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精选附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下列关于传染病流行环节及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在人体内的细菌都是抗原
B.计划免疫能有效地预防传染病是因为采取了控制传染源措施
C.传染病流行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D.预防天花的方法是“种痘”,这种方法是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2、中年期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 )。多选
A.内省日趋明显
B.男性更加男性化,女性更加女性化
C.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D.心理防御机制用得越来越少
【答案】 A
3、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
【答案】 C
4、在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的主要目
的是()。
A.让植物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
B.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
C.促进酸雨与植物体内有机物反应
D.帮助植物体提高温度
【答案】 B
5、下列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C.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
D.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答案】 D
6、教师在讲授“细胞的增殖”时,播放文昌鱼胚胎发育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入正题,这种导人方式属于( )。
A.直观导入
B.设疑导入
C.经验导入
D.事例导入
【答案】 A
7、将正常成年猫放在-8℃环境中40 min,可能出现( )。
A.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升高,耗氧量升高
B.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下降,耗氧量下降
C.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升高
D.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不变
【答案】 C
8、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性
【答案】 D
9、下列关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适于飞行
B.根尖分生区形成的根毛,有利于根对土壤中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D.促性腺激素
【答案】 D
11、下列生理活动中发生在内环境的是()。
病毒的增殖
B.进食后蛋白质的消化
C.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
D.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答案】 C
1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包括( )
A.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B.从分化动作向整体动作发展
C.从随意动作向不随意动作发展
D.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答案】 A
14、下列关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浓度与人血浆中葡萄糖浓度的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当某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时,胰脏就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B.高浓度的胰高血糖素会刺激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C.高浓度的胰岛素刺激肝脏分泌葡萄糖
D.在肠系统中大量的葡萄糖从食物中转运入血浆时,胰脏就会减少胰高血糖素
分泌
【答案】 D
15、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做实验“水质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要求是
既要将“环境因素(水质污染)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这一结论、探究的过程与
方法、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又要突出对学生探究能
力的培养。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A.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
B.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C.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D.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答案】 A
16、下列有关DNA和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中的“A”与DNA中的碱基“A”含义不同
【答案】 A
17、细胞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许多重要功能。下列生物功能与细胞膜无关的
是( )。
A.物质吸收和分泌
B.信息识别和传递
C.免疫
D.遗传信息的传递
【答案】 D
18、下列对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肾小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
B.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产热量
D.大量流汗后,应及时大量饮用矿泉水,以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
【答案】 B
19、利用酵母菌酿酒到一定阶段, 经取样检测,发现酵母菌数量适宜。但酒精
产远低于预期。此时最应该采取的措施( ).
A.降低温度
B.隔绝空气
C.添加缓冲剂
20、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为镰刀型,镰刀型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只
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产生该病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B.该病患者多肽链上的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
C.该病不会传给下一代
D.该病患者红细胞为镰刀状,易破裂
【答案】 C
21、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制订了教学目标:“阐明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
与能量的变化”。该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应具备除以下哪项外的特征
( )
A.指向性
B.准确性
C.可测量性
D.以教师为主体
【答案】 D
2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是Nt=Noλt
B.器械捕杀和药物捕杀是控制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根本措施
