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竞争环境下中国油服企业的应对策略
刘洋;赵松;于海涛
【摘 要】近期以来,受北美飓风、美国伊朗关系紧张和伊拉克中央政府和库区关系
恶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布伦特原油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已突破60美元大关,不仅为低
迷的国际油气市场注入了希望和活力,也为处于盈亏边缘的中国油服企业带来了机
遇和挑战.面对企稳回升的油价和虎视眈眈的竞争者,是在是莺歌燕舞的海市蜃楼中
醉生梦死,还是在血雨腥风的群雄逐鹿中浴火重生?是中国油服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
实和紧迫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历次石油价格危机的回顾和成因分析为突破口,探寻本
轮油价下行的深层次原因及潜在影响,并基于此结合中国油服企业的特点提出在低
油价时代的应对策略和发展进路,以期为中国石油"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贡献绵薄之
力.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18(037)022
【总页数】4页(P56-59)
【关键词】油服企业;核心竞争力;调整经营策略
【作 者】刘洋;赵松;于海涛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CNODC),北京100034;中国石油国
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CNODC),北京100034;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CNODC),北京10003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426
1 以历史视角看油价波动和未来走势分析
1.1 石油价格动荡的原因剖析
纵观历次油价波动,无论是1985-1986年期间沙特价格战引发的油价暴跌,抑或
1997-1999年期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油价探底,还是2008-2009年期间的国际
油价剧烈震荡,均与供需面存在直接关系,并牵动着世界经济和各行业的神经。如
将本次油价下跌与历史上前三次油价大跌相比,可得出以下结论:
1.1.1 表观原因:供需基本面矛盾难以调和
1985-1986年油价下跌主要是非OPEC主要产油国供应增加导致的全球供应过剩
所致,属于供应驱动;1997-1998年、2008-2009年两次油价下跌主要是金融危
机引起的需求萎缩所致,属于需求驱动;本次油价下跌,既包括北美页岩油供应快
速增长导致的国际原油供应过剩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的原油需求疲软等来自供
需基本面双重驱动因素,还包括美元持续走强和国际资金利空炒作等金融因素。
1.1.2 深层次原因:新、旧势力的对国际原油市场主导权争夺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一路高企,以北美页岩气开发为代表的非传统能源技术日新
月异,并快速挤占欧佩克等传统石油生产国的市场份额,造成国际能源版图不断变
化,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保持市场份额和对油
价的相对控制权,以沙特为核心的传统产油国以量压价,绝地反击,力图将高成本
的石油生产商挤出市场,从而遏制新能源供给体系发展。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本轮
油价震荡下行的深层次原因是以美国页岩油气为代表的发展迅猛的新能源供给体系
与以沙特为核心的传统产油国之间对国际原油市场主导权和原油定价控制权的争夺。
1.2 国际油价进一步变化的预期和展望
尽管目前国际油价企稳回升,但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支撑国际油价上扬的因素多为
偶然性事件,如北美飓风、美国伊朗关系紧张和伊拉克中央政府和库区关系恶化等;
在世界经济复苏仍然乏力,主要产油国消极限产,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
预计未来国际石油市场仍将呈弱势,国际原油均价持续高企的支撑力明显不足并将
仍以区间波动为主,呈“前低后高”走势;长期来看,历次油价大幅下跌都经历了
较长的调整周期,本次油价跌幅从高点到低点曾一度达到50%,与前三次石油危
机的跌幅相近,后市调整的时间可能也会比较长,结合世界经济和能源市场基本面
判断,相对于前几年的高油价,未来三年内油价仍可能保持低位运行的态势。
2 国际石油市场动荡对油服企业的影响
国际油价的波动对“走出去”的中国油服企业而言,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并非没有
机会,机遇与挑战总是如影相随,如何转危为机,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需要中
国油服企业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和经营智慧。
2.1 面临的挑战
2.1.1 资源国社会治安、汇率和债务风险提高
低油价会导致经济高度依赖石油出口的产油国财政收入锐减,外汇短缺,本国货币
在极端情形下甚至可能将放弃一些高成本、低产量的区块,从而严重制约油服企业
的发展。
2.1.4 石油生产企业与油服企业的矛盾凸显
石油生产企业在低油价背景下需同时应对上游行业的整体利润下滑和资源国政府的
政策调整等,势必将向油服企业传导经营压力以分摊经营风险,因经济利益引发的
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如何妥善处理与石油生产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每个油服企
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2 存在的机遇
2.2.1 客观上达到了规范市场竞争之目的
高油价带来的高利润诱惑将促使石油生产企业积极开展上游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并
吸引数量众多且水平众多参差不齐的油服企业进入上游领域,市场竞争杂乱无序;
而低油价则意味着石油生产企业必须通过重新确定投资成本,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
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通过加强合作来扬长避短,通过集约化生产经营实现价值产
业链效益最大化的动机也比以往更加强烈,中国油服企业应充分把握好上述时机,
不断拓宽和加深与石油生产企业的合作领域,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将一体化优势充分
发挥到极致。
3 低油价时代中国油服企业的应对措施
3.1 转变观念,在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更应注重把握机遇
3.1.1 超前谋划,积极应对低油价挑战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当前的原油价格危机,只是国际原油市场对石油供需面暂时失
