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的⼤省,⽆⼀所重点⾼校:河南教育资源有多差?
“南北差距拉⼤”是近年来⽆数⼈关⼼的焦点之⼀,⽽这种⼤众的焦虑也确实事出有因:直到2000年,北⽅的⼈均GDP还稍⾼
于南⽅,但如今已经⽐南⽅低了近30%。除了直辖市因情况特殊⽽不论,这⼆⼗年来⼈均GDP增速慢于全国平均的8个省份,
竟然⽆⼀例外都位于北⽅。
东北⽼⼯业基地看起来转型艰难,原本北⽅经济最强省份⼭东也在失速,在所谓“投资不出南宋”的说法出来后,我曾不⽌⼀次
被⼈问到:“北⽅经济的希望在哪⾥?”我的回答是:在河南——河南很有可能成为北⽅经济变⾰能否成功的风向标。
撰 ⽂ | 维 ⾈
责 编 | 施 杨
说河南是“最南⽅的北⽅省份”,并不只是因为河南是北⽅各省中地理位置最偏南的,⽽是基于它的中长期表现,再结合其⼀系
列结构性特征,由此判断它的发展潜⼒。
长久以来,这个地狭⼈稠的中原省份似乎总给外界⼀种“贫穷落后”的印象,因⽽它的潜⼒很容易遭到低估。河北的⼈均GDP直
⾄2015年还⾼于河南,不出数年已被反超;河南与⼭东⼈⼝规模相近,⾃近代以来的百余年⾥就⼀直不如⼭东得风⽓之先,
但近20年来,两省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渐缩⼩:2000年,河南经济总量仅及⼭东的60%,去年已攀升⾄71%。郑州前些年的发
展势头更猛,以⾄于济南⼈都坐不住了,“⽐不过青岛也罢了,郑州都⽐不过是怎么回事”。2020年,由书记市长带队的济南市
党政代表团赴郑州学习考察,这还是破天荒头⼀回。
当然,肯定会有⼈说:“这不是河南经济变好了,只是河北/⼭东变差了。”但如果是这样,那就得解释另⼀个问题:为什么河南
没有像其它北⽅省份⼀样经济变差?
这需要追溯到河南特殊的初始条件。河南近代⼯业基础薄弱,民国初年稍具规模的仅有焦作矿业和安阳的纺织业,即便如
此,1937-1940年抗战时期沿海⼯业内迁,河南还属于迁出地区,既不是沿海,⼜不算⼤后⽅,可谓两头落空。
在建国之初布局国民经济战略时,第⼀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业项⽬80%都落在北⽅,其中仅东北就占了超过三分之⼀
(54个),由于资源丰富⼜有⼤型重⼯业基础,⼀时占尽风头。河南当时虽然也分到10个重⼤项⽬,但绝⼤多数都落户洛
阳,总体上它倒是和⼤多数南⽅省份共享⼀个基本特征:⼈多但⼯业基础薄弱。
就这样,在北⽅各省经济结构普遍侧重重⼯业的情况下,河南却⼀直被定位为农业⼤省。时⾄今⽇,河南耕地⾯积占⽐仍⾼达
47.46%,仅次于⼭东(48.86%),总⾯积(792.64亿公顷)则多于⼭东(751.53亿公顷),仅次于⿊龙江。作为全国夏粮第
⼀⼤省,河南也是粮⾷储备中⼼,主粮⾃给率(151%)远⾼于⼭东(88%),是国内仅有的五个粮⾷净输出省之⼀(另四个
是⿊龙江、吉林、内蒙古、安徽)。
2019年全国⼗三个粮⾷主产区,河南以6695.4万吨占到全国(66384.3万吨)的⼗分之⼀强,除东北三省之外的⼗⼤粮⾷主产
区⾥,就数河南的⼈均粮⾷产量(696公⽄)最⾼,⼏乎⽐全国平均(475公⽄)多⼀半。
不论河南如何发展,有⼀点是肯定的:粮⾷安全始终不能放松。很多河南⼈都认为,“农业省”的定位束缚了本省充分实现⼯业
化、城镇化,诟病河南缺乏产业基础,但似乎很少⼈提到⼀点:河南有时也因祸得福。
建国以来,河南与两湖同属华中地区,是“和南⽅⼀起混的北⽅省份”,经济发展模式也更接近南⽅各省的路径:密集的⼈⼝和
庞⼤的剩余劳动⼒;缺乏⼯矿资源、原本⼯业落后;通过社会经济的内驱转型升级,实现有机增长。
当经济转型时,这样的结构性特征能带来⼀种后发优势。朝鲜半岛的近代⼯业就曾⼀度集中在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北⽅,
⽽南⽅则以密集的农业⼈⼝为主,然⽽现实证明:在实现产业转型时,⼈⼒资源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国内也⼀样:在市场化转
型过程中,东北等⽼⼯业基地因为迟迟难以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陷⼊困境,此时,很多南⽅省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程度轻,
转型时的包袱⼩得多,再借助⼀套逐步完善的分⼯体系,在产业迁移的同时吸纳劳动⼒,逐步提升经济产出。
河南近⼆⼗年来的经济起飞也印证了这⼀模式:市场化机制和交通⽹络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加速了⼈⼒、资本和商品的流动
