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设计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
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
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
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
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
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
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
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
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
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
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
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
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
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
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
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
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
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
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
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
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
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
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
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
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
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
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
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
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
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
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
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
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
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
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
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
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
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
(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
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
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
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
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
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
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
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
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
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
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
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
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
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
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
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
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
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
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
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
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
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
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
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
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
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
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
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
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
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9:3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9345785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杨礼赞教案设计5.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杨礼赞教案设计5.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