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
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玉妮 刘金忆
来源:《歌海》2016年第06期
[摘 要]壮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服饰文化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有较强的典型
性。如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
出,给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建立SWOT模型,在
分析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寻求其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以弘
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在政府正确引导下,优化资源整合,吸收专业人才,引进多方投
资,走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扎实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将壮族服饰文化推向
世界。
[关键词]壮族服饰;文化产业;SWOT模型;发展战略;国际化发展
壮族是跨境民族,主要生活在国内岭南中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与广西相连的广东、云
南、贵州等周边省份,国外分布在越南北部与中国相邻的地区,其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前秦
时期的骆越国、西瓯国。族群延续至今,作为我国及越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我国壮族人口
约1600多万,越南岱侬族人口约270万。
受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的影响,壮族服饰体现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壮族人民物质生
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变迁。作为壮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的物质及精神载体,壮族服饰是弥足
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下,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经济自
贸区建立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都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壮族服饰文化产业应当发现并创造商
机,在坚持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融合当下时尚元素,利用商业化运作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海
内外更多友人认识到真正的壮族服饰,认识到壮族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
化进行传承并发扬光大。
一、广西壮族服饰产业国际化的优势
(一)丰富的服饰文化资源
壮族支系多、分布广,不同支系服饰从款式、花纹、色彩到工艺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其
款式和功能主要和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也因性别、年龄、季节、职业、地
位、场合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形成了独特的服饰体系。
壮族开放包容,吸收力强大,他们和汉、彝、苗、瑶等兄弟民族长期交错杂居,这些民族
服饰元素也融合在壮族服饰里面得以体现,使得壮族服饰在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显得独特而具
有典型性。①
壯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壮族特有的“壮锦”和“壮绣”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壮族织锦技
艺更是在2006年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的民族特色、精巧的服饰技艺和深
厚的文化背景都为壮族服饰产业的国际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源。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壮族人口1444.85万人,约
占全国壮族人口的88%。就地理位置而言,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是壮族的主要分布
地区,且与越南交界,海陆交通发达,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便利,是通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另
外,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省级地区,相较其他壮族自治县级别高,相较周边省份其自治政策的受
众面广。所以壮族服饰文化由广西来主持发展推广,是最佳选择。
(三)良好的政策机遇
近年来,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和特
色产品的设计创新和发展。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
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依托丰厚文化资源,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拓
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
和可持续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2015年5月,为了响应《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
干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
展行动计划》,推动融合民族、传统、地域与东盟特色等文化元素的设计创新及应用研究,促
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还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
法》,重点扶持旅游用品、工艺品、服装等特色产业,创设一批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这一
系列意见和办法的出台,是壮族服饰走向产业化、国际化,走向全世界的政策保障。
二、壮族服饰品牌国际化的劣势
(一)缺乏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引导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受到资金、人才、地理位置和开放程度的限制,不能完全由市场经济来
推动,需要政府进行正确的规划与引导。然而,相对于具体的某个民族的文化资源开发,不能
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笼统的政策来促进,还需要更加细致的技术规范体系、标准范本和鼓励措
施来引导。现阶段,政府对壮族服饰文化及其改良设计仍然没有在行业上进行权威的明确界定
和规范标准,也没有专门针对各民族特点,进行服饰文化产业的具体有效的总体规划。
(二)行业内部对壮族服饰文化底蕴和内涵挖掘不够
目前,大多数壮族服装企业根本没有对壮族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提炼和设计融合,其设计人
员对壮族传统服装中的文化情感不了解,在开发过程中只追求经济利益,庸俗化、简单化地
“复制粘贴”,制作无法日常穿着、过于浮夸的舞台服装和“伪民族服装”来作为壮族服饰的代
表,而忽视壮族服饰真正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他们缺乏文化品位和长远眼光,不但达不到现代
