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第十辑
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发现与研究
冯永谦
明代万里长城是我国两千多年的长城修
”
起山海关老龙头'的传统说法
①
。
消息发布
后
,
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
,
引起了各方面的
注意
。
下面
,
笔者就目前对明长城东端起点的
筑史中
,
规模最大
、
时间最长而工程质量亦为
最高的一次
,
历史上任何王朝所修筑的长城
都无法与之相比
;
而其年代却为距今最近的
一道长城
。,
尽管是这样一种情况但关于明
认识
、
此次考古调查发现情况以及考证结杲,
分别叙述于后
。
代万里长城东端起点问题
,
反而是最不清楚
的,
出现了非常混乱的现象
,
以讹传讹
,
蔓延
开去,影响了人们对长城的认识
。
•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
,
对我国北方的长城
曾作过一些调查
,,
不揣谨陋
也作过一些研
一
、
一般皆以山海关为
明长城东端起点
直到目前为止
,
国内外对明代万里长城
东端起点在山海关,好似未有异议
,
并且众口
究
;
尤其是对当前流传于群众中和学术界对
明长城东端起点不尽一致的看法
,
深感有进
一步澄清的必要
。
恰在此时
,、
丹东市文化局
一词
,
大有颇难更改之势
。
在此情况下
,
我们
鸭绿江凤景名胜区管理局和旅游局
,为了解
在众说纷纭中明长城东端起点的确切位置
,
认为不能不影响人们对长城的认识和研究
。
关于认为明长城
“
东起山海关
”
的这一说
法
,
出现是很早的
,,
并非始于今日我以为
。
至
以便修复保护
,
邀请笔者协助解决
。
因此
,
自
1990
年
2
男以来
,
笔者和薛景平
、
吉昌盛
、
金
光远
、
王连春
、
任鸿魁等
,
进行实地考古
週査
,,
翻山越水
前后历时四个月
,
行程达两
千多公里
,
终于在虎山一线发现了明代长城
”
迟在清初就已经形成这样的概念了
。
康熙时
的杨宾就说:
“西尽处
长城东尽处曰大龙头
,
曰大龙尾
,
皆有石碑刻大字嵌城上
。
大龙头,
土人呼为老龙头,上有望海楼
②这里大龙头
遗址
,
澄清种种错误说法
,
从而确定了明代万
里长城东端起点的准确地理位置
。
笔者于
10
月上旬在山海关参加首届中国长城学术讨论
说的就是山海关长城
。
杨宾出山海关去宁古
塔
,亲经其地,他在那时对长城的描
过长城
,
述,恐怕也不是他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
。
而今
过了几百年之后,对问题应该有所澄清
,
谁知
不但没有纠正过来
,
反而这个认识在社会上
①
更为普遍流传了
。
现在如果你问一个人
“
万
里长城从哪起?
”
他会毫不迟疑地回答
:
“
万里
长垛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
。
这一说法
,
可
以说妇播皆如,
。
当你乘坐火车到山海关时
列
车广播介绍历史名胜时也会这样告诉你
:
"山
海关
,
是万里长城的起点!
”
尤其当前随着旅
游的兴起
,
每年到山海关的国内外游人达一
百多万
,
到这里主要就是游长城;而向每一位
外地人讲解的
,④
自始至终都贯穿着”
“ 》
山海关是。
万里长城起点
”
的这样一种内容
。
由于这种情
况,造成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
万里长城东起山
海关
,
西到嘉峪关。
”
不仅在群众中口头是这样讲和这样认
识
,
一些很重要的或权威性的著作也持这种
观点
,,
甚至连历史课本也这样教授学生
无怪
乎改变人们的误解是很难的了
。
为了说明问
題
,。
下面略举几例
中学中国历史
《“
》
课本说:
为了防备蒙古
骑兵的南下侵扰,从明朝初年起
,
明政府还先
后用了将近二百年的时间
,
修筑了北边的长
城
。气魄雄
明长城东起山海关
,
西到嘉峪关
,
祎
,,
蜿蜒一万三千多里
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
好
,
成为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
①
。
不仅学生历史课本是这样
,
而在知识界
享有极高声誉的
《
辞海不仅
》
在
“
长城
”
条下
,
附有长城走向地图
