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PDF)

更新时间:2023-11-11 06:34:11 阅读: 评论:0

创业方法-周游世界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PDF)
2023年11月11日发(作者:水利工程造价)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一 生物学科高考内容创新的原则

(一)生物高考命题创新应以“核心价值”为统领

核心价值是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情感态度的综合,是考查考生生物学

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中体现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

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等,体现学科共性。近几年的生物学科高考试题结合

学科特点,以必备知识为载体,以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为手段,注重

以显性或隐性方式考查考生的核心价值观,向考生和社会传达环境保护的思

想、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物进化的观点: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宣传近

亲结婚、吸毒的害处,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自豪感。

1

.注重考查生态学知识,增强考生的生态文明观

近几年生物学科高考试题,注重考查生态学知识,增强考生的生态文明

观,渗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增强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环

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

2019

年全国

I

卷理科综合第

31

题考查对果园生态系

统的营养结构、种间关系、信息传递、生物防治的理解能力,考查考生的物质

能量信息观、结构功能观和科学思维,向考生传递提倡生物防治、减少污染环

境的观念。还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考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的担当。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马

2

.注重联系生产劳动实际,渗透劳动精神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

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

学科优势,生物学科的一些知识源于生产劳动,生物学科的发展对生产劳动具

有指导意义。如

2019

年全国

II

卷理科综合第

38

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回答

下列问题。

(1

)植物微型繁殖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途径。与常规的种子繁殖方法

相比,这种微型繁殖技术的特点有

(2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把植物组织细

胞培养成胚状体 再通过人工种皮(人工薄膜) ~ 人工种皮

包装得到人工种子(如图所示),这种人工种子 .

.

. 胚状体

在适宜条件下可萌发生长。人工种皮具备透气性 ~ 人丁胚乳

的作用是

可以选取植物的

(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与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获得转基因植株。

。人工胚乳能够为胚状体生长

等几类物质。

提供所需的物质, 因此应含有植物激素、

(3

)用脱毒苗进行繁殖,可以减少作物感染病毒。为了获得脱毒苗,

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培养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基本程序是

(用流程图表示)。

该题考查对植物微型繁殖技术、人工种子制备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基

因工程技术相结合原理的理解能力,让考生设计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培养成

一个完整植株的基本程序,向考生渗透工程学理念

O

生产劳动技能无法通过高

考纸笔考试进行测量,但可以通过这类试题引导考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

识劳动的光荣、伟大和美丽,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科学劳动和创造性劳动。

3

力口强文化浸润,渗透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2020)

.移

现今社会具有突出的教育意义

C

近几年生物学科高考试题精选我国杰出生命科

学技术成果为素材进行设计,以中华优秀文化作为试题的鲜明底色,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

2018

年全国

l

卷理科综合

I

题:

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

.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

.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

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该题引人

1965

年由我国科学家率先完成的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

胰岛素这一里程碑式的壮举,引导考生体会科学先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锲而不

舍的拼搏精神。再如,

2018

年全国

lEE

卷理科综合第

38

题:

2018

年《细胞》 期刊报道,中国科学家率先成功地应用体细胞对非

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获得两只克隆猴——“中中” 和 “华华”。回答

下列问题:

(1)

“中中” 和“华华”的获得涉及核移植过程,核移植是指。通过

核移植方法获得的克隆猴,与核供体相比,克隆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填“减半” “加倍” 或 “不变”

)O

(2

)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

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难度(填“大于” 或 “小于”)体细胞核

移植,其原因是

(3

)在哺乳动物核移植的过程中,若分别以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

体细胞作为核供体,通常,所得到的两个克隆动物体细胞的常染色体数目

(填 “相同” 或 “不同”

)

,性染色体组合(填“相同” 或 “不同”)。

该题选取

2018

年初生命科学国际顶级期刊《细胞》 报道的由中国科学家

完成的克隆猴这一最新生命科学领域重大成果为素材,考查核移植技术及其应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乃

用。这项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科技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增强考生民族

自豪感的同时,也增强了为祖国发展拼搏的社会责任感。

(二)生物高考命题创新应以学科素养考查为导向、以关键能力

为重点

生物学科素养是即将进人高校学习的考生在面对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情境

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生物

学科相关知识,运用生物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综合品质。①生物学科素养是融会新课标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和高效人才

