细胞分裂、分化、癌变等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答案】 C

27、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其原

因是( )。

A.反射弧结构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

【答案】 D

28、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B.人体细胞合成ATP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C.细胞内合成免疫球蛋白时需要消耗ATP

D.正常情况下ATP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答案】 B

29、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做实验“水质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要求是

既要将“环境因素(水质污染)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这一结论、探究的过程与

方法、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又要突出对学生探究能

力的培养。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A.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

B.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C.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D.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答案】 A

30、下列关于中学“腐乳的制作”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盐主要是为了调节水分,利于毛霉生长

B.加料酒主要是为了灭菌,避免腐乳变质

C.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乳酸杆菌

D.实验室制作的腐乳不宜直接食用

【答案】 D

31、一年生枝条中,扦插时容易成活的是( )。

A.带叶带芽的枝条

B.带叶去芽的枝条

C.去叶去芽的枝条

D.去叶带芽的枝条

【答案】 D

32、注射成熟个体的垂体提取液,可促进同种淡水鱼排卵。这主要是因为垂体

含有()

33、在讲解细胞分裂时,演示自制的细胞分裂动感模型说明了直观教具在教学

中的哪个作用?()

A.设置悬念

B.巩固旧知识

C.突破难点

D.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答案】 C

34、在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不会变形、衰退和消失的是( )。

A.内质网

B.线粒体

C.中心体

D.高尔基体

【答案】 B

35、动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是( )。

A.叶绿体

B.变成肿瘤细胞

C.继续生长和分裂

D.变成具有全能性的细胞

【答案】 A

37、在讲解完“种群的特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性

学习。下列不属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的是( )。

A.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

B.学习内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

C.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D.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答案】 B

38、将正常成年猫放在-8℃环境中40 min,可能出现( )。

A.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升高,耗氧量升高

B.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下降,耗氧量下降

C.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升高

D.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不变

【答案】 C

3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是Nt=Noλt

B.器械捕杀和药物捕杀是控制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根本措施

C.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和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D.利用性剂诱杀害虫可改变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种群密度下降

【答案】 B

40、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

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 C

41、下列关于生殖细胞的发生和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卵子是从动物的初情期开始,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B.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C.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

D.获能的精子刺激卵细胞膜发生变化,能够阻止其他精子进入卵内

【答案】 A

42、细胞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许多重要功能。下列生物功能与细胞膜无关的

是( )。

43、关于生物大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大分子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核酸的特异性取决于特定的空间结构

C.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取决于碳链的多样性

D.构成DNA的单体在不同物种中通用

【答案】 D

44、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中不包括( )。

A.教师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帮助者

B.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C.学生要克服依赖别人的心理

D.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

【答案】 C

45、已知某个体基因型为AaBb,据此做出的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如果该个体只有一个亲本.其基因型肯定也是AaBb

B.如果该个体有两个亲本.其基因型肯定分别是aabbAABB

C.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肯定是4.各占25%

D.该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中肯定存在着aabb基因型个体

【答案】 A

46、对绿色植物细胞某细胞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

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35%020%15%30%,则该细胞能完成( )。

A.吸收氧气,进行有氧呼吸

B.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结合mRNA,合成蛋白质

D.吸收并转换光能,完成光合作用

【答案】 C

47、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

择的一组是()

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

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

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

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

【答案】 C

48、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流入兔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

A.通过兔的粪便排出最终被分解者利用

B.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D.供草合成有机物利用

【答案】 D

49、某中学生物教师发现自己所教班级近几次的生物小测验结果都不理想,他

认为是这几个单元的生物知识过于抽象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可以利用的直观教

具导致的,同时也认为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为了查明原因以提高学

A.文献研究法

B.教育观察法

C.教育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答案】 C

50、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

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

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

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

【答案】 D

大题(共20题)

一、(材料)材料:某教师关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课的教学思路片

段如下:①为了解决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植皮问题,需从烧伤病人的皮肤上取下细

胞置于培养液中培养,推测培养瓶中应该加入哪些培养物质才能让细胞活下

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身体里的活细胞要存活是否也需要这些物质引出课题:

