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意义
赵占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同实验版课标相比,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凝炼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并以此作为贯穿整个课程设计的主线,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课
程的实施和评价,都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理解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而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
养,不能仅靠阅读新课标内容去望文生义,而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生
物学学科本质的基础上。
新课标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
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无疑是最具生物学学科特点的一点。新
课标指出:“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
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
相关事件或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1]通过这段话可以看
出,“生命观念”不是具体的知识,更不是具体的生物学事实,而是
指认识主体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后,再进一步提炼和升华,
内化在头脑中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关乎如何看待生命世界的态
度和价值取向。在分析和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时,科学的生命观
念虽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但会指明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生命观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新课标列出了几个重要的生命
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
量观等。”[1]新课标在这里使用了“如”和“等”二字,“如”就是
1 / 11
举例子,“等”说明还有其他生命观念。当然,只举出这4个例子,
说明课标修订组认为这4个方面的生命观念是最重要的。
1结构与功能观
关于结构与功能观,常见的理解是:“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
对应的功能存在,且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2]“结构
是功能的基础,即有什么样的结构,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另
一方面,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特定的结构”[3]。结合生物学的学科本
质来看,这些说法大体正确,但不能绝对化。例如,生物体的有些结
构,只是进化过程的副产品,无害无益。由于没有选择压力,这些结
构在进化中就没有被淘汰,如男性的乳头。
生物学很多思想观念的表述是柔性的,不是刚性的。在生物学中,
“结构决定功能”这一提法就稍显绝对。结构是功能的基础,但二者
并非总是单向的谁决定谁的关系,功能的发挥过程对结构有反作用。
例如,婴幼儿大脑神经元网络的结构,有赖于他的视觉和听觉。如果
整天将其关在黑屋子里边不见人,他的大脑发育一定不好。他见到听
到的东西越多,对他的大脑发育越有好处,大脑神经元网络的建构就
越好。这说明,并非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一个成熟的大脑神经元网络决
定了大脑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而是靠不断地使用大脑,不断地听、看、
接触新奇的环境,来塑造大脑的结构,使思维功能越来越发达。此外,
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执行功能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人在
熟睡的时候身体结构没有变化,但是走路这一功能就不能实现(除非
梦游)。再如,先天性聋哑患者的发声器官很可能是正常的,但是由
2 / 11
于听觉器官出现了功能障碍,导致不能说话。因此,当一个人不能说
话的时候,不一定是他说话的器官出了问题,而有可能是别的器官出
了问题。我们不能把某个机体功能与某个器官结构简单而绝对地一一
对应起来,那样就有些机械了,就不是生物学的思维了。因此,新课
标没有用“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说法,而是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1]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1]。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无疑是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观的一种正确
表述,但如果将结构与功能观等同于这句话,就过于简单化了。这句
话不足以表达结构与功能观的丰富内涵,也无需通过许多教学内容来
建构。这句话说的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但结构与功能观不仅仅是对
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识,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涵。首先是结构观,其
次是功能观,最后才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观。
关于结构观,大致包括以下基本认识。(1)生命系统的结构是以
物质作为基础的(这说明结构观与物质观相联系)。(2)生命系统的
结构是有层次的,如个体具有器官、组织、细胞等结构层次;生物圈
具有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等结构层次。(3)生命系统中的结
构与结构之间是有联系的,如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生
物膜系统;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靠食物联系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
构。(4)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大多是动态的、活的、变化的,如染色体
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存在状态,它们在细胞周期的不同
阶段不仅有形态的改变,还能在相关结构的协助下在细胞内运动。生
命的结构观具有生物学的特点,这种结构观用在物理、化学等学科,
3 / 11
有的适用,有的不一定适用。
关于功能观,首先要认识到功能与性质是不同的概念。化学讲物
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物质本身的特性;生物学讲结构具有功能
(即有什么用),功能是作为部分的结构对整体的贡献,这是结构与
功能关系的实质。例如,叶绿体的功能,就要看叶绿体对细胞有什么
贡献。离开了整体,局部结构的功能就无从谈起。因此,认识某层次
结构的功能,不能离开它上一层次的整体。例如,认识细胞器的功能
就不能离开细胞;认识器官的功能,就不能离开生物体。另外,生命
体最基本的特征是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即代谢和繁殖),所以对生
命体各层次结构的功能,大都应当围绕这两个基本特征去理解。生命
系统的维持还依靠3个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所以对生命系
统各层次结构的功能,也可以从这3个维度去分析。这样,结构与功
能观就为我们分析生物学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上的指导。
在上述结构观和功能观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
系。(1)如前所述,在生物学中,对结构与功能观不能机械、线性地
去认识。(2)不能孤立地去看一个结构和它的功能,一个结构功能的
实现需要其他结构的配合。例如,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需要循环系统
的配合;甲状腺分泌激素的功能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等等。(3)
功能的实现需要外部条件。有的教师在总结结构与功能观的时候,往
往忽略了这一点。例如,光合作用是叶绿体的功能,在黑暗中虽然结
构没发生变化,却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光照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
要条件。(4)发挥功能的过程可能对结构有反作用。如肌肉的功能是
4 / 11
运动,而运动又可以使肌肉发达,两者相辅相成。总之,柔性的、非
线性的、相互联系的、动态变化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构与功能观,
才是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建立这样的生命观念,对培育学生的辩
证思维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鲜明地体现了生
物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
2进化与适应观
生物是怎么来的?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结果是怎样的?
