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周边环境的植物景观设计
摘 要:
从建筑环境分类、植物景观对建筑环境的作用入手,探讨了建筑环境植
物景观设计的原则,提出不同建筑环境条件下的植物配植方案,并根据理论知识
对虚拟的场所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对建筑环境的植物景观设计具参考意义。
关键词:
建筑环境;植物景观;植物配置
建筑环境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组优秀的建筑作品可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
给人以美感。但硬质景观终究缺乏生气,若在建筑的外部空间合理地配置绿化植物,柔化其生
硬且呆板的线条,那就更丰富了建筑的表现力。
1 建筑环境的分类
建筑环境指广义的人造景观及其环境。它既包括建筑、构筑物环境,也包括园林中的
假山、置石及道路、铺装地等。这种环境下的绿化往往难度较大,因为既要考虑景观上软、
硬两种元素的协调,又要考虑每一种元素功能的发挥。而且,经常存在着种植环境条件较差,
需要技术上予以支持等问题.
1.1 建筑
从建筑与绿化的关系来说,大体上可以把建筑分为3类。
第一类是建筑占绝对的主体地位。绿化从高度来说无法与其抗衡,如城市中的小高层、
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等.对此而言,设计的重点在于绿化和建筑文脉上相关性的处理。
第二类是单层、双层的小型建筑,如园林建筑小品等,这类建筑把绿化看成是其景观或
功能的一部分,两者关系最密切。在此环境中。绿化与建筑的关系相当密切,设计时可把他
们结合起来统一考虑。
第三类建筑是处于以上两种情况的中间者,如城市中的多层建筑,是城市中数量最多,
处理起来最有难度的一种建筑。此类建筑环境中,绿化和建筑也密不可分,设计时既要考虑
建筑与绿化的整体构成,又要注意建筑各局部的绿化问题。
1.2 假 山
假山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富有特色的景观。在现代园林中仍然富有生命
力。城市园林,古代也称城市山林,原意指“不出城廓,而可享山林之趣”。所以,堆筑假
山,必然要同时配植适宜的植物,以构成完整的城市山林景观。
1.3 道路与其他硬地面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交通的需要而导致了道路和硬地面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
功能和景观的关系.
2 植物景观对建筑环境的作用
2.1 突出景观主体
许多园林景观就是以植物命题、以建筑为标志的。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
在这个景点里,种植大量柳树以体现“柳浪",但主景则是以“柳浪闻莺”碑亭和闻莺馆主体
建筑作为标志.因此碑亭和闻莺馆的植物配置,就可以将柳浪闻莺这一主题突出,使建筑与植
物相得益彰。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小岛上栽植柳树与桃树,桃柳报春信,点出知春之意。
杭州岳庙的“精忠报国”影壁下种植杜鹃花,是借助“杜鹃啼血”之意,以杜鹃花鲜艳浓郁
的色彩表达后人对忠魂的敬仰与哀思。左右各植一株红枫,花台边植以沿阶草,当杜鹃花期
过去以后,也不致显得毫无景观可赏,这是借助植物加强主题含义的一种手法。
2.2 协调建筑与周围的环境
绿化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
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美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及自然的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
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
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用于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而在结构细致玲珑的建筑物四
周,选栽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比如杭州饭店由于体形过大,与秀丽的西湖不相协调,
在建筑前种了4株高大的香樟,稍隐其庞大体形。现代景观设计中往往以绿树作为雕塑的背
景,通过色彩对比来强调某一特定的空间,加强人们对这一景点的印象。如厦门植物园浅色
的建筑掩映在浓绿的树林丛中,显得格外醒目、突出。
园林中有些服务性建筑,常利用植物来改变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旅游景观中厕所旁常
种植浓密的珊瑚树等植物,使其尽量不夺游人的视线。
2.3 丰富建筑环境的视图
建筑物的线条一般多平直,而植物枝干多弯曲,植物配置得当,可使建筑物旁边的景色
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如青岛天主教堂前枝干虬曲的古树配置于圆尖的建筑前,显得既
有对比又和谐。
树叶的绿色,是调和建筑物各种色彩的中间色。如白色的丁香花衬托于灰色的墙前,尤
为醒目。墙面上的爬山虎更突出了这种色彩的对比。
2.4 赋予建筑物以时间与空间的季相感
建筑空间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建筑物是位置、形态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植物则
是随季节而变随年龄而异的生物,从而使这个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些
变化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季相演变方面.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不仅使建筑环境在春夏
秋冬四季产生丰富多彩的季相变化,同时植物的生长将原有的景观空间不断丰满扩张,形成
了“春天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果累累,冬季枝干苍劲”的四季景象,因此产生
了“春风又绿江南岸"、“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间特定景观.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个体也
相应的发生变化,由稀疏的枝叶到茂密的树冠,对环境景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的某一时期,产生某
种特有的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而植物与建筑的配合,也因植物季相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
的画面效果,这比一个亭子孤零零竖在那里永远是一种样子要好看得多。如青岛博物馆内八
角形石亭旁植以樱花与紫荆,春暖花开,将苍古的石亭装扮得绚丽多彩。岁月流逝,树木成
长,园林植物比原先变得更为高旷苍古。如苏州天平山御碑亭旁古枫成林,深秋红遍,一派
斑斓古艳气象.
