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国民党对
内对外政策的变化的情况及变化因素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十点,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以野蛮的借
口发动了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先后发动“华北事变”、“七七事变”,
将全面侵华的计划付诸实施。而在当时,作为中国合法政府的国民党当局,对日
本侵略者所采取的措施及政策却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不尽相同。在不同的阶段,
国民党政府对日所采取的政策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将做一简单的分析。
一
“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从此,中日民族
矛盾大大地超过了中国同其它列强间的矛盾。在这危急关头,一切有民族自尊心
和正义感的党派、阶级和阶层,都深感民族危机的严重,纷纷站立起来,以自己
的实际行动呼吁和反抗日寇的入侵,并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形成了反抗日寇入侵的
救亡运动。但也就在这种严重的时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置国家、民
族的利益于不顾,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
㈠ 对外政策及具体表现
1、不抵抗,妥协,依靠国联。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日本军队就曾
对东北军进行寻衅,而蒋介石于8月16日电令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
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致使东三省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
下落入日本人手中。“九一八”发生后,蒋介石于21日回到南京,并立即召集其
高级军政官员研究情势。蒋介石大力宣言“余主张以日本侵占东三省事实先行提
出国际联盟与签约非战公约诸国,此时唯有诉诸于公理,„„忍耐至于相当程度,
乃出以自卫最后之行动。”上述事实表明,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采取的对日方
针就是不抵抗,而幻想依靠国联的力量压迫日本从东北撤军。
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
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由此而爆发淞沪战争,但在英美等国的参与下,南京政府同
日本签订了损害中国权益的《淞沪停战协定》,而实际上是承认了日本作为战胜
国的地位,出卖了上海军民的抗战激情。随后,相继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塘沽
协定》、《何梅协定》等协议,进一步暴露出了其妥协的一面。
2、否认伪满洲国。日本在占领东三省后,就迫不及待的企图将满蒙地区
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建立了伪满洲国。伪满洲国的出现,也严重损害了南京
政府的利益。1932年2月24日,中国驻国联代表颜惠向国联 理事会提出正式通
2/5
知书,宣布中国政府绝不承认东三省或其任何一部分未经中国政府同意而建立的
行政组织。3月12日,中国政府发表宣言,表示:“对于其一切非法行为”,中国
政府“绝不能承认,并应由日本政府负责全责。”但国民政府所做出的只是“空
头支票”,并无实际的行动,因此实际上只是对日的妥协,但就其否认伪满洲国
的成立,是值得肯定的。
㈡ 对内政策既表现
1、加强法西斯统治。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对
外妥协退让的同时,对内大力推行法西斯主义,强化国家机器,加强对人民的统
治和镇压。 1927年,蒋介石授意陈立夫、陈果夫将“浙江革命会”扩大改
组为“中央俱乐部”(简称“CC”),并将其改编为特务组织,大肆地搜捕中共人
员;1932年,又在南京秘密设立“特工总部”,1938年将CC特务组织改组为“中
统”。另一个组织是1932年3月成立的“中华民族复兴社”,由戴笠为特务处处
长,并于1933年6月暗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1934年11月暗杀《申
报》负责人史量才。该组织后来被改组称为“军统”。“中统”、“军统”两大特务
组织,大大加强了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
2、对进步革命文化的“围剿”。南京政府于1928年从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为了建立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便实行了一些列的措施。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文化
专制主义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力鼓吹和推行国民党党治文化和党治
文艺,二是动用国家暴力机器打击和迫害一切向党治文化提出挑战的进步文化和
革命文化,发动文化“围剿”。
在打击和迫害进步文化和革命文化方面,采用的手段是:第一,用行政法
令的形式剥夺进步革命文化的任何出版自由。第二,设置公开或秘密的稽查机构,
禁止进步文化的发行流通。第三,动用警察、特务及流氓暴徒袭击社会进步文化
机构,暗杀进步革命文化人士。
3、政治欺骗。蒋介石还为自己找不抵抗的政策找了很多借口,如: “中
国武器不如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就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
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战呢?若抵抗日
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中国武器是不如人 ,但这只是一个因素而已,决定不
了战争的胜负。
4、对红军进行大规模的“围剿”。从1930年冬到1932年夏,国民党对中
共根据地进行了两次“围剿”,1932年底,又集结30多个师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
四次“围剿”,1933年7月,蒋介石调8个师10万余人对红军进行了第五次“围
3/5
剿”,迫使红军进行长征,消耗了抗战力量。
㈢ 政策形成原因
1、寄托于国联帮忙主持公道。正如对外政策中讲到的一样,蒋介石及国
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寄希望于英美等大国,希望由他们出面组织,但是事与
愿违,英美的绥靖政策使中国陷入更深的危难之中。
2、认为目前实力不足以同日本相抗衡。蒋介石的“三日亡国论”相比之
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使得国民党政府对当前的形势估计太过恶劣,对敌人
估计太过强大,从而失去抵抗的信心。
3、忙于围剿红军,号称内部未定抵抗时机未到。在日本侵略者入侵东三
省时,蒋介石正忙于围剿红军,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致使其忽视了对外的
重要性。
4、国民党内部意见不一,没能形成统一对外。由于国民党政府组成成份
复杂,往往都是有各自集团的利益,因此对政策的意见也不尽一致,导致了各种
阶级之间的分化,影响了大局。
5、日本侵略尚未实质影响蒋介石集团的根本利益。东北原为奉系军阀势
力范围,虽从1928年宣布易帜,但蒋介石的势力当时尚未渗入东北。所以蒋介
石认为丢掉东北对蒋氏集团危害不大。蒋介石曾公然说过:“东三省热河丢掉
了„„对于‘革命’是无所损失的”。
二
1935年底,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开始发生若干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
因是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事后,日侵略者的活动加剧了与国
民党之间的矛盾,迫使国民党政府对其政策进行调整。
㈠ 对外政策及具体表现
1、对日政策开始转变。华北事变后,日本对华北的走私日益猖獗,中国
