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
库及精品答案
单选题(共60题)
1、在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属于哪种教学评价?( )
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 B
2、动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是(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内质网
D.中心体
【答案】 D
3、在生物教学中,评价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
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下列关于生物教学评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评价应遵循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形
成
B.评价时关注学生对生物学大概念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C.评价应指向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D.评价方式应从生物知识学习和实验操作两个方面来进行
【答案】 D
4、在讲解完“种群的特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性学
习。下列不属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的是( )。
A.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
B.学习内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
C.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D.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答案】 B
5、人体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玉米细胞中共有20条染色体,要测定人类基
因组和玉米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分别需要测定的染色体数为( )。
A.46,20
B.23,10
C.22(常)+X+Y,10
D.22(常)+X+Y,11
【答案】 C
6、下列是生物体内的有关化学反应,其中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 )。
A.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的合成
C.二氧化碳的固定
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答案】 A
7、科学家艾弗里在培养肺炎链球菌时,发现接种s型菌的固体培养基上出现了
少数粗糙型菌落。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肺炎链球菌中S型菌是唯一能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
B.若将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后进行悬浮培养,则培养产物均为S型菌
C.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与上述粗糙型菌落产生过程中的变异类型相同
D.长期使用抑制S型菌增殖的药物Y后,发现药效下降,这是S型菌基因频率
定向改变的结果
【答案】 B
8、在进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一起
完成了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了课程理念中的( )。
A.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B.面向全体学生
C.倡导探究性学习
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答案】 C
9、从教师工作的职责和特点出发,运用教学语言不需遵循的原则是( )。
A.科学性和学科性
B.针对性和生动性
C.多样性和强化性
D.简明性和启发性
【答案】 C
10、在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不会变形、衰退和消失的是( )。
A.内质网
B.线粒体
C.中心体
D.高尔基体
【答案】 B
11、下列有关生物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民间常利用酵母菌将豆腐制作成腐乳
B.需借助胚胎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克隆牛
C.生产香蕉脱毒苗的原理是基因工程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不涉及脱分化和再分化
【答案】 B
12、在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的主要
目的是()。
A.让植物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
B.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
C.促进酸雨与植物体内有机物反应
D.帮助植物体提高温度
【答案】 B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答案】 B
14、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将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用甲紫溶液染色,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B.将天竺葵置于黑暗中一段时间,可用来探究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
C.先将淀粉、淀粉酶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采用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 B
15、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
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DNA分子
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的复制
D.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答案】 A
16、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答案】 D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天性疾病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不是遗传病
B.家族性疾病是遗传病,散发性疾病不是遗传病
C.遗传病在不同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遗传因素
D.遗传病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引起的
【答案】 C
18、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适用于以下哪些生物?( )
A.①②
B.③⑤
C.②③
D.①③
【答案】 B
19、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对此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 )。
A.碳在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含量最多
B.碳在自然界中含量最为丰富
C.在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都含有碳
D.碳链构成了有机物的基本骨架
【答案】 D
20、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
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DNA分子
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的复制
D.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答案】 A
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B.必修包括“1.分子与细胞”“2.遗传与进化”和“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
C.必修选择的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必须按顺序讲授
D.选修是为了满足学生需要
【答案】 C
22、教师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的备课时,先通过与班主任和其他
任课教师的交流,了解了授课班级的学习风气。这属于备课中的( )。
A.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
B.分析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班级课堂氛围
C.分析教材内容
D.分析学生的学科基础
【答案】 B
23、关于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信息只能储存于细胞核,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B.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的转录产物可以不同
C.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及碱基互补配对方式都相同
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共用一套密码子,说明真核生物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
【答案】 B
24、下列关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适于飞行
B.根尖分生区形成的根毛,有利于根对土壤中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C.肺泡壁和其外面包绕的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D.神经元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接触,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处理
【答案】 B
25、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步骤,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 )。
A.C3和NADP+
和O2
和H20
D.[H]和ATP
【答案】 D
26、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金指标是.