3 建筑环境景观绿化的常用手法与设计原则
3.1 建筑环境绿化常用的手法
对景与借景、隔景与障景、诱导与暗示、渗透与延伸、尺度与比例及质地与肌理等原理
与手法,在建筑绿化中惯用。
3.2 建筑环境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建筑环境与绿化景观存在着互为衬托、互为融合的关系。如果建筑周围配植绿化植物,
应视建筑为主角,绿化植物为配景;若建筑处于绿色环境中(如公园或风景区等),当然绿化
植物为主角,建筑为配景.一般建筑与绿化的配合,有时以绿化植物来配合建筑(如建筑群
或住宅区的绿化),有时则以建筑去配合周围的景观植物(如旅游风景区的建筑设施)。总之,
都要按照具体情况以构成优美的绿化景观为目的。
以绿化植物配合建筑时,要注意绿化植物的种类和色彩,以及它的造型;同时还要考虑
绿化植物的形态与建筑造型的搭配。而坐落在风景区或公园中的建筑,则应配合绿化植物而
成为点缀,常常掩映于绿色丛林中,使其藏而不挡视线,露而易显风采。如深圳仙湖植物园
内的弘法寺,位于梧桐山西南面山腰,寺院被青碧叠翠的林木环绕,登高远眺,大部分建筑
轮廓“融化”于绿色环境之中,且控制在山际林冠线之内。宛自天然,不露斧凿.
4 不同建筑环境下的植物景观配置
植物扮演着城市建筑配合物的角色。建筑是规则的、硬质的、持久的,通过种植丰富的
植物使整个环境变得富于自然、动感和季节的变化。在运用植物造景的过程中,与建筑、山
石、园路进行搭配时要充分考虑协调性。
4.1 绿化植物与建筑的配植
建筑在形体、风格、色彩等方面是固定不变的,没有生命力,多是生硬的几何线条,需
用植物衬托、软化其生硬的轮廓,植物的形体和质地,比起建筑显然柔和多变化,建筑因植
物的季相变化和树体的变化而产生活力。种植以后,会使这部分空间和谐而有生气。如在建
筑的墙壁上,用紫藤、木香、凌霄,地锦、爬山虎、蔓生月季等植物垂直绿化,则自然气氛倍
增。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植于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
如雪松,若树体太小会显得极不相称;在结构细致精美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叶小枝纤、
树冠致密、姿态雅致、色彩较为鲜艳或具有芳香的树种。
建筑绿化景观中,绿化植物的色彩比其形态更易引人注目.因而,利用色彩来美化建筑
环境时,要对植物的颜色进行合理的搭配,使之色彩丰富而不紊乱,自然且协调。但对色彩
的运用,要考虑色相与明度对比。通常情况下,建筑的外墙面为浅灰色时,可在墙隅及花池
培植颜色鲜艳的花木,能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而建筑墙面为浅色时,窗前种植深绿色的乔
木,则会形成强烈的反差.灰白色墙面前,适宜种植开红花或红叶植物如紫荆、紫玉兰、榆
叶梅、红枫,而红色墙面前则适宜种植开白花或黄花的树木如连翘、迎春等.在运用绿化植
物的冷暖色时,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筑向阳面适用冷色花木,而背面可用暖色花木。
南方气温高多用冷色植物为好,而北方气温低多用暖色花木为宜。
在建筑南面,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在离建筑较近的距离(一般是5 m)内不宜种植高大
的乔木,以花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建筑物北面,因环境荫蔽适宜种植一些耐阴的地被植物
如玉簪、沿阶草、万年青、杜鹃、山茶、八仙花等。在建筑物角隅部分,面积较小,常植一
丛灌木,或加几块山石,如丛生竹、南天竹、芭蕉、丝兰、腊梅、含笑、大叶黄杨等.窗外
植姿态雅致的树木,与窗构成框景,如竹、芭蕉、梅、腊梅、碧桃等。
另外,城市高大建筑物周围的绿化对选择植物种类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些地段,由于建
筑物的阻挡光照减弱,尤其是建筑物北面,可能终年没有阳光直射,因此应尽量选用耐荫观叶
植物,如黄杨、海桐、桃叶珊瑚、常青藤、八仙花、罗汉松、云杉、冷杉、珍珠梅、樟、桂
花、木荷、络石、地锦、连钱草等。对于那些喜光的观花植物,因花量、花期、花色受光照
影响强烈,不宜选用,以免影响景观质量,如月季、石榴、玉兰等。
4.2 绿化植物与山石的配植
按照石与土的比例高低可把假山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山.一般来说,土山上宜种茂密、
高大的植物,以创造森林般的景观;石山上的植物宜矮小、匍匐,以体现山石之美;土石山
介于两者之间,土多处可植大一些的树,土少处宜配小一些的植物.植物与山石相配,要表
现起伏峥嵘,野趣横生的自然景色,一般选用乔灌木错综搭配,树种可以多一些,树木姿态
要好一些,能同时欣赏山石和花木的姿态之美。
4.3 绿化植物与园路的配植
园路一般起着组织交通、导游路线、连接观赏点等作用。园路两边的植物可以强化园路
的作用,或方向感增强,或幽深,或边走边赏。植物与园路组合成景光秃的路面两旁如无树
木、草皮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不但生硬呆板,而且直接影响到行人的情绪。树木栽于曲折