选拔要求中的素养内涵,适合在生物学科高考中评价和测量的指标体系,与高

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接,将生物学科新高考考查的学科素养确立为知识观念、

科学思维、探究与创新、责任与担当四个方面,体现对知识、能力、观念、品

格、核心价值的整体考查、综合考查,体现系统性、综合性。

生物学科关键能力是即将进人高校学习的考生在面对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具备的能力,是培育核心

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支撑高水平人才终身发展或适应

时代要求的能力。②现行高考生物学科能力考查目标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

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结合现行高考生物学科对能力考查

的积累和凝练,基于学科素养发展、价值塑造的现实要求,反映新课程理念与

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时代睦、传承性学科特胜,将新高考生物学科关键能力分

为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新高考物学科能力

与高考评价体系、现行高考生物学科能力目标的关系如图

1

所示。

生物学科的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学生顺利进行知识和经验的输入、加工、储

存和提取的能力。具体能力要素包括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把握知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2020)

高考评价体系

思维认知能力群

知识获取能力群

实践操作能力群

新高考生物学科

理解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能力

现行高考生物学科〔理解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

——.

——

1

高考评价体系、新高考、现行高考生物学科关键能力之间的关系

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等恰当方式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从试题所给

的新信息中获取新知识,领会其用意,能运用这些新知识解决一些相关的生物

学问题。近几年全国理科综合卷生物学科很多试题情境设置新颖,对考生而言

是“陌生未知”的,考生只有从题干中决速获取新知识,领会其用意,才能

运用这些新知识解决一些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如

2019

年全国

II

卷理科综合第

3

题:

某种

H

+一

ATPa

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

ATP

水解酶活

性,能够利用水解

ATP

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H+

。①将某植物

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足

pH

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

pH

高于细胞

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

pH

不变。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

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

pH

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

!(抑制

ATP

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

加入

H + - ATPa

的抑制齐!

pH

不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转

A. H + - ATPa

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

H

运到细胞外

‘逆浓度

B

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

H + - ATPa

发挥作用导致

H

梯度跨膜运输

‘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

C. H

+一

ATPa

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H

‘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D

落液中的

H

该题干给出“某种

H

+一

ATPa

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马

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

ATP

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H+”,这对

考生而言是“陌生未知”的,考生只有快速学会“新知识”并领会其用意才

能做出合理判断,既能反映考生独立、敏捷、快速的思维能力,也彰显出考生

的思维品格。这类试题占有很大比例,既有利于有效测量考生解决真实问题情

境的能力,又有利于克服猜题、押题和过分刷题的不良现象,确保高考的公平

性和严肃性。

注重考查实验探究能力,既能体现课程性质,又能反映考生是否掌握科学

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否真会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导向高中教学。考查实

验探究能力的试题情境新颖,考查内容、角度宽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选择

实验器材,确立实验步骤,拟定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解释和

分析实验过程、现象、结果(或者生物学事实)等,每一部分内容都可能作

为考查内容。如

2019

年全国

I

卷理科综合第

29

题第(

3

)小题.

将生长在水分正常土壤中的某植物通过减少浇水进行干旱处理,该植

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叶片中的脱落酸(

ABA

)含量增高,叶片气

孔开度减小。回答下列问题。

(1

)经干旱处理后,该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

(2

)与干旱处理前相比,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

)有研究表明

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

而是由

ABA

引起的。请以该种植物的

ABA

缺失哭变体(不能合成

ABA)

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

结果。

该题要求考生 “以该种植物的

ABA

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

ABA

)植株为

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

而是由

ABA

引起的”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很多考生审

题不仔细,而选用正常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导致该小题不得分。该题很好地考查

了考生审题能力、设计实验能力、推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生物学表达能力,

试题的能力价值多元。要求考生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的题目还

;;;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2020)

2019

年全国

II

卷理科综合第

37

题第(

3

)小题让考生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

卷理科综合第

29

题第

甲、乙菌能否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

2019

年全国

l

‘和

NO

扩的吸收具

(2

)小题让考生设计实验验证作物甲对同一种营养液中

NH4

有偏好吐,等等。在选考题中出现这类试题是

2019

年试题的一大特点。

生物学科高考内容创新注重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考

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自然界、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的能力。问题解决体现核心价值的取向,能反映考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复杂问

