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白杨礼赞
导入一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
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
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本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
树的英姿。
导入二 某种抽象的事物或思想感情常常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这被人们称
为象征,例如:红色象征革命,太阳象征中国共产党,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灯光象征光
明和希望,海燕象征勇敢的革命者,慈母手中线象征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学习《白杨
礼赞》一文,这篇文章中的白杨也是一种象征,那么,它象征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
题的注释和全文,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导入三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
沙响罗喂……/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这是歌曲《小白杨》(见云
资源)中的歌词,请问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
学大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让我们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
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
1.开头醒目,直抒胸臆
文章一开始,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点明礼赞的原因;“实在”表现“不平
凡”毋庸置疑。“我赞美白杨树”,感情强烈,醒目突出。全句作为文章起笔,峻拔有力,
给人以强烈震撼。“不平凡”三个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感
情线索。(第1段)
2.急转笔锋,描绘高原
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
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
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于是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
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接下来作者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
也许会有一点儿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手
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第2段)
3.问答提醒,引起共鸣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白杨树正式出场了。“刹那间”“猛抬眼”,看到了前方像哨兵
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
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
第 1 页
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
于引起读者的共鸣。(第3段)
紧接着,作者用一个简洁的过渡段,点出了白杨树,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也是
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此处再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照应开头。(第4段)
4.典雅出场——形象美
这一段仅七句,却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写得极为形象生动。开头一句用“笔直”
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
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
美。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第5段)
5.倔强挺立——气质美
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两个“没有……”
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
但肯定的却是“伟丈夫”。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
非常自然。
在这里,文章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引导读者去思考。
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
铺垫。
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
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
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
更为深远的境界。(第7段)
6.议论扣题,画龙点睛
最后两段,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
意义,又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从正面点明了主题。“我赞美白杨树……力求上进的
精神”一句,作者用倒装的因果句说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原因,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
义,把抒情推向高潮。最后,作者否定“贵族化的楠木”,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
敬之情,“高声”中包含着纵情讴歌、无限热爱的感情,结尾与开头呼应而感情更加强烈。(第
8、9段)
第 2 页
7.勾画语句,提炼精髓
(1)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及作用。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用:这些语句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而“不平凡”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2)描绘白杨树的语句。
①外部形象。
总体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朴质
②内在气质。
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3)提炼核心内容。
文章一开头先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是在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四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五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和性格,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七、八两段把白杨树和北方
农民联系起来,点明了主题;最后一段以斥责楠木,赞美白杨树结尾。
1.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
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意义。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
相似的特点,可以借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第 3 页
2.对比手法
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
平凡”。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
杨树,起深化主题、呼应开头的作用。
3.开头段的作用
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②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线索;③直接抒发了对白杨
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④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
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
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
文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
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
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蚀》
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及剧本《清明前后》等。
“茅盾”这个笔名的由来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德鸿被迫隐
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
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
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
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
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
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德鸿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以“茅盾”为笔名
了。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年底到新疆学院
第 4 页
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
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
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
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
3.茅盾文学奖
1981年,中国作家协会根据茅盾先生遗愿,用其捐献出来的25万元稿费,设立了茅盾
文学奖,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
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
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茅盾文
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尽管仍有颇多争议,
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自2019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
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西风胡杨
潘 岳
①胡杨生于西域。
②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吹洗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
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篇英雄逐鹿
的故事,一曲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
倚在白沙与蓝天间,形成一幅摄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
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他是不死的树,
是生命的树,是神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
沸腾。A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信念
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凸显着那一股硬
朗朗的本色。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青山,是绿水,
是城市,是村庄,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他
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
了鲜花,让给了芳草,让给了名山,让给了大川,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生。
第 5 页
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
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移动的流沙,竟能深入到二十多米的沙下去寻找泥土,并深深扎根
于其中。如同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他们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
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
比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
之间。B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
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
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⑦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中坚,总有那
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胡杨般昂首,如中流砥柱般挺立。如此不被人知的伟大才是真正
的伟大,同理,不被人知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平凡。
⑧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
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1.作者笔下的胡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
美。
4.请认真阅读第⑤段文字,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从中
获得的感悟。
【答案】
1.[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内容的概括能力,进而分析出相关事物的特点。
[答案] 最坚韧、最无私、最包容、最悲壮。
2.交代了胡杨的生长环境,营造了苍凉的氛围,衬托胡杨的形象,突出胡杨令人震撼
的力量,为下文写胡杨作铺垫;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3.[解析] 品味赏析语言要结合句子所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
[答案] 示例:A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胡杨与霜风、沙尘抗争的姿
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本色和精神。B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胡杨死后依
然挺立的悲壮姿态,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4.示例:胡杨能和其他草木和谐共生,这种精神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
第 6 页
和谐共处,这个社会才有和平与发展。
茅盾经典语句荟萃
1.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
住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
尤其伟大者。
3.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
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4.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是春晖,给别人以温暖。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
应该如此。朋友之间,待之以诚,肝胆相照,不就是相互照耀、相互温暖吗?
第 7 页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9:0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916062104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14白杨礼赞备课素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14白杨礼赞备课素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