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②教师弓导学生查阅食物营养成分表,对比分析不

同食物中共有的营养物质,据此推测细胞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质。③教师提供皮

肤细胞培养液的配方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际培养细胞时,添加的物质和前

面推测的物质的异同点。④引导学生回顾摄入的食物归根结底来自组成这些生

物体的细胞,使其体会细胞从外界吸收的物质具有构建细胞和生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供细胞各种结构成分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注

意的事项。(10)2)结合材料:举例分析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计划培养学生

的哪些思维能力。(10)

【答案】

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蛋

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包括:①氨基酸结构和种类;②氨基酸的脱水

缩合:③蛋白质分子多样性;④蛋白质功能。(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设计一个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

【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

类;②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过程与方法:①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

球棍模型(模仿水平);②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肽链形成具有空问结构

的蛋白质的过程(独立操作水平);③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

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

主要承担者;②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

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③认识生

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

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活动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氨基酸的结构,故

设计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结构的合作探究活动。特别是要形成对氨基酸空间结

构的认识,为下一步理解肽链的空间结构做铺垫。活动用具:桔红色球——氢

原子,黑色球——碳原子,绿色球——氧原子,蓝色球——氮原子,小铁棍—

—化学键.弹簧棍——碳氧双键。

三、(材料)材料:某教师关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课的教学思路片

段如下:①为了解决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植皮问题,需从烧伤病人的皮肤上取下细

胞置于培养液中培养,推测培养瓶中应该加入哪些培养物质才能让细胞活下

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身体里的活细胞要存活是否也需要这些物质引出课题:

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②教师弓导学生查阅食物营养成分表,对比分析不

同食物中共有的营养物质,据此推测细胞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质。③教师提供皮

肤细胞培养液的配方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际培养细胞时,添加的物质和前

面推测的物质的异同点。④引导学生回顾摄入的食物归根结底来自组成这些生

物体的细胞,使其体会细胞从外界吸收的物质具有构建细胞和生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供细胞各种结构成分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注

意的事项。(10)2)结合材料:举例分析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计划培养学生

的哪些思维能力。(10)

【答案】

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免疫调节”的具体要求是:要知

道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某教材首先介绍了免疫系统的

组成,其次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及监控和清除功能介绍,最后提出了免疫学

的应用。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并对于教材第一部分“免疫系

【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人体免疫系统在

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问的合作交流,提高自

学能力和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知识,提

高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进一步确定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

疫系统组成环节教学:定标自学,讨论互评。让学生自学教材P3536部分内

容,思考以下问题:①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②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

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③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④当我们体内有炎症

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⑤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讨论结果。⑥教师分别进行

点评,最后总结出该部分内容。设问:甲型H1N1病毒轻易就可以侵入你的机体

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提示:不能,因为人体有三道防线。

五、材料:“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教材“消化和吸收”一节课的学习内

容.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细细咀嚼馒头,感受咀嚼中味道

的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口腔里的什么使馒头变甜的”学生们各自猜想,有

的说是因为嘴巴里有牙齿,牙齿咀嚼形成的。有的说是因为嘴巴里有舌头,舌

头的搅拌形成的,有的说是因为口腔里有唾液。然后,老师让学生分组做实

验,找到馒头经过咀嚼变甜的原因。问题:(1)上述材料中老师用的是什么类型

的教学策略老师采用这一策略的优点有哪些(10)(2)教师使用这种教学策略

需要注意哪些要求(10)

【答案】(1)上述材料中教师用的是探究性教学策。探究式教学比较强调维持学

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科学探究有关的各种技能以及对科学概

念、原则和规则的理解。该策主要有以下五个优点: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②保持学生的好奇心;③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

和技能的活动;④形成积极地对待科学的态度:⑤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2)

探究性学习需要结合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先前经验来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牢

固的知识基础、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及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需具有以下要求:①

明确主题;②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③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

积极态度;④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⑤有效

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

六、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结构

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19世纪末,欧文

(EOverton)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

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

好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

列为连续的两层。思考与讨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

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

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

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都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都是疏水

