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评价课下的单元整合融通教学实践
与思考——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四单
元为例
摘要:当前很多语文教学缺少章法,企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成过多目标,
导致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课型意识,单元整合
融通课尤甚。建立合理的课型观,可以使课堂教学纯化,使教学目标单一、集中。
在单元整合融通课中如何划分课型?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和价值?本文就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四单元为例,来探讨评价课的可行性。
关键词:评价课 单元整合融通 八上四单元
一.课型分类
(一)课型分类的背景
“课型”名称本身就是语文逻辑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追求的是让散漫无序、
形式和内容迥异的各种课成“型”。“型”即“类型”,它意味着井然有序,按
照一定的维度形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体系。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
[1]
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课型的划分没有严格的
标准,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师生双方作
用的不同等来对课型进行“命名”。罗晓辉、冯胜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课型分
[2]
类主张:预习与语言基础知识学习课、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文学知识与文
化知识学习课、训练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学科阅读”课七种课型,
有一定借鉴意义。
[3]
每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它所能承载的功能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教
学目标的纯化是必要的。一个单元中,有的课侧重于知识获取,有的课侧重于能
力养成,课堂教学功能层次上必须有所区分。而所有的课,最后达成有层次的整
体。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任何一堂语文课,都必须属于上述七种课型中的任
意一种且不得跨界,确保教学目标的高度聚焦,学习任务的高度集中,做到课型
的“纯化”,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获得明确的进展。
(三)基于评价课下的单元整合
要实现单元整合教学,就要“课型分类”。文本分析课适合单篇教学,需要
全神贯注聚焦文本,关注“事实”;评价鉴赏课适合单元整合教学,需要发表主
观看法,关注“意见”。评价鉴赏课分成两种,一是以思想情感评价为主的评价
课,一是以艺术形式鉴赏为主的鉴赏课。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四单元为例,对
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梳理整合,根据整合结果,分课型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附:八上四单元教学目标
2.梳理“白杨树”不平凡的三个层次。
3.品味生动凝练,雄壮豪情的语言,品味欲扬先抑、象征、烘托等写作手法的表达
效果。
《散文两篇》
1.分别把握两篇散文所蕴含的哲理:对永久生命的歌颂和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深
刻理解“人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2.抓住每段中心句,理清文章的中心观点。
3.品味文中比喻句、议论句,领悟蕴含的哲理。
《昆明的雨》
1.理解对昆明喜爱之情的原因,体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准则。
2.梳理雨中的景物、事件,分析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为鉴赏课:赏析并品味不同类型散文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一课时,评价课下的单元整合融合教学。
二.单元整合评价课的教学实践
(一)对整合点的选取
通过以上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本单元的主旨是“伦理”。“伦理”
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百度百科里的解
释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所以,伦理
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处理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这里的关系即包括人与
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等。以“伦理”为思想内容评价课
的整合点是和单元的人文目标相契合的。
(二)对设计思路的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出示台湾作家张晓风张晓风认为散文文字阅读的背后是要读
.导阅读散文的感受 。懂作者,探索和寻觅知性的、有深度的真
入理。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更理性地去
深挖四篇散文的主题。
二1.完成表格,复习回1.通过温故,唤起学生对单元的整体回
.温顾四篇散文的内容和主忆,为下面的“伦理”探究做铺垫。
故—题,思考主题的共同点。
—本
单元
课文
回顾
2.讨论比较四篇散文人的独特情感是在各种关系中得以体现的。
情感关系侧重点。
2.探讨不同类型散文的共同主题,理解
3.训练学生提炼和整合文本关键信息的
能力。
三1.出示哲学家康德名1.通过名言明确“伦理”的概念:在处
. 温言——对伦理的阐释。理各种关系时内心坚守的准则。
故—
—从
伦理
角度
对文
本再
品析
2. 品析语句,从伦理2.通过品析文本语言,感受语言中蕴含
的角度思考:作者或文中的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伦理观”。
人物身处各种关系时,内
心坚守的准则是什么?
四拓展阅读三篇散文,丰富学生积累,拓展阅读视野,加深对
. 知品读语句,感悟作者的第四单元主题的理解。
新—“伦理观”。
—拓
.拓藏着父子亲情伦理的担己,去思考日常生活中处理与自己、他人、
展延当,茅盾的《白杨礼赞》社会、环境关系的准则,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伸中藏着自己的生命姿态和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逐步达
民族凝聚,汪曾祺的《昆到“知性的深度。”
明的雨》中藏着人情风俗
中的生命安顿,那么在你
的生活世界里还蕴藏着什
么呢。
请以《藏在里的》为
题,写一篇散文,写下你的
思考或感动。
(三)对类文标准的确立
在知新——拓展阅读环节,选取几篇类文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如何
选取类文?类文的标准是什么?可参照部编版教材的编排方式,以八上语文教材
在选取类文时,还要考虑课堂容量,文字过多的文章要在保持原意
的基础上适量删减,字数与课内文章相近为宜,比如劳伦兹的《对动物的恻隐之
心》在选取时由原文四千字删减到一千字左右,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的课堂效
率。另外,可把类文阅读提前到前置学习,提出一两个为教学目标做铺垫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本堂课前置学习中,要求学生阅读以上三篇文章,并概
括三篇文章的主旨,且在文中勾画与主旨相关的语句,做相应批注。学生能先独
立思考出亲情、无私奉献精神、爱护动物等相关主旨,其实就是为课堂上进一步
的深入思考“伦理”主题做铺垫,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避免了课堂上读
不完文章的尴尬。
(四)对学生主体的关照
1.提升思维品质
环境的关系等。至此,学生对情感体验的独特性认识更深了一层:不同的情感是
在不同的关系中产生的,自然是独特的。
接着,借用康德的名言引出“伦理”的定义:“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内心坚守
的准则”。让学生在已经梳理每篇文章情感关系的基础上,品析语句,从伦理的
角度思考:“作者或文中人物身处各种关系时,内心坚守的准则是什么?”通过
小组讨论,大致形成观点:《背影》中的父亲因为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担当,选
择了对儿子无条件爱的付出;儿子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懂的了体谅理解,选择
了对父亲的忏悔;《白杨礼赞》中的西北军民因为坚守着对祖国、民族解放的执
着信念,选择了不屈不挠的奋勇抗争;《永久的生命》告诉我们坚守一份积极乐
观的心态,选择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的罗素因为坚守着大
我意识、博爱思想,选择了更高层次上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昆明的雨》中的汪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关于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2009年第7期
【2】邓晓丽.语文课型多样化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
年第5期
【3】罗晓辉、冯胜兰.《追求更高品质的阅读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20
课题项目:2020年度成都高新区教育规划课题“教学价值点统领下的初中语
文单元整合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X202023)成果。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9:4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94565857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基于评价课下的单元整合融通教学实践与思考——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基于评价课下的单元整合融通教学实践与思考——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