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6]

更新时间:2023-11-09 09:44:27 阅读: 评论:0

张泌-天涯山风景区

白杨礼赞[6]
2023年11月9日发(作者:伊索寓言读后感)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赏析关键语句。

()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

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

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3月到延安鲁

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

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

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

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

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

《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

美而高。颀,高。[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

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

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

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

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

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

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

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

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

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

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

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

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

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

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

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

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

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

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

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

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

格。

()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

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

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

?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

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

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

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

“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

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

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

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

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

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

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

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反动派。我写此散

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

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

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

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

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

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

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

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

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

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

义。

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不平凡 形神之美

象征之美

专业投档线-教师节祝福短语

白杨礼赞[6]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9:44: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942672104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杨礼赞[6].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杨礼赞[6].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