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

更新时间:2023-11-08 23:36:45 阅读: 评论:0

制度伦理化-夏日的午后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
2023年11月8日发(作者:霞山公园)

No. C2007017 2007-12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

——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1

卢锋、谢亚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 C2007017 20071229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00871第一作者联系方式:010 6275-1599fenglu@

非常感谢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盛来运副总队长、李永强处长、阳俊雄处长、伍娟花女士等人支持。感谢刘

鎏帮助处理部分数据。本文初稿部分内容在20071028日召开的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1次季

度研讨会上报告,感谢与会人员评论。作者文责自负。

1

1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

——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2

卢锋、谢亚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 C2007017 20071229

内容提要

本文在观察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经济基本数据基础上,探讨

我国未来粮价短期走势和长期粮食安全问题。得益于市场化取向制

度改革和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以绝对短缺和匮乏为特征的传统粮食

安全问题早已发生实质性改变。受油价上涨刺激生物能源需求、国

际小麦价格上涨以及国内粮食供求周期变动等因素影响,我国粮价

走势在短中期存在相当不确定性。如果我国货币供应与总需求增长

不至失控,油价上涨导致粮价全面猛涨并把我国通胀率拉高到两位

数的可能性比较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00871第一作者联系方式:010 6275-1599fenglu@

非常感谢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盛来运副总队长、李永强处长、阳俊雄处长、伍娟花女士等人支持。感谢刘

鎏帮助处理部分数据。本文初稿部分内容在20071028日召开的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1次季

度研讨会上报告,感谢与会人员评论。作者文责自负。

2

2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

——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1、引言

就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大势而言,近年大体处于改革时期第三个运

行周期的相对紧缺阶段。市场粮价1995年达到峰值并很快推动粮食供求转而进

入改革时期第三次相对过剩阶段,随后经历7-8年下降低迷期,直到2003年底

开始强劲反弹,显示粮食供求再次进入相对紧缺阶段。2005年粮价经历小幅下

降调整后,过去一年多又显著上涨。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粮食供求关系和价格

走势近来再次成为广泛关注问题。

一是短期粮价变动与宏观经济走势关系问题。2007年新一轮消费物价走高,

猪肉和食品价格上涨是一个直接推动原因。由于价格机制调节以及有关政策作

用,猪肉价格入秋以来增速下降并趋于相对平稳,估计未来进一步大幅增长空

3

间有限。这一背景下粮价是否会较快上升并进一步推高消费物价,是宏观经济学

家预测短期宏观经济走向关注的问题之一。例如宋国青(2007a2007b)较早从

未来粮价变动与短期宏观经济预测角度讨论了这一问题。

二是长期粮食供求关系与粮食安全关系问题。从以往几次粮价上行阶段情况

看,粮食市场周期性与趋势性变动关系是容易被混淆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

期粮食供求出现改革时期第一次相对紧缺,曾被解释为粮食生产力萎缩并导致粮

食流通改革政策出现第一次反复(卢锋,200290年代中期粮价在周期性因素

和通货膨胀作用下强劲上涨,被观察人士解读为“今后更大危机的先兆”(布朗,

1996,粮改再次反复并一度导致成本高昂的价格保护政策。目前人们大都对我

国粮食供求维持平衡能力抱有信心,然而也担心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将会长期处于

4

偏紧状态。理性分析评估长期粮食供求价格走势,对我国农业、土地制度以及

涉及面更为广泛的政策调整问题都具有借鉴意义。

粮食供求和价格受到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其未来变动存在不确定性,准确预

测存在很多困难。本文整理报告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粮食经济运行长期数据,观察

和探讨粮食供求关系某些关键变量实际变动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粮价未来短

期走势以及粮食长期安全问题提出评论和推测。本文结构安排如下。2节简略

报告粮食产量和净进口数据,观察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变动大势及其结构特点。

3节观察长期人均收入变动与粮食表观消费关系,对我国粮食需求总量未来峰值

3

猪肉平均价格每500克价格从200747.88元增长到58.71元、69.78元、711.53元、8

12.33元,此后增速下降,到11月为12.97元。

4

如我国农业部一位负责人不久前在介绍《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时指出,“国内粮食供