A.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酶)
B.菊粉清除率
inC
E.β
【答案】 B
27、某教师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中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简述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因工程的发展,树立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造福
社会的决心”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层次水平分别是()。
A.了解、领悟
B.了解、反应
C.理解、反应
D.理解、领悟
【答案】 A
28、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K+的跨膜运输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
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
D.人的成熟红细胞主动吸收葡萄糖的过程需消耗能量
【答案】 D
29、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裂间期,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B.分裂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此时,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姐妹染色
单体
C.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单细胞内的DNA数目不变
30、在人和植物体内都会发生的物质转化过程是(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A
31、某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陷阱”,让同学解答,“先错后纠”,达到强化学
习的作用。这位教师运用的强化技能的类型是( )。
A.标志强化
B.活动强化
C.动作强化
D.变换方式强化
【答案】 B
3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体液-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 D
34、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再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红细胞
B.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神经元,再通过主动运输运
出神经元
C.氧分子在肺部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在组织处又以自由扩散方式出红细
胞
D.胰岛素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又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靶细胞传递信
息
【答案】 D
35、“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常规育种分别有哪些优点 为什么 ”此类提
问属于哪一种提问类型 ( )
A.理解型
B.分析型
C.评价型
D.综合型
【答案】 C
36、玉米和小麦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
A.胚芽
B.胚轴
C.胚乳
D.子叶
【答案】 C
3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血红蛋白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浓度升高使血糖浓度上升
C.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艾滋病都是免疫过强引起的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D
3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的单向性是因为动物的食性一般不能逆转
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
C.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供应就可以长期维持正常功能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生物的呼吸消耗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答案】 C
39、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B.人体细胞合成ATP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C.细胞内合成免疫球蛋白时需要消耗ATP
D.正常情况下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答案】 B
40、有性生殖的存在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体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过程,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不参与受精,不属于有性生殖
C.自然界中存在单倍体动物,也能产生后代
D.原核生物能进行有性生殖
【答案】 C
41、在讲解“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时,教师分析了DNA能作为警
方寻找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材料后,提出问题:“DNA的什么特点能让其发挥这
么大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属于( )。
A.综合提问
B.回忆提问
C.分析提问
D.评价提问
【答案】 A
42、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
讨论,做出理性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指的是生物学科核心
素养中的( )。
A.生命观念
B.科学思维
D.社会责任
【答案】 D
43、玉米和小麦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
A.胚芽
B.胚轴
C.胚乳
D.子叶
【答案】 C
44、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8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 D
45、某二倍体动物的某细胞内含有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
始缢缩,则该细胞( )。
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B.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将形成配子
D.正在发生DNA复制
【答案】 C
46、玉米糯质胚乳WX和黑绿菌基因V通常是连锁(即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遗传
的.然而一位学者发现一个品种中也能有自由组合,其原因是( )。
A.染色体缺失
B.染色体重复
C.染色体侧位
D.染色体易位
【答案】 D
47、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教学中,王老师想在
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前先给学生做演示实验,以展示实验现象。但在实验过程
中,由于王老师在装有还原糖和蛋白质的试管里加的都是斐林试剂,导致装有
蛋白质的试管实验现象不明显。有同学开始质疑:“怎么老师也不会做实验?”
有个同学指出是老师试剂加错了,应该加双缩脲试剂。场面一度很尴尬,此时
王老师适宜采取的处理方法是( )。
A.不理会学生的发言,重新做一次实验
B.训斥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让他们自行实验
C.表扬指出错误的学生,说自己是给大家一个错误的示范
D.解释自己没错,刚才只是操作失误
【答案】 C
48、在显微镜下发现一个处于分裂后期的动物次级卵母细胞中有形态、大小相
同的染色体14对,则该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体细胞和卵细胞中的染色
体数目分别是( )。
A.1、14、28
B.14、14、7
C.2、14、7
D.2、28、14
【答案】 D
49、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教学中,王老师想在
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前先给学生做演示实验,以展示实验现象。但在实验过程
中,由于王老师在装有还原糖和蛋白质的试管里加的都是斐林试剂,导致装有
蛋白质的试管实验现象不明显。有同学开始质疑:“怎么老师也不会做实验?”
