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发展史
一、 房地产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了,按时间段来划分,中国房
地产市场大约划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
1990年至1998年,是我国房地产业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房地产业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无序”,二是“调控”。
由于行业刚刚起步,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土地的出让方式以协议出让为主,
只要有一张合同,即可随意转让,于是便有了海南(楼盘)、惠州(楼盘)、北海(楼盘)等
地的“击鼓传花”倒卖土地的乱象。那个时候,开发商凭一纸土地协议即可“卖楼花”,土
地款未付清卖楼款就能回收,投资回报率甚至可以高达500%以上——从政府、银行、开发
商、媒体到消费者,整个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都是无序的。
针对这一状况,1993年开始主掌中国经济的朱镕基副总理施以重拳,用“关水龙头”
的方式,责令银行对企业的期货、股票、房地产类投资停止贷款,开始了第一轮的宏观调控。
直至1997年8月份中央北戴河会议,重又“将城市居民住宅的开发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
增长点”,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这一方针,结束了接近5年的宏观调控。
提速阶段。
1998年至2003年,是我国房地产业的提速阶段。这一阶段也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停
止福利分房”,二是“按揭贷款”。
这两项举措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猛然提速,199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较1997年实现大幅
度增长,首次突破1亿平方米大关。之后,我国房地产业持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
调控阶段。
2004年至2013年,是我国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频出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政策
多,时效短”,“保障房”。
“国八条”、“国五条”、“新五条”接连推出,120平方米普通商品房实行一年即为“90/70”
(90平方米占比必须在70%以上)所替代。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法规是“截至2004年8月
31日,所有商品房用地停止以协议方式出让,必须实行‘招、拍、挂’”,被业界称为“8·31
大限”。这是我国房地产业真正开始走向规范与良性运行的分水岭!也是行业的资本属性开
始显露“推手”面目的起点
这一阶段另一重要事件是“保障房”。2011年“十二五”启始之年,启动了“五年建设
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伟计划。这一计划标志着我国房地产业从此进入成熟稳定的发展时
期。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国新建各种住宅近200亿平方米,其中超过100亿平方米
的商品房住宅,有效地提升了超过1亿个家庭的住房水平。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
已突破8万亿元,如加上每年投入使用的400余万套保障房部分,规模更加宏大。
2003年-2014年房产十年的风雨变迁
长时间以来,房地产业为我国GDP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有人言,它支撑不了一个大国
的崛起,这是专家应该研究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确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变化,是国
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现在中国的一个家庭中,主要的财富和重要的投资也是房产。2014
年6月28日,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在投资者保护高峰论坛上就表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
有79%投资于房地产。不难看出,房价的上涨与下跌,关乎着家庭财富的增长与缩水,同
时牵连着国人的投资方向。
2003年以前,国人对房地产的投资少之又少,从2004年开始连续数年房价快速飙升,接着
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进入一段时间的低迷后再续升势,直至现在的颓势尽显。十几年来,
房地产投资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大片,购房者便是电影里的演员,总是徘徊在什么时候该买
房、什么时候该卖房、买什么样的房的纠结中,拿捏得准的人便赚得盆满钵满。
2003年以前:投资房地产是一个冷门专业
2003年以前,特别是1998年以前,大多数国人对“商品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基本是处于一个懵懵懂懂的状态,拿钱买房最多是自住,对于投资房地产就更是一个冷门专
业。
2003年至2008年:房地产投资的黄金五年
2003年被称为是“换届年”,2003年至2008年,被认为是房地产投资的黄金五年。2003
年8月,国务院发布“18号文件”,明确将房地产行业定位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之一。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的推进,房地产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与此同时,
一个“拉帮结派”的群体——炒房团也走入了楼市。在大量资金涌入的情况下,中国房地产
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
炒房团最初是从温州(楼盘)人开始,最初他们也只是从自家门口开始炒起,后来延伸
至周边的上海(楼盘)、杭州(楼盘)等地,然后再转战珠三角和环渤海一带,最后演变成
了“全国炒房团”。曾经有媒体报道,温州瑞安一个地道的农民,2005年开始炒房,这已经
是很晚起步的了。他先是拿出200万元积蓄,在不远的杭州试了一把,半年就赚了50万元,
比辛苦采沙好赚多了,回到村里就引来了许多羡慕,同时还引来了入伙资金。之后,他与同
