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初中作文教学经历漫谈
人,是该有点梦想的。梦想在,平凡的日子便有了心动、
欢笑等不平淡的滋味。回望自己走过的49个年头,从一个
打草拾柴的土小子到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语文特级教师,再
到鲜活一方教坛的语文教研员,正是“当老师—做名师——
成一家”,这一个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鼓起我前行的勇气,
燃起我奋斗的激情,磨砺我坚韧的意志,锻造我踏实的作风,
硬是在草长莺飞的原野上踏出一条桃李芬芳的光明路。脚板
追着心梦走,痴心不改,努力不怠,坚持不懈,那磕磕绊绊
的跋涉旅程自会变得风景不断,充盈着惊喜、感动与荣幸。
爷爷,为我种下语文的种子
1960年春天,我出生在大运河畔素有武术之乡的沧州。
从小学到高中,低指标瓜菜代、十年文革浩劫,我全赶上了,
幸运的是我有一个不通武术却胸怀文墨的爷爷。
爷爷是解放前的教书先生,虽然1963年遭洪水家中藏
书尽殆无遗,但爷爷心中有书。茶余饭后,他便给我和弟妹
们讲《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说《包公案》、《施公案》,
解《幼学琼林》,吟诵唐诗宋词。放学后或假日里,小伙伴
们总是成群结队地找我,一同去打草、拾柴禾、放羊,让我
给他们讲从爷爷那里听来的“书”。这样我便成了“小说书
先生”,差不多每天都在“复述”名著,一旦忘词或是兴致
来了,我的高招就是加上些自己联想的细节,让他们听得如
- 1 -
痴如醉。后来,我更多地独自边打草拾柴禾,边构思“故事”:
假如吕布没被曹操所杀而是跟随了曹操,那么关羽与吕布就
会有多次交手……看了电影《铁道游击队》和《智取威虎山》
等,我又把自己构想成电影中的一个个新人物,在“战斗”
中成长……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草筐打满了,故事也
续改完了,其乐融融。
上学了,在爷爷的熏陶教导下,我对语文的挚爱几乎到
了着迷的程度。小学一年级时背老三篇(毛泽东的《为人民
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我比别人快;背《毛
主席语录》我比别人准。二年级就开始登全公社的会台背诵
语录,念大批判文章。假日里无书可读,无作业可做,我就
抄爷爷那本卷了角的《新华字典》。不明白的地方,就问爷
爷,还常能把爷爷问住。这对我可是个不小的胜利。从此我
爱上了字典。记得有一年暑假,我跑了三十多里路,到市里
买来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每天中午不睡觉,边晒麦粒
边在树阴里背抄成语,那种陶醉与快乐真是无可比拟。
爷爷还写得一手好字,常为乡邻们写春联题牌匾,那提
笔运腕飞龙走凤的神气劲儿着实惹我艳羡,我自然成了最勤
快的研墨者和模仿者。常常是爷爷刚放下笔,我便抄起笔写
几个,即使下地干活,一有闲暇我便不忘用木棍、瓦片在地
上练字。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参加上海市举办的全国硬
笔书法比赛,获得4级段位,我的板书与作文评语又成了我
的学生模仿的字帖,这是后话。
- 2 -
成长经历告诉我:语文学习是一种挚爱和兴趣,也是一
种熏染和蕴蓄。
钻研教法,师生结成学习搭档
1978年,我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了。如何让学
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呢?我拿出自小就有的那股钻劲,研
读教材,研究学生,在如何建立学生与我和课文的亲密关系
上煞费心思。我的方法是千方百计跟学生结成最佳学习搭
档,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走进语文世界。有些招数那可是屡试
不爽。
师生互考。除我考学生外,我常让学生考我,他们自然
是积极性空前高涨。预习、复习、查资料、互相商讨……学
生挖空心思要把我考住,其学习潜能得以充分释放。我还让
学生间互督、互查、互考,结成前后同桌学习同盟。
打赌。一次,我说,这里是肖(xiào)像描写。有学生
说,应为肖(xiāo)像。我故作惊讶:“是吗?咱们打赌?”
一听老师跟自己打赌,学生们别提兴致多高:“赌什么?”