衡自发调解过程中所不得不经历的阵痛,既不代表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核心地位
的动摇,更非预示石油行业整体的衰败;从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石油作为国
家基础性、战略性能源的定位不会改变,石油行业依然大有可为,因此我们应对战
胜当前的危机充满信心。
但我们也应看到,历次油价的跌宕起伏,在摧垮曾经不可一世的石油巨头的同时,
也成就了无数名不见经传的中小油企。因此,危机面前没有所谓的“护身符”和
“不死神丹”,只有那些能够始终把握实体经济和油气行业的脉搏,未雨绸缪,超
利因素下,可以预见国际原油价格短期内难以恢复此前高位,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
内将在中低位徘徊,这也意味着石油企业和油服企业的高利润时代将暂告终结。在
这种情况下,中国油服企业必须要及时调整经营目标和收益的心理预期,认真权衡
并正确处理规模和效益、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确定相对科学合理的经营、收益考核
目标,适时提高效益指标的权重,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
3.1.3 转危为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
多年的油价高企在赋予石油企业“暴利”代名词的同时,也让石油企业和油服企业
市场和行业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密切关注并准确把握能源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趋
势,积极主动地巧借外力,并在变革中寻求突破,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3.2.1 以竞争拓市场,逐步凸显规模效应
如前所述,油价犹如双刃剑,高油价时期的高需求和高利润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
石油行业从而加剧市场竞争;低油价引发的利润下滑将迫使部分管理粗放、成本偏
高的油企被迫退出市场,并为那些管理优良、锐意创新和积极进取的企业让出更大
合因素的分析,确定符合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并据此审视是否符合企业当前的发
展战略,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以及是否有助于企业开展差异化经营并取得独特的
竞争优势?最后,制定和调整符合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公司战略、长期规划和发展
目标,以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核心竞争力,实施差异化战略,尽快完成
战略转型,更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
3.2.3 以合作促共赢,努力探寻各方利益平衡点
效益。BP强调技术创新是业务发展的核心和支撑,主要采用快速跟进战略,以集
成应用创新为主,实现技术应用价值最大化。在上游领域,BP强化了技术创新对
业务战略的支撑,包括提高油气储量和采收率,聚焦安全与运营风险,目的是提高
资源发现和生产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可以预见,在低油价时期,各大石油公司一定
会在科研上持续增加投入,继续加强技术研发,依靠特色技术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
巩固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市场和技术同步发展。因此,中国油服企业应将低油价作
为调整战略方向的契机,加大研发力度,靠技术引领和服务增值实现转型升级;将
创新驱动作为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多渠道打造创新平台,紧密跟踪行业科技发展
趋势,研究未来行业走势,引领公司在技术、产业及商业模式上的变革,不断创造
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开拓新的盈利模式。同时,低油价挑战下,传统的管理模式也要
随之改变,要勇于全过程创新: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对标管理,充分用好现有资源,
建立起严格细致、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并从上至下将其固定化、标准化,
要性和紧迫性程度,确定相应的谈判策略和谈判期间,其中重要且紧迫的合同,通
过横向对标和精细的成本测算确定相对合理的谈判区间,与分包商进行价格复议,
传递成本压力;对重要不紧迫的合同,可先与分包商进行复议,如仍无法达成共识
可考虑重新招标;对不重要求且不紧迫,可优先考虑暂停或终止,降低资金压力。
千方百计降低合同欠款和应收账款金额,并集中精力做好历史欠款的清缴工作。
3.3.2 降本增效,有效节流
目前来看,“控规模、保效益、压投资、削成本”,已成为未来较长时期国际石油
公司共同的战略主线,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压缩包括投资在内的预算支出,通
国际原油价格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高位反弹,长期油价地位徘徊将极有可能成为未来
能源市场的新常态。中国油服企业应以此为契机,未雨绸缪,认真梳理被高利润润
所掩盖的种种观念,文化和体制机制上与新常态相矛盾的弊病和问题,运用效益优
先的市场化思维方式及时调整不合时宜的经营策略,管理制度,合作理念、市场定
位和发展目标等,以尽快作出战略调整、结构优化和管理提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
力,转危为机,以更好地适应风云突变的国际石油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卫忠.美国《石油情报周刊》公布2007年世界50家最大石油公司排名[J].国际石油经济,
2009(01).
[2]The Fund for Peace and th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The Failed
States Index2008".Foreign Policy.2008.
[3]钱伯章.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业绩和部分竞争能力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01).
本文发布于:2023-11-10 10:19: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582759229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竞争环境下中国油服企业的应对策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竞争环境下中国油服企业的应对策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