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几种物理模型
摘要:本文阐述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有关物理模型的建构方
法以及本人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三种实物形式的物理模型,介绍
了三种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其教学效果,为教师提供一定的
参考建议。
关键词:物理模型;新课标;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1.模型和模型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很多,其中有一项探
究活动就是模型建构,要求老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由学生动
手动脑建构模型,领悟和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
作用。
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三大类,以实物
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对认识对象的特征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物
理模型既包括静态的结构模型,如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细胞
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又包括动态的过程模型,如教材中学生动手
构建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
2.高中生物物理模型建构的探索
2.1.有丝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变化物理模型的建构
有丝分裂的内容可以说是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和掌握
性──整个过程是一动态变化,而这一过程又是学生用肉眼所不能
直接观察到的,要让学生具体把握这个过程中细胞内部所发生的变
化,特别是遗传物质的变化,这一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以往
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模
拟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学生有如过往云烟的感觉,而我们把微
观、抽象的过程建构成实际看得见、摸的着的物理模型,让学生仿
象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
通过模型建构为今后有关减数分裂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的建构
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当时
并不清楚的dna分子的结构。高中生物学中的“制作dna双螺旋结
构的模型”的模型结构活动,主要是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这个结论进行具体化的认知,所建立的模型是物理模型,其目的不
是对dna分子的结构进行探索,而是通过建构物理模型,加深对dna
的分子结构的理解,并体验具体化模型的作用。可见让学生通过建
构物理模型,掌握和巩固有关生物学的知识,体验建立物理模型过
程中的思维过程,并领悟模型方法是高中生物学中模型建构活动的
主要价值。
教学策略:首先,通过教师提问,回忆旧的概念,例如:脱氧核
苷酸的种类及基本组成,碱基的种类和名称等。然后,学生通过阅
读了解有关dna的分子结构的内容,有了理性认识。最后将学生分
组,通过现有的材料进行模型结构,通过探索,交流,以及教师的
补充完善模型。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物理模型,对dna的分子结构又有
了感性认识,并大大加深了对碱基互补配对的理解,组间的相互交
流更是从语言上加深了对概念的认知。学生通过模型建构把相关概
念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记住有关的概念,而且对此过程理解将更
为透彻,有关习题,也就迎刃而解。
2.3.血糖调节的物理模型的建构
血糖平衡的维持,其调节过程和机制非常复杂,“血糖平衡的调
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比较抽象,
如果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建
立血糖调节模型,更好地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
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
尝试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教学策略:通过学习,学生对血糖调节的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
解,因而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用不同颜色的卡片
3.1.提高学生生物学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物理模型能有效地缩短人眼对材料的反应时
间和识别时间,创造了生动的意象,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2.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只是发挥引导的
作用,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建模并不断修改自己
构建的模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潜力,扩大其思维空间。
3.3.可以使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三者之间自然结合并
自然转换。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建立起物理模型、概念模型以及数学模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5:13: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508262122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几种物理模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几种物理模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