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白杨礼赞
一 内容解读
1.典雅出场——形象美。
第5段,白杨树开始正式出场,着重写其外形。第一句是个中心句,“力争上游”“笔
直”点出白杨树的特质。接下来四个分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绝无旁
枝”“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既写出了白
杨树的形象美,也让读者体会到某种内在的精神。最后两句议中含情,突出白杨树的正直、
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赞美其特有的气质和品格。
2.倔强挺立——象征美。
第7、8两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由形而神,赋予白杨树人的品格,并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7段中,作者先用两个否定一个假设,似乎要承认白杨树不美;接着用“但是”一转,肯
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形成对比。这一处有比喻、有对比,
先抑后扬,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紧跟着,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的农
民、北方的抗战军民,以至于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思想不断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
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
神。”
二 技法总结
1.运用象征手法,托物寄情。
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
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及不平凡的内在气
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
农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文章主题。
2.线索分明,结构精巧。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起笔便直抒对白杨树
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我赞美白杨树!”然后,从景、形、神三个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
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3.语言准确凝练,多用修辞。
本文写高原、白杨树等,都能抓住特点,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来描写,如用“黄绿错综”
写高原的“色”,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参
天耸立”“伟岸”“挺拔”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如四个以“难道”开头的句子,以
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一个比一个长,
内容更丰富,气势更强盛。不少地方还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鲜明、生
动。
三 主题概括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
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1.作家作品
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6年北京大学预
科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与郑振铎、王统照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主编《小说月报》,撰写了大量社会评论和文学评论,广泛介绍外
国各种文学思潮和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起主编《文
艺阵地》和《立报》副刊“言林”。1938年年底去新疆学院任教,并任新疆各族文协联合
会主席和新疆中苏文化协会会长。1940年到延安参观和讲学。1941年皖南事变后不久,在
香港创作长篇小说《腐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文化部部长。代表作有小说《子夜》
《林家铺子》和《蚀》三部曲,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剧本《清明前后》等。
2.作品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年底到新疆学院
文学院讲学,1940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
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
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
3.知识链接
(1)象征: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
义的事理的表现手法。它可以通过作者对象征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
联想,从而领悟出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还可以延伸表达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
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2)象征和比喻的异同。
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
之物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异: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
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比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一般都用来表
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
义,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
悦的美感的技巧;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而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
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主宰强(jué) 潜滋暗长(qián) 虬枝(qiú) 秀颀
(zǎi) 倔(qí)
.....
不折不挠圈(yùn) 恹恹欲睡(yān) 纵横绝荡(hénɡ)
(náo) 婆娑(suō) 晕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倦dài(怠) ào(傲)然 旁yì(逸)斜出 开kěn(垦) bǐ(鄙)视
坦荡如dǐ(砥) chuí(锤)炼 无边无yín(垠)
3.解释下列词语。
(1)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2)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3)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4)恹恹: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5)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6)婆娑: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7)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一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
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
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本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
杨树的英姿。
导入二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
沙响罗喂……/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这是歌曲《小白杨》中的
歌词,请问歌中的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
(学生回答: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今天,我们来学习
一篇散文《白杨礼赞》,看看茅盾笔下,生长在西北高原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
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板书课题、作者)
导入三 (幻灯片播放西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图片,学生谈看到这些树的感想。)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家茅盾先生,也曾把视线投向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并创作了
散文《白杨礼赞》。茅盾先生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 自主学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写作背景。
3.检查预习情况。
三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明确】“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
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
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是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4.请再次以“不凡平”为纲要,通读课文,梳理出全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生长环境的“不平凡”——黄土高原:黄绿错综,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为白杨树的出场做铺垫,“雄壮”“伟大”的感
想,从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段):外形特征的“不平凡”——笔直、靠拢、向上、光滑。
第四部分(第7—8段):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五部分(第9段):再次赞美白杨树——白杨树与楠木对比。
四 课堂小结
作者起笔便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峻拔有力的赞美之情破空而来,使读
者一开始就对白杨树有了深刻的印象。接着,作者从景、形、神三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
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这是“放”,接着写远远的白杨树,这是“收”。最后,
在抒情、议论中直接陈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高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
题。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感知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了
解这“不平凡”的白杨树。
二 研习课文
1.文章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讲,首赞白杨树的“不
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实在”一词充满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起笔峻拔有力,
赞美之情破空而来,给人深刻印象。从结构上来讲,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
线索,而且点明了文章描述的对象——白杨,给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
和赞美之情。
2.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
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
垫。
3.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找出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外形:“笔直”。它的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子“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力争上游”“倔
强挺立”“直”“不折不挠”。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
的精神更美。
4.齐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反问句,看看句子在表述上有何变化。
【明确】变化:就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感情
一步步加强,点破象征意义。
(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是怎样加强的?
【明确】第一句让人由树开始联想;第二句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联
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第三句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
军民;第四句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中华人民共和
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第7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是怎
么抑又怎么扬的?
【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
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了“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
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
5.齐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楠木”象征了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
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
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似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认为高贵,缺乏内
在的美。此句一语双关,看似写树实则指人——“贱视民众”的人(国民党反动派)。
(3)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何在?
