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县际竞争、县际竞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更新时间:2023-11-10 10:00:25 阅读: 评论:0

幼儿园小班手工-拜年的话

县际竞争、县际竞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23年11月10日发(作者:送杜御史还广陵)

县际竞争、县际竞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燕小青;范廷国

【摘 要】县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其发展变化对区域

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县际竞争中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视角,以县际竞争为

出发点,通过博弈模型来探讨县际竞争演进趋势,并结合宁波水权交易案例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县际竞争最终应该实现县际竞合,认为可以通过

建立县域间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县际经济增长进而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

【年(),期】2013(015)004

【总页数】4(P6-9)

【关键词】县际竞争;县际竞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宁波

【作 者】燕小青;范廷国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正文语种】

【中图分类】F061.5

县际竞争是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奇迹的制度根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经济崛起

的根本原因就是“县际竞争”,正是基于县际竞争的有效性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

来的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呈现为在区域、制度、文化、

环境等大致相同情况下有着明显的经济差异性,如中西部差异、区域差距、城乡差

距等等。同时中国的改革进程中由于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完善,经济发展的独特性还

表现为县级政府代表县域经济整体利益进行基础设施改善或直接参与经济发展,因

此县级政府作为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基础和主要承担者,作为县域经济集体利益的

代表直接参与经济竞争并推动着经济增长,成为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县际竞争推动经

济增长模式,并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实践中出于利益驱动县际竞争,经济增长往往成为县际竞争唯一目标与动力,

加之县级政府自主性的增强追求政绩,甚至会出现县际竞争过度及县际竞争无序,

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 相关文献回顾

近年来,运用政府竞争理论来探讨区域差距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尤其是从横向地方

政府竞争来关注区域竞争与经济增长问题。张五常认为,中国的地区从上而下可以

上的竞争。租税率相当于价格,其实在价格竞争起不了作用的时候,县级政府可以

在制度上有多种选择,在竞争的压力下,可以促进制度创新。周黎安等学者则更加

关注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的分析研究。银温泉等认为,地方保护一定程

度上提高了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地方财税收入,有助于本地社会稳定等,但

这些“好效果”基本上都是短期的、局部的,最终不利于本地的资源配置效率。周

黎安[5]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官员晋升是一种锦标赛式的零和博弈,受政府官员

任期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官员对政治晋升激励的考虑可能使得官员主导型的投资

过度进入某个行业或项目,甚至进行“恶性竞争”。因此如何在县际竞争的基础上

实现协调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

2 县际竞争深化——县际竞合

2.1 县际竞争深化竞合分析——博弈模型

肖建忠[6]用博弈论方法解释地方政府行为博弈模型,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县际

竞争进行县际竞争未来走向的博弈模型分析,以此探讨县际竞争的深化及区域协调

发展的趋势。

2.1.1 静态博弈

1)基本假设。第一,县A和县B地理位置相邻,处在政府科层结构中同一等级,

共同位于某一上级政府所管辖的行政区之内。县A和县B之间处于完全信息状态,

彼此都十分熟悉各自的战略集合。第二,市场较为完备,自组织力量较强,市场可

以自行调节经济的运行。第三,县A和县B都有目标收益函数。县级政府的目标

中有加快本县的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制度创新,但重要的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

得较好的政绩。基于这些因素,可以用下面的函数表述县A和县B的目标收益为

其中:π表示县域经济的收益,代表县域经济效用最大化;Di表示县域经济第I期的

经济发展水平;¯d表示第I期其共同上级行政区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Ci是县级政府

进行制度创新的成本。

2)县际竞争静态博弈模型。县级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动力是能否实现内在增值或者