的。请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为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

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

一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2)设计上述内

容的教学过程(20)

【答案】(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细胞膜化

学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体验科学

探索的严谨性。(2)教学过程:复习导人.引入兴趣:师:大家上节课做实验都

非常认真,实验结果也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做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

想一下,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生:因为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弹

性……师: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生物膜为什么具有以上的特性,细胞膜对物质

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思考、讨

论、回答:生物膜中有一些分子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进入探索生物膜结构历

史博物馆,讲授新课)师:大家讨论非常热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参观生物

膜的结构历史博物馆来验证刚刚所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否符合现实。(随着历史的

步伐走,教师带学生走进了博物馆1号。)

【博物馆展区1号欧文顿实验】

展板1内容:1895年,欧文顿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

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

过细胞膜。问题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

七、材料:某教师设计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段: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为的是我们下节课带着问题来更好地学习“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节内容。

课前我已经布置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研究,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细

胞膜的结构和特点,并讨论一下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交流,复习细胞

膜的结构特点,教师捎带将原生质的概念和质壁分离所发生的现象进行描

述。)()分析学生的实验方案师:现在让我们将各小组针对不同问题的实验设

计进行交流。生(小组1):我们的问题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

么,是水分子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还是溶液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所以我们的

实验设计是……生(小组2):我们想知道不同浓度的溶液对质壁分离的影响,

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生(小组3):我们研究的问题也是不同物质溶液对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8分钟)师: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说明大家在课前的预习是有效的,但有些小组的实验设计

还是有点小问题,刚才别的小组都帮你们纠正了,一会儿做实验时还要注意。

师:(简要说明实验关键步骤)!现在开始按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分钟)()学生独立实验

【答案】(1)属于探究性实验。(2)准备阶段:①准备好实验材料。尽可能选择

与教材要求一致的材料,并确保新鲜。②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实验

前教师要仔细检查一遍实验设备、用具,试剂配制要严格掌握一定的浓度、纯

度和数量,并注意保存;每种配好的试剂都要贴好标签,标明试剂名称、浓度

和配制日期。③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教具。使用辅助教具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

操作技能和实验步骤的要点,辅助教具或电化教具,如PPT、录像等。④进行

预试。⑤培养小助手。在实验前培养实验小助手,上课时注意发挥小助手的积

极性。⑥教师要对本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难点认真考虑,做到心中有

数,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实施阶段:①精心布置实验室环境,创设实验

研究的良好氛围。②若是第一次学生实验,则要特别认真对待第一次实验课的

教育准备工作。③精心编排实验小组,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学生的

自我约束与管理。④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实验时,教师要

不断巡视每组的实验情况,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的姿态给学生以指导,对学生

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帮助,使每个小组的实验都能顺利进行下

去。⑤教师和学生要认真做好实验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忙而不乱。

八、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

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用

__________酶处理幼蚕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2)(2)为使干扰素基因在

家蚕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eDNA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

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中是否表达,可分别采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逐步鉴定。(6)(3)通过PCR技术可大量获

取目的基因,该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包含:扩增缓冲液(Mg2+)、水、4

种脱氧核糖苷酸、模板DNA____________________(4)(4)利用生物反

应器培养家蚕细胞时,贴壁生长的细胞会产生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

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__________,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

利于空气交换。(3)

【答案】(1)胰蛋白(2)分子杂交;抗原一抗体结合(3)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

)DNA引物(4)增大表面积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时,因动物组织细胞聚合

在一起,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水解组织中的蛋白质,以便获得单个细

胞。(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可采用

分子杂交技术,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法。(3)聚合

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

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采用PCR扩增目的基因时,其体系主要包括:扩增缓冲液(Mg2+)、水、4

脱氧核糖核苷酸、模板DNA、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DNA引物。(4)

胞增殖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互相挨在一起的时候,糖蛋白识别了这种信息,就

会使细胞停止继续繁殖.这种现象就叫作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

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大表面积,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

空气交换。

九、材料:某教师设计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段: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为的是我们下节课带着问题来更好地学习“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节内容。

