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
国学名句
学习目标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无名氏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3、学习革命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自主突破
1.给加点字注音。
主宰( ) 倦怠( ) 地壳( ) 恹恹( )
....
晕圈( ) 婆娑( ) 虬枝( ) 秀颀( )
....
2.解释词语。
①妙手偶得:
②坦荡如砥:
③婆娑:
④秀颀:
3.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 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等。本
文体裁是,“礼赞”含有 之意。
答案:
1. zǎi dài qiào yān suōqiúqí
yùn
2.①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②平坦得像磨刀石。③盘旋舞动的样子④美而高
3. 茅盾 子夜 林家铺子 抒情散文 尊敬和赞美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同时思考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2.围绕着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这些图画分别从什么方面来表
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3.阅读课文2—3段,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
树有什么作用?
4.阅读课文7—8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
5.阅读课文,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文章由树联想到了什么?这种联想是如何展开的?
答案:1.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展示了高原风景图(生长环境)、白杨特写图(外部形象)、物人联想图(内在气质)这三幅
优美的图画。
3.欣赏风景美: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1 / 6
语文版九年级上《白杨礼赞》导学案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作用: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
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4.外在形象美:(1)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
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2)
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5.体会内在美:(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白杨树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层层深入的展开的。
拓展延伸
象征产生于联想,看到白杨树,作者联想到北方的农民,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呢?请任选以下两个事物加以说明。
⑴小草:
⑵帆:
⑶粉笔:
⑷放风筝的线:
1、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
A.婆娑(suō) 潜滋暗长(qián)主宰(zǎi) 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 无边无垠(yíng)倦怠(dài) 虬枝(qiú)
C.锤炼(chuí) 秀颀(qí)外壳(qiào)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旁逸斜出(yì)泛出(fàn) 坦荡如砥(dǐ)
2.找出下列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妙手隅得 不折不扰 无边无垠 坦荡如底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力争上游 潜姿暗长 倔强亭立 恹恹欲睡
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阅读《白杨礼赞》第5——6段,完成下列各题。
4.它的皮先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体会句中动词“泛”的表达效果。)
5.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6.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当堂测试
2 / 6
语文版九年级上《白杨礼赞》导学案
7.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答案:1.D2.隅改为“偶”,扰改为“挠”,底改为“砥”,姿改为“滋”,亭改为“挺”。3. (1)
坦荡如砥 (2)妙手偶得 (3)潜滋暗长 (4)纵横决荡4.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
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5.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6.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
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7.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
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总结反思
2、体会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革命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自主突破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倔强(jué qiáng) 恹恹欲睡(yān)B.外壳(kě) 无边无垠(yíng)
C.参天(cān) 坦荡如砥(dǐ) D.秀颀(qí) 虬枝(zh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婆娑 倦待 参天耸立 B.奔驰 视野 积雪处溶
C.主宰 伟岸 旁逸邪出 D.盘旋 锤炼 直抒胸臆
3.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______(映、扑、闪)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
毡子。
(2)和风吹送,________(翻、掀、涌)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
个字“麦浪”。
(3)这时你________(冒、翻、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
词。
答案:1.C.2.D3.(1)扑(2)翻(3)涌
1.象征之外,文章还采用了哪些写法?试结合文段做分析?
2.本文第一段怎样运用衬托这一写法的?
3.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4.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是非常准确、富有感情的,试结合句子品析?
答案:
1.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
示例:托物言志,用白杨树写出了北方的农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哨兵的坚强不屈的精神。
2.衬托: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
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
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
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
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3.对比: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
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4.①运用形象贴切的形容词来描写高原、白杨树的特点。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
3 / 6
合作探究
语文版九年级上《白杨礼赞》导学案
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
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②动词的运用精当、生动,富有表现力。如“扑入”的“扑”,“涌起来”的“涌”,“微微泛出”
的“泛”等等。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如以“难道”开头的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
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不少地方还使用了比喻、拟人,使语言更
加鲜明、生动。
④全文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开头就以高亢昂扬的语调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
拓展延伸
杨树!”“实在”一词无限感慨和赞叹,类似的语句又迭次反复出现,感情不断升华。
请模仿“我赞美……就因为……尤其……”的句式写一段话,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赞美某一种事物。
仿写示例:我赞美昙花,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世间转瞬即逝的美,尤其象征了一种在有限的生命中展
现生命风采的执著精神。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沿途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
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
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车子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
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
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
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
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
语文版九年级上《白杨礼赞》导学案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
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
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本文题目为“荒漠中的苇”,请简要概括荒漠中“苇”的外在特征。
2、本文主体是写“苇”,但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荒漠”?
3、作者在第⑧段结尾巧妙地运用了“苇”、“萎”、“伟”三个同音词,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
说下面两个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⑴“萎”的含义:
“伟”的含义:
⑵作用:
4、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⑴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
看着不多的时日。
⑵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
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5、作者写苇,显然又不仅仅是在写苇,探究一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要表达什么样的意
思?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荒漠中的苇说些什么呢?请你以“你好,荒漠中的苇”开头写几句话。
答案:1荒漠中的“苇”的特点是:瘦俏,不成气势、稀稀落落,结伴生长,有的已经干枯颓折。
2、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荒漠”目的是说明苇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以此来反衬苇顽强的生
命力。或:是为苇的出现作铺垫,来反衬苇值得赞美的生命力。(大意对即可)
3、⑴“萎”,有“萎蔫”、“萎谢”、“萎落”之意,着重于“苇”的外形的描写。
⑵“伟”,有“伟岸”、“伟大”之意,着重于“苇”的精神的表现。
⑶两个同音字的巧妙运用,将“苇”的不同神情对举,表现了作者对“苇”的赞美之情。
4、⑴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以“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顽
语文版九年级上《白杨礼赞》导学案
5、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对苇身处荒漠却能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活着
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
努力生活,也会生根、发芽、开花的愿望。(大意对即可)
6、示例:你好,荒漠中的苇。你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计后果的生长,这种顽强和执着令人赞叹!荒漠
虽然单调、枯燥、死寂,但因为有了你,单调的荒漠变得丰富起来,枯燥的荒漠变得润泽起来,死寂
的荒漠变得生动起来。
总结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9:1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926792104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版九年级上《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版九年级上《白杨礼赞》导学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