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因而紧平衡将是中长期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农业部:粮食供需将

长期偏紧 粮食局称能保证供应”2006-12-17 09:34:55 新京报网络版,编辑:郑彦丹)。又据媒体报道,国

家粮食局发言人也认为粮食紧平衡是常态(“中国养殖网”2007426日)。不过他们都认为我国有能

力保证粮食必要供给。

3

以及粮食供求关系长期前景提出评论。4节讨论我国粮食库存数据,并系统观

察我国改革时期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演变趋势。5节观察全球粮食供求和价

格变动及其对我国影响。第6节是简短的结语。

2、我国粮食产量和贸易结构演变

作为拥有十多亿人口大国,我国粮食供给绝大部分来自国内生产。另外在经

济全球化和我国开放度不断扩大背景下,粮食贸易对于调节国内粮食供求也具有

重要意义。粮食生产和贸易数量规模及其结构变动是从供给角度观察我国粮食实

际供求关系的起点。

1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过去近30年呈现增长趋势,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总产量从3亿多吨增长到1990年代后期5亿多吨。80年代前中期粮食总产趋

势增长较快,由于需求和比较优势等方面因素约束,后来粮食产量增速显著下降。

2004-2006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06年达到4.97亿吨,三年累计增幅超过15%

是对此前7-8年粮食相对过剩阶段产量和库存下降的回调。本文成稿时2007

全年粮食产量数据尚未发表。据中国农业部公布,2007年夏粮产量为11534

吨,同比增加146万吨。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达

15.9亿亩,比上年扩大900多万亩。推测全年产量有望再次超过5亿吨。

5

图1、我国粮食产量

,亿吨)

1980-2006

5.4

5.1

4.8

4.5

4.2

3.9

3.6

3.3

3.0

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0000

88888999990000

02468024680246

产量

产量乘幂趋势

数据来源: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聂振邦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

改革开放时期不同粮食品种产量变化差异很大。图2显示基本特点是稻谷、

小麦增长幅度较小,玉米和大豆饲料粮增长幅度较大。大米增长幅度只有30%

左右,小麦增长接近一倍,大豆增长一倍左右,玉米增长超过一倍。可见用于口

粮的粮食品种产量增长较慢,大米由于其消费在较高收入增长阶段具有“次等品

inferior goods”属性增长最慢,玉米、大豆等饲料粮则由于消费者对动物产

品需求收入弹性较高而增长较快。

5

/Publish/data/200705/

4

亿吨

2.11800

1.9

1.7

1.5

1.31300

1.1

0.9

0.7

0.5800

图2、我国粮食分类产量

1980-2006

万吨

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右轴

1700

1600

1500

1400

1200

1100

1000

900

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20012004

数据来源:《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7

除了国内生产粮食,粮食供给另一个来源是净进口。3报告粮食进出口数

据。我国大部分年份粮食进口大于出口因而具有净进口国地位。净进口规模与国

内粮食周期大体同步。除了改革初期大量粮食进口外,另外几次净进口高峰都发

生在国内粮食相对紧缺和价格上行或较高价位阶段,如1980年代后期和1990

年代中期。世纪之交国内粮食经历第三次相对过剩,粮食净进口处于低谷时期,

1998-2003年六年间平均每年不到100万吨。2003年底粮价快速上涨提示我国粮

食供求进入改革时期第三次相对紧缺阶段,2004年净进口开始强劲增长,2005

年净进口规模继1995年之后再次超过2000万吨,2006年增长到2572万吨,第

一次超过500亿斤。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500

-1000

图3、我国粮食进出口

,万吨)

