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
茅盾
一、目标引路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象征手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
4.掌握排比句、反问句。
5.训练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宜默读与朗读相结合。在默读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
潜心聆听作者的心声;在朗读时,我们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跟随作者的心海一
起荡漾。
2.要抓住文章的抒情线索,了解作者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领会白杨树的
象征意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2.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
神和革命品质。
二、课前预习
字词疏通
1.给汉字注音。
虬(qiú)枝 婆(pó)娑(suō) 秀颀(qí) 倦(juàn)怠(dài)
无边无垠(yín) 恹恹(yān)欲睡 旁逸(yì)斜出 坦荡如砥(dǐ)
第1页 共8页
2.解释词语。
锤炼:①磨练。②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炼、纯熟。文中是反复推敲加
以提炼的意思。
伟岸:魁伟,高直。
主宰:支配。
无边无垠:无边无际。垠:界限、边际。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欲睡:精神疲乏得想睡觉。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文中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跑。
3.强化记忆:成语"妙手偶得"出自南宋(陆游)的诗(《文章》),原句是("文章
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学法指导
作者曾写道:"《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
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品成功的塑造
了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
概和团结向上的斗争精神。阅读时,要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白杨树的象征
意义,这是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同时,学习本文,应抓住其抒情散文的文体
特征,弄清它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问题精选
1.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
(详细解答见"课中探究1")
2.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借赞美白杨
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而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
本文通篇采用了象征手法。首先,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其次,
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达到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的目的。例如本文
第2页 共8页
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
是贯串全篇的。作者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
写人。本文作者之所以这样做,除了艺术效果方面的考虑之外,还因为作者当时
身在国统区,言论不自由。
3.本文运用象征、烘托、对比等方法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试问:白杨树象
征什么?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何作用?"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写楠木的目的
何在?
①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团结向上、英勇不屈的斗
争精神。 ② 描写高原的景色,一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
的形象--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
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
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
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③茅盾回答说:"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④结尾把楠木和白
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
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
篇首。
知识背景
1.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的重庆,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
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实企图,也
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
绝的斗争,一次次粉碎日寇"扫荡",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种种事实。作
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
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
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
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茅盾生平: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十岁
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
作,改革《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同时,参加了上海共产
主义小组,筹建中国 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
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
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和《虹》。左联期间写
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抗战时期, 辗转于
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
炼》等。建国之后,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
席。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
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文学史界近年
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第3页 共8页
3.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
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
情作品。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
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运用象征手法,首先要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
以描写。如在课文中,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
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
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象征这个表现方法,是文学家们创造的,很多作家都采用它。其基本作用有二:
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
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属于
后者,这方法帮助《白杨礼赞》和《海燕》分别冲破了国民党和沙俄政府的"审
查"。我们今天运用象征的写法一般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
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4.象征手法和拟人、比喻的区别: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
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形象中,通
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级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
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虽然也是把物人格
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本身。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
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
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筑在
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必须
做细致的描写和刻画,比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理解时应加以细心地分析。
5.散文分类及特点: 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可以写人
记事,也可以写景状物,但所写总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在形式
上,以个人抒情为主,将记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含蓄隽永;行文自由,结构灵活,但
形散神聚。
三、课中探究
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
内在气质不平凡。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是_____________
(2)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是____________
第4页 共8页
(3)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是____________
(1)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是:黄绿错综、坦荡如垠的高原;(2)白杨树自
身的"形美"是:笔直向上、力争上游;(3)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是:坚强不屈、
团结进取。
2.课文第五段写什么?用哪个词语来总写白杨树的形象?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
分?各突出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这一段犹如一幅画面。按照人们观察的习惯顺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描写了白
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的特点,采用的是
拟人手法,将白杨树人格化。接着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分别写出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
微微泛出淡青色"。作者抓住白杨外形的典型特征着力描写它的"倔强挺拔"、"努
力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形神兼备,为下文由树及人尽情赞美白杨所象征
的精神,作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3.第八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7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本段,作者首先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
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又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阐
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着笔,更加
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4.课文第十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划出重点词语)?
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怎样逐句加
深的?又采用了什么手法?
分两个层次。第一层,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赞美了白杨树。具体说来,作者先
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
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
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
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发
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
该觉得它是什么;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
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句从白
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
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
第5页 共8页
高潮。
5.课文标题为《白杨礼赞》,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它与白杨树
有关系吗?还有结尾写到楠木,又有什么用意呢?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诸多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可以围
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
它的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二是为下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文章主题
作铺垫。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为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散文的这种特
点叫做"形散神不散"。
6.本文写白杨树有扬有抑,富于节奏感。如写高原景色,先写它的"雄壮""伟大"
是"扬";接着写它"单调",令人"恹恹欲睡",是"抑";最后,写突然出现傲然耸
立的白杨,令作者惊奇,又是"扬"。在变化中突出白杨的风姿。以此为例,分析
下边一段文字。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
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
伟丈夫。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
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
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
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7.试对本文的抒情线索作点具体说明。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对的"不
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
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
"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
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四、课后巩固
同文互读
白 杨
袁鹰
(1)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
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第6页 共8页
(2)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3)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
高大秀拔的身影。
(4)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5)"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______ "你看那树多高!"
(6)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______
(7)"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8)"哪有这么大的伞?"
(9)"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10)"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______
(11)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12)"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13)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14)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
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
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
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5)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6)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
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
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
汽车。
(17)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
大。
(18)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
第7页 共8页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
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根据第(1)段第一句话所说,用一个精练的成语来概括戈壁滩的情况,它是
( )。
2.第九自然段有个别字,它是( ),应该写成( )。
3.给第(5)、(6)、(10)段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
4.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
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画。
5.《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_____ __ 。
6.《白杨礼赞》与《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也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茅盾
还有一首咏白杨的诗--《题白杨图》。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内容、形式均可)
题白杨图(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这里是"同伴"的意思)。
赏析:
7.读了两文一诗,相信你对白杨的形象和精神有了充分的了解,也对托物言志
的写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梅、兰、竹、菊素有刚直不阿的高洁品格和谦虚正直的
君子风度,在群芳中被喻为"四君子",为世人所敬慕。请你任选一位为题,仿照
例文,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
写话:
第8页 共8页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8:3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898142104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版九上《白杨礼赞》教案5.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版九上《白杨礼赞》教案5.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