道路两侧分隔空间,可达到“曲径通幽"的意境,也可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
从景观上来说,画面应是连续的,不应被道路或其他的物体生硬割裂,所以在自然式的
园林中经常要求行道树自由式布置,如果画面需要,有些树甚至可以“长”在路上(功能不允
许时除外)。硬质地面也一样,可以种植一定量的乔木、灌木和花草,以求得整体画面的完
整、和谐与统一。
道路同时也是景观线,因此要注意道路上各种潜在的观景点的视觉效果,注意处理好绿
化与道路的进退关系、视距、绿化的层次和疏密等问题.如果是车行道,绿化单元体(如某
树丛或色块)可以适当放大,以适应快速移动下的视觉需要。如为步行道,或小型绿地,则
绿化单元体的尺度可适当缩小,并加强细部处理,以满足慢游睛况下的视觉要求.在道路转
弯处、尽端、交叉口等部位可作重点处理,以丰富视觉景观.
从功能上来说,道路是人们从一处到另一处的通道,绿化尽可能使行走其上的人感到舒
适。如路面平整;夏天有良好的遮荫,冬天有温暖的阳光;树木帮助游人进行路线识别和人
流组织等.在居住区、公园、风景区的道路设计中,对园路进行地形处理以形成适当的起伏,
或用步道台阶缓冲平坦的路面,可达到调节游人步伐,缓解疲劳的作用.园路两边的地势呈
起伏状,既满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采用不同材料点缀路面,如用鹅卵
石或碎石拼成图案,可以从色彩、造型上丰富园林景观,且有助于健身.
园路植物的具体配置如下:
(1)主路。主路一般较宽,连接各个主要景点。多选用小乔木作为园路树,既可遮荫又可观赏
花或叶,如樱花、玉兰、桃花、梅花、槭树、海棠、桂花等.树下可植耐荫花灌木如杜鹃、
山茶、迎春,或镶边植物如葱兰、韭兰、月季等。
(2)小路。小路一般路面较窄,多弯曲状,以自然式布置为主,常采用花径形式。对距离较短
的小路边,可种植一种花卉,对距离较长的小路,则宜选用2种以上交替种植以减少单调沉
闷的感觉.如丁香、紫薇可形成拱式幽静的小径;枝条较长的迎春、连翘可形成夹道式小径;
草本植物则可形成开阔的路径,如葱兰、萱草、郁金香、美人蕉、鸢尾等。
(3)交叉路口。交叉路口又称中间绿岛。它是视线交汇处,为主要景点。植物选择视交叉路
口的面积大小而定。面积较大的植一树丛,以赏叶为主,配植不同颜色的叶木。面积较小设
一花坛或植一丛圆球形树木如海桐、大叶黄杨、含笑、苏铁等,或置山石配一株树木如南天
竹、十大功劳等。
5 总结
根据以上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空间设计(见附图),此场地位于两建筑之间,占地面积约
2
为1600m。综合考虑各因素进行合理设计,并对建筑环境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尚志,李发友,陈开崇等.城市环境绿化景观[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2]何平,彭重华主编.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马军山,董丽编著.城镇绿化规划与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美]布伦特·C·布罗林著,翁郅祥等译。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88。
[5][俄]普鲁金著,韩林飞译.建筑与历史环境。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
[6][前苏联]M.B。波索欣著,冯文炯译。建筑.环境与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7][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Robert feagan,Michiel ripmeester。Reading private green space[J].PHILOSOPHY
& GEOGRAPHY,2001(01):7—8
[9]Cerver,Franciso Ansio。Aro Cour: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M]。New York:
ArcoEditorial,1996。
[10]Qingchao,D,xinshegn,s,qingxia,D。On planning of Parking facilities in city
living quarters[J]。Journal of Henna Urban Construction Junior 。2002(5):
21—35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22:4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5410892110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建筑周边环境的植物景观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建筑周边环境的植物景观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