,
画出东端起处为山海关
,
而且其释文也是这样认定的
:
“
明代为了防御
執輕,
、
瓦剌的侵扰
自洪武至万历时
,
前后修
筑长城达十八次,东起山海关
,
西至嘉峪关,
称为
’
边墙'
。
宣化
、,
大同二镇之南
宜隶山西界
上,并筑有内长城
,称为'次边'
。
总长约
6700
公里
。
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
”
②
。
在
《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遗产
》
一书中也
说:
“
濒临渤海的山海关是长城东端起点
,
由
此到西端的终点嘉峪关
,
总长度约
6300
公
里
”
③
。
关于明长城东端起点
,
像上举这样一些
权威性的著作中尚且如此
,
其他出版物也就
可想而知了
。《
兹为再举两例
,
以见一斑
。
中
国文物之最
》
说
「
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
(
1368
年
)
修建古北口到山海关一段长城开
始
,
到孝宗朱祐橙弘治十三年
(
1500
年
)
才将
原来的土第城墙部分改为砖石结构
,
西起甘
肃嘉峪关
,
东到河北山海关
,
全长
12700
多
里
,
通称万里长城
在
《
中国历史之最
一
书中也有长城条目
,
它说
「
明代的长城
,
西起
位于酒泉之西七十里
、
通往新疆大道上的嘉
峪关
,
东到河北
、
辽宁交界的山海关
,总长一
万二千七百多里
”
⑤
。
这样记述长城起点
,
显
然是错误的
,
但这些书发行量都很大
,
因此影
响也就日趋广泛
。
至于各有关地方出版的各
种宣传
、,
介绍长城的材料
这种观点更比比皆
是,为了节省篇幅
,
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
总之
,
对明长城
“
东起山海关
”
,
在社会上
是带有普遍性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如牝认识,
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
流传得十分广泛
。
二
、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其定点颇有争议
事实上
,
明长城不是东起山寧关;东起山
海关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应该纠正过来
。
历史
①
中小学逋用教材历史編写组编「
:
<中国历史
(
全
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
)
第二册曲贡
,
入民教
育出版社
IMS
年
8
月第
I
版年
2
月第版
3
。
②上梅辞书出
上*册
辞海编辑委员会:
《
辞海,
179
頁
版社
1989
年月版
9
。
®
文献有这方血的记载
,
并非言之无据
。
《
明史
》“
但是
,严格说起来认为明长城
,
东起啊
就说
:,
“
终明之世
边防甚重
。
东起鸭绿绿江
,
西抵
”
这一论点的
,
仅在很小的一个范围
,
并
嘉峪
,,、
绵亘万里
分地守御
。
初设辽东
、
宣府
不如前面所说
“
东起山梅关
”
的那种说法影响
大同延绥四镇
、
,
继设宁夏
、
甘肃
、
蓟州三镇
,
面广
,
而主要是对长城有较深入的研究者才
而太原总兵治偏头
,,
三边制府驻固原
亦称二.
坚持这种意见
。的论点
不过
,
在
“
东起鸭绿江
”
镇
,,
是为九边
”
①《》
。
明实录
也载有
:中
修筑已
也出现了种种不同情况
,
定点各自不同,
坍塌的
“
东路自开原直抵鸭绿江
”
边墙②
。
这
分歧很大
,
始终未能得出一致意见
,
因而起于
些记载都说明了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不是
鸭绿江何处
,
还是无法确定下来
。
至今已形成
E
1
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诸家之说所在位置图
'29
;
其一为凤城说此说出现较早
。
,
清初林
《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
则说
:
“
这一段行于辽东
佶谓
:
“
明时辽镇边墙,铁岭
…
…
东北自开原镇北
东部的边墙
,
由昌图
、
开原
、
、
抚顺的东境
堡起
,