课前我已经布置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研究,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细

胞膜的结构和特点,并讨论一下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交流,复习细胞

膜的结构特点,教师捎带将原生质的概念和质壁分离所发生的现象进行描

述。)()分析学生的实验方案师:现在让我们将各小组针对不同问题的实验设

计进行交流。生(小组1):我们的问题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

么,是水分子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还是溶液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所以我们的

实验设计是……生(小组2):我们想知道不同浓度的溶液对质壁分离的影响,

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生(小组3):我们研究的问题也是不同物质溶液对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8分钟)师: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说明大家在课前的预习是有效的,但有些小组的实验设计

还是有点小问题,刚才别的小组都帮你们纠正了,一会儿做实验时还要注意。

师:(简要说明实验关键步骤)!现在开始按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分钟)()学生独立实验

【答案】(1)属于探究性实验。(2)准备阶段:①准备好实验材料。尽可能选择

与教材要求一致的材料,并确保新鲜。②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实验

前教师要仔细检查一遍实验设备、用具,试剂配制要严格掌握一定的浓度、纯

度和数量,并注意保存;每种配好的试剂都要贴好标签,标明试剂名称、浓度

和配制日期。③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教具。使用辅助教具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

操作技能和实验步骤的要点,辅助教具或电化教具,如PPT、录像等。④进行

预试。⑤培养小助手。在实验前培养实验小助手,上课时注意发挥小助手的积

极性。⑥教师要对本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难点认真考虑,做到心中有

数,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实施阶段:①精心布置实验室环境,创设实验

研究的良好氛围。②若是第一次学生实验,则要特别认真对待第一次实验课的

教育准备工作。③精心编排实验小组,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学生的

自我约束与管理。④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实验时,教师要

不断巡视每组的实验情况,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的姿态给学生以指导,对学生

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帮助,使每个小组的实验都能顺利进行下

去。⑤教师和学生要认真做好实验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忙而不乱。

一十、回答问题:(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

后进人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

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

A基因。(6)(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

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

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_细胞

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

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__可以快速增殖、分

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9

)

【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含有(2)B;浆;记忆;特异性解析:

本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的有关内容。(1)参与分泌

蛋白的合成、运输的细胞器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人体的体细胞

中都含有人体内的全套基因,但是其各个细胞的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2)抗体的产生属于体液免疫,此过程中B淋巴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

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快速、大量地增

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

一十一、真核生物基因中通常有内含子,而原核生物基因中没有,原核生物没

有真核生物所具有的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已知在人体中基因

A(有内含子)可以表达出某种特定蛋白(简称蛋白A)。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

学从人的基因组文库中获得了基因A,以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却未得到蛋白

A,其原因是____(2)若用家蚕作为表达基因A的受体,在噬菌体和昆虫病毒

两种载体中,不选用____作为载体,其原因是____(3)若要检测基因A是否翻

译出蛋白A,可用的检测物质是____(选填“蛋白A的基因”或“蛋白A的抗

体”)。(4)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做出了重

要贡献,也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

立提供了启示,那么,这一启示是____

【答案】(1)在基因组中获得的基因A含有内含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

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因A表达出的蛋

白质与蛋白A不同(2)噬菌体;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人

家蚕中(3)蛋白A的抗体(4)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中能正常表达(所有生物共用

同一套遗传密码)解析:(1)从人基因组获得的基因A含内含子,而大肠杆菌为

原核细胞.细胞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

A表达出的蛋白质与蛋白A不同。(2)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

基因导人家蚕中。所以只能选择昆虫病毒.家蚕是昆虫的幼虫,故用昆虫病毒

可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3)检测是否翻译出蛋白质A,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

交的方法,蛋白质A充当抗原.选择蛋白质A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4)艾弗里

等人曾经在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

肺炎双球菌混合培养,发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型肺炎双球菌。从中知道转化的可能性.所以启示是在特定条件下,DNA片段