题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潜力即素养水平,

凸显素养立意。如

2019

年全国

I

卷理科综合第

29

题创设“将生长在水分正常

土壤中的某植物通过减少浇水进行干旱处理,该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

叶片中的脱落酸(

ABA

)含量增高,叶片气孔开度减小”的真实新颖情境,

让考生分析经干旱处理后,该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光合速率变化及其原

因,再让考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

起的,而是由

ABA

引起的”,这个结论对考生是“未知”的、不确定的,该

题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考查考生结构功能观、

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学科素养水平,增强考生乐于解决现实生产问题的积

极性

0

以满卜:~」一

生物学科高考内容创新注重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考查创新能力,就是考

查考生根据试题情境,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和素养敏锐发掘旧事物缺陷,捕捉

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查考生进行新颖的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

考生探索新方法体系,主动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鼓励考生摆脱思维定式的

束缚,勇于大胆创新。目前生物学科高考中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

对创新思维中某些要点或要素的考查。新高考将加强对创新能力和批判哇思维

能力的综合考查。

(三)生物高考命题创新应以必备知识为基础

必备知识是指生物学科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是考生已经学

习过的生物学知识,其范围与要求常以当年颁布的《考试说明》 为准。例如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 规定了

2020

高考理科综合考试中生物学科所考查的知识。其考查的内容主要分布在分子与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乃

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与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5

个模块

中。这

5

个模块的内容可概括为生物学科的必备知识。对于第二批进人综合改

革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试卷中不再出现选做题。其考查内容将

分布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

年版)》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

5

个模块,这

5

个模块的内容可概

括为生物学科的必备知识。

二 生物高考命题创新的实施路径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四翼”的考查要求,是“五育并举”素质教育的评

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生物学科高考“怎么考”,考查方式也要充分体现基

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一)考查方式要体现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基础性指试题主要考查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基本

内容。基础知识主要是指生物学基本事实(如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

概念(如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原理(如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

律)、模型(如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基本技能是指会制作临时装片,使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用系谱图表述遗传关系,画出细胞失水后状态的

简图,等等。基本能力主要是指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能力,以及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能力。这些基础性内容是考生进人高校继续学习和走向

社会都应该具备的本领,体现基础性的试题在考查学科基本要素时大多比较直

接、直白,容易作答。如

2019

年全国

I

卷理科综合第

3

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原

料这一基础知识。类似的试题还有,

2019

年全国

II

卷理科综合第

2

题让考生

分析“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的原理;

2019

年全国班卷理科综合

4

题试题情境简单,考查考生分析、比较几株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和呼吸强

度变化的基本能力。这类试题以单一内容为载体,考查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难度相对较小,在试卷中占有恰当的比例,有利于考生拿到基本分,导向高中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2020)

(二)考查方式要体现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综合性是指试题为考生提供较为复杂的新颖、真实情境,要求考生综合运

用知识、能力、素养,能够纵向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反映出考生的必备知识与

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内在的、纵横向联系的紧密程度和逻辑胜。

一方面是要求考生运用同一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横向融会贯通

地解决问题。如

2019

年全国

I

卷理科综合第

32

题先让考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果蝇(控制陛状的

基因分别位于

2

号、

3

号染色体上)的杂交遗传概率,再让考生运用基因分离

定律分析焦刚毛白眼雄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控制性状的

基因都位于

x

染色体上)的杂交遗传概率,看似超纲考连锁互换定律,其实

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深度考查,并不超纲,最后让考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

和伴吐遗传分析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控

制睦状的基因前者位于

x

染色体上,后者位于

3

号染色体上)的杂交遗传概

率,该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吐遗传以及

内在联系分析果蝇遗传的能力,考生作答时,思维转换要决速,思维要敏捷,

考查体现综合性。

另一方面是要求考生运用不同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纵向融会贯

通地解决问题。如

2019

年全国

II

卷理科综合第

32

题给予“某种甘蓝的叶色有

绿色和紫色。已知叶色受

2

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A/a

B/b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马

考,其考查的是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充分体现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考生迁