至东南凤凰城堡止
,共二十六堡
,
边长
南下
,
向东绕过新宾县西南的鸦鹘关
,
在本
五百二十里
”
③
。
此说久湮又因相差太远
,
,
溪
、
凤城与宽甸之间南下
,
直至鸭绿江边丹东
不省事实
,
学术界多不采用
,
故此说现已无人
市东北的九连城
”
⑩
。
《
中国历史地图集
》
考
议及
。
证意见:
“
辽东
(
东部
)
边墙一自开原镇北关
其二为九连城说
。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
,
这
至九连城江沿台堡
”
⑪
。
《
明代辽东都司
》
一
种说法出现是在本世纪初年
,
即
1913
年岛叶
韦作者认为
「
边墙西北自长城界铁场堡起,
岩吉在
《
明代辽东边墙
》
中提出来的
,
他说
’
辽
至东北开原之镇北关
,
计长一千二百四十八
东边墙属
“
险山堡所辖
,
从眾阳城以南
,直抵
里
。
又自镇北关起
,)
到九连城江沿
(
台
堡止,
鸭绿江边
”
,
最南的一座堡城为江沿台堡
,
“
江
计长五百二十里
”
,
“
江沿台堡
,
今辽宁省丹东
沿台堡在今九连城
”
,“
边墙的走向也即
沿碾
市东北'九连城'
。
…
…
边墻东至九连城的最
河右岸山脉
(
南
)
走而抵九连城的东北部
”
④
。
后一个边墙堡
”
⑫
。
至此可见其说从者之众
。
自此以后
,
辽东镇长城起于九连城似乎已成
其三为老边墙说
。
此说岀现是在本世纪
定论
,
一般都沿袭不改
;是
此后的许多著述
,“
都
,:
三十年代初
《
安东县志
》
首倡其说
老边
采用了这一观点
。
墻
,
在县治东北四十里
,
谖河北岸
,…
…
嘉靖
较早重申这种意见的是
《
辽宁史迹资
二十五年
,
更为第二次拓边
,
置江沿台堡于今
料
》
,该弔说:长城
“
又西南至凤城后,复向东
九连城
,,”。
则老边墻之筑
必在此时
⑬
最近也
南伸展
,
直达安东市东鸭绿江上之九连
有文章和专著问世
,
更进一步申述这一观点:
城
”
⑥
。
由于此书系建国后的新著
,
又是实博
”
卷九十兵志三
①
《
明史
》
部门出的书
,
因此对外影响很大
,
所以长城起
'
®
M
«
宪宗实录卷一
》
三成化十五年六月甲辰条
。
于九连城这一说法
,
也就为此后的很多人所
③
林佶:
《》
全辽备考卷上
》,
《。
辽海丛书
第七集
接受,写进其著作中
。
《
山海关长城志
》
说汽辽
④《
[日满洲历史地理
]
白鸟库吉
:》
第二卷
517
—
•'
519
页
,1940
年
9
月第二版
,
东边墙西接长城,
…
…
经本溪清询城
、,
薇场
、
-
—
■<
....
⑤辽宁省博物馆期泮辽宁史迹资料和辽宁省博物馆
又西南至凤城后
,
又向东南伸展:疽达丹东.市
;
•
:
,1962
年
I
月印行
。
'河北省地名办公室
:
■
''
'⑥郭述祖广山海关长城
,
1984
东鸭绿江上的九连城
”《
⑥
。
东北壤方史稿莎对
「
年
5
月印行.
辽东长城的记述是:
“
到抚顺后转向东南
,
:经
⑦
张博泉:
《
东北地方史稿和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5
本溪清河城
、
咸
(
应为碱
〉
厂
,
又西南至卑城
年
1
阴版
。
⑧
陆思贤:
<
长城话古
》年&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
后,复向东南伸展
,
直达丹东市东鸭绿江上之
.
月版。
九连城
”
“
江沿台堡在丹东帀楼房公社石城子大队的
石城子
,以它
石城之东是老边墙
,
现有石墙二条
J
,
“
由镇北关至老边墙也称河东段长城
”
;
“
从镇
北关到丹东江沿台的老边墙
,
即辽东长城河
东段
,”
修建较晚
①
,
也在说老边墙是长城起
点
。
另在最近出版的专著
《
明辽东镇长城及防
御考
》
中多处提到长城东端起点
「在
其东端
,
今鸭绿江西岸的虎山下老边墙
,
其所属今丹
东市宽伺县虎山乡老边墙村"
(
第
10
页
)。明
“
辽东长城的东端终点
,
在鸭绿江西岸今丹东
市宽甸县虎山公社老边墙大队的老边墙
,
也
就是江沿台堡所属长城的东端
”
(
第
23
页
)
。
“河东段长城
,,
北起开原路镇北关
东至鸭绿江
西岸江沿台堡老边墙
”
(“
第
29
页九
江沿台堡
城
,
是辽东长城东端最后一堡
。
它位于今辽宁
省丹东市郊区楼房公社石城子大队
”
(
第
127
页
)
。
“
该堡下属的长城位于堡东
1
公里的老
边墙生产队地方
,
中间隔着谖河
,
有渡口通向
长城
”②
(
第
128
。
对该书这一论点
,