对这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就是进化观。这些基本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点: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现在的生物都是进化来的,现存的所有生物
之间都有亲缘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进化的过程大体是从简单
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进化的机制主要解释为现代
生物进化理论,包括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物种形成理论以及协同
进化理论;进化的结果表现为分子的进化、物种的进化及生态系统的
进化;进化的方向是多元的,进化的结果是不完美的,进化产生的新
物种不一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而是占领更多的生态位,更加充
分地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和空间等等。
适应的含义包括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两个方
面。适应既有普遍性(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之一),也有相对性。
适应的方式具有多样性。适应就是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也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上述内容与其说是进化与适应观的基本内容,不如说是形成进化
与适应观所基于的大概念。有了这样的大概念,再上升到意识、态度
5 / 11
和思想方法层面,才能形成看待生命世界的进化观(个人认为进化与
适应观可以统称为进化观,适应是进化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例如,
认同人类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同其他生物一样是
自然界的一员,而不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主宰;认同每个生物身
上都凝聚着数十亿年的进化史,生命来之不易,包括人类的生命在内,
都是亿万年生物的遗传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应当珍爱生
命、敬畏生命;认识到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是协同进化的,
它们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发展的,进而认同人类应当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在面对奇妙的生命现象寻
求解释时,如“为什么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系统”“细胞
内叶绿体和线粒体是如何起源的”,都可以从进化的视角去分析(体
现进化观的方法论价值)。
3稳态与平衡观
之所以把稳态与平衡观列为生命观念之一,是因为稳态和平衡是
从细胞到生物圈所有层次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的特性。在新课标和实验
版课标中都有这样一段话:“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
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1]
这段话值得细细品味,它是贯穿新课标“稳态与调节”和“生物与环
境”模块的一条主线。
稳态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稳态是指什么?稳态是生命
系统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状态的特性和能力。对于这一点很多教师是有
误解的,认为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实不论在生理学还是在
6 / 11
生态学中,稳态都是指生命系统或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和特性。(2)
稳态有什么意义?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写道:“稳
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生活的条件”。生命系统稳态的意义
就是使系统的组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适宜的环境,如人体的稳态可使
机体细胞拥有稳定、有序、适宜的环境。如果人体内环境的温度、pH、
渗透压等过高或过低,或者病原体在体内大量繁殖,都会危及细胞的
生命活动。(3)稳态如何实现?稳态通过自我调节实现(自稳)。在
不同类型的生物、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中,调节机制多种多样。例如,
人体的稳态通过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来实现;生态系统的
稳态通过种群数量的调节来实现。(4)稳态作为生命系统的显著特征,
说明生命系统的内部状态不会被动地随环境的变化而同样程度地改
变,这体现了生命的自主性。
生命系统内部存在着各种因素和过程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
的。例如,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平衡、营养平衡(血糖平衡、水盐
平衡等)、生态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的平衡等)。生物体内部各
种过程的平衡受信息的调控(遗传信息、激素、神经冲动、细胞因子
等),生态平衡也离不开生态系统内部信息的调控。这又与生命的信
息观相联系。
在理解稳态和平衡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进一步抽象概括、
提炼升华,使之内化为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视角、思路甚至是态度
倾向,形成稳态与平衡观。例如,认识到人体的稳态“让所有细胞共
享,靠所有细胞共建”[4],就会认同共建共享的理念,甚至可以将
7 / 11
其迁移至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认同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认同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认识到生命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就会
转化为做相关决策时把握分寸、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
生命系统的稳态与平衡是相互联系的。二者都通过系统的自我调
节来实现,而且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或许是新课标将二