人的审美水准,还失去了其原有的神韵,篡改了其应有的功能。还有一些设计师在服装款式和
设计上一味地追求视觉冲击和时尚化,或者是日常服装模式化,使购买者产生审美疲劳。
(三)产业链不完整,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
一个产业需要良好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建立生产——流通——消费的一系列完整的
产业链条。而壮族服饰生产及经营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其相关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不
懂得先进的经营理念,通常以自产自销的模式生存。所以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进行规模化经
营,适应现代市场。
就生产企业而言,广西很多民族服饰企业都存在生产规模小,周转资金少,加工技术落后
的特点。产品民族文化资源利用面窄,样式陈旧;生产效率低,工艺粗糙;从业人员不稳定,
高级设计、管理和营销人才少。
流通领域则更是壮族服饰产业的短板。没有大量资金投入,无大型品牌化建设,缺乏新媒
体等市场推广方式。产品附加值不高,其市场一般是面向表演团队,没有开发出更多的潜在客
户需求。
三、广西壮族服饰产业走向国际化的机遇
(一)良好的国际环境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
优势和资源优势。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广西成为中国—东盟的
桥头堡,面临着巨大的商机。2015年,广西主动融入國家“一带一路”战略,同时打造“双核驱
动,三区统筹”发展战略。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打开了我国西南地区通向世界的窗口,广西复杂的地形以及有山有
水、有陆有海的秀美风光逐渐成为东盟乃至全世界旅游者所瞩目的焦点。广西—东南亚的跨境
游线路如火如荼,仅在2015年1月—11月,广西接待的入境过夜游的游客就有约429.19万人
次。①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壮族是广西的代表性民族,其服饰产业将成为
首先受益的重要行业。通过发展旅游业,海内外的游客不但成为壮族服饰的一大消费群体,同
时还能将壮族服饰连同壮族文化一同带到全世界,成为壮族服饰文化走向国际的媒介。
(二)世界人民的审美趋势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缓解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人们产生了返璞归
真、追求天然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范围的时尚和追求。而深山里传承的壮
族服饰文化具有内涵性、独特性、舒适性的特征,恰巧符合了这种世界人民的消费心理和需
求。目前,国际时尚界已经把目光投向东方文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世界上渐渐普及和流行开
来,成为了服装设计师的新宠,这为壮族服饰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广西壮族服饰产业国际化过程中受到的威胁
(一)人类文化同质化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消退
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类文明的同质化,尤
其是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也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向两极分化:散居于粤北、湘南、桂
东、桂中、桂南等地的壮族各支系的传统服饰在现代化洪流的冲击下已芳踪难觅;但桂西、桂
西北、桂西南和滇东南广大地区的壮族服饰大多还保持着传统的模样。②而有些地区与其他民
族相融合,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传统服饰的典型性、多样性以及与别的少数民族的差
异性也变得模糊。这是全国所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都可能会面临的难题,亟待有效的挖掘和保
护。
(二)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开发大潮带来的品牌竞争
如今,对少数民族服饰采取开发性保护的手段是各地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趋势,
各个地区都在寻求一个稳妥的方法开发民族服饰资源,在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扩大本民族
文化影响力。比如以藏族服饰文化为基础开发的“怡嗡”品牌、以满族服饰文化为基础开发的
“素萝”品牌、以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基础开发的“杨丽萍”品牌以及融合了中国风和各少数
民族服饰元素的“裂帛”“读你”“两人故事”等品牌,都是现在民族服饰文化产业比较成功的案
例。
这些成功案例在给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的同时,也为壮族服饰文化产业
带来了很大竞争,如果没有巧妙的设计和过硬的品牌,就难以超越这些成功品牌,在全国范围
的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大潮中立足。
五、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分析了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后,笔者建立SWOT矩阵,
对SO、ST、WO、WT策略分别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有助于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发展策略。
(一)以政府引导作机制保障
1. 设立专门机构,深度挖掘壮族文化资源
首先,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举办各种活动,通过更多媒体报道等方式号召壮族人民热爱
自己的文化,从而热爱自己民族的服装,其他民族或外国友人才会更多的认识到壮族服饰,更
多的被感染而认可壮族服饰,爱上壮族服饰。
其次,目前在广西还没有专门的少数民族服饰纹样库和色彩图库,并且对各个民族之间的
纹样、图腾、色彩没有明确的甄别。不仅如此,连对甄别工作的标准体系都尚未开发出来,这
对设计师们进行传统壮族服装设计改良工作造成了基础层面的困难,其瓶颈源于他们对壮族服
饰文化、图腾、纹样、色彩等的不了解。所以政府在进行政策规划的同时,应当联合民间壮学
团体,设立专门的综合决策机构,加强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研究与保护。借鉴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年来开展维吾尔传统服饰主要地方标准研制工作的经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
民政府也应当投入相应人力、物力、财力,审定发布壮族传统服饰分类、编码及名词术语通用
标准,构建壮族传统服饰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制定壮族传统服饰体系总则及对应系列技术标
准,制作壮族传统服饰代表性实物标样,为行业发展提供标准化范本。
2. 对壮族服饰文化产业进行引导和规划
广西地处西部,与我国东部、南部地区相比,存在经济不发达、人才缺乏等方面劣势。但
是可以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自身优势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而壮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不可
再生文化资源,如果盲目的开发和“改良”,会造成壮族服饰文化更快地消失,所以政府在其中
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对产业发展进行具体而有效的规划。这要求政府建立和改革文化产业
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壮族服饰产业链的形成。