暂就
摘录这些
。
不过我册逋读该书论述起点的定
点时,总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
忽而老边
墙,又忽而鸭绿江
,似又未定点
,
但仔细读过
之后
,
总觉对老边墙还是肯定的;然而这样行
文,对没有到过实地的人
,
可能会产生误解
。
其四是虎山说
。
这一意见是笔者提出来
的
,。
是经过考古调査后得出来的结论
我在
《》
辽宁古长城
一书中说:辽东东部长城
“
从开
原东北之威远堡再折而向南
,
过铁岭东境达
于抚顺
「
又转向东南
,
经本溪清河城转向东
北
,
过新宾三道关后
,
又折而南去
,
再到本溪
,
由碱场继续南行
,
到凤城由谖阳南去
,
沿凤城
、
宽甸两县交界
,
直达丹东市东北鸭绿江畔之
江沿台止
,
即今宽甸县虎山南麓
”
,
“
鸭绿江右
岸宽甸县南境虎山下的江沿台
,
就長明长城
东端的起点
”
③
。
我的这一观点在
1986
年
10
月由十省区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三十七集电视
296
系列片
《
万里长城
》
时
,
我曾被聘为顾问
,
长城
东端起点就是采纳我的意见
定在虎山
,
为起点进行拍摄
。
持这种意见的
,
现据我所
知
,
还有丹东市文物骨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王
连春
。
其五是古楼子说
。这一说法是最近捉出
来的
,,
认为长城起点不可能在虎山
还应该东
移到古楼子才为合适
:
“
笔者以为把长城东部
起点定在虎山头
,
值得商榷
”
「
故推断虎巾头
不是长城的东部起点
”
。
“
我们还调查了其他
几个地点
,
其中在宽甸县古楼子乡的古楼子
村
,
发现一处古代建筑址
”
,
“
根据古楼子遗址
的地理位置及其周围环境
,
此处必是江沿台
堡所在地
,
长城东部起点则在此处以东的鸭
绿江畔
”
④
。
此外,还有一些论著
,
虽系根据文献记载
也指出
:
“
东起鸭绿江
”
,
但没有具体定点
,
这
里就不去论述了
。
不过有的研究却出现了偏
差
,
把两个时代的遗存弄混淆了
,
用清代柳
条边代替明代辽东边墙
(
长城
〉
,
这种情况就
不能不腊出了
。
《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
说
:
“,
今之长城
西起甘肃安西县布隆吉尔城
,东
抵直隶临榆之山海关
,
长五千四百四十里
,
号
万里长城
。
…
…
辽东镇分守
,
自山海关迄鸭
绿江口
,
即今山海关斜贯奉天境内之柳条
边"⑤
。
日人
《
满洲发达史
》
也说
:
“
统观长城之
历史,至三国第二期之时代
,
大体之基址已称
确定
,,
即其极东
至山海关附近为终点也
,不
①
年
刘谦广辽东长城考查和《
辽宁大学学报
1982
5
期
。
②文物出版社
《
刘谦:
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
,
1
S89
年
12
月版
。
③
拙著:
谓明代于此
,
犹以为未足
,,
于是柳条边墙又
中对古楼子的建筑遗址并进行了试掘
从所
绵亘于辽河东西矣
”
①
。而说清
不言明长城
,
柳条边
,
边墙与柳条边不分
,
这显然是错误
开挖的探沟看
,
证明是一座路台
。
我们是最
后调査虎山的
。
终于发现了长城遗址
。
因其他
的,,
怎么能将清代柳条边归于明辽东镇长城
呢
!
各处均未发现长城遗迹
故下面就只记述虎
山
(
图
2
)
调查的发现情况
。
还应该谈及的
,
是近年调査明长城取得
很大成绩的华夏子
,
对辽东镇长城也曾进行
虎山
,
是突起于鸭绿江边平地的一座孤
Ill,
它的东面有两个髙耸的山峰
,
狀似两嗟
耳
,
西面山岗较低平
,
远望似一卧虎
,
因此現
称为虎山
。
虎山在丹东市东北方向
,
距市中
考察
,
但他们对长城东端的确切起点
,
•未表
示一定意见,
在其调査的专著中是这样说的:
“
关于辽东镇长城的东端起点问题
,
今尚难定
论
,
目前有两种说法
:
一为东端起于九连城
说
。
无疑九连城曾是明朝设防重地
,
其是否
为江沿台堡
,
尚有待新的考证
。
九连城附近今
无长城遗址
。
另一种意见认为东瑞起于宽甸
县虎山头
。
…
…
这里不能排除为江沿台堡的
心区二十公里
,
南靠鸭绿江
,
西临谖河
,
现属
宽甸县虎山乡
(
驻红石村
)。
虎山村
调査时
,
在虎山南麓近东端处现存一座
大型台址
,
已经颓坍
,
东西宽达
70
米,南北长
约。
40
米
,
高出现地表
2.