1980-2006

进口

出口

净进口

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20012004

数据来源: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31133

4报告四类分品种粮食净进口数据。绝大部分年份我国是大米和玉米净出

口国,玉米2003年净出口最高时达到1639万吨,大米1998年净出口351万吨。

我国是传统小麦净出口国,1989年净进口最多时达到1487万吨,但是小麦净进

口规模呈现下降趋势,近年甚至还出现净出口,如2003年净出口203万吨。过

5

去十年前后我国大米、玉米、小麦维持显著净出口地位,1997-2006年间大米和

玉米分别累计净出口1575万吨和7375万吨,小麦净进口991万吨,三项加总累

计净出口7959万吨,平均每年出口796万吨。这一结果与较早时期有关我国在

21世纪会成为玉米和小麦大规模净进口国的预测结果大相径庭。

图4、中国粮食分品种净进口量

,万吨)

1980-2006

3000

2600

2200

1800

1400

1000

600

200

-200

-600

-1000

-1400

-1800

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0000

88888999990000

02468024680246

大米小麦

玉米大豆

数据来源和说明:净进口量=进口量—出口量。 大米进口与出口量数据来自《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

131133页。小麦1980-901992-2004 年进出口数据来自2005中国粮食发展报告》104105页;1991

年小麦进口数据见《2005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4页,出口数据来自《海关统计年鉴19912005年进

出口数据来自《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6》表15“农产品供需及价格情况:小麦”2006年进出口数据来自

《海关统计年鉴2006。玉米1980-911994-9920022006年进出口数据来自《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

131133页,1992年数据来自《海关统计年鉴199219932000-012003-05年数据来自《中国农业

发展报告2006》表16“农产品供需及价格”。大豆1980-821985-2006年数据来自《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

告》第131133页,19831984年数据来自《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5》表17“农产品供需及价格情况:

大豆”。小麦、玉米和大豆1993年及以后数据分别包括面粉、玉米粉和大豆粉数据。

近年大豆净进口量激增是我国粮食贸易结构发生的最为始料不及变动。就大

豆贸易而言,1980年代初我国是小规模大豆净进口国,年净进口量不到50万吨;

