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茅盾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深入了解散文文体并熟知各种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等)。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4.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教师引导法
【常识必知】
1.本文作者
茅盾(1896-1981年),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乌镇是太湖
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它紧邻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
萃的地方,这对形成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他的作品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
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中篇小说《路》等。
茅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毕生的努力。他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
分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提供了一幅
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阔的历史画卷。
2.文章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
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
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
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
日根据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
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
神。
3.关于“散文”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
言写成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形式自由,
能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根据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将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
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的特点有选材自由、形式灵活、主题明确集中等,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阅读和欣赏散文要做到:领悟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
形式。阅读散文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要注意的事项有: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要注
意文章的艺术手法,要体悟作品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初次默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大毡子( ) 虬枝( ) 倔强( ) 恹恹欲睡( )
....
晕圈( ) 婆娑( ) 锤炼( ) 坦荡如砥( )
....
宛然( ) 楠木( ) 秀颀( ) 潜滋暗长( )
....
主宰( ) 倦怠( ) 刹那( ) 无边无垠( )
....
二、再次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锤炼:反复推敲加以提炼。
婆娑:盘旋,文中指树姿优美。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
力争上游:尽全力争取,努力向上。
旁逸斜出: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三、迅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结构。
线索可谓是结构的核心,线索抓不住,结构就理不清。在本文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
歌咏的是白杨树的 。因此,“不平凡”三个字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
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那么,围绕这个线索,再根据下面的提示,请你来把握
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 至 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 至 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 至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读第一部分,思考:开头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自由朗读第2-3段,请找出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作者见到黄土高原
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3.作者用不少笔墨来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4.第4自然段在文章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文中还有与此段相似的自然段落吗?请找出。
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表达作用。
2.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准确运用词语。
3.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4.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的表现手法。
5.分析散文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欣赏散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趁热打铁】
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宰(zǎi) 倦怠(juàn) 楠木(nán) 潜滋暗长(qiǎn)
....
B.秀颀(qí) 恹恹(yān) 虬枝(qiú) 旁逸斜出(yì)
....
C.刹那(shà) 婆娑(suō) 鄙视(bì) 不折不挠(ráo)
....
D.屈曲(qǔ) 晕圈(yùn) 毡子(zhān) 无边无垠(yín)
....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惜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B.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踪的一条大毡子。
C.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D.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底。
3.下列对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踪的一条大毡子。 (比喻)
B.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比喻)
C.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拟人)
D.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
征了北方的农民? (反问)
4.对作者写高原景色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B.点明黄土高原,暗示陕甘宁边区。
C.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D.增加文章的容量。
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的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深入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
美之情。
3.积极接受美好情感的陶冶,提高自我的审美品味。
【学习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掌握象征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教师引导法
【常识必知】
关于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借用具体事物引起人们对某种抽象观念的联想,
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以便把作品主题表现得更生动、深刻。它是散文中常用的一种寓情表意
的方式,实际也是一种打比方。但它是从总体上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而不属于具体的修辞
格。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才能实现。
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
1.象征事物与被象征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要有某种相似之处,才能引出象征意义。
2.运用象征手法,必须通过联想与想象来实现。联想: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想象:便于作者形象的比拟,引起读者共鸣。
3.象征与拟人、比喻有很大相似处,但绝不等同: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大都用在立意
上。
象征的基本作用有: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意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
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白杨礼赞》属于后者。文中以白杨
树象征抗日军民;以楠木象征一切贱视民众的、顽固的、倒退的、自视甚高的人。本文作者
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树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三部分(5、6段)
2.在第5段里,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第5段中的词语回答。
二、继续研读第四部分(7、8段)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
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
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
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第8段里的哪句话具体揭示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最后研读第五部分(9段)
请师生齐读本段后讨论:作者在篇末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高屋建瓴】
1.文中多处出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究竟白杨树“不平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
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
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
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
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
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
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 )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
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
型奇特见长的,有的( )如老妪负水,有的( )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
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 )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
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
雅。 (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 、 。
(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 、 。
2.(乙)段括号里应依次填人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挑 偃 挺 拧 B.横 偃 劲 扭
C.挑 犹 劲 扭 D.横 犹 挺 拧
3.对(甲)段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甲)段运用 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在介绍
左扭柏时, 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是描写与 相结合,(乙)段是描写
相结合。
6.从写树的目的与作用来看,甲段体现树的 ,乙段
突出树的 。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9:1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92535857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杨礼赞导学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