节约交易费用,假若一县制度创新给另一相邻县产生制度创新利润,而另一相邻县

并不需要花费任何成本,那么该县进行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就会减弱。县际间行为

保持一致性的假定是合理的,县际竞争可以认为是一个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县级

政府进行的各种制度创新由g∈[0,+∞]表示,D=D(gi+gj)表示反函数,设其

满足线形,可以表示为

其中:D是政府官员由于县级政府进行制度创新而得到的政绩,a代表一个常量,

县际制度创新成本表示为C。至此,县A和县B的目标收益函数可以进一步表示

目标收益最大的条件是目标收益函数的一阶导数等于零,此时纳什均衡的条件可以

求出

这时可以求得两县处于纳什均衡状态下最大目标收益为

2.1.2 动态博弈

1)前提条件的修订。假设1:虽然县A和县B地理位置相邻,处在政府科层结构中

同一等级,共同位于某一个上级政府所辖行政区之内,但它们处于信息不充分状态

更加符合实际。信息不充分无处不在,信息不对称的一方往往采取取经学习等手段

获得对方的信息。先进的制度安排往往先由某县实施,先行县获得先行优势和利益,

邻县基于竞争压力,通过学习取经模仿,而学习成本大大低于创新成本,获得后发

优势下追赶式高速增长。假设2:县级政府由于目前市场自行调节经济的力量不足

代表县域经济整体利益直接参与经济发展。在县级政府掌握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

在“诱致性变迁”的需求下,成为了企业的代言人,县级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某种

程度上形成了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替代。

2)经过修订后的博弈模型。补充假设后的模型中,两相邻县分别推行的制度安排

g1g2,其制度创新收益分别为π1π2。县际竞争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

段,出于自身的行为偏好,由本县的资源禀赋出发,县级政府进行发展经济的制度

创新;在第二阶段,由于先行制度创新的县可能获得较大的收益,相邻县可能适时

地跟进,通过学习取经的方式获得后发优势;在第三阶段,由于政府和企业的目标

不同使得二者的决策原则也不同,所以,到一定阶段,县级政府可能进行非规范竞

争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政绩。但是以下的分析表明,县际竞合下两县所获

得的利益将远远大于县际竞争过度状况下所获得的利益。

第一阶段属于试点竞争博弈,两县为试点一项新制度而进行竞争,政府对某项制度

创新的评价是类型pi,类型pi是独立地随机从[01]的均衡概率分布中抽出来

的,代价分别是c1c2。假如县A赢得默许,它将得到(pici);反之,它得到0

由于博弈过程中双方是对等的,可以导出对称均衡战略:c=c*(t)。当县级政府的代

价是c时,类型是p时,其收益为

其中,Prob代表概率。由于战略是严格递增的,

但是,由于2个县的参与,有:

其中,φ(c)表示c*的反函数,指县B出价为c*时对政策的评价。现在为使c*(*)

为县i的最优策略,必须是当县A的代价是 c时,其类型是。t=¢(b),因此,县 i

最大化 πi(t-b)φ(b)的条件是

解微分方程对县i的代价是其对政策评价的一半:

动态模型的第二阶段属于序贯博弈,当县A试行该项制度后,获得制度创新的收

p1c1,县B就会适时跟进。县A在实行该项制度措施后,就建立起了对本县

企业家需求信息优势,以pi表示政府A具有的充分信息情况;B通过示范效应学

习获得了对该制度安排的信息及知识,对pi了解的程度取值在MN之间,M

N满足0MN1,同时县B的事前概率满足b1(M)=ab1(N)=1a,县B

仿效县A在本县进行制度创新,并以据其对P1的了解程度修正自身的判断,因此

B依据事后的判断和修正做出理性判断,因此,它将最大化

得出县j的最优反应

在县B的反应曲线中,反应强度随着相邻县需求的上升而递增,这是序贯博弈的

纳什均衡结果。此结果可以对政府B在县A的需求曲线较高时有强烈的仿效学习

先行者(A)的内在冲动加以解释,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

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第三阶段,县际竞争加剧,县级政府替代市场资源配置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外部性

开始现露,产生了通过扶持使县域经济获得县际竞争的有效性的同时,也产生了政

策的短期性导致的县际竞争无效性。从实际情况看,县际竞争无效表现在县级政府

在经济领域“无所不能”,竞相采取优惠政策、地方保护等非规范手段促进经济发

展,导致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行为抑制了市场竞争。

假设博弈开始于合作阶段,县A和县B的收益相同,都是 bm(bm=pi.j ci.j)