【明确】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②深化
了散文的主题;③高昂地赞美白杨树,使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三 品析语言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
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明确】“扑”与“奔驰”相照应,写出了荒地和麦田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
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扑入你的视野”也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2)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
出淡青色。
.
【明确】“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2.本文句式活泼多姿,富于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明确】(1)四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同中有异,从远到近,感情逐渐强烈。
(2)描写高原景色的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3)第7段中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四个反
问句构成排比,句子由短到长,内涵渐次丰富,境界逐渐开阔,层层深入,酣畅淋漓。
四 探究写法
1.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明确】第7段中作者先虚晃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
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
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2.作者为了表现主题,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象征手法。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表现情感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
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和内在气质、
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农民,
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和深化文章主题。
五 板书设计
白杨树生长环境 无边无垠 雄壮、伟大(景美)
外部形态干——笔直
枝——靠拢
叶——向上
皮——光滑生命力旺盛(形美) 质朴严肃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向上发展
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神美)坦荡如砥
坚强不屈
力求上进
六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6—8段。
2.选取一种事物,运用象征手法,以《________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
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一 树是自然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
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是竹的气节……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风骨。
导入二 教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猜一猜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植物。
课件出示: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学生:白杨树。
教师:没错,就是白杨树!(课件展示白杨树图片)你们看,它笔直的干,聚拢的枝,白
得朴素,绿得生机。茅盾先生第一次见到白杨树时,他便“惊奇地叫了一声”,并满怀激情
地写了一篇文章——《白杨礼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来看看茅盾眼中
的白杨树是怎样的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 自主学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写作背景。
3.检查预习情况。
三 初读感知,寻找“不平凡”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从“那”到“这”,从“实在”到“决
不是”,从“赞美”到“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的。这说明作者对白
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3.“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有何作用?
【明确】“不平凡”是作者对白杨树及其象征意义的赞美,是行文的感情线索。
四 学习技巧,感悟“不平凡”
1.欲扬先抑。
(1)文中第2、3段中作者的感受是怎么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雄壮——单调——惊奇。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地惊叫起来,意
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做好情感铺垫。
(2)第7段作者为什么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又夸它是“树中的伟丈
夫”?
【明确】欲扬先抑。前3句先说白杨树没有美丽瑰奇的姿态,“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接着又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而且“挺拔”,夸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写使得文章波澜起伏,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使作者的
赞美之情更为浓烈。
2.烘托。
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
【明确】交代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烘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
做铺垫、蓄势。
3.对比。
文章最后一段写楠木有什么作用?
【明确】与白杨树形成对比。将两种树的不同品格和所代表的不同人群进行对比,突出
赞扬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五 分析形象,了解“不平凡”
想要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需要由表及里地分析白杨树的形象。阅读课文可知,本文第
5段开始着重描绘白杨树的形象特点。请同学们朗读第5段,圈画文中的关键词句。
1.感受外形特点。
(1)这一段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请同学们在课本里圈画出来)
【明确】
干:笔直、丈把高、绝无旁枝
枝:笔直、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
皮:光滑、有银色晕圈、淡青色
(2)本段中哪一个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体形象呢?
【明确】力争上游。
【教师小结】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向上的“外形美”直观地呈现在我
们的眼前。文章通过对白杨树干、枝、叶、皮四个方面特点的描写,表现了其正直、团结、
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形象。
2.探寻内在品质。
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从本段中找出能表现其内在
品质的词语。
【明确】本段中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并用“倔强挺立”“努力向
上”“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品格。
六 布置作业
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那么作者仅仅是在写树吗?作者写白杨树的
这些形象特点,意在突出什么?什么人具有这样的品质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
一 问题导入,分析品格
根据上节课我们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你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白杨树这样的优秀品质
吗?
【明确】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朴质严肃的北方农民。
二 学习象征手法,礼赞不凡之人
1.第7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明确】
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树的象征意义,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象征着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意志。
2.第8段写了什么?与第7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7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8段则进一步解释为什么白杨树能够象征
北方的农民和“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两者的相似点是表面上普通,但“有极强
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3.理解象征手法。
通过联想和想象,借某一具体形象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叫象征。
茅盾通过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意志。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明确】白杨树笔直的干给人正直之感,靠拢的枝象征着团结的精神,向上的叶让我们
感受到力求上进的精神,光滑并泛出淡青色的树皮流露出旺盛的生命力,有一种坚强之美。
白杨树的形态美折射出来的精神与农民和哨兵身上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极其相似。
三 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像一幅含义深刻的画,又像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
散文达到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白杨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让我们再
次朗读茅盾先生写的小诗《题白杨图》来结束这节课,向白杨树的精神致敬,向中华儿女身
上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致敬!
四 板书设计
五 练习运用象征手法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落叶、荷花、蜡烛、梅花、翠竹、鹰、太阳、孔雀、牛
【示例】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具有舍己为人的品质,可以象征教师。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9:4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94375857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案Word)语文8上 15 白杨礼赞.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案Word)语文8上 15 白杨礼赞.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