资金是产业正常运转的保证,服饰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广西大多数壮族服饰文化资源较
多、保存较完整的区域,其经济水平远远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专项拨款或
流通领域则更是壮族服饰产业的短板。没有大量资金投入,无大型品牌化建设,缺乏新媒
体等市场推广方式。产品附加值不高,其市场一般是面向表演团队,没有开发出更多的潜在客
户需求。
三、广西壮族服饰产业走向国际化的机遇
(一)良好的国际环境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
优势和资源优势。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广西成为中国—东盟的
桥头堡,面临着巨大的商机。2015年,广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同时打造“双核驱
动,三区统筹”发展战略。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打开了我国西南地区通向世界的窗口,广西复杂的地形以及有山有
水、有陆有海的秀美风光逐渐成为东盟乃至全世界旅游者所瞩目的焦点。广西—东南亚的跨境
游线路如火如荼,仅在2015年1月—11月,广西接待的入境过夜游的游客就有约429.19万人
次。①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壮族是广西的代表性民族,其服饰产业将成为
首先受益的重要行业。通过发展旅游业,海内外的游客不但成为壮族服饰的一大消费群体,同
时还能将壮族服饰连同壮族文化一同带到全世界,成为壮族服饰文化走向国际的媒介。
(二)世界人民的审美趋势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缓解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人们产生了返璞归
真、追求天然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范围的时尚和追求。而深山里传承的壮
族服饰文化具有内涵性、独特性、舒适性的特征,恰巧符合了这种世界人民的消费心理和需
求。目前,国际时尚界已经把目光投向东方文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世界上渐渐普及和流行开
来,成为了服装设计师的新宠,这为壮族服饰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广西壮族服饰产业国际化过程中受到的威胁
(一)人类文化同质化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消退
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类文明的同质化,尤
其是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也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向两极分化:散居于粤北、湘南、桂
东、桂中、桂南等地的壮族各支系的传统服饰在现代化洪流的冲击下已芳踪难觅;但桂西、桂
西北、桂西南和滇东南广大地区的壮族服饰大多还保持着传统的模样。②而有些地区与其他民
族相融合,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传统服饰的典型性、多样性以及与别的少数民族的差
异性也变得模糊。这是全国所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都可能会面临的难题,亟待有效的挖掘和保
护。
(二)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开发大潮带来的品牌竞争
如今,对少数民族服饰采取开发性保护的手段是各地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趋势,
各个地区都在寻求一个稳妥的方法开发民族服饰资源,在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扩大本民族
文化影响力。比如以藏族服饰文化为基础开发的“怡嗡”品牌、以满族服饰文化为基础开发的
“素萝”品牌、以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基础开发的“杨丽萍”品牌以及融合了中國风和各少数
民族服饰元素的“裂帛”“读你”“两人故事”等品牌,都是现在民族服饰文化产业比较成功的案
例。
这些成功案例在给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的同时,也为壮族服饰文化产业
带来了很大竞争,如果没有巧妙的设计和过硬的品牌,就难以超越这些成功品牌,在全国范围
的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大潮中立足。
五、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分析了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后,笔者建立SWOT矩阵,
对SO、ST、WO、WT策略分别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有助于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发展策略。
(一)以政府引导作机制保障
1. 设立专门机构,深度挖掘壮族文化资源
首先,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举办各种活动,通过更多媒体报道等方式号召壮族人民热爱
自己的文化,从而热爱自己民族的服装,其他民族或外国友人才会更多的认识到壮族服饰,更
多的被感染而认可壮族服饰,爱上壮族服饰。
其次,目前在广西还没有专门的少数民族服饰纹样库和色彩图库,并且对各个民族之间的
纹样、图腾、色彩没有明确的甄别。不仅如此,连对甄别工作的标准体系都尚未开发出来,这
对设计师们进行传统壮族服装设计改良工作造成了基础层面的困难,其瓶颈源于他们对壮族服
饰文化、图腾、纹样、色彩等的不了解。所以政府在进行政策规划的同时,应当联合民间壮学
团体,设立专门的综合决策机构,加强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研究与保护。借鉴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年来开展维吾尔传统服饰主要地方标准研制工作的经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
民政府也应当投入相应人力、物力、财力,审定发布壮族传统服饰分类、编码及名词术语通用
标准,构建壮族传统服饰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制定壮族传统服饰体系总则及对应系列技术标
准,制作壮族传统服饰代表性实物标样,为行业发展提供标准化范本。
2. 对壮族服饰文化产业进行引导和规划
广西地处西部,与我国东部、南部地区相比,存在经济不发达、人才缺乏等方面劣势。但
是可以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自身优势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而壮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不可
再生文化资源,如果盲目的开发和“改良”,会造成壮族服饰文化更快地消失,所以政府在其中
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对产业发展进行具体而有效的规划。这要求政府建立和改革文化产业
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壮族服饰产业链的形成。
资金是产业正常运转的保证,服饰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广西大多数壮族服饰文化资源较
多、保存较完整的区域,其经济水平远远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专项拨款或
者政策引资等方式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服饰文化建设产业中去。可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
本文发布于:2023-11-10 15:19: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6007412116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