5
米
这个台址的中部
被当地群众取石挖开
,
遭到--定程度的破坏
,
可能
。
虎山南临鸭绿江
,(,
西频
濒
)
谖河
地势
台址下部的石结构相当复杂
。
此台编为一号
台址
。
在此台址东北部因群众取石挖开的土
层中
,
发现有石砌墙体
,
与北面虎山山脚的岩
险要
,
但仅孤山一座
,
山上
、
山下无任何长城
遗址
”
②
。
综上所述
,
各家对长城东端起点的认识
,
石相接
。
在树丛杂草中可以窥见石墙残基由
此向山上延伸
,,
直至鬼山最高峰
除一段以山
险为墙外
,
其他地段都发现有断续的石墙遗
诸说各异
,
出入颇大
,
无法落实,在此情况下
,
很难求得一致意见
。
因此
,
只好有赖于进行
一次深入和细致认真的考古调査
,
发现长城
迹
。
在半山外
,
发现一座墙台遗址编为二号
,
台址
g
最高山峰顶部
,
还有一座大型台址
,
这
遗址
,
从而解决这一久悬的冋题
。
■
-
:,
L
三
、
考古调查终于废现
长城遗址在虎山
…
由于对长城起点的定点
,,
各家意见不一
因此这次考古调査就必须全面诒细效地进
是前此任何来虎山调查的人都能看到的
,
由
于它松较明显
,
都称它为
“
烽火台,
”
实际是
长城曩高点的一座墙台
,
我们编为三号台址
。
由此台向西,至第二山峰的山洼处
,
有一道石
墻
,
保存较好
,,
经则量
存长
70
米
,
近山洼的一
凌存高
2
米余
,
存宽仍有
4
米
。
山峰下北坡有
石墙
,
与培台相连
,
其下为山险墙
,
直至山下
行
。
调查时
,
我们不带观点
,
对诸观点一休
看待
,
如有发现
,
在什么地方就记录在什么
断崖处
。
过虎山.北面山岗比较低矮
,
呈南北走
缘
子
囲创
•石城墙
—
科
ffc
墙
河
a
.
.
ai*
图
2
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走向图
向
,
直到虎山村中
。
在这道山岗上
,
也发现有
丹宽公路,长城沿虎山村中的山岗北去
,
这里
长城墙体基石
,
其间并有两座墙台遗址
,
编
原有墙台一座
,
后被拆毁不存
,
而城墙也已
为四号和五号
。
又北去
,
至丹
(
东宽
)
(
甸
)
公
改成了村中一条南北通行的车道
。
车道至村
路的东测山岗上
,
有一座台址
,
当地称为
“
前
头而止
,
墙休未遭破坏
,长城继缄沿
出村后
,
台子
”
,
四十余年前保存还较好
,,
石筑
存高
山岗顶部北去
。
在近村北的这一武衣城墻
%
一
,
米余
,,
现在颓成一处石堆
但台址的形迹
保存还较好
,
虽已颓坍
,
存宽仍
2
米氽.崗
仍然可辨
。
从虎山北麓至此长五百余米的线
达
0.8
乘
。
为
“”
青盖沟
的沟西侧岗梁顶部向北延伸
,
至
沟底即対与栗子园村高力道沟相会的岗梁
,
长城从此转入栗子园村东的山岭上
,
再北去
,
至黄家沟岗梁
,。
转上村北高山茂气顶
长城沿
岗梁至此十余里的长城线上
,
有的保存较好
,
有的可见墙体基础石块
,
而黄家沟岗梁上
,
颓
坍的城墙宽有
4
米
,
存髙
1.8
米
。
在虎山村以
北的这段长城线路上
,
发现了六座墙台遗址
,
其结构与前所发现者相同
。
由此再北去十里
,
就到达老边墙村
。
长城在老边墙村的山谷中
,
共发现三道城墙
,
是为加强此地的防御的
。
实
际这里构成了一座
“
关城
”
,
长城墙体在北
面
。
以上这些遗迹的发现
,,
补充了文献记载
”
的不足
,
同时也为确定万里长城东端起点
、
经
行线路与结构
,
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考古资
料
。
在我们考古调查过程中
,
除了发现上述
明代长城遗迹外
,
并还发现了许多遗物
。
计
有明代瓷片,
、
灰色布纹瓦片
、
大小不同规格的
青砖铁刀
、、
铁銀
、
铁甲片以及石臼等
。
此外
,
在离开长城线的一些地方
,
还发现了与长城
相关的遗迹
、其中
遗物
。
在长城内侧的栗子园村
中
,
发现一座大型台址
,
保存仍较好,出有详
多砖
、
瓦
、
石构件等
,
同时在台址上还出有一
通明碑周边线刻
,
花岗岩制成
,
半圆形碑首
,
花纹
,
下有碑座
,
碑身因风化较重
,
字迹残励
不清村边并发现有石碾等遗物
。。
在老边墙
村
,
也发现一通明碑
,“”
题名中有
指挥悅仲克
等
,
时间署
“
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九月初一
日,
”
。
在八家子村,发现三通明碑
分别为
“
万