海关收入急剧减少,从1935年8月到1936年4月,关税损失高达2500余万元。
日本的经济侵略严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使国民政府在财政上受到很大的
损失。1935年6月监察院对华北6个亲日派官员提出弹劾,1935年11月12日
至23日国民党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发表对外关系演说,宣称,“和
平未到完全绝望的时刻,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但如果日本无限制进攻,超过了“和平之限度”,便只有“听命党国,下最后之
决心”。这一演说表明了国民党对日政策开始转变。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
长张群因与日本驻华大使会谈未果,结果以日本的无意退让而告终,同时国民政
4/5
府开始进行抗战准备。
2、蒋介石加快联苏步伐。1935年,无论对中国还是对蒋介石,都是至关
重要的一年。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蒋介石被迫在内政、外交方面做了一
些调整。加快联苏步伐,即是在外交方面调整的内容之一。
蒋介石加快联苏步伐采取的主要行动,是开始与苏联代表进行谈判。从
1935年秋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前,两国代表在南京进行了多次谈判。并在日
后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使南京政府联苏制日的政策收到了成效。
㈡ 对内政策及具体表现
1、从“剿共”到被迫抗日。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停止了
内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基础,极大地鼓舞
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2、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2月国民党召
开五届三中全会,商讨对共产党和对日政策,实际上在这次大会上几乎通过了两
党合作抗日的方针。继五届三中全会后,国共两党进行了西安谈判、杭州谈判、
庐山谈判和南京谈判,进一步加强了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㈢ 政策形成原因
1、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严重威胁了南京政府的统治地位。“何梅协定”
后,国民党的势力已被赶出华北,华北位于长城之内,是中国的腹地,。华北的
失去危及到北平、天津的安全,因此,南京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
不考虑改变对日政策。
2、日本在华北的猖獗走私活动,直接威胁了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据中
国海关统计,1935年8月1日至1936年4月30日,因海关走私而蒙受的损失达
2550多万元,使南京财政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国民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日
益加深。
3、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分化,攻击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声浪越来越高。随着
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国难日益深重,国民党内的反蒋派纷纷举起反日旗帜,
抨击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政策,因此,国民政府不得不改变对日政策,并加强联
苏联共。
三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事变发生后,
南京政府和北平地方当局的态度比较犹豫,一方面希望通过和平谈判局部解决争
端,另一方面也准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奋起反击,抵抗侵略。面对日军的疯狂
5/5
挑衅,蒋介石在军事上作了紧急部署,但此时还把希望寄托于列强上。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
民党多年来在对外问题上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也受到了“全国同胞的欢迎”。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政策又不抵抗到
被迫抵抗,这一过程说明国民党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两面性,他的对日政策也是一
种两面性政策。
但在最近几年来,由于“蒋介石日记”的公布,不少学者对蒋介石的对外政
策提出不同看法和结论,由杨天石先生撰写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
记解读》更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历史,因此,对于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对内对
外政策,还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
参考书目: 郭绪印 《新编中国现代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2
吴东之 《中国外交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2
李新 陈铁健 《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5、6、7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4
魏宏运 《中国现代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
杨天石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上下)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5
九一八事变后:
【1】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妥协退让;对内独裁,对共产党和反对国民
党的其他党派、组织进行打击、消灭。【2】共产党: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予以坚决反对,并北上
抗日;“反蒋抗日”,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西安事变前后:【1】国民党:对日本态度开始由软变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停止
内战,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共产党:主张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侵略;
在1936年9月提出“逼蒋抗日”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前后:【1】国民党:积极备战抗日,七七事变及八一三事变后在正面战场上奋力抗击日军
(但仅局限于军队抗战);将共产党的部队收编入国民革命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2】共
产党:主张全民抗战,发动群众抗战,开辟敌后战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军队接受国民政
府的改编,归国民政府统一管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0:4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616752101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政策变化及其因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政策变化及其因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