能进入细胞,并且还能发挥原有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生物共用一

套遗传密码。

一十二、材料:某教师为了讲解清楚细胞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变化,首先借

Flash动画演示分裂间期的动态画面,之后教师演示放大的一条染色质长丝

在问期开始时和结束时的比较画面。之后提问: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细胞核内

的一条染色质长丝经过间期发生了什么变化谁能用两根细铁丝演示一下这个时

期的主要变化学生演示并回答。提示:将两根铁丝交叉后.用拳头握于中间。

其拳头代表一个着丝点,这就是染色体的DNA复制。问题:(1)该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多处运用了演示,请说明该教师用到的演示类型并列举出其他类型的演示

技能。(8)(2)简述演示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12)

【答案】(1)该教师播放动画用的是声像法,利用铁丝做成模型用的是展示法。

除了这些类型外,演示技能还包括:①分析法:从分析实验现象人手,启发学

生对感知到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得出新概念,获得新结论。②归纳法:通过

提出问题,观察若干个实验或几组实验,归纳总结出概念或规律。③质疑法:

结合实验操作和变化,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根据实验数据来发现

规律.认识实验和微观本质。(2)应用原则和要点:①针对性和目的性。选择的

演示要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讲清难点,选择的实验能为生物学概念、

原理的教学服务。②适用性和鲜明性。选用的仪器要大小恰当,实验装置和操

作简便易行,装置要高低适宜和美观。演示所用时间短。演示的实验现象鲜

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观察现象。③示范性和可靠性。教师能给学生做规范

的、正确的实验操作。④演示与讲授的统一性。演示与讲授密切结合,善于引

导学生把各种感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

一十三、材料:在进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内容的教学时,某位教师制定

了如下教学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特点。B.使学生知道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C.让学生尝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D.通过了解我

国植被严重破坏的状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E.通过了解我

国植被严重破坏的现状及危害,让同学们认识到保护植被的必要性、迫切性和

长期性。F.通过展示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树立全体学生的爱绿、护绿意识,并

从身边做起.自觉参加绿化祖国的各种活动。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目标的表

述进行评价和修改。(10)(2)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哪些方

面得到发展(10)

【答案】(1)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个维度。将题目中给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并注意行为动词的使用参

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案符合此要求即可)(2)初中

生物学课程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中都

有一定的发展,具体的体现如下:①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

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②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

学思维的习惯。⑧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④初步

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

础。

一十四、真核生物基因中通常有内含子,而原核生物基因中没有,原核生物没

有真核生物所具有的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已知在人体中基因

A(有内含子)可以表达出某种特定蛋白(简称蛋白A)。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

学从人的基因组文库中获得了基因A,以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却未得到蛋白

A,其原因是____(2)若用家蚕作为表达基因A的受体,在噬菌体和昆虫病毒

两种载体中,不选用____作为载体,其原因是____(3)若要检测基因A是否翻

译出蛋白A,可用的检测物质是____(选填“蛋白A的基因”或“蛋白A的抗

体”)。(4)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做出了重

要贡献,也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

立提供了启示,那么,这一启示是____

【答案】(1)在基因组中获得的基因A含有内含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

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因A表达出的蛋

白质与蛋白A不同(2)噬菌体;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人

家蚕中(3)蛋白A的抗体(4)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中能正常表达(所有生物共用

同一套遗传密码)解析:(1)从人基因组获得的基因A含内含子,而大肠杆菌为

原核细胞.细胞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

A表达出的蛋白质与蛋白A不同。(2)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

基因导人家蚕中。所以只能选择昆虫病毒.家蚕是昆虫的幼虫,故用昆虫病毒

可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3)检测是否翻译出蛋白质A,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

交的方法,蛋白质A充当抗原.选择蛋白质A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4)艾弗里

等人曾经在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

肺炎双球菌混合培养,发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型肺炎双球菌。从中知道转化的可能性.所以启示是在特定条件下,DNA片段

能进入细胞,并且还能发挥原有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生物共用一

套遗传密码。

一十五、(材料)材料:某校教师组织学生在各自生活小区的花园中捕捉蚯蚓,然

后带到学校开展“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不同教师设计的实验观察不同,下面

是其中的两种:“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方案1:①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