历十六年
”
、
““
万历三十八年
”
和
万历四十二
年
”
。
这些发现都
1
艮重要
,
对研究长城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
。
根据上述考古调査发现
,
确实有理由从
诸家之说中
,
认定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
,
就
在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乡虎山村南的紧临鸭
绿江的虎山南麓
。
四
、
关于虎山长城起点的考匹
万里长城东端起点
,
虽然已由考古调查
发现的遗迹
、
遗物确定下来
,
但为了进一步证
实
,
还可以適过历史文献材料进行考察
C
(―,
)
长:城东端
不是起于山海关
,
而是
起于鸭绿江
'
前引
《
明宪宗实录
》
载
:
成化十五年六八
修筑边墙
“
东路自开原直抵鸭绿江
”
;
而
《
明
史
•
兵志三
》
也说
:
明长城
“
东起鸭绿,西抵嘉
塔
,
两者完全一致
都说明了明代万里长城
东端是起于鸭绿江的
。
有文献记载
,
不能否
认
。
山海关属蓟镇管辖
,
长城并非起点;而辽
东镇是明时九镇之首
,
有着两千零八十里的
长城线①
。
这是不可忽略的
。
再从明代舆图上
,
也可以看到标绘长城
的走向
这给探讨万里长城东端起点,提供了
线索
。
嘉靖十三年
,精于边务的许论绘制了
巨幅
《
九边图
》
②
,
就是表现从东到西九镇万
里长城的,辽东镇长城是该图的前二幅
。
长城东端起点
,
按图幅标示
,
就在鸭绿江边
,
而其位置大体就在今虎山一带
。
我们根据客
种材料
,
考知辽东东部长城在成化五年
(1469
年)已经修筑,在六十五年以后许论绘地图
:时
,
将长城较准确地标绘出来是完全办得到
的
,
而且也是应该这样做的
;
有长城存在
,
如
果他不画辽东镇
,
那倒是怪事了
,
所以许论
《
九边图
》
标绘长城起点是可信的
。
始于正统
八年由毕恭等修并于嘉靖十六年重轸的
《
辽
东志
》
,
在其"辽东河东地方总图
绘长城也起于鸭绿江边
,
其后于嘉靖四十四
村中有东西横向石墙三道
,,
将山谷切断
其
年由李辅续修而改称的
《
全辽志
》
,
在其
“
全辽
中在北面的一道为长城墙体
;
另两道石墙构
总图
”
图幅中
,
长城起点也紧临鸭绿江
;
这两
成一座
“
关城
”
式的城址
,
因东西两侧都为高
书的长城起点
,
按在图中所标位置
,
尽管没有
山,。但长城
故石墙只修到两侧山麓石磴间
辅以文字说明
,不仅向
但大体也约在虎山一带是没
墙体经我们调查
,
发现到此并未终止
,
有问题的
。
北去有长城山方向也有城
,
而且向侖
即向虎
通过上述这些文献记载
,
可以说明明代
墙
。
由老边墙村到虎山
,
还有二十华里的距
万里长城起点在鸭绿江是确凿的
。
离;
并且从虎山到老边墳中间并有石筑城墙
(
-
)
长城起点
,
不是九连城
、
老边墻和
相连
。
因此
,
认为老边墙是长城起点
,
其说
古楼子
自然就不能成立了
。
对■长城起点诸说所指地点
,
经过我们反
古楼子村
,
位于宽甸县南部
,
是乡驻地
。
复调査
,
认为九连城
、
老边墙
、
古楼子是长城
在村东南部有一低矮小山岗
,
隆起平地四米
起点的说法,均不能成立
。
现为辨析于后
。
余
,
顶部有一台址
,
现已颓坍
。
村名古楼子
,
九连城古城址据向当地老年人了解
,
位于丹东市东北振安区
,
即因此建筑址而得名
。
九连城镇北部
。
此城址形成于辽代
,
金时建,
为彻底弄清此台址究为何遗存
调查时我们
为婆速府路,元代为婆娑府巡检司
。
由于城址
进行了试掘
,
共开掘两条探沟
。
试掘结果
,
证
互相衔接
,
其数有九
,
明代时已称其为九连
明是一座孤立的方形台址,外面筑有围墙
。
根
城
。
至今城址中仍有辽
、、
金
元各时期的遗
据其本身结构特点与所处地理位置
,
是一座
物
。
明时在其南部建镇江城
,
《
神宗实录
》:
载
路台
,
当是拓边修筑宽甸六堡后为便利往来
万历二十四年
(
1596
年严九月庚申
,
于九连城
通行而建的
。
同时在台址附近没有发现长城
故址建立一城只在村北山上有一座烽火台
,遗址,
名曰镇江
”
。
辽东东部长城建
,
是为传递
于成化五年
(
1469
年人早于镇江城一百多年
,
消息而建
,
在其周围也无长城
。
又古楼子村中
修长城时还没有镇江城之建
,
怎么可以说长
的台址南距鸭绿江还有五里余
,,
不在江边
若
城修到已经荒废的前代城址上呢
?