我说:“谁输了谁给大家介绍一个易读错的字。”全班学生都
同意。结果一查字典就是读xiào,学生傻眼了,都去读,去
记。这样,易错音成了教学细节,班级学习探究气氛变得格
外浓厚。在易错处易混处与学生打赌,成了我多年来得心应
手的教学方法之一。
捉“虱子”。我所教的班里,黑板左侧墙上总挂着一个
笔记本,本名:捉“虱子”。内容:错音错字病句报到医治
处。形式:表格,列“错音错字错词句”、“改正”、“被捉人”、
- 3 -
“捉拿人”几项。课堂上师生互捉,作业练习考试中互捉,
生活中互捉,被捉人改正。每学期公布一次结果,看谁捉的
最多,谁被捉的最多,并将常见错误进行课堂改正强化教学。
这样,学生踊跃参与,常以捉住教师与班上学习尖子为荣耀,
最可贵的是师生在竞赛游戏中进行了语言训练,苦事变成了
乐事。
习字。从教以来,我一直让学生每天在家习字不少于15
分钟,方格本或白纸下垫方格,用钢笔正楷书写。周一至周
日项目不同,具体内容根据教学不断调整。每接新班,我示
范写,展示往届优秀范例,每天收阅打分,点评指导,张贴
激励。作品由班上书写优秀者轮流收查。过一阶段让学生讨
论习字的益处,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习字的习惯。我所教的
学生大多书写漂亮,学习态度认真,深得其他学科教师的喜
爱。
激励语。每周我让学生就某一方面摘录一则名言警句作
语文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向名家学习,但学而不思,一味
模仿,只能算个教书匠。对名师、对教材、对教参,均要学
研结合,有机整合,化为我用。
教学之初我曾让学生写日记,可后来发现学生的日记总
像流水账,难有大的提高。后来我有幸参与魏书生老师主持
的国家级课题“全国中学整体优化改革”实验,1998年深入
到魏老师所教的班级,发现他的学生“不用教也会作文”的
手段之一就是写日记,日记题目是统一的,如“我的学期学
习计划”、“五四这一天”等等,魏老师是一篇也不评的。这
次亲历促使我重新让学生写日记,但与魏老师不同的是:数
量上初一每周5篇;初二每周3篇;初三写周记,提倡每天
写日记;每周师生共荐日记题目10个,写在教室后面的黑
板上供学生参考;每行选三名学生当行长评日记,只评最大
优点与不足,我每日抽查,每周总评,让学生将评语记下并
据此改进。为提高学生认识,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像鲁
迅、竺可桢、郎平等名人写日记的故事。经过三年甚或一年
的训练,学生无论思想认识,还是习作水平,均有大的飞跃。
对魏老师日记经验的活用正好印证了齐白石先生的话:“学
我者死,似我者生。”对教材、教参更需有独立解读、借鉴
比照、创造性运用的勇气和能力。尤其是整合篇目、辨析解
读的能力。通读教材时,我发现《紫藤萝瀑布》、《故乡》、《狼》
等不少记叙性文章,都有大叙事小议论的特点,便引导学生
去发现并积累那些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议论性结尾,思考其在
文中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并迁移运用到阅读写作中
- 5 -
去。近年来,我随河北省特级教师讲师团在河北省内巡回讲
学,写作课《给记叙文加议论性点睛结尾》就颇受师生欢迎。
语文教师不能当“搬运工”,要当“设计师”。保持思维
的灵性,常能超越教师自我教学设计极限,不经意间润生学
生的语文慧根。
质疑释疑,让学生拿起主动阅读的钥匙
如何才能帮学生学会读书?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高
效?1984年始,我引导学生把课本当成“第一作业本”,在
课本上按“字词句段篇”勾画评注;在作业本上自编练习题,
质疑释疑。几项内容为:最易读错写错的字;需要理解、使
用率高的词;主旨句、含义深刻的句、修辞句;突出中心的
重点段、精彩段;“篇”突出识作者、清背景、析标题、辨
文体、理思路、明意图、学写法等方面的训练。我给此起名
“导练释疑”。
我具体示范,按照“定(任务)——扶(引导)—放(放
手)——查(学生互查,教师查)—改(学生自改)”的步
骤进行练习。质疑贯穿学生自读、自编、检查、改正的全过
程,有些“疑问”经过查阅工具书、思考分析、讨论请教便
解决了,有的则需进一步探究,甚至存疑。如20世纪80年
代中期,学生对传统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我们的
部队,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一句提出疑问:部队包括
装备等物资,与“人”搭配不当。我认为学生说得有理,就
鼓励他们给人教社写信,课文再版时果然删去了“我们的部
队”。
- 6 -
质疑建立在学生认真阅读、独立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每
提出一个问题,每分析一个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有一
次思维的碰撞与飞跃。质疑释疑是学习的理想境界,是激发
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良方。
语文教研,为了课改的需要与教师的发展
2005年7月,我调任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那时,我
就下定决心:做一名卓越的领航员。
啃作文教学这块硬骨头。上任不久我就举办了“沧州市
初中作文教学研讨会”。4位教师上了《把句子写具体生动》、
《联想让文章丰满》、《给记叙文续尾》、《看图材料作文的导
写评改》观摩课;8位教师介绍了《下水文引路》、《放手让
学生写札记》等“作文一招鲜”经验;我主讲了《初中作文
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从学生不喜欢作文、写不出作文、
写不快作文、写不好作文和教师指导缺乏力度、评改不及时、
评价不客观、存在盲目性八个方面分类剖析,详尽介绍改进
措施,并印发了我的国家级课题成果论文《当堂分项互批自
改作文探索》,推广“师生课堂群策群力面批面改作文——
解放教师,培养学生,及时高效”的主张与经验。600余名