有个同学指出是老师试剂加错了,应该加双缩脲试剂。场面一度很尴尬,此时
王老师适宜采取的处理方法是( )。
A.不理会学生的发言,重新做一次实验
B.训斥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让他们自行实验
C.表扬指出错误的学生,说自己是给大家一个错误的示范
D.解释自己没错,刚才只是操作失误
【答案】 C
50、下列关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浓度与人血浆中葡萄糖浓度的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当某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时,胰脏就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B.高浓度的胰高血糖素会刺激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C.高浓度的胰岛素刺激肝脏分泌葡萄糖
D.在肠系统中大量的葡萄糖从食物中转运入血浆时,胰脏就会减少胰高血糖素
分泌
B.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C.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和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可推断出生物进化
的趋势
D.与鸟类化石相比,恐龙的化石出现在较早的地层中
【答案】 B
52、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的植物激素是( )
A.生长素
B.赤霉素
C.脱落酸
D.乙烯
【答案】 A
53、下列实验中没有设置对照实验的是( )。
A.温特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B.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C.萨顿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D.艾弗里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 C
5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 D
55、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包括( )。多选
A.复诵
B.无意识记
C.组织
D.机械加工
【答案】 A
56、下列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⑥
【答案】 D
58、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这
属于变化技能中的( )。
A.师生互动变化
B.教学媒体变化
C.教态变化
D.信息传输信道变化
【答案】 A
59、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
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 )。
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
B.施放过量的性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问,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答案】 A
60、下列关于细胞的概念,最上位的是( )。
A.细胞都包含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
B.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具有流动镶嵌的特点
C.叶绿体和线粒体是植物细胞中承担能量转换功能的细胞器
D.细胞是物质分子的有机结合体,细胞的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
【答案】 D
大题(共10题)
一、材料:“DNA是遗传物质”的教学片段一、课件展示很早以前,大家一致
认为,被视为生命中心分子的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理由是蛋白质一方面对于生
命是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蛋白质不仅有二十种基本组成单位,并且形状和大
小多样,简单地说,蛋白质是复杂的,这正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必要条件。直到
1928年,英国的医学细菌学家格里菲思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为人类
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二、教师呈现问题1.分析教材,格里菲思的
实验最重要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2.格里菲思是否已经找到遗传物质的证据?为什么?三、教师展示格里菲思实
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四、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组1:我们认为第四组实验最重
要,因为这组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菌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菌混合,可以
转变成有毒的S型活菌,是本实验的最大发现。组2:我们也认为最重要的是
第四组实验,因为这组实验说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菌体内的遗传物质还有
活性。组3:我们同意前两组的意见。同时,我们认为,R型菌由于某种原因稳
定地转化成了S型菌。五、教师归纳总结,进行追问师:大家说的都是有道
理,格里菲思当初做这个实验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他认为已经杀死的S型菌
里的某种因子促使R型菌转变成了S型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转化因子。格里
菲思认为只要找到了构成转化因子的化学物质,也就等于找到了生物的遗传物
质。他找到了吗?
【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阐明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
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过程与方法:通过
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
的基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
化、不断完善的过程。(2)本课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
程。教材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而是给学
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并明确了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进行自主阅
读和合作讨论。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同时
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的结论,是
大家共同学习后的结果,即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又能收获更多不同的思考方
法。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根据上一个实验本身存在的缺陷而自
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实验。从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就是DNA。这样的一个教学
过程,是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自然突破了本课
的难点。
二、材料:某教师在进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之前与学
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情感、学习风格等,认真研
究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形成了如下的学情分析:学生已
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了ATP是
细胞的能量“通货”: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
奇、乐于探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
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本节课拟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探究
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
发现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学情分析的
主要内容。(8分)(2)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可用哪些方法了解学生(12分)
【答案】(1)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如材料中
“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
了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即为对学生知识基础的分析,把握学生大致的
知识储备,这样才能采取适当的策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②分析学生的认知和
思维特点。如材料中“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维初步形成但尚待发
展”即是对学生认知及思维方式特点的剖析.这样才能扬长避短。③分析学生
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能力。如材料中“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
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④班级整体个性。如“该班学生
课堂参与度高,气氛活跃……”。(2)正确进行学情分析能帮助教师科学的选择
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可采取以下的方法:①经验分析法,即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对学情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②观察法。这
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教育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
