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设计11|白杨礼赞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
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
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
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
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
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
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
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
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
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
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
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
“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
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
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
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
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
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
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
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
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最后,巧借桶木作比,反衬出白杨
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自此照
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
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4.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
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
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
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
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
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
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
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
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
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
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
2
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
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
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
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
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
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
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
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
的地下印刷所》。)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
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
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
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
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
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
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xx。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
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
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
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
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
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
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
的其他读音。)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
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
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
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
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
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
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
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
白杨树。
4
3.学习第一段。
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1)点明题旨。(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
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
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
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
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
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
5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8:39: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903962104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杨礼赞》,设计1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杨礼赞》,设计11.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