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时代的深度阅读
大家好,我是杨子。
按照所有演讲的惯例,一开始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齐白石的。我给这个故
事起了一个题目叫:
信息匮乏时代的手艺人——齐白石的故事
齐白石出生的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他16岁开始拜师学习雕花木工,给家里面赚钱。齐白石
的木工师父手艺很好,而他又认真好学,所以他的手艺也越来越好。又由于经常跟着师父在
外面做活,四处跑,也在他那个地方渐渐有了些名气。
齐白石学手艺,不仅勤动手,更善动脑。他发现,师父雕的花,以及其他木工做的,翻来覆
去就几个固定的式样,什么“麒麟送子”、“状元及第”,没什么新意。于是他就搞了些创新,
把国画里其他的一些元素如虫草、花鸟等迁移到木雕里。起初只是试探,没想到雕出来的这
些新品,颇被大家欢迎。
这种经历让他对国画有了强烈的兴趣,但没有人教他画,而他能看的国画画册也是比较初级
的,没有什么好的资料可看,所以他一直无法真正入门学画。
直到二十岁的一天,齐白石在一个主顾家里干活时,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
谱》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国画教科书。一个想学画的人看到一套画谱就如同一个想学武的人看
到了一套武功秘籍,如获至宝。可是这套书是别人的,在当时又很稀少珍贵,他没法从别处
得到。于是只能向书主借来,用薄竹纸覆在书页上,描红一般把原画一笔一笔勾描在竹纸上。
就这样勾画了足有半年,画成十六册,才悉数描完,然后才把原书交还。接下来的五年,齐
白石靠这套勾描出来的《芥子园画谱》做木雕,并且闲时也反反复复拿出来临摹,勤学苦练,
他画画的底子就这么打了下来。后来齐白石的画在当地出了名,引来名画家收他为徒。有了
专业指导后,齐白石的画技更上一层楼,终于成了一代国画大家。
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时间抄下来,又花几年时间学这一本书,这是在信息匮乏时代的大背
景下,一个求学若渴的年轻人所做的事。而在今天,有几个人可以像齐白石那样去读书呢?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五彩斑驳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
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
匆匆两眼又马上关掉;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
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
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
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所以,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信息过剩时代的“手机艺人”:我们的故事
我经常在想,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肤浅的时代。肤浅是什么意思呢?肤浅就是“表面化”。如
果你在咖啡厅里面点了一杯拿铁,但每次都只是把上面的奶沫给吃了,下面的咖啡没动,是
不是很奇怪?但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每天都在做着类似这样的事。
就像衡量一篇文章好不好,要看它的KPI,阅读人数有多少,转发收藏有多少;
就像现在有人会长篇大论,教你怎样写一个抓人眼球的标题,却没人教你怎样写一篇深度长
文;
就像春节时保健品的礼盒装,偌大的一个盒子拆出来只有一点点东西;……
所以唯独我们缺失了一样东西:深度。
而且,我发现,我们时代肤浅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就拿阅读这件事来说,有两个新变化是我
在近两年才发现的:
一个是网上答案里面,各种“装饰性图片”变得很常见。
什么是装饰性图片呢?就是这种图片并没有传达什么实质性的信息,比如文章里面插一张萌
宠动物的表情、插一张暴走漫画的表情或者插一张有着离奇台词的影视截图。我经常能看到,
一篇答案里面这种图片能插上五六张,文字倒没这么长。
以前网上的答案是很干净的,有一说一,就是论事,后来这种浮夸的东西就慢慢出现了,后
来就变得很常见。这是受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为什么有人喜好这么做呢?我想很可能