移课堂所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2019

年全国

l

卷理科综

合第

29

题让考生探究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不仅考查考生实验探究

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考生理解农业生产中合理施肥的原理,对考生参与农业

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理论指导意义。

2019

年全国

I

卷理科综合第

31

题以果

园生态系统为例考查食物链、种间关系等生态系统基本概念,并列举运用生态

学原理进行生物防治的实例。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功能理论用于指导果园害虫

生物防字台,反映出生物防治害虫的快速高效、环境友好的特点,突出理论联系

实际的应用性导向。

2019

年全国

l

卷理科综合第

37

题第(

4

)小题考查废弃

培养基的处理方式,强调实验材料的合理处理和保护环境意识,渗透生产生活

中注重环境友好的理念。这类试题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反映考生在解决实际

问题中的学科素养水平,鼓励考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社会

责任,崇尚劳动。

(四)考查方式要体现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

创新性是指试题创设与生物学有关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

设问方式,要求对即将进人高等学校的考生在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

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水平进

行测量和评价。这里的创新性,一是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从过去的生物学科

高考试题看,比较典型的考查创新能力的试题测量考生的主要是批判性思维能

力,并将论据、论点等作为切人点对试题进行设计。二是试题设计思路的创新

以及表述方式和呈现方式创新。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创新试题表述方式、呈现

形式,增强题目新颖性。如

2019

年全国

n

卷理科综合第

31

题:

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

能量可以直接流向

(2

)通常,对于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来说,可根据水体中含氧量的变

化计算出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

总量)。若要测定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该

,生产者的

K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2020)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一份直接测定

02

含量(

A)

,另两份分别装入不透光(甲)和透光(乙)的两个玻璃瓶

中,密闭后放回取样处,若干小时后测定甲瓶中的

02

含量(

B

)和乙瓶

中的

02

含量(

C)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在甲、乙瓶中生产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产者的条件下,本实

验中

C

A

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

C

B

的差值表示这段时

间内

A

B

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

该题的题眼是“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这一概念,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分

析.

A

是甲、乙两瓶中水样初始

02

含量,不透光的甲瓶密闭后放回取样处,

瓶中浮游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若干小时后测定甲瓶中的

02

含量(

B

)是呼吸作用消耗后的剩余量即

B=A

一呼吸作用耗氧量,则

A

B

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呼吸作用的耗氧量,透光的乙瓶密闭后放回取样

处,瓶中浮游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02

又进行呼吸作用消耗

02

,若干小时

后测定乙瓶中的

02

含量(

C), C=A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总放氧量一呼吸作用

耗氧量,则

C

A

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净光合作用放氧量,

C

B

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生产者光合作用总放氧量。根据透光瓶中含氧量的变化

可以确定净光合作用量,根据不透光瓶中所测得的数据可以确定正常的呼吸耗

氧量,同时利用不透光瓶和透光瓶的测量数值就可以计算出总初级生产量。该

题创新性地考查了黑白瓶法测定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的原理,透光瓶就是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马

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考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

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与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

平。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生物学科试题的任务情境包括三类.生活、学习

和实践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生命科学史情境。

(一)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

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是指考生日常生活中或社会实践中常见的生物学相

关的现象或问题。利用这些考生较为熟悉的生物学现象或事实作为试题的情

境,提出问题,启迪考生思考,利于形成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如

2019

年全国

I

卷理科综合第

4

题:

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

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凡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漫、心率减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神经调节和神经一体液调节及其关系、稳态的理解能

力;侧重考查考生的稳态与平衡观、科学思维、责任与担当等学科素养,崇尚

健康的生活。

(二)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

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主要源于真实的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过程以及由这些

内容和过程进行知识迁移提出的问题或设定的清境。生命科学实验与探究本身

就是一种能激发智能活动的情境,今天成功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明天可能成为

科学史以具体实验过程为背景进行命题的清境设置。如

2018

年全国

I

卷理科

综合第

4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2020)

已知药物

x

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可抑制药物的作用。

Dx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

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

间侧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乙组

丙组

甲组

时间

A

.乙组加入了药物

x

后再进行培养

B

。丙组先加入药物,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

xD

,继续培养

CDx

.乙组先加入药物,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继续培养

Dx

.若药物为蛋白质,则药物

D

可能改变了药物的空间结构

x

(三)生命科学史情境

生命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是探索生命现象及其本

质的史实,讲述了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过程、所运用的逻辑思维及方法,

同时也对生物学发展的逻辑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述评。其蕴含着丰富的科

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很高的教育价

值。以生命科学史中的重要事件作为试题情境,使考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命世

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

精神,使考生能够在科学研究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到启迪,学会继承、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马

