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基于或者可以改变不同国家竞争企业之间战略性互动形成的均衡
的贸易政策。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静态的,即:资源禀赋,消费偏好,科技等都是固定
不变的。但现今多了更多时代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詹姆斯·布朗德、巴巴拉·斯潘塞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
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
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某种要素所得
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
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
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以分为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大分支,包含三个层次的具体
论点:利用关税抽取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利润,以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来促进出口和以出口
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外部经济理论为广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本章针对
外部经济理论重点分析了其引导的目标产业确定和针对目标产业所确立的贸易政策和产业
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strategic trade policy) 最早提出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从该理论
出现以来,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以及许多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
对该理论的尖锐批评此起彼伏,同时其基本模型自身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但重要的是,它确
实动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统治地位,并且在很大范围内,该理论转化为了实际的政策建
议并得到了有效实施。以最具有战略性特征的高科技产业为例,政府运用包括R&D补贴在
内的各种政策工具扶持本国的高科技产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事实上,战略性贸易政
策理论的实际影响力更为深远,绝非对一些产业进行扶持本身所能反映的。1992年后美国
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而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却表现不
佳。当然这其中与当时一些国家正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同时欠发达国家以及新
兴工业国家分别遭遇债务问题和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但依然不能完全解释两者迥然不同的
境遇。许多经济学者认为正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世界财富向超级强国的集中。因
此对该理论的产生背景,演进路径以及实施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经济发展
过程中这种巨大的不平衡效应。
基本内容
1.利润转移论
(1)战略性出口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出口补贴或研发补贴本国厂商政策工具达到把外国生产者的垄断利润转移到
国内生产者手中,从而增加本国福利的目的。其实质是想实现国外厂商垄断利润向国内厂商
的转移,危险的是易引起对方国的报复而陷入"囚徒困境"。为避免"囚徒困境",最优的贸易
政策是两国都征收出口税,从而形成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卡特尔结构。
(2)战略性进口政策
该政策是当外国出口寡头垄断厂商和本国厂商在本国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政府应采用进口关
税政策以抽取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租金以提高本国福利。其政策目的是抽取外国厂商利润令
外国垄断厂商利润下降,提高本国福利、限制外国产品进口,实质是"新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3)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全部或局部的封闭本国市场,阻止国外产品进入
本国市场,可使国外竞争者由于市场份额的缩小而边际成本上升,达不到规模经济;与此同
时,使得本国原本处于追随地位的厂商快速扩大市场份额,达到规模经济而降低边际成本,
从而增强进军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达到"以保护进口市场而扩大出口"的目的。
2.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某些产业或厂商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
展产生有利的影响,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长期居于出口优势地位。
国际贸易领域的外部经济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知识随产品出口流向国外企
业而产生的企业间经济外溢效应;二是垄断竞争部门的中间产品出口引起的其经济技术知识
外溢到国外下游产业部门的产业内经济外溢效应;三是战略性产业对其他产业形成支撑的产
业间经济外溢效应。
为有效避免和降低具有高生产率、高附加值的战略型产业因外部经济存在而产生的市场失败
问题,本国政府有必要对这些战略产业予以补贴。政府补贴并促进能过显著产生外部经济的
产业发展,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又对国外相关产业和企业具有经济外溢效应,
不是"零和博弈",二是贸易双方的一种双赢。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出发点是增进本国福利,在这一点上与主张自由贸易的传统国际贸
易理论并无差
美对华贸易战略政策异。两者的区别在于最后得出的政策建议。 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只
针对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和存在规模经济的产业结构。而这些产业往往是具有超额垄断租
金并对本国国民经济有技术外溢效应的高端产业。
3.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动态的、随机的。在这种分工体系
中,政府的政策制定、企业的策略选择都是相互依赖、互为影响的。这留给了政府充分的空
间去运用产业政策形成对本方有利的均衡格局。
4.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具有比较优势并不意味着
具有竞争优势。在高端产业中,发达国家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已经占据了先行优势。因此按
照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必然导致发展中国
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分工链的低端。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质的飞跃,完全的自由放任是不可行的。
5.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政府可以通过积
极引导国内产业不断集中,以培育大型跨国公司,增强中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
时可以借鉴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经验,加强对战略性产业的积极引导。还可以通过对一些外
部效应较大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活动直接提供补贴,或者政府与企业共同实现科技攻
关,从而提高中国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11-10 10:2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5830722298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基于或者可以改变不同国家竞争企业之间战略性互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基于或者可以改变不同国家竞争企业之间战略性互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