是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文字的内容太薄弱,心有点虚,只能用图片来遮掩、来充门面。这就
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个梗,恰恰是不重要的事情才会说三遍,因为无法提供这件事之所
以重要的充分理由,所以只有靠重复来强调。
这种图片以及这种重复都是很虚弱的,成了我们肤浅时代的一个症状。
另一个例子是,我发现有些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喜好用居中对齐这种文字排版。而且很多阅
读量很高的号,喜好用这种排版。这让我很诧异。
以前我们看的文字,都是左对齐的,我们的注视点也是从左至右的那么走。 那么居中对齐
导致一个什么后果呢?就是我们的注视点都在中间,每换一行,注视点就落到这一行的中间
位置,那么左边的文字呢,我们就用余光扫一下。所以每看一行,就这么大致扫一下,然后
就下一行,反正一行也没几个字,都没耐心仔细看了。
所以以前我们的阅读是看书,现在我们的阅读是刷屏,而且是嗖嗖嗖刷。
所以我想,既然大多数人都这么做,那么我就有必要站出来,唱唱反调。说一点不一样的意
见。 我的意见就是要深度阅读。
什么是深度阅读呢?我在自己的阅读的历程中经常想这个问题,目前想得还不完善,初步归
纳下来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个是阅读的姿态。深度阅读的姿态,就是尽可能让自己沉浸进去,把手机放远一点,躲
到一个僻静的角落,安安静静看书。智能手机是苹果公司的伟大发明,但这个东西实在太好
了,好到了有点坏,这就是物极必反。所以你在阅读的时候,尽量要排除这种干扰,把手机
切到飞行模式,让它变成一块砖头。你沉浸到书里面去,进入心流状态,保护你的心流,不
要让它被随意打断。
第二个是阅读的选择。我跟大家讲一个很奇怪的体验,就是我有一次去我家附近的西湖区图
书馆,去找心理学的书架,心理学在B类目里面。我走过去一看,整个心理学书架里面,一
眼扫下去,没有几本书是可以看的,都是什么呢,江湖心理学、伪心理学、心灵鸡汤,这种
东西。因为我是心理学背景的,所以哪些是专业、靠谱的心理学书,一眼都能看出来。而结
果就是这样。让人哭笑不得。
所以阅读的选择很重要。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畅销书要警惕。当然不是说畅销书都不好,
畅销书里面当然有很好的书,但也有很水的。我把很水的畅销书分为美式畅销书、日式畅销
书和中式畅销书。美式畅销书以格拉德威尔的书为代表,就是本来一页纸能说清楚的道理,
填充了很多案例后,硬生生撑起一本书。日式畅销书的特点,不是讲道理,而是从一个点出
发,快速繁殖似的,生造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概念,比如做某某事的n种方法,但每一种讲得
都不透彻。还有一种中式畅销书,不是讲道理的,也不是讲方法、讲概念,而是讲情怀,把
你的心灵扰动起来,给了你一些慰藉,就成功了。
不是说这些书不好,它们里面也都有营养的,也可以读,只是从一个深度学习者的角度来说,
这点低密度的营养还远远不够,而且可能有些不是营养是反式脂肪酸。举例来说,“一万小
时理论”经过畅销书的渲染在国内变得尽人皆知,甚至被奉为金科玉律。可是畅销书里讲这
个理论,只是二手解读,经过转化加工包装的,它是不是这么可信呢?不一定。我曾经就专
门查过相关的英文论文,发现这个理论在学术界争议不少,有些论文里就说,他们自己的研
究发现,有些人只要3000个小时就能成为顶级的音乐家或者棋手,所以一万小时这个数字
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一个深度学习者的阅读选择。他要去读那些思想源头、知识源头的东西,读第一手材
料,不要读来读去都读那些二手贩卖的东西。这种精神就是“采铜于山”,也就是我的网名的
来源。所以,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我有一个小建议给大家:想想你手头的这本书是作者一手
的东西,还是二手的东西,这对你们甄别好书很有帮助。
第三个是阅读的定力。我家里的藏书,不算多,也就五六个书架,其中一整个书架是我的核
心书架,这里面的书都围绕着“学习、思维、创新方法”这个大主题。买别的方面的书,比如
科学、文学、管理学这些方面的书,我是很慎重的,精挑细选,但是那个大主题下的书,我
的标准反倒会放宽,就是凡事相关的书,我都尽量买来。也就是说,对于我最关心的那个阅
读主题,我是不惜代价的,我需要信息上的穷举,没有遗漏。
在核心书架之外呢,其他的书也大多与这个主题相关,只是没有直接相关而已。比如,科学
家的传记,虽然这个传记本身不是为了探究思维方法的,但从传记里面可以看到这个科学家
思维方法上的蛛丝马迹。可能一本书里只是找到了一个点,但对我就非常有用。类似的还有
作家的访谈录,哲学类的作品,还有建筑学家、导演、人类学家等的思想或者经历,都是我
的资源和素材。
所以,在我家,这个70平米的小房子里,挤了五六个书架,而这些书架里的书,也大都与