一个县从 t时期开始后的收益的现值可以表示为π+。一个县零政绩阶段相应的表

示为π-。根据前面的定义,于是

(7)表明在合作阶段,2个县都获得收益bm,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的概率是

(1-a),两县的当期收益都是∏m/2,并且博弈留在合作阶段的概率仍有(1-a),因

此在下一个周期两县将都再次得到π+。现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概率是a

下阶段将进入零政绩。零政绩开始时的收益现值为式(8),在T阶段,如果两个县

的收益都为零或较低,那么两县将回到合作阶段。式(9)表明了每个县级政府面临

的角色转换的约束条件。如果采取非规范竞争手段,市场的力量使地方需求下降,

得到了∏m>,然而竞争无效则会自动导致进入价值为π-低的政绩阶段。因此为

了阻止竞争无效,π-π+足够低,意味着零政绩作为的高成本,并且以正的概率

出现,在式(9)表示的约束条件下,博弈时期T将尽可能短。那么式(9)等价于

同时,由式(7)和式(8)可得

将式(11)和式(12)代入公式(10)中,可得

由式(11),可以判断出π+随时间T的增加而减少,收益的预期因较长时期的低收

益而减少,因此县级政府会使得零收益时期尽可能短。而由式(12)可知,π-为时

T的增函数,表明作为对县级政府干预经济的惩罚,一段时期的低收益是必要

的,在T时期结束,县级政府比较合作预期收益π+与竞争过度预期收益π-,由

(13)可知,如果合作的预期大大增加,过度竞争的诱惑就会减少。因此第三阶段

的均衡策略是县际竞合,而不是过度竞争。

2.2 县际竞合案例分析——宁波余慈水权交易

作为县际间由竞争走向合作的一个典范宁波余姚慈溪水权交易,余姚慈溪的水权交

易是近年来水权交易的成功典型[7]。20017月,宁波市2个县级市余姚和

慈溪,由于地理位置相邻双方转让用水权的协议正式生效,截止20075月底,

余姚向慈溪供水共达9 000m3,这对双方都产生了巨大的收益。

水资源稀缺在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生产的同时,也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

瓶颈。在水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其合理配置就成为矛盾的焦点。由于利益的驱

动,水权交易制度创新则应运而生。由于宁波的余姚与慈溪地理位置相邻,但由于

条件差异,两市的水资源状况却大相径庭。余姚市地处姚江中游,经过余姚的水资

源比较丰富,水资源总量为11.3亿m3,然而,慈溪市每年缺水4 000m3

右,多年水资源量平均量仅为5.031亿m3。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慈溪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利益相关代表的两家县级政府,慈溪市政府和余姚市政

府在1998728日达成转让水资源的协议。余姚向慈溪有偿供水15年,供

水输水管道由慈溪负责铺设,慈溪向余姚提供长期无息借款的用于开挖引水的隧道

工程,而慈溪市向余姚市一次性支付补偿水库工程折旧费用。水权交易实现了水资

源的合理配置,自20077月正式供水以来余姚市的水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和经济优势,慈溪市引进“外来水”有效缓解了慈溪市的水资源紧缺状况,作为一

种资源的有偿使用,县际竞合,使得两市实现双赢[8]。

3 结语

县际竞争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转轨时期,县际竞争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有效性十分明显。县域经济差距的存

在和变化增强了县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

的经济发展竞争,但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会使政府行为导致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偏离,最佳的选择建立县域间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的基础

上,实现县级县际竞合。

实践和理论都证明,县际竞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制度根源。虽然

在竞争中难免出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以及冲突,但

合理引导县际竞争发展,把各级政府行为由单纯依靠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引导到

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县域经济进行规范的竞争和开展县际竞合,只有实现县际间的

利益协调,才能达到产业利益在县域间的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梦笔.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框架[J.天则内部文稿,

2001(4):4 21.

2]程臻宇.中国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绩性竞争[J.上海经济研究,

2003(12):2632.

3]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97

103.

4]盛洪.市场化三十年论坛发言稿[J.天则内部文稿,2008(9):13.

5]周黎安,李宏彬,陈烨.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

究[J.经济学报,2005(1):8396.

6]肖建忠.地方政府行为的横向博弈模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

(3):13 17.

7]汪湖江.水权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对浙江省余姚、慈溪水权交易的思考[J.

苏农村经济,2006(7):3839.

8]唐金国.对余姚-慈溪水权交易的几点思考[J.浙江水利科技,2011(1):28

29.

辩论赛总结陈词-教师简历自我介绍

县际竞争、县际竞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11-10 10:00: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5816252114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县际竞争、县际竞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县际竞争、县际竞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零和竞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