C.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和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D.利用性剂诱杀害虫可改变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种群密度下降
【答案】 B
23、白居易诗日:“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这描述的是母燕的( )。
A.储食行为
B.繁殖行为
C.攻击行为
D.防御行为
【答案】 B
24、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步骤,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 )。
A.C3和NADP+
和O2
和H20
D.[H]和ATP
【答案】 D
25、对于一个简单的酶促反应,当[S]<Km时
A.反应速度最大
B.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
C.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受影响
D.增加底物可使反应速度降低
E.只能增加酶量来提高反应速度
【答案】 B
26、玉米、甘蔗、竹子等植物的茎不能无限加粗的原因是茎内( )。
A.有大量薄壁细胞存在
B.没有韧皮部
C.没有形成层
D.没有木质部
【答案】 C
27、出国旅行是现在人们热衷的旅游项目。人们入境前需要接受海关的检验、
检疫,植物、动物及其制品都不允许随意进入国境,其主要原因是( )。
A.关税保护
B.预防外来物种的入侵
C.防止走私
D.保护他国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 B
2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 D
29、最新研究表明,玉米茎叶夹角由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如玉米
茎叶夹角由A(a)、B(b)、C(c)三对基因控制,且基因型为aabbcc植株
的茎叶夹角度数为x,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茎叶夹角度数减小y。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
A.选择茎叶夹角最大为x-3y的植物自交,有可能培养出最适于密植的植株
B.如玉米的夹角为x-3y,则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
C.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自交,子代的夹角有7种表现型
D.如AA与aa杂交得到F1,F1自交,F2有3种表现型,说明A与a问有明显
显隐性关系
【答案】 D
30、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
讨论,做出理性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指的是生物学科核心
素养中的( )。
A.生命观念
B.科学思维
C.科学探究
D.社会责任
【答案】 D
31、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
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促进浆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答案】 D
32、生物学课程中涉及较多的实验,实验前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实验的最
终效果。因此,每一堂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叶绿素的提取
与分离”实验中,下列有关教师实验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为节省经费,可购买萎蔫、变黄的菠菜
B.课前认真检查实验设备,并多准备一套备用器材
C.只需选生物课代表作为实验小助手,帮助教师巡查各组实验
D.实验课和其他课程一样,只需要课前认真备课,写好实验方案即可
【答案】 B
3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体液-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 D
34、在骨骼疾病的诊断酶学中下列哪项最有价值'
A.社区资源
B.网络资源
C.学生资源
D.教师资源
【答案】 B
36、在植物细胞周期中,与染色体的运动和细胞板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 )。
A.叶绿体和线粒体
B.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C.中心体和线粒体
D.内质网和核糖体
【答案】 B
37、下列关于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需有氧条件
B.均需高温高压灭菌
C.均可以使用自然菌种
C.②③
D.①③
【答案】 B
39、“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哪一
方面的生物学课程目标?( )
A.知识方面的目标
B.能力方面的目标
C.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D.方法方面的目标
【答案】 C
40、下列有关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的,利于肺泡与血液的
气体交换
C.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动脉血管中、静脉血管中都有瓣膜,
这能防止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倒流
D.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这大大地增加了小
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答案】 C
大题(共10题)
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3)列举说明传染病的
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4)列
举常见的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绦虫病等;列举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如淋
病、白喉、伤寒等;列举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流行性感
冒、狂犬病等。本节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按照是否有传染性,可将疾病分为
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个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对一生的健康
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根据材料:(1)设计本节课的导入。(15分)(2)简述导
入的结构。(15分)
【答案】(1)“传染病”是一个让人讨厌的字眼,说到传染病人们就会想到生
病,想到甲型流感、艾滋病等,这种心里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不利的。因
此,我专门设计了一个由忧到爱的情境:播放歌曲《爱在天地间》。歌中唱
到:“情未了,像春风走来;爱无言,像雪花悄悄离去。彼此间我们也许不曾
相识,爱的呼唤让我们在一起。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在一起走来了新天地。
这份情希望了人间,这份爱温暖在你我心里。”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
入到一个感人肺腑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其中时,顺势导人:“你知道这
首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吗歌曲创作于2003年,这一年全国人民上下一心,
众志成城,抗击SARS病毒带来的非典型肺炎,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人类在和
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中战胜病魔,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传染病是可防可治的,