过程进行考查的一种方式。③资料分析法。这是教师基于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
间接了解、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④问卷调查法,即教师通过已
有的相关问卷或专门设计的问卷对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学习动机
和学习期望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多元的统计分析,为教学活动提供更
进一步的量化与质化数据。⑤访谈法,即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口头谈话的方
式从被研究者口中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⑥基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
论进行分析。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加德
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等,都可为学情分析提供基本的分析依据、分析视角与分
析方法。
三、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结构
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19世纪末,欧文
顿(E.Overton)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
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
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的。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
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
一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2)设计上述内
容的教学过程(20分)。
【答案】(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细胞膜化
学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体验科学
探索的严谨性。(2)教学过程:复习导人.引入兴趣:师:大家上节课做实验都
非常认真,实验结果也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做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
想一下,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生:因为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弹
性……师: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生物膜为什么具有以上的特性,细胞膜对物质
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思考、讨
论、回答:生物膜中有一些分子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进入探索生物膜结构历
史博物馆,讲授新课)师:大家讨论非常热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参观生物
膜的结构历史博物馆来验证刚刚所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否符合现实。(随着历史的
步伐走,教师带学生走进了博物馆1号。)
【博物馆展区1号欧文顿实验】
展板1内容:1895年,欧文顿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
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
过细胞膜。问题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
论
四、材料:“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教材“消化和吸收”一节课的学习内
容.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细细咀嚼馒头,感受咀嚼中味道
的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口腔里的什么使馒头变甜的”学生们各自猜想,有
的说是因为嘴巴里有牙齿,牙齿咀嚼形成的。有的说是因为嘴巴里有舌头,舌
头的搅拌形成的,有的说是因为口腔里有唾液。然后,老师让学生分组做实
验,找到馒头经过咀嚼变甜的原因。问题:(1)上述材料中老师用的是什么类型
的教学策略老师采用这一策略的优点有哪些(10分)(2)教师使用这种教学策略
需要注意哪些要求(10分)
【答案】(1)上述材料中教师用的是探究性教学策。探究式教学比较强调维持学
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科学探究有关的各种技能以及对科学概
念、原则和规则的理解。该策主要有以下五个优点: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②保持学生的好奇心;③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
和技能的活动;④形成积极地对待科学的态度:⑤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2)
探究性学习需要结合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先前经验来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牢
固的知识基础、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
及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需具有以下要求:①
明确主题;②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③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
积极态度;④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⑤有效
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
五、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
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
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
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描述出生
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②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
与方法:①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
小组合作的能力:②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
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
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②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
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答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
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
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
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描述出
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②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
程与方法:①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
和小组合作的能力:②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
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
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②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
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六、材料:在进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内容的教学时,某位教师制定了如
下教学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特点。B.使学生知道我国
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C.让学生尝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D.通过了解我国植
被严重破坏的状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E.通过了解我国植
被严重破坏的现状及危害,让同学们认识到保护植被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
性。F.通过展示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树立全体学生的爱绿、护绿意识,并从身
边做起.自觉参加绿化祖国的各种活动。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进
行评价和修改。(10分)(2)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
到发展(10分)
【答案】(1)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个维度。将题目中给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并注意行为动词的使用参
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案符合此要求即可)(2)初中
生物学课程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中都
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②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