我最关系的那个主题有关。这就是阅读的定力。所以我一般不会去看别人的推荐书单,也不
会去在意畅销书榜,因为我很清楚,我需要什么样的书,社会上流行的阅读风尚是与我无关
的。
熊十力先生曾有一个著名的“海上逐臭”的比喻,他在《戒诸生》一文中写道:
“中国学人有一至不良的习惯,对于学术根本没有抉择一己所愿学的东西,因之于其所学无
有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苦干的精神,亦无有百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于中的生趣。如
此而欲其于学术有所创辟,此比孟子所谓「缘木求鱼」及「挟泰山超北海」之类,殆尤难之
又难。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时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夫,莫名所以。
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
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
万辙,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 ”
与大家共勉。
第四个是阅读的野心。什么是阅读的野心呢?就是不要用仰视的心态去看书,而是应该平视,
在阅读时,你既要能看到这本书的优点,又能看到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想想你是否有可能
超过作者,写得比他还好。这就是你可以有的野心。
我当初之所以设定“学习、思维、创新”这个大主题,其中一个促发因素是看了刘未鹏老师的
博客,我想这个程序员太厉害了,写得有关心理学的东西比国内绝大多数的心理学者写的东
西都有价值。然后我就很惭愧,心想我能不能也研究这个方面,而且我一定要做得更好。后
来刘未鹏老师的博客集结成书,也就是《暗时间》,我看了之后我就想,我以后写书,一定
要超过《暗时间》,不然我的这本书就没有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
有了这个野心以后,我在阅读时就更加挑剔,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别人写的东西,去寻找更深
层更源头的信息。当然我现在写的东西还不敢说超过了刘未鹏老师,但我正在这条道路上前
进。
最后一点是阅读的抵达。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要把阅读当作一个孤立的事物来看。就阅读
谈阅读没什么意思,我们要放在生活以及人生的大背景下,去阅读。
阅读有许多的功用,有消遣娱乐的功用,有赚钱的功用,有满足单纯的求知乐趣的功用。但
最重要的功用我觉得是改变,就是阅读是否对我们的生活、人生带来了改变。我觉得这个时
候,我们的阅读就抵达了。
所以阅读,绝不仅仅发生在把书打开又把书合上这两个动作之间的时间段,这只是阅读活动
中最表层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书里读到的那些精华,我们是否用行动把它转化为属
于自己的价值,我们的智慧是否得以增加,我们解决生活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我们
的心态是否可以更加平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否得到了改善,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阅读中
收获的东西。
其实这种追求改变的诉求会反过来促进我们的阅读,牵引着我们的阅读走向纵深。因为很显
然的,我们要改变,必然要对我们读的文本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多的问题,更加主动和
迫切,这些都会让我们阅读得更深入。
有些阅读是速食型的,它在短时间内赐予我们愉悦或者给我们以慰藉,但时间稍长一点后它
的作用就消失了。而作为一个深度阅读者来说,他需要更多的能沉淀下来的东西,需要能给
他生活带来长期改变的东西,并且有勇气促成这种改变。
希望我们都能抵达。
谢谢大家!
本文发布于:2023-11-11 00:0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325172120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演讲稿】肤浅时代的深度阅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演讲稿】肤浅时代的深度阅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