因此
,
长
留出这样的东西通道
,
会使长城失去防御作
城不可能修到九连城
。
其次
,,
我们调査时
在
用
。
因此
,
长城的起点不会在古楼子
。
九连城及其附近
,
没有发现任何长城遗迹
,
说
总的来说
,
除上面所述种种情况外
,
老
明长城没有修到这里
。
第三
,
九连城至鸭绿
边墻远在北面的山谷中
,
不是要冲
,
另两地
江还有五华里
,
这里正是鸭绿江右岸冲积平
点均处于临江平地
,
前面开阔
,
无险可守;其
地
,
如果在南部放开这样一个大缺口而不修
地理条件不如虎山位置重要
。
虎山山势高峻
长城
,
留给女真人做通道
,
是为军事家所不
雄伟
,
阻断东西交通
,
南瓷鸭绿江水路
,
具有
取有违防御本意
,
。
故此
,
根据上述各点
,
U
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为九连城是明长城起点
,
其说是难于令人信
就以近代的几次战争来说
,
如
1894
年中日甲
服的
。
午战争
、
1904
年日俄战争
,
也都是在虎山进行
老边墙长城遗址
,
位于丹东市东北宽甸
的
,。
可见其地理位置与战略地位的重要
M
县虎山乡
(
驻红石村
)
老边墙村中
。
该村建在
过调査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点
。
(,
三
)
长城起点
是在鸭绿江边的虎山南
万里长城东端起点
,
虽然已由考古调査
发珑的遗迹遗物确定下来是在紧临鸭绿江
、
的虎山南麓
,
但为了进一步证实
,
可再通过文
献材料进行考察
。
我们感到
,
万里长城东端起点
,
虽然没有
明磁的文字记载
,
但也绝不至于一点线索也
找不到
。
比如在明朝的巡边使臣中
,
一般都
论及边务
,
并注意山川地理
,
其中有关长城
者
,
亦颇不少
,
如果仔细研读
,
常可发现这些
记载对我们探考长城
,
都是很重要的史料
。
据文献记载
,
江沿台堡是长城东端起点
的第一座堡城①《
。
巡抚都御史王之诰在
题为
仪处东南扱边要害添设兵将控扼虏冲预防外
患以永安重镇疏
》
中说
:
“
江沿与朝鲜接壤
,
止
隔鸭绿一江耳
。
臣近至江沿
,
观九连城
,
登马
耳山
,
俯视彼之爱州,宛在目前
”
②
。
王之诰在
这里所说的
“
江沿
”
,
是腊江沿台堡③
。
巡按御
史李辅在
《
补议经略东方未尽事宜以安边境
疏。
》
也说
“
臣为踏勘江沿堡基
,
同分守道
、
参将
等官登马耳山
,
望见朝鲜爱州城
,
则人烟犊
集
,
城郭森严
”
④
。
李辅此次是为觅地迁新江
沿有堡
,
去的正是万里长城东端的第一个堡
城
;
当然
,
他们所到也就是长城的东端了
。
■
-
-
我们从王之诰;李辅等到长城的东端
,
而
他们又都不约而同的登马耳山
,
可卸马耳山
上有长城
,?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他们是巡
边
,
不是为登山以观风景
,
而是为观察长城
内外的地理环境
,
以便制定防守策略
。
假如
不是这样
,
他们此举就无法得到解释
同*时
更应该看到
,
他们写的不是游记
,
而是巡边
后给朝廷写的奏章
,
若登马耳山与防御宏旨
无关
,
不是站在长城上看形势,他们怎么可能
将游玩的地点写给朝廷?显然其地并非寻常
。
并且
,
若长城远离马耳山
,
他们也不会都必须
登临的
。
从这种情况看
,
只有认为马耳山是
长城的起点
(
即长城在马耳山上
)
,
无论谁巡
边都必然到山上察看
,
自然也就将马耳山写
进去
,
以阐明其边论
,
不然何以解释他们要
不厌其烦地在奏章中屡次提到马耳山呢
?