乡8个人携2000万元本金杀入上海楼市,看好浦东一处刚开盘的高档公寓后,全资进入,
两个月后转手,盈利就高达25%。接下来,他就转战到了全国其他地方,一天下来,能卖
几套房子,盈利就有几百万元。
“可怕的温州人”买房更是跟买菜一样,出手相当阔绰,所到之处,必然“掳走”大量
房产,同时也会引起当地房价暴涨。到底有多少温州人在全国各地购房、炒房,有多少民间
资金在流动,得到普遍的认同与最广泛引用的一种说法是“10万人1000亿元”。
受到温州炒房团赚钱的刺激,全国其他地方的炒房团也开始蔓延开了,大量资金纷纷抛
向了楼市。《投资与理财》记者综合了多家媒体报道的一些案例,我们可以一起看看那些年
炒房团投资房地产的疯狂:
有人是抱着暴富的心态,有人是出于从众的心理,当看到房价猛涨,其他人赚钱的时候,
一些非炒房团的散户也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了楼市。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炒房团不但促涨了房价,同时也促涨了地价。在开发商逐
利的助力下,一批又一批的“地王”价格刷新。当然,促涨地价的不仅仅只是炒房团,不过
地价的提高,除了直接抬高了房价,同时也吸收了更多的资金进入楼市。
2008年至2013年:房地产业的暴利晚餐
房价经过多年的飙涨,在2008年受挫了。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众多国家,中国楼市
同样未能幸免,但是经过短暂的低迷之后,很快又苏醒了。
金融危机,让股市跌跌不休,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跌至现在的近2000点。
这期间,一部分老练的股民,较早抽身离了股市,损失较少,在经受了股市的“虚”之后,
便将资金转移到了相对比较“实”的房子上。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在2008年11月份,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大量无
处安放的资金,面对股市的萎靡不振,最终选择直接或间接流向了楼市。
2009年,在炒房团、“地王”等2007年楼市牛市的余温下,股市大量资金的转入和4
万亿元计划的刺激,让中国楼市再次火了起来,并陷入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地步。
在金融危机中,房价不但不跌,居然还逆势上涨,这也给那些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游资指
引了投资方向,2008年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制造业资金流入楼市”现象就属于这一类。
2010年注定是楼市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在国内各大城市房价狂飙的情形下,中央
终于下定决心,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史上最严厉的宏观调控,将高温的楼市一下子打入了冰窖。
各地房地产市场交易严重萎缩,中国房地产业的暴利时代开始走向终结,网络纷纷传出温州
炒房团资金被套牢,“跑路”和跳楼现象频频出现。直至后面几年,商品房限购加码、土地
出让遇冷、二手房交易疲软……“楼市悲情”剧目一直在上演。
2013年至今:全民炒房风光不再楼市冰火两重天
无论是被称为“一直能预见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大佬,还是普通国民,多年的楼市不景
气,让他们对中国楼市激情锐减,楼市出现了“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现象。
自2013年8月以来,李嘉诚和其子李泽楷就开始抛售旗下在内陆的物业。有媒体报道
说,这表明了李嘉诚及其子李泽楷看跌中国房地产。
对于李嘉诚的举动,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微博上表示:“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
上海等地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内地房产大佬的回应,可谓意味深长。
一线城市房价磨磨唧唧的不褪色,三四线城市却“山雨欲来”,部分城市开始闹“鬼城”。
2013年以来,国内相继有鄂尔多斯(楼盘)、营口(楼盘)、常州(楼盘)、惠州(楼盘)等
城市爆出严重楼市泡沫。
对房产持有者来说,现阶段持有还是抛售,这是个问题,“闭着眼睛卖都会赚”的年代
已经过去了。对于想购房的投资者来说,“闭着眼睛都能买”的年代也已经过去了。按照房
价现在的情况,加上需要承担的房贷,有买房的一大笔钱还不如去买一款理财产品,也还有
个5%-10%的收益。
二、 房地产2004年到2014年房地产量价走势
1. 商品房销售面积及新开工面积
由上表可知,2004年至2007年,房地产销售面积一路增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从2004年
33820万㎡上升到2007年的69104万㎡,增长了一倍还要多。到了2008年房地产市场受挫
了,金融海啸席卷众多国家,中国楼市同样未能幸免,2008年房屋销售面积经过多年的增
长,首次出现下跌,但并未持续太久,中国政府在2008年11月份,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
计划,大量无处安放的资金,面对股市的萎靡不振,最终选择直接或间接流向了楼市。2009
年,房屋销售面积出现井喷式增长,一直持续到今天。
而供销比一直在1.1和1.5之间上下浮动,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 2004年-2014年房价走势
由上表可知,2004年至2014年,除了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房价略有下降外,
其他年限可以说是一路飙升,尤其是2009年,房价出现了井喷,当年房价涨幅高达23.2%,
创历年新高,2010年,中央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史上最严厉的宏观调控,至此房价上涨幅度
开始减缓,2014年更是下降到1.38%,尽管2014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但从房
价走势和房地产销售来看,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附:2014年和2015年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2014年以来的房地产松绑政策,明显可以分为四轮
第一轮:各地的松绑限购政策。
第二轮:央行的限贷政策调整及降息。
第三轮:各地纷纷发布购房补贴及央行的再次降准。
第四轮:两会前后开始鼓励自住及改善需求的政策,主要在公积金政策、回购库存商品房
做保障房等。第四轮房地产松绑政策主要以二套房贷松绑为标志。
2015年政策
1、2015年2月28日,央行决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