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②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

动及身体的变化。③比较蚯蚓在两种情况下运动的方式和运动速度的异同点。

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其体表保持湿润。

“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方案2①将滤纸浸润(水越少越好),紧贴在一个装有2

毫升水的大试管内壁一侧。②将一条6-10厘米的蚯蚓,放入大试管底部的水

中。③将大试管向没有贴滤纸的一侧倾斜料45°,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④将

大试管向贴有滤纸的一侧倾斜45°,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⑤比较蚯蚓在两种

情况下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的异同点问题:(1)结合材料分类列出教师在实验

中所使用的课程资源,并说明分类的依据。(6)2)如果要达到实验目的,

至少还需要补充哪些实验器材。(4)

【答案】

一十六、《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免疫调节”的具体要求是:

要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某教材首先介绍了免疫系

统的组成,其次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及监控和清除功能介绍,最后提出了免

疫学的应用。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并对于教材第一部分“免

疫系统的组成”的学习,构思一系列问题串。设计一个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讨论学习的活动环节。

【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人体免疫系统在

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问的合作交流,提高自

学能力和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知识,提

高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进一步确定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

疫系统组成环节教学:定标自学,讨论互评。让学生自学教材P3536部分内

容,思考以下问题:①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②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

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③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④当我们体内有炎症

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⑤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讨论结果。⑥教师分别进行

点评,最后总结出该部分内容。设问:甲型H1N1病毒轻易就可以侵入你的机体

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提示:不能,因为人体有三道防线。

一十七、材料:某教师对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在选材、提

取、过滤、色素分离等方面进行了以下优化改进,且实验效果良好:(1)用女贞

叶替代菠菜叶;(2)95%乙醇替代丙酮;(3)过滤时,原来的做法为“将研磨

液倒入有脱脂棉的小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优化后的做法为“不用过滤,用

尼龙布覆盖在研磨液上面”;(4)色素分离时。原来的做法为“先用铅笔在滤纸

上画定位线,再用毛细管吸取滤液,沿铅笔线画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重复

23次”,改进后的做法为“用2片盖玻片,外面包裹2层纱布直接在尼龙布

上蘸取滤液,印到滤纸上.一次即可”。问题:(1)分析该教师改进实验的理

由。(12)(2)根据材料归纳实验教学优化的一般原则。(8)

【答案】(1)教师改进实验的理由:①女贞叶替换菠菜叶是由于女贞叶不易散失

水分,更易保存;②丙酮易挥发且有毒,换成95%酒精更安全;③改进后,叶

绿素提取液不用倾倒在脱脂棉的漏斗中,减少提取液损失,使操作更简便;④

用毛细吸管划线的环节,操作不方便极易出现错误,改进后用盖玻片蘸取滤液

印在滤纸上会减轻学生的实际操作负担,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在观察实验现象

及其总结归纳上。(每点3)(2)随着社会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提升,高中生物实

验将会迎来重要的发展阶段,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会随之大量涌现。不

论是眼下的应试环境还是素质教育培养,高中生物实验课程都将进一步发挥它

的教学效果。未来生物实验必将成为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实验思维和探索精神的

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优化的一般原则包括:①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

前提下关注实验安全问题,减少对学生造成的伤害。②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

教师的规范操作,以引导学生思维为出发点,以探究性学习为实验过程的手

段。探究的程度与步骤可能是全面的,也可能是只有其中的几步。③有据可依

原则。以教学大纲为教学的知识目标,以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养为教学方向,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处理实验。④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的

条件,主要考虑材料的可获得性,实验步骤的可操作性,实验整体的可行性,

从而考虑设计的实验是否可行。⑤保证实验效果良好原则。

一十八、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

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19世纪末,

欧文顿(EOverton)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

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

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

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

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

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

积恰好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

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思考与讨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

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

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

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都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都是疏水

的。请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为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

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

一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2)设计上述内

容的教学过程(20)

【答案】(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细胞膜化

学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体验科学

探索的严谨性。(2)教学过程:复习导人.引入兴趣:师:大家上节课做实验都

非常认真,实验结果也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做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

