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赏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二、新课导入
1.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代表作】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
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
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2.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
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
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
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3.字词积累
坦荡如砥dǐ 恹恹yān欲睡 虬qiú枝 无边无垠yín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整体感知
1、揣摩课题中的“礼赞”的意思,把握作者感情。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2、依据抒情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 外形美:枝干笔直,力争上游;
• 精神美: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 环境美:黄绿错综,无边无垠;
• 象征美: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
还有崇敬。
崇敬和赞美,就叫作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5、阅读第2、3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笔下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感受如何?
特点:“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黄土高原写起?
①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
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下文做铺垫。
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各有什么特点?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7、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注意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
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这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
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
8、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①结尾写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对比,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的特点;②以树喻人,
将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日农民对比,突出其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9、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运
用的是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那样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力求上进的北方的农民和敌后的哨兵。
运用的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10、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
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
争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8:0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882112103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1、白杨礼赞[10].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1、白杨礼赞[10].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