与会代表心花怒放,认为研讨会上的课例、经验有用,管用,
顶用,很解渴。近年来,我为河北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以及
河北省七个地市作了题为《初中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
策》、《当堂分项互批自改作文研究》的讲座十余次。2007年
8月,指导青年教师刘春来上写作课《给平凡的生活点睛—
媒介联想法》,获全国中语杯中学课堂作文教学大赛一等奖。
- 7 -
攻教材与课堂阅读教学关。课本是教学的根本,课堂教
学是教学的主渠道。2005年底,我们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余映潮先生来沧州市上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屏”》
两节示范课,并作了《说说我的五节课》的教学报告。余先
生立体多元的教材解读功夫与扎实高效的课堂教学艺术,独
特的板块教学与主问题教学思想,犹如一股春风吹绿了沧州
的语文教学。乘势我们又在2006年春举办了“沧州市初中
语文特色课堂阅读教学大赛”,在2006年上半年开展了《我
对新教材的一(几)点使用经验(建议)》的征文比赛,所
选四十余篇优胜论文均被河北省教科所和人教社选用。2007
年冬我们举办了“沧州市各种文体课堂阅读教学研讨会”,
由在全国以及河北省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的7位教师分别执
教文言文、现代诗、古体诗、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
文体示范课,我结合评课作了题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
思考与建议》的讲座,指出目前阅读教学漠视文本、淡视文
体、轻视训练、忽视语文知识和阅读量不够等十大问题,提
出结合文体与文本特点阅读,小切口、深挖入,整体感知与
局部钻探结合等阅读教学策略。
选诵读教学为突破口。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
但语文教师的诵读水平、指导学生诵读的能力并不理想。
2006年秋,我们举办了“沧州市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上了《新诗的诵读与鉴赏》示范
课。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苏立康先生全程参与活动,并作
了题为《诵读与诵读教学》的报告。唐老师“朗读的关键是
找情景”的具体示范与指导,苏先生“朗读要入体入境入情”
的点评,报告中“口而诵,心而为”的点化,犹如一柄神奇
的手杖为教师们指点迷津。根据该研讨会所得,结合多年实
践及对现状的思考,我与一青年教师合作,写了《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之怪现状》一文,对教师不敢范读、只让贵族学生
朗读等七种现象进行批评指正,该文发表在2007年第8期
《中学语文教学》上,后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及多家刊物转
载。2008年10月,我指导青年教师刘喜林代表河北省参加
全国第二届“圣陶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他的《背影》
以“找感动—品感动——说感动”为线索,在诵读基础上理
解,在理解基础上诵读,师生共同完成了对联“攀缩倾尤见
爱子意,丧闲借更衬舐犊情”,将艰难之中的父爱诠释得淋
漓尽致,获一等奖第一名。
趟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潭深水。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
教学新领域中的误区,2007年4月我们组织了“沧州市初中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讨会”,观摩课、典型经验介绍、评
选优秀课例最大限度地丰富着大会的信息含量,沧州师专的
王桂宏教授作了题为《常规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与
操作》的讲座,我作了题为《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
建议》的讲座,就如何落实语文味,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
用,如何因地开发课程资源等提出了改进意见。
近年来,我越发认识到:教而不研则浅。没有教师的发
展,难有学生的发展。2008年11月,我们开办“沧州市初
中青年语文教师成长论坛”,在全市选拔优秀者签定《沧州
- 9 -
市初中青年语文教师成长定向书》,发出《致沧州市初中青
年语文教师倡议书》,反响热烈。为做到“重心下移,阵地
前移”,我组织区域开展校本开发与送课等一系列教研活动。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曾不止一次地说:“沧州
出语文教学人才,是因为有个好教研员。”
“全国的地市如果都像沧州这样开展有效的语文教研,
全国中语会的工作就好做了。”我深知,这是肯定,更是激
励。我会努力向前走,为中学语文教学做点实事。
心若在,梦就在,路在脚下延伸,语文人生让我豪迈。
- 10 -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2:0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39655875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路在脚下——初中作文教学经历漫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路在脚下——初中作文教学经历漫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