想一下,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生:因为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弹

性……师: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生物膜为什么具有以上的特性,细胞膜对物质

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思考、讨

论、回答:生物膜中有一些分子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进入探索生物膜结构历

史博物馆,讲授新课)师:大家讨论非常热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参观生物

膜的结构历史博物馆来验证刚刚所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否符合现实。(随着历史的

步伐走,教师带学生走进了博物馆1号。)

【博物馆展区1号欧文顿实验】

展板1内容:1895年,欧文顿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

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

过细胞膜。问题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

一十九、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着某种只允许水分子出

入的通道,人们称之为水通道,但水通道到底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谜。20世纪50

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研究了不同的细胞膜蛋白,经过实验,他

证明了一种被称为“水通道蛋白”的细胞膜蛋白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水通

道”。如何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请你完成下面的实

验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探究:①观察:发现水分子能通过细胞膜。②

问题:水究竟怎样通过细胞膜③假设:__________(3分)④实验:把含“水

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和经过处理后的__________细胞放在__________中。(4

分)⑤结果:前者能吸水,后者__________(3分)⑥结论:__________(3

)(2)为了进一步验证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彼得.阿

格雷又制出两种人造细胞膜,分别做成泡状物,然后放在水中,结果第一种泡

状物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第二种则没有变化。请指出这两种人造细胞膜的化

学成分的异同点:相同点: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2)

【答案】(1)③“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④不含该蛋白质;蒸馏水⑤不能

吸水⑥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2)相同点:都含有磷脂双分

子层。不同点:一种含有水通道蛋白,一种不含水通道蛋白。解析:(1)根据题

意分析可知:本题是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从而探

究水究竟是怎样通过细胞膜的。因此,假设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水通道蛋白

就是水通道。在实验时,把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和经过处理后不含该

蛋白质的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结果发现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能吸

水;经过处理后不含该蛋白质的细胞则不能吸水。因此,可以说明细胞膜上的

“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2)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磷脂、蛋白质和糖

类,其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或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

面,或嵌插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彼得·阿格雷制成

的两种人造细胞膜,其中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的含有水通道蛋白.而没有变化

的则不含水通道蛋白。但它们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

二十、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着某种只允许水分子出入

的通道,人们称之为水通道,但水通道到底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谜。20世纪50

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研究了不同的细胞膜蛋白,经过实验,他

证明了一种被称为“水通道蛋白”的细胞膜蛋白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水通

道”。如何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请你完成下面的实

验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探究:①观察:发现水分子能通过细胞膜。②

问题:水究竟怎样通过细胞膜③假设:__________(3分)④实验:把含“水

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和经过处理后的__________细胞放在__________中。(4

分)⑤结果:前者能吸水,后者__________(3分)⑥结论:__________(3

)(2)为了进一步验证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彼得.阿

格雷又制出两种人造细胞膜,分别做成泡状物,然后放在水中,结果第一种泡

状物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第二种则没有变化。请指出这两种人造细胞膜的化

学成分的异同点:相同点: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2)

【答案】(1)③“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④不含该蛋白质;蒸馏水⑤不能

吸水⑥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2)相同点:都含有磷脂双分

子层。不同点:一种含有水通道蛋白,一种不含水通道蛋白。解析:(1)根据题

意分析可知:本题是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从而探

究水究竟是怎样通过细胞膜的。因此,假设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水通道蛋白

就是水通道。在实验时,把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和经过处理后不含该

蛋白质的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结果发现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能吸

水;经过处理后不含该蛋白质的细胞则不能吸水。因此,可以说明细胞膜上的

“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2)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磷脂、蛋白质和糖

类,其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或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

面,或嵌插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彼得·阿格雷制成

的两种人造细胞膜,其中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的含有水通道蛋白.而没有变化

的则不含水通道蛋白。但它们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

朱自清背影仿写-关于美的句子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考预测题库(夺冠系列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7:0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572062123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考预测题库(夺冠系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考预测题库(夺冠系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