者并列为一条生命观念的原因。
4物质与能量观
关于生命的物质观,首先是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命本身没有什
么神秘的非物质的力量来支配。前文所述的一切生命特征,都有其物
质基础。生命本质上是物质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如
何理解物质性?从元素层面看,没有特殊的生命元素,组成生命体的
元素自然界中都有,它们都来自于无机自然界。但是,组成生命体的
物质又有特殊性,生命体有选择地从外界吸收有用的物质,且生物大
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是生命体独有的。因此,生命体在物
质上跟无机自然界既有联系,又有其独特性。例如,DNA、蛋白质
和多糖等都是生物体内才有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的分工很明确。
DNA是指挥者,蛋白质是执行者,这个过程需要糖类氧化分解提供
能量。生命的物质性,还体现在物质的运动变化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
础。生命体内部的物质并不是随机堆放在细胞中就能完成生命活动
的,而是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结构。结构是物质的有序组织形式,这
就是物质观和结构观的联系。生命体的各种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物质基
础,这也是物质观的内容。
8 / 11
生命的能量观需要建立在以下重要概念的基础上。(1)生命过程
需要能量驱动,生命系统都是耗散结构,需要引入能量来维持有序性。
(2)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都有能量的流动和转换。(3)能量以物质
为载体。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二者总是偶联的
(通过ATP的合成和分解)。(4)光能是几乎所有生命系统中能量来
源的最终源头,但是对大多数生命体来说,光能并不能直接利用,而
是要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化学能才能被利用(即使在绿色植物体内,
也有许多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5)生命系统的能量流动同样遵
循能量守恒定律。这些概念经过进一步提炼,就可以升华为生命的能
量观。
生命的物质和能量观与生命的系统观、生态观有内在联系。生命
系统是开放系统,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生物之间相互
依存、相互竞争,乃至捕食与被捕食,主要也是为了获得生存、繁殖
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换言之,生物之间的关系大抵都是围绕获取生
存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来建立的。
归根结底,上升到生命的物质和能量观层面,学生应该认识到生
命体是物质的特殊存在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能量来驱动(非
生命形态的物质不需要靠外界输入能量来维系),而能量的传递和利
用又需要以物质为载体。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
支配生命,这对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这样
的生命观念,面对神秘主义的歪理邪说(如通过一定方式让人体吸收
宇宙中的能量),自然就不会盲目信从了。
9 / 11
综上所述,新课标中明确列出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
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是重要的生命观念,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5其他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其他观念,如生命的信息观[5]。
生命本质上既是物质的,也是信息的。生命系统都是物质、能量和信
息的统一体。生命体的组成以物质为基础,生命活动靠能量来驱动,
同时也靠信息来控制和调节。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有性生殖的生物从
亲代那里承接的主要是遗传信息(小小的受精卵里没有多少物质和能
量,但是有一整套控制个体发育的遗传信息);人体的神经调节、激
素调节、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现代生物科技靠掌握的基因
序列数据(即遗传信息),就可以人工合成基因,甚至可以人工合成
生命。从物种繁衍的角度看,死亡的是个体,代代相传的是遗传信息。
换言之,生物个体都是生命长河中遗传信息的临时载体。引申之,对
人类之外的生物来说,个体存在的意义就是当好遗传信息的传递者。
推而广之,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从伟大人物到普罗大众,都会
随着生命的结束“还原”为无机物,但他们所继承和创造的文明的信
息会绵延不绝,这似可理解为生命的信息观对人生的启迪。
生物学课程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并不仅限于生命观念,还包
括科学本质观、科学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新课标指出,高
中生物学课程要“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1],
这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科学本质观。实际上,新课标
在“教学建议”中有一大段是阐述科学本质观的,应当引起生物学教
10 / 11
育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唐庆圆.例析高中生物中的“结构与功能观”[J].中学生物
学,2016(6):3-4.
[3]刘丹.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渗透结构与功能观的研究[J].中学
生物教学,2016(11):4-6.
[4]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5]张秀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生物学观念:内涵、价值、内容体系
及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7(9):93-99.
11 / 11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4:12: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471492122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意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意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