性,⼈⾛出去了,产业引进来了,此时原先的基础薄弱反倒使当地可以轻装上阵,且在市场上享有庞⼤劳动⼒带来的优势。
很多⼈都说,河南⼈⽆论在哪⾥,都吃苦耐劳且相当灵活,这与其说是⽂化传统使然,不如说是⼀个⽣活现实:他们必须在⼀
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努⼒⽣存下去,没有什么“铁饭碗”可以捧。事实上,省内唯⼀的⽼⼯业基地洛阳的⼚矿职⼯同样会有铁饭
碗⼼态,在⾯临市场转型时⽐其它地⽅慢⼀拍,正因此,有时洛阳被看作是“河南的东北”。从这⼀意义上说,河南也是中国的
缩影:中国之所以能顺利转变为“世界⼯⼚”,恰是因为它计划经济体制不如苏联东欧国家那么牢固,且拥有勤奋、灵活、⾼素
质的庞⼤劳动⼒。
现在的问题是:河南在国内正像中国在世界上⼀样,处于产业链分⼯的中下游。⼯业基础薄弱既意味着没有包袱的“后发优
势”,但也不可否认存在“后发劣势”。河南不缺“⼈⼒”,但缺⾼端“⼈才”,它的传统制造业正是这种社会环境的产物,往往规模
⼤但利润低,⾼精尖的制造业寥寥可数。
当社会经济发展还在⽐较粗放的阶段,这不算是个⼤问题,毕竟⼤量剩余劳动⼒都还没有被⼯业化进程所消化,有时这反倒成
为⼀个巨⼤的优势——富⼠康落户郑州不是偶然的,因为很少有哪个国内城市能提供如此丰沛、低廉的⼟地、⼈⼒资源,还有
哪⾥能这么快招到30万合格劳动⼒?然⽽,尽管这在短期内是有利的,但⼀旦这⼀模式固化下来,导致河南被锁定在这⼀产
业链位置上,从长远来看却是相当不利的,因为那是⼀种低质量的发展。
河南的产业,很多都是靠⼈⼒“堆”出来的:作为农业⼤省,它可以催⽣出像双汇这样的龙头企业,因为充⾜的农业资源、⼈⼒
资源再加上现代管理,就能奠定相当⼤的市场优势;安图⽣物在医疗⽣物检验领域属于国内领先,原因也是它可以靠⼈⼒进⾏
⼤兵团作战,通过对试剂的不断检验,堆出有效的试剂。
像其它省份⼀样,河南近些年也是各种经济开发区遍地开花。2018年,全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552家,省级1991家,其中河
南分别有19家和131家,相⽐起江苏(71家和103家)、⼭东(37家和136家),河南的经济开发区数量上不见得少,但级别
却不够。由此带来的⼀个问题是:河南各地在招商引资时,能吸引到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端项⽬相对较少,⽽这⼜势必影响
当地的产业升级、城镇规划、⼈才流⼊等⼀系列问题。
对河南的孩⼦来说,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河南教育资源之差,在国内实属罕见:1亿⼈⼝的⼤省,没有⼀所985⾼校,211
也仅有⼀所(郑州⼤学),导致河南⼈靠读书出⼈头地尤为艰难。很多河南家长之所以把户⼝迁到省外,很重要的原因之⼀就
是“⾼考地狱”的现实——“⼀分⼲掉⼀操场”可不是开玩笑的。
不仅如此,近年来这种内卷还在加剧:⼀位郑州朋友回忆,她2013年⾼考时,⽂科过线20分,排名全省5000名,但同样的成
绩,2021年⾼考就得排到15000名了。郑州的学⽣已经算是整个河南较幸运的⼀批了,其余地⽅更不问可知。这种可怕的⾼
考压⼒不仅让很多河南学⼦竭尽全⼒出省,甚⾄影响到⼈才回流——因为很多⼈不愿意⾃⼰下⼀代⾯临同样的处境。
尽管如此,很多河南学⼦仍有着“报效家乡”的浓厚情结,然⽽,这⼜可能在现实⾯前破灭。我曾听说过这样⼀个故事:⼀位河
南籍⾼科技⼈才在上海创业后,⼀⼼想把项⽬引回⽼家,但回来投资后却发现,当地真正的⽬的其实是以“⾼科技”名义套钱来
炒⾼房地产。他⼀怒出⾛,再也不想回来了。
这就是河南的现实:⼈⼈都清楚旧模式已经逐渐⾛到尽头,河南应当沿着产业链向上爬升,但这却远⾮易事。⾼等教育是河南
的短板,师资严重不⾜,但中⼩学教育的基础却很扎实,导致全省劳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数量⽽⾮质量上,与此同时,受制
于资本、技术、制度等种种因素,⾼端产业难以落地,这⼜反过来导致⾼层次⼈才的外流。
如果说这在以前还不是个⼤问题,那么现在就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了。2001年,在经济总量前⼗的省份中,河南的实际增速
倒数第⼀,在全国仅辽宁、⿊龙江、内蒙古、青海四省区略⾼,这还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现象。虽然这与河南暴⾬等特殊事件
有关,但不能不说也因为⼀系列的结构性问题渐次暴露,驱动经济的引擎逐⼀熄⽕,如果还要实现⾃我突破,就不得不⾯对深
层次的问题。
河南之前在经济上的成功,有赖于它和南⽅省份类似的⼀系列结构性条件,然⽽当经济发展到⼀定阶段时,仅仅这样是不够