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
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2、各地的公积金最低首付调整。
3、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个人住房
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对拥有一套住房且
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购二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使用住房公
积金贷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20%;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贷款的家庭,再次申
请住房公积金购房,最低首付30%。
4、3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布《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
通知要求,自3月31日起,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年限由5年恢复至2年。
5、4月19日下午,央行宣布从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
个百分点。
6、5月9日,次日起降息0.25个百分点,同时扩大银行行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由此前基准
利率1.3倍提高到1.5倍。
7、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调金融机 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的通知》,从2015
年6月28日起,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
8、8月2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9、9月30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出通知,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对居民家庭首
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同日,央行、
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自今年10月8日起将实施多项举措,切实提高住房公
积金使用效率,全面推行异地贷款业务。
三、 万达成长史
万达商业地产发展三个阶段:
一、商业地产涉足阶段(2000-2002,第一代店,城市包括长春、青岛、济南、哈尔滨、沈
阳、天津、长沙、南昌、南京)。特点如下:
1、拿地选址:以引进沃尔玛作为吸引城市招商引资的合作条件,取得了省会城市商业核心
区域的地块;
2、建筑产品:建筑为4-6万平方米左右,4层楼的BIG-BOX-大盒子;
3、商业业态:以2、3楼超市、4楼家居为主力店,其它散租;
4、赢利模式:一楼散卖、其它部分持有。
这个阶段对于万达来说,建立起了对地方政府的招商需求认知(获取优质土地),商业资源
的对接,以及对商业地产如何赢利模式的初步框架。但商业经验不足,只敢拿市商业中心地,
同时也出现了后续持续经营不善的问题。
二、商业地产调整阶段(2002-2005,第二代店,城市包括武汉、南宁、天津、大连、沈阳)。
特点如下:
1、拿地选址:还是以引进沃尔玛作为合作条件,取得了省会城市商业核心区域的地块;
2、建筑产品:建筑为10-15万平方米左右,多个4层楼的BIG-BOX-大盒子组合;
3、商业业态:除超市、家居以外,增加了百货、影院等主力店;
4、赢利模式:街铺散卖、其它部分持有。
这个阶段对于万达来说,开始出现了经营的成功案例,如南宁、武汉、哈尔滨。也出现了经
营极端失败案例——沈阳。其中,南宁、武汉、哈尔滨等经营成功的一个共同现象就,都外
部引进了连锁知名百货进行合作。万达开始与百货进行尝试重点对接,包括与中国百货元老
——王德明,以及和深圳铜锣湾百货合作,以解决经营问题,但风波重重。当然,直到现在,
万达也没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自营百货始终亏损。
大洋百货突然易帜:资金吃紧万达撤股 王德明出走
三、商业地产发展阶段(2006-至今,第三代店,城市。。。)特点如下:
1、拿地选址:是“万达广场”进驻城市作为招商引资的合作为主,取得了城市发展新区地
块为主;
2、建筑产品:建筑为50-100万平方米左右,产品丰富多样,包括步行街铺、住宅、公寓、
写字楼、酒店等;
3、商业业态:包括超市、百货、影院、餐饮、电玩等,业态丰富化;
4、赢利模式:购物中心和酒店持有,其它以快速销售为主。
这个阶段对于万达来说,是从城市中心走入城市周边新区发展的阶段。万达顺应了中国城市
化发展的方向(中国城市化主要以开发区为方向带动,而全国开发区在2006年,达到6800
多个,普遍建设在城市的新区,迫切需要招商引资来拉动)。万达在新区的布点,避免了与
市中心区商业的竞争,极大的减少了万达经营的压力。新区人口随着城市化的增长而增多,
这样实现了政府、消费者、投资商、商户的多赢。换句话说,万达一直头痛的商业经营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得到了极大缓解或解决。
至于武汉、南昌、长白山等第四代万达城,相关人士认为其个性化更大于复制性,没有深入
研究,因此,在此不再表述。
万达的理念
个人认为,万达的理念思路,就是走中国的市(bu)场(qiu)化(ren)道路:
1、2000年以前,万达积累了房地产的开发经验,但遇到了房地产的主要难题——如何通过
市场化的手段拿地问题;于是,有了通过世界五百强,迎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需要的开发
尝试;
2、2000-2006年,土块的问题解决了,但万达出现了拿地开发销售后的商业无法可持续经
营问题。于是,开始寻找从拿地选址、建筑规划、商业运营的再度尝试;
3、2006-2013年,商业经营模式解决了,但商业人才紧缺,如何通过制度保障该商业模式
能够在全国快速的复制问题。于是,万达通过商业的标准化、IT化的制度建设,解决了项
目的快速复制性问题。
当然,目前万达还存在,持有商业如何变现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
本文发布于:2023-11-10 20:3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19422872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房地产发展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房地产发展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