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
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
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
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
投出了辛辣的嘲讽。下面是为你带来《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供你
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
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
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
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
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
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
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
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
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
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
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
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2
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
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
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3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
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
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
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
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
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
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4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
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
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
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
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
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
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5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
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
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
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
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
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
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
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
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
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6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
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
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
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
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
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
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
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
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
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7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
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
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
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
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
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
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
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
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
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
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
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
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
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
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8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
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
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
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
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
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
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
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
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9
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
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
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
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
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
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
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
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
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
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
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
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
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
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
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0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
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
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
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
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
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
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1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
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
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
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
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
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
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
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
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
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
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
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2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
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
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
(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
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
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
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
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
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
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
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
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
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
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3
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
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
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
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
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
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
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
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
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反思1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
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
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然而,
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
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
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
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
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4
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
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
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
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
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
‘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
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
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
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
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
拔高大,并制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
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同时在板书设计上,图文并茂,使借物喻人
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
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5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
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
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
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
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
到难的衔接过程,一古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
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
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
去理解课文。
《白杨礼赞》反思2 《白杨》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
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家文笔清新流
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 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
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
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
心 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
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
在一起。
鉴 于以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教学中,我选择了爸爸介绍白杨
的一段话(第12自然段)作为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和教学的重点,初读
课文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找出爸 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反复地读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6
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这是第一次
初步感知白杨的特点;在全班交流,深入了解了白杨高大挺秀、 适应
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后,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感情读这段话,这是
二读理解读;在理解了爸爸的心愿,读懂了爸爸的心之后,让学生带
着对白杨树的赞 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
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这是三读体验读。整堂课就是以此为轴进
行教学,效果不错。
抓 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训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哪儿需要
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哪儿可以是哪些
地方?让学生换成具体 的地方说一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了白杨适应性强
的特点。教学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 干旱还是洪水,它
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句,我给学生如下示
范: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你能这样
说 吗?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体会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既落实了语
言的训练,又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为帮助学生理解爸爸
的心愿,我设计了这样的问 题: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在课文的思维空白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
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 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
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
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 那样在边疆生根、
成长的赤诚之心。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7
选择最佳时机、合理引入相关阅读资料,进行主题阅读是本节课
的另一突出亮点。
本 课教学所引入的资料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单元教学的
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课导入新课环节引入的西部
地区的范围图、西部地区的资料、西 部戈壁图、当年西部建设者的
一些图片资料,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西部,
为后面的理解做了铺垫,奠定了情感基础,这些资料交流的形式是 借
助多媒体,教师补充交流;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
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补充引入
了以下资料:孩子 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
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
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 修水利,开垦荒地、
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他们不知
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
建设者 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
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
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这些资料 的补充,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
身包含的一般意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理解了像爸爸一样的
建设者的情怀。
第二部分是根据主题 教学的需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教材,
或引入课后的阅读链接,或引入相关的经典性的本外资源。本课在感
悟了白杨的特点、理解了爸爸的心愿之后,让学生感情 朗读课后的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8
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
的情怀,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在学生学完本课,总结领悟
课文写法 (借物喻人)的基础上,引入了同样写白杨、同样运用借物
喻人写法文章《白杨礼赞》,让学生进行主题性拓展阅读,学生有了
大量的时间与文本进行深层对 话,大量阅读提升了学生生命的质量,
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主题阅读而闪现光辉。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合理处理了文本资源与本外资源的关系与
时间分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感觉这样上课学生有收获,
教师更轻松。
Word版可编辑/A4打印/双击可删除
19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7:0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847002103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精编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精编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