素材主要是从国内外高校教材中获取;从国际上权威性强的、与生物学相关的

杂志,如

Nature

ScienceS Cell

等,以及国内学术期刊上获取素材;从最新的

科学研究成果、社会热点、环境热点等科技类新闻和相关研究报道中获取

素材

2J

z'/J 0

试题情境材料是为命题服务的,初步获取的情境材料往往会存在信息量

大、专业术语过多、实验步骤烦琐等问题,难以直接用于命制试题,有必要对

其进行修改、处理。处理情境素材时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考虑考生的认

知情况,要是考生能够理解的材料,合理控制试题情境的信息量,呈现的清境

内容在保证考生能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尽量简洁;采用科学方式适当转变情境

素材的呈现形式,让情境材料更加多样活泼;情境素材引用的数据要科学准

确,分析解决清境的答案一定要在教材内。试题命制在考虑考生所掌握的生物

学基础知识情况的同时,侧重评价考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时的能力,及时反

映考生在形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的薄弱与优势之处,从而促进考

生以后的发展。

四 未来生物高考命题展望

生物学科新高考将在高考评价体系的框架下,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目

标,引导学生树立人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理念,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崇尚健

康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与担当。深人

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五育并举”要求,注重传达崇尚劳动、热爱

劳动的理念,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育人功能。着眼于服务高校人才选拔需求,积

极引导高中生物教学,促进素质教育推进和发展。

(一)内容考查以稳为主,稳中求进

试题以稳为主,继承往年题型、表达方式、设问方式等风格特征,突出学

科特点,注重实验考查,贴近考生认知水平,不会出现“偏题”“怪题”。稳

中求进,凸显在核心价值的统领下,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进行综

合考查,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连贯统一。

突出对核心价值的考查,既是命题的出发点,又是考查的落脚点。基于生物学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2020)

科特点,试题对核心价值的考查或显哇或隐性。“学科素养”这一关键链接层

实现了融合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测评,“素养导向”是命题的切人点。

(二)考查方式进中有变,变中求新

分科测试,试卷结构有变化。生物学科在现行高考中与物理、化学合卷组

题,各学科的试题量较少,不能很好地覆盖本学科的高考考查内容。山东省生

物学科适应性考试已于

2019

12

月进行,适应性考试试卷包括

14

个单选题、

6

个不定项选择题和

5

个非选择题,其中每个单选题

2

分;每个不定项选择

题,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5

个非选择

题合计

54

分。这昭示着生物学科新高考所采用分科测试的考试形式,能更全

面地考查生物学科高考内容,试卷结构有变化,可能增加不定项选择题,有利

于增加生物学科等级考的等级区分度。有效避免因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合卷

组题,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给考生答题带来的思维转换和选择的难度,这种形

式使试题难度由题目本身的难度转化为有限时间内的思考效率和思维转换效率

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卷的信度和效度。

试题情境是实现考查目标的载体,新高考将更科学、合理地创设试题情

境,试题情境会由单一变得丰富,考查内容的选择将聚焦于能够反映出核心价

值的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以及生命科学史情境三类情

境;情境活动会由简单变得复杂,这是进中有变的重要体现之一。山东省生物

学科适应性考试试卷命制过程中,对情境设计进行积极地、大胆地探索,除了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马

生评价实验方案,指出不足,写出理由并改正。过去常常考查考生能否利用从

试题情境中新学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现象做出新解释,考查考生独立思考、

现学现用、逻辑推理能力,新高考可能会考查考生能否结合新材料、依据新证

据得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观点。

生物学科高考评价体系是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构建的,是对中国高考评

价体系的学科化、内容化、考试化、课堂化的结果,既是理论体系,是生物学

科素质教育要求在高考中的体现;也是实践体系,为生物学科高考命题提供依

据,为备考、评价提供指南

O

它的评价对象既是考生,以“四层”测量考生

素质内涵,以“四翼”评价学生素质达成度;也是高考命题本身,“四层”规

定命题内容,“四翼”保障命题质量。生物学科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

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日臻完善的过程。

etrust-冬天词语

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PDF)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6:34: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556512123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PDF).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生物高考评价体系解读(PDF).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