学思维的习惯。⑧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④初步
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
础。
七、真核生物基因中通常有内含子,而原核生物基因中没有,原核生物没有真
核生物所具有的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已知在人体中基因A(有内
含子)可以表达出某种特定蛋白(简称蛋白A)。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从人
的基因组文库中获得了基因A,以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却未得到蛋白A,其原
因是____。(2)若用家蚕作为表达基因A的受体,在噬菌体和昆虫病毒两种载体
中,不选用____作为载体,其原因是____。(3)若要检测基因A是否翻译出蛋白
A,可用的检测物质是____(选填“蛋白A的基因”或“蛋白A的抗体”)。(4)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
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
示,那么,这一启示是____。
【答案】(1)在基因组中获得的基因A含有内含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
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因A表达出的蛋
白质与蛋白A不同(2)噬菌体;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人
家蚕中(3)蛋白A的抗体(4)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中能正常表达(所有生物共用
同一套遗传密码)解析:(1)从人基因组获得的基因A含内含子,而大肠杆菌为
原核细胞.细胞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
因A表达出的蛋白质与蛋白A不同。(2)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
基因导人家蚕中。所以只能选择昆虫病毒.家蚕是昆虫的幼虫,故用昆虫病毒
可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3)检测是否翻译出蛋白质A,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
交的方法,蛋白质A充当抗原.选择蛋白质A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4)艾弗里
等人曾经在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
肺炎双球菌混合培养,发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型肺炎双球菌。从中知道转化的可能性.所以启示是在特定条件下,DNA片段
能进入细胞,并且还能发挥原有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生物共用一
套遗传密码。
八、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
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用
__________酶处理幼蚕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2分)(2)为使干扰素基因在
家蚕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eDNA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
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中是否表达,可分别采
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逐步鉴定。(6分)(3)通过PCR技术可大量获
取目的基因,该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包含:扩增缓冲液(含Mg2+)、水、4
种脱氧核糖苷酸、模板DNA、__________和__________。(4分)(4)利用生物反
应器培养家蚕细胞时,贴壁生长的细胞会产生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
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__________,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
利于空气交换。(3分)
【答案】(1)胰蛋白(2)分子杂交;抗原一抗体结合(3)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
酶);DNA引物(4)增大表面积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时,因动物组织细胞聚合
在一起,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水解组织中的蛋白质,以便获得单个细
胞。(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可采用
分子杂交技术,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法。(3)聚合
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
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采用PCR扩增目的基因时,其体系主要包括:扩增缓冲液(含Mg2+)、水、4种
脱氧核糖核苷酸、模板DNA、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和DNA引物。(4)细
胞增殖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互相挨在一起的时候,糖蛋白识别了这种信息,就
会使细胞停止继续繁殖.这种现象就叫作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
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大表面积,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
空气交换。
九、(材料)材料:某校教师组织学生在各自生活小区的花园中捕捉蚯蚓,然后带
到学校开展“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不同教师设计的实验观察不同,下面是其
中的两种:“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方案1:①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
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②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
身体的变化。③比较蚯蚓在两种情况下运动的方式和运动速度的异同点。注意:
在观察过程中,应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其体表保持湿润。“观
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方案2①将滤纸浸润(水越少越好),紧贴在一个装有2毫
升水的大试管内壁一侧。②将一条6-10厘米的蚯蚓,放入大试管底部的水中。
③将大试管向没有贴滤纸的一侧倾斜料45°,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④将大试
管向贴有滤纸的一侧倾斜45°,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⑤比较蚯蚓在两种情况
下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的异同点问题:(1)结合材料分类列出教师在实验中所
使用的课程资源,并说明分类的依据。(6分)(2)如果要达到实验目的,至少
还需要补充哪些实验器材。(4分)
【答案】
一十、材料:某教师对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在选材、提
取、过滤、色素分离等方面进行了以下优化改进,且实验效果良好:(1)用女贞
叶替代菠菜叶;(2)用95%乙醇替代丙酮;(3)过滤时,原来的做法为“将研磨
液倒入有脱脂棉的小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优化后的做法为“不用过滤,用
尼龙布覆盖在研磨液上面”;(4)色素分离时。原来的做法为“先用铅笔在滤纸
上画定位线,再用毛细管吸取滤液,沿铅笔线画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重复
2~3次”,改进后的做法为“用2片盖玻片,外面包裹2层纱布直接在尼龙布
上蘸取滤液,印到滤纸上.一次即可”。问题:(1)分析该教师改进实验的理
由。(12分)(2)根据材料归纳实验教学优化的一般原则。(8分)
【答案】(1)教师改进实验的理由:①女贞叶替换菠菜叶是由于女贞叶不易散失
水分,更易保存;②丙酮易挥发且有毒,换成95%酒精更安全;③改进后,叶
绿素提取液不用倾倒在脱脂棉的漏斗中,减少提取液损失,使操作更简便;④
用毛细吸管划线的环节,操作不方便极易出现错误,改进后用盖玻片蘸取滤液
印在滤纸上会减轻学生的实际操作负担,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在观察实验现象
及其总结归纳上。(每点3分)(2)随着社会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提升,高中生物实
验将会迎来重要的发展阶段,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会随之大量涌现。不
论是眼下的应试环境还是素质教育培养,高中生物实验课程都将进一步发挥它
的教学效果。未来生物实验必将成为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实验思维和探索精神的
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优化的一般原则包括:①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
前提下关注实验安全问题,减少对学生造成的伤害。②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
教师的规范操作,以引导学生思维为出发点,以探究性学习为实验过程的手
段。探究的程度与步骤可能是全面的,也可能是只有其中的几步。③有据可依
原则。以教学大纲为教学的知识目标,以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养为教学方向,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处理实验。④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的
条件,主要考虑材料的可获得性,实验步骤的可操作性,实验整体的可行性,
从而考虑设计的实验是否可行。⑤保证实验效果良好原则。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6:09: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541862123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