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它,掌控它!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天这节为
捍卫自己的健康、民族的健康而展开的学习中来,好吗”在这种情境中.学生
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启发下又产生了不解与疑虑,探索答
案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2)导入的结构:引起注意一激起动机一组织指引一
建立联系。①引起注意。导入的构思与实施,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心理活动
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免疫调节”的具体要求是:要知
道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某教材首先介绍了免疫系统的
组成,其次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及监控和清除功能介绍,最后提出了免疫学
的应用。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并对于教材第一部分“免疫系
统的组成”的学习,构思一系列问题串。设计一个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引导
学生讨论学习的活动环节。
【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人体免疫系统在
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问的合作交流,提高自
学能力和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知识,提
高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进一步确定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免
疫系统组成环节教学:定标自学,讨论互评。让学生自学教材P35—36部分内
容,思考以下问题:①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②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
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③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④当我们体内有炎症
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⑤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讨论结果。⑥教师分别进行
点评,最后总结出该部分内容。设问:甲型H1N1病毒轻易就可以侵入你的机体
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提示:不能,因为人体有三道防线。
三、材料:某教师在进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之前与学
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情感、学习风格等,认真研
究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形成了如下的学情分析:学生已
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了ATP是
细胞的能量“通货”: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
奇、乐于探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
维的能力初步形成但尚待发展;该班学生课堂参与高度、气氛活跃,有利于组
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本节课拟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探究
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
发现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学情分析的
主要内容。(8分)(2)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可用哪些方法了解学生(12分)
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教育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
过程进行考查的一种方式。③资料分析法。这是教师基于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
间接了解、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④问卷调查法,即教师通过已
有的相关问卷或专门设计的问卷对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学习动机
和学习期望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多元的统计分析,为教学活动提供更
进一步的量化与质化数据。⑤访谈法,即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口头谈话的方
式从被研究者口中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⑥基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
论进行分析。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加德
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等,都可为学情分析提供基本的分析依据、分析视角与分
析方法。
四、材料:“DNA是遗传物质”的教学片段一、课件展示很早以前,大家一致
认为,被视为生命中心分子的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理由是蛋白质一方面对于生
命是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蛋白质不仅有二十种基本组成单位,并且形状和大
小多样,简单地说,蛋白质是复杂的,这正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必要条件。直到
1928年,英国的医学细菌学家格里菲思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为人类
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二、教师呈现问题1.分析教材,格里菲思的
实验最重要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2.格里菲思是否已经找到遗传物质的证据?为什么?三、教师展示格里菲思实
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四、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组1:我们认为第四组实验最重
要,因为这组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菌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菌混合,可以
转变成有毒的S型活菌,是本实验的最大发现。组2:我们也认为最重要的是
第四组实验,因为这组实验说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菌体内的遗传物质还有
活性。组3:我们同意前两组的意见。同时,我们认为,R型菌由于某种原因稳
定地转化成了S型菌。五、教师归纳总结,进行追问师:大家说的都是有道
理,格里菲思当初做这个实验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他认为已经杀死的S型菌
里的某种因子促使R型菌转变成了S型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转化因子。格里
菲思认为只要找到了构成转化因子的化学物质,也就等于找到了生物的遗传物
质。他找到了吗?