不
言而谕
,。
其理是极为明显的
马耳山
,
即今
虎山
,
亦称虎耳山
,
皆以其形似而称之
。
我们
在调查时
,
曾多次登上虎山
,
向南望去
,
隔鸭
绿江就是朝鲜的义州
,
也即是明王之诰等所
称之爱州
,宛在目前
看的非常真切
,
确是
“
”
,
以其距离之近
,
又居高看下
,
自然就产生
“
俯
视
”
感觉
。
这种描写
,
可见是其亲身经历的记
录,极为准砧
。
至此
,
我们更可知九连城不是
长城起点
,
在那里无法真切地看到爱州
(
即
今义州
)
,更不会有
“;
俯视
”的感觉
而老边墙
,
还远在北面
,
巡边自应过此;若古楼子是长城
起点
,
从其地南望
,
隔江是重迭群山
,
爱州远
在西南根本看不见
,
如再进一步考虑,虎山在
古楼子西边二十余里
,
是在长城内
,
王之诰等
若仅是到虎山
,
而没有去古楼子长城,这即与
巡边不符
因而
,
这些材料也都证明了长城
起点是在今虎山
。
李辅在
“
补疏
”
中又说:
“
踏得近康家哨见
有旧江沿台地方
,
土地肥美
,。
堪以建立城堡
”
又说:
“
自短错江而入
,
则犯九连城
、
江沿台东
南等堡
2
而康家哨其要也
”
。
又说
;
“
唯有康家
哨一处而为边陲之末
,
乃在江沿台之左
,。
”
⑤
笔者已在另文考定旧江沿台堡即今讓河上尖
①
李辅
:
《
全辽志"卷二
《
边防志
②
王之诰全辽志
:《》
卷五
“
艺文志上性
村古城址①
,
城在敢河西岸
,
河向南流"康家
甸
,
自北塘入境
,、
经老边墙
、
上岭路
、
栗子园
哨是踱河上的哨口
,
就水流方向论
,
哨确在江
茂气顶
,
折而南至虎山村而止
,
突起为虎耳
沿台之左
,
由此可以确定康家哨即是从今谖
”。,
山
②
经考古调查我们得知
,
自北塘南来
从
河上尖东去栗子园
、。
虎山村的叢河哨口
讓河
老边墙.上岭路
、、
栗子园
茂气顶至虎山村北的
就在虎山下西麓流过
,
康家哨与长城距离极
这一道高高山岭,正是长城走向
,
过虎山村往
近
,江沿
十分重要南无大山
,
所以李辅说
:
“
犯九连城
、,
,
皆系平地
只有近鸭绿江边处突起
台东南等堡据此可知
,。
而康家哨其要也
”
,
了高峻的虎山
。
调査中
,
我们在上述地方又
江沿台是女真人入掠的必攻之地
,
但必经短
都发现了长城遗迹
。
至此
,,明
可以明确知道
错江过康家哨
;
短错江即今谖河
。
山区中古
万里长城东端起点
,、
就在虎山南麓
鸭绿江
今道路改变不大
,
今天由丹东市去长甸
、
永
边
。
甸
、
宽甸等处
,
仍走江沿台
(
谖河上尖
)
,
过谩,
此外
我们认为在虎山南麓经考古调晝
河
(;
康家哨
)
经虎山而达长甸
、
永甸
、
宽甸等
所发现的大型台址
,
就是江沿台堡所辖长城
地;这正与女真人从宽甸
、
永甸
、
长甸方向而
的第一个台址
,
按
《
全辽志
》
体例
,
据其列载顺
来
,
必越虎山长城,过讓河
(
康家哨
)
,
而到江
序③
,
此台址应是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
“
邦
沿台堡
(
讓河上尖
)
是一致的
。
只是近年修筑
山台
”
。
了现代化公路和讓河大桥,为照顾去宽甸的
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争议很大
,
历时亦
北道交通
,
将公路与大桥北移数里;但一般群
,
甚久
颇难相一
。
现在笔者就调查所得略申拙
众去虎山等地
,。
不愿向北绕走而图捷径省时
,
见,
,
不当之处
尚望方家指正
均涉水过谖河
(
即走
“
康家哨
”
,
因讓河此处水
(
1990
年口月于上海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
浅,且两岸无山
)
,
仍走原来的道路
,
亦即女真
讨论会
)
人去江沿台。
、
九连城所走的道路
①
—
拙稿泮明江沿台堡考
—
兼考马耳山
、
康家哺与
至于李辅所说
:,
“
而为边陲之末
”
恰好表
短错江
》
(
待刑
)
。
明了地理位置
,
即边之尽头
,
正是长城所起的
②》山系
金毓嚴等泮奉天通志
》
卷六十丿乜山川志二
最好说明
。
这一点
,
我们从长城起点虎山附
二
③,
*》
<全辽志
卷二
《
边防志
记载辽东镇按城
其西端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0:13: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600082100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发现与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发现与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