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故事
一、毛泽东的衣着
节俭、朴素,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的特点。一代伟人毛泽东
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他的衣着,简直是俭朴到了让今天的我们
无法相信的地步。
进京时一件好衣服都没有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对于穿衣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他常常是有什
么穿什么。为了少做一件衣服,为战争节约些开支,毛泽东的衣服上往往
是补丁上缀补丁。1949年,毛泽东进了北京城,曾在香山双清别墅接待各
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知名人士。他在见张澜前,吩咐卫士李银桥
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当中享有
很高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然而,李银
桥在毛泽东所有的家当中翻了又翻,找了又找,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不
打补丁的衣服来。李银桥异常委屈,对毛泽东说:“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
进京赶考了,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倒劝慰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
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张先
生是贤达之士,不会怪我们的。”就这样,他硬是穿着补丁衣服见了张澜,
又见了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陈叔通等知名人士,更受到各位民主人
士的尊敬。
二、尊敬谦和谢之以礼
1949年1月,北京解放了。历尽旧时代沧桑的86岁高龄的画家齐白
石,从此步入了新时代的幸福坦途,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毛泽
东亲笔写信邀请齐白石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新政协会议,共商建国大计。
齐白石看了信,高兴得一夜没有合眼。为了表达对领袖的崇敬和爱戴,齐
白石精心镌刻了朱、白两纹寿山石名章,在开国大典前夕,献给毛泽东。
1950年夏,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专门看望齐白石老人。第二天又把他
接到中南海叙谈,品茶赏花,共进晚餐。在席间,毛泽东亲自给他夹很烂
和一幅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分别题款后送给毛泽东,而毛泽
东收到礼物后,也以礼回谢。
1953年,白石老人双喜临门,荣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又逢90
大寿。毛泽东特意送上四件寿礼:一坛湖南特产茶油寒菌、一对湖南王开
文笔铺特制长锋纯羊毫书画笔、一苗东北野参和一架鹿茸,祝老人家福寿
康宁。白石老人激动地说:“毛主席太看得起我了,送这么贵重的礼物。古
人讲蔗境弥甘,我如今可享这份清福了。”
齐白石愉快地欢度晚年,他的唯一愿望是要活到120岁,用自己在艺
术上的辛勤耕耘来报答人民和领袖。但是,毕竟人的意志拗不过自然规律。
1957年,95岁高龄的白石老人重病绕身,毛泽东劝他静屋休息,要节劳,
少见客,还派田家英去探望多次。白石老人对田家英倾吐自己对毛主席的
衷心感谢之忱。弥留之际,老人留下遗言:将自己珍藏的字画、作品和用
过的东西,献给毛泽东。
三、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随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来到江西省瑞金市
沙洲坝后,毛泽东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老
表,这水挑来作什么用?”老表回答说:“吃呀!”毛泽东又问:“水这么脏,
能吃吗?”老表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泽东又问:“是
从哪里挑的?”老表回答:“塘里挑来的。”毛泽东要老表带他去看看。走了
一阵,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杂草丛生,水混浊得怕人。一村人洗衣、洗
菜、吃水全在这里。毛泽东皱了皱眉,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去挑水吃?”
老表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河又远,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
毛泽东又问:“不能在村子附近打口井吗?”老表苦笑着摇了摇头。毛泽东
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泽东找来村子里的人一起商量挖井,勘察水源,选择井位。
当井位确定后,毛泽东卷起衣袖、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
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
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终于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
喝上了清甜的井水,群众们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
泽东真是什么事情都为我们想到了!”
红军长征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他们要把这口井填掉。沙
洲坝人民听了怒火满腔,决心拼死保住水井。敌人白天来填,群众就晚上
挖开;敌人填了五次,群众也挖了五次。敌人无可奈何,只得罢手。沙洲
坝人民终于把毛主席亲手挖的水井保住了。
建国后,沙洲坝人民把这口井称作“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
后来又把木牌改为石碑,碑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四、题书“人民日报”
1946年4月,晋察豫中央局准备办一份机关报,准备取名为“晋冀豫
日报”或“太行日报”,让薄一波请毛泽东题写报头时再确定用哪个名。
“为什么不叫‘人民日报’?”毛泽东对薄一波说。“好!就用主席取的
名。”薄一波答应着说。毛泽东提笔蘸墨,一连书写了五份横式的“人民日
报”字样。他一会儿拿起这一张端详一番,一会儿拿起另一张看着摇摇头
放下,最后挑出一张比较满意的,交给薄一波。
两年后,党中央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人民日报”成为华北局的机关报。
报头书迹需要有所变化以示区别,薄一波再次请毛泽东书写。
1948年11月30日,西柏坡。几名要去学习的警卫排战士来向毛泽东
告别。大家看到满桌子遒劲有力的“人民日报”毛笔字,都很兴奋,便询
问为啥又要重写,毛泽东笑着说:“全国要解放了,我们要办一张比原来还
要大的‘人民日报’!”大家又问主席对哪份比较满意,“‘人民日报’这四
个字写成报头,中间这两个字要小一点,两边这两个要大一点,这样就好
看。”毛主席拿起一张字迹,对大家说。
朴素的几句话说出了书法上的艺术大道理,即章法布局问题。“人民日
报”四个字,从笔画来说,第一个“人”字最少,只有两笔,第4个“报”
字笔画最多,写不好会头轻脚重,失去左右的平衡和艺术对称。“民”和“日”
在中间,视觉空间相对会感到比较小,即使写得与左右两字一般大小,也
会使人产生大的感觉。所以,毛泽东从他的书法实践中,有意把中间两字
写小一些,使这种错觉消失,从而达到布局上的艺术和谐,这也充分体现
了毛泽东在书法上的造诣。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0:3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342052120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毛泽东的故事 (5).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毛泽东的故事 (5).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