【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阐明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
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过程与方法:通过
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
的基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
化、不断完善的过程。(2)本课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
程。教材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而是给学
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并明确了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进行自主阅
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实验。从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就是DNA。这样的一个教学
过程,是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自然突破了本课
的难点。
五、材料:在进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内容的教学时,某位教师制定了如
下教学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特点。B.使学生知道我国
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C.让学生尝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D.通过了解我国植
被严重破坏的状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E.通过了解我国植
被严重破坏的现状及危害,让同学们认识到保护植被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
性。F.通过展示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树立全体学生的爱绿、护绿意识,并从身
边做起.自觉参加绿化祖国的各种活动。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进
行评价和修改。(10分)(2)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
到发展(10分)
【答案】(1)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个维度。将题目中给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并注意行为动词的使用参
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案符合此要求即可)(2)初中
生物学课程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中都
有一定的发展,具体的体现如下:①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
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②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
学思维的习惯。⑧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④初步
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
础。
六、(材料)材料:某校教师组织学生在各自生活小区的花园中捕捉蚯蚓,然后带
到学校开展“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不同教师设计的实验观察不同,下面是其
中的两种:“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方案1:①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
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②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
身体的变化。③比较蚯蚓在两种情况下运动的方式和运动速度的异同点。注意:
在观察过程中,应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其体表保持湿润。“观
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方案2①将滤纸浸润(水越少越好),紧贴在一个装有2毫
升水的大试管内壁一侧。②将一条6-10厘米的蚯蚓,放入大试管底部的水中。
③将大试管向没有贴滤纸的一侧倾斜料45°,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④将大试
管向贴有滤纸的一侧倾斜45°,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⑤比较蚯蚓在两种情况
下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的异同点问题:(1)结合材料分类列出教师在实验中所
使用的课程资源,并说明分类的依据。(6分)(2)如果要达到实验目的,至少
还需要补充哪些实验器材。(4分)
【答案】
七、春季浮游藻类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形成以硅藻为主的群落,而后转为以绿
藻为主的群落,继而转为以蓝藻为优势种的群落。问:①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角度分析,.上述藻类属于_____它们的种间关系主要表现为______。(6分)②
进入春季后,湖泊中各种藻类种群环境容纳量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理由是___(6分)③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春季升温过程提前,而光照
尚未增强,研究表明,蓝藻更适应这种高温低光照的新环境,由此推测,气候变
暖对湖泊中蓝藻成为优势种的时间将___(填*提前"或“推迟”或“不变"。(3
分)
【答案】
八、材料:“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教材“消化和吸收”一节课的学习内
容.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细细咀嚼馒头,感受咀嚼中味道
的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口腔里的什么使馒头变甜的”学生们各自猜想,有
的说是因为嘴巴里有牙齿,牙齿咀嚼形成的。有的说是因为嘴巴里有舌头,舌
头的搅拌形成的,有的说是因为口腔里有唾液。然后,老师让学生分组做实
验,找到馒头经过咀嚼变甜的原因。问题:(1)上述材料中老师用的是什么类型
的教学策略老师采用这一策略的优点有哪些(10分)(2)教师使用这种教学策略
需要注意哪些要求(10分)
【答案】(1)上述材料中教师用的是探究性教学策。探究式教学比较强调维持学
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科学探究有关的各种技能以及对科学概
念、原则和规则的理解。该策主要有以下五个优点: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②保持学生的好奇心;③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
和技能的活动;④形成积极地对待科学的态度:⑤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2)
探究性学习需要结合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先前经验来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牢
固的知识基础、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
及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需具有以下要求:①
明确主题;②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③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
积极态度;④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⑤有效
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
九、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
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用
__________酶处理幼蚕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2分)(2)为使干扰素基因在
家蚕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eDNA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
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中是否表达,可分别采
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逐步鉴定。(6分)(3)通过PCR技术可大量获
取目的基因,该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包含:扩增缓冲液(含Mg2+)、水、4
种脱氧核糖苷酸、模板DNA、__________和__________。(4分)(4)利用生物反
应器培养家蚕细胞时,贴壁生长的细胞会产生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
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__________,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
利于空气交换。(3分)
【答案】(1)胰蛋白(2)分子杂交;抗原一抗体结合(3)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
酶);DNA引物(4)增大表面积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时,因动物组织细胞聚合
在一起,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水解组织中的蛋白质,以便获得单个细
胞。(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可采用
分子杂交技术,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法。(3)聚合
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
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采用PCR扩增目的基因时,其体系主要包括:扩增缓冲液(含Mg2+)、水、4种
脱氧核糖核苷酸、模板DNA、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和DNA引物。(4)细
胞增殖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互相挨在一起的时候,糖蛋白识别了这种信息,就
会使细胞停止继续繁殖.这种现象就叫作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
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大表面积,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
空气交换。
一十、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
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
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
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描述出生
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②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
与方法:①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
小组合作的能力:②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
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
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②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
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答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
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
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
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描述出
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②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
程与方法:①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
和小组合作的能力:②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
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
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②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
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4:4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492662122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_百度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_百度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