的。⼀如经济学者任泽平团队通过⼤量分析后指出的,南北差距在根本上,其实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
虽然河南这两年触及到了⼀些严峻的问题,但如前所分析的,这正是因为它原先“好⾛的路已经⾛完了”,却并不像有些⼈认为
的那样已⽆路可⾛。事实上,河南仍有巨⼤的潜⼒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从全国的格局来看,河南真正的优势,⽆⾮⼀是区位,⼆是⼈⼝。地当“天下之中”的河南位于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必经之
地,郑州就是作为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由此向外辐射,⼏乎能在⼀天内抵达全国各地。对于物流、⽯油/天然⽓储备等产业
来说,河南是中枢要地,郑州尤其是中部崛起的桥头堡,在跨境电商、进⼝保税仓、装备制造业等⽅⾯有不⼩的优势,但产业
集聚程度不够⾼,还有很⼤的提升空间。
从2020年⼈⼝普查的结果来看,河南0-14岁⼉童⽐例很⾼,⼈⼝结构仍相对年轻, 60岁以上⼈⼝占⽐18.1%,除了西北之
外,属于北⽅⽼龄化程度最低的省份,⽽像辽宁达到25.7%。这意味着河南仍可能产⽣⼤量新增劳动⼒,这⼀优势将在⼗多年
内逐步显现出来。
按户籍⼈⼝计算,河南仍是中国⼈⼝第⼀⼤省,有1600万河南⼈常住地是在省外,这⼀规模之⼤,在全国⾸屈⼀指。2021年
有8个省份常住⼈⼝出现下降,其中河南(减少58万)⽐⿊龙江(减少46万)流失得更多。毫不夸张地说,对⾃然资源并不丰
富的河南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在很长时间⾥,它却没能真正利⽤好河南籍⼈才——河南的⾼层次⼈才⼤多在北
京、⼴东、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在南⽅务⼯、各地经商的青壮年更是⽐⽐皆是,如果他们的资⾦、技术、才智得到充分利⽤,
将为河南创造很多机会。
当然,这难免带来的⼀个现实问题:除了“家乡”的情感因素之外,河南本⾝是否能为这些省外的河南⼈提供⾜够多的市场机
会。和其它省份有所不同的是,河南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主要并⾮依靠外商投资或资源开采,⽽是内聚型的——换⾔之,是需要
充分释放⽆数河南⼈内⽣的⼒量。河南往往被外界看作是⼀个⽆穷⽆尽的劳动⼒供应库,但事实上,这⾥的1亿⼈有着庞⼤的
需求,为何资本、企业⼈才都往北京、上海、⼴州、深圳集聚,却不到河南这个⼤市场呢?
这当然并不只是河南⼀地的问题,国内不少省份都有庞⼤的⼈⼒资源,但受制于⾃⾝的种种制度化因素,到头来⽆法充分发挥
出⾃⼰的潜⼒,后劲不⾜。像浙江这样的发达地区,当年也曾被定位为农业省份,但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变⾰,它可以吸引⼈
才、资本和技术的流⼊,源源不断地催⽣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才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河南享有与许多南⽅省份类似的初始条件,在很长时间⾥,河南的优势并不在于管理⽔平和先进理念,⽽是充⾜的⼈⼒,但到
现在,如果没有制度层⾯的变⾰,它的⼈⼒优势很可能难以发挥。在郑州访谈时,有⼀位当地朋友恳切地对我说:“普通的郑
州⼈处于没脾⽓的状态,⽆所谓⾼兴不⾼兴。⼈们被弱化得太久了,稍微打开⼀点,可能就是另⼀番局⾯。”
如果是这样,那么河南经济当下的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政治⽂化、治理⽅式、社会⽣态等制度因素使经济发展的内⽣
动⼒不⾜。经济要有活⼒,就得给民间松绑、赋能,并尽可能地⾰除制度性障碍。众所周知,这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秘
诀。
本文发布于:2023-11-10 14:53: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5992122116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1亿人口的大省,无一所重点高校:河南教育资源有多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1亿人口的大省,无一所重点高校:河南教育资源有多差?.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