1980年代中期以后变成净出口国,1987年净出口高峰时曾达到145万吨;1995

年再次成为净进口国,进入新世纪后大豆净进口量持续飙升:2002年突破1000

万吨,2003年突破2000万吨,2006年达到创纪录的2788万吨。目前我国粮食

净进口总量2000多万吨与十多年前较多预测结果比较接近,但是贸易结构演变

情况又使几乎所有模型预测大跌眼镜。

1报告20071-10月粮食贸易数据。大豆净进口达到2415万吨,比去

年同期增长4.4%。然而其他粮食品种净出口增长:玉米、小麦、大米净出口分

别同比增长242.5万吨、189.6万吨和24.2万吨,总共达到760万吨,比去年同

304万吨增长456万吨,增幅为150%。由于主要谷物净出口增加,粮食净进

口总量减少361万吨,下降幅度为17.9%。这涉及到宏观经济形势和粮食净进口

关系问题。一种可能观察思路是,本来我国需要进口较多粮食,然而由于受到人

6

民币汇率低估因素影响,实际粮食净进口较少。给定其他因素,粮食净进口减少

可能会对国内粮价带来上升压力。

1、我国2007年前10个月粮食贸易数据 (万吨,%

粮食种类 统计指标 20071-10 20061-10 同比变动率

大米 进口

99.9 96.8 3.2

-62.5 -38.3 -63.2

小麦 进口

233.9 91.8 154.8

-224.6 -35.0 -541.7

玉米 进口

474.7 237.1 100.2

-473.4 -230.9 -105.0

大豆 进口

39.0 30.5 27.9

2414.9 2319.3 4.1

总计 进口

847.5 456.2 85.8

1654.4 2015.1 -17.9

出口

净进口

出口

净进口

出口

净进口

出口

净进口

出口

净进口

37.4 58.5 -36.1

9.3 56.8 -83.6

1.3 6.2 -79.0

2453.9 2349.8 4.4

2501.9 2471.3 1.2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部网站进度数据。

进口数据见/rpt/reportControl/?Target=_lf&ReportID=21

出口数据见/rpt/reportControl/?Target=_lf&ReportID=20

粮食产量加净进口是粮食供给主体部分,从消费方面看则是表观消费量。

以用净进口占表观消费量比例衡量粮食供给/消费对外部供给的净依存度。图5

显示这一比例经历三个较高值:1982年的4%1995年的3.8%2006年的4.9%

目前粮食贸易依存度水平与上世纪后期有关预测估计21世纪初中国粮食净进口

会达到消费量5-10%估计值比较接近,不过如同上面提到,我国谷物仍维持显著

净出口和大豆在净进口中占据支配地位,与当时几乎所有预测结果大相径庭。

图5、粮食净进口占表观

消费量比例(

1980-2006

百万吨

550

500

450

400

350

300-3

11112222111111

99990000999999

88890000889999

02480246680246

表观消费量(左轴)

净进口比例(右轴)

%

6

5

4

3

2

1

0

-1

-2

数据来源和说明:表观消费量=生产量+净进口量。生产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7

7

页;进口量、出口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31133页。粮食产量和进口量数据包括小麦、

大米、玉米、大豆及其他粮食作物数据,其中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产量与进口量分别占粮食产量与进

口量比重约为90%

6-9报告我国不同粮食品种净依存度数据。玉米在绝大多数年份是净出

口,因而净依存度通常是绝对值为5%-10%的负值。小麦净依存度在改革初期超

15%后来净依存度呈现下降趋势,近年净依存度已接近于零。大米作为传统

净出口对象,净依存度在多数年份为负值,然而近年随着净出口规模下降净依存

度也接近于零。随着大豆净进口持续增长,净依存度持续上升到目前接近60%

高位。

图6、大米净进口占表观

消费量比例(

1980-2006

百万吨

210

200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2

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0000

88888999990000

02468024680246

表观消费量(左轴)

净进口比例(右轴)

百万吨

%

2

1

1

0

-1

-1

-2

图7、小麦净进口占表观

消费量比例(

1980-2006

%

18

15

12

9

6

3

0

-3

-660

22111111111122

00999999999900

00888889999900

46024680246802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表观消费量(左轴)

净进口比例(右轴)

图8、玉米净进口占表观

消费量比例(

1980-2006

百万吨

1505

1300

110-5

90-10

70-15

50-20

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0000

88888999990000

02468024680246

表观消费量(左轴)

净进口比例(右轴)

%

百万吨

45

35

2520

150

5

图9、大豆净进口占表观

消费量比例())

1980-2006

表观消费量(左轴)

净进口比例(右轴)

%

70

60

50

40

30

10

-10

-20

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0000

88888999990000

02468024680246

数据来源和说明:表观消费量=生产量+净进口量。产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7页。

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进出口数据见图4

3、粮食消费与收入增长关系及其预测含义

对经历快速增长和结构变动的经济体,人口与收入增长是推动长期粮食需求

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人口总量增长提升粮食需求时,人口结构变动也从不同方向

影响粮食需求。如给定其他条件,劳动力占人口比例上升会增加粮食需求,人口

老龄化则减少粮食需求。收入增长不同阶段对粮食需求产生不同影响。在低收入

增长阶段,粮食需求对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是提升粮食需求主要因素之一;

8

在较高收入阶段粮食需求收入弹性降低,收入增长刺激粮食消费作用趋于式微。

依据人口学界研究成果,我国人口未来变动趋势已经比较明朗,通过观察长期经

验证据考察我国人均收入变动与粮食消费需求关系,对理解和推测我国长期粮食

供求关系具有重要认识意义。

粮食产量加上净进口构成表观消费量,与实际消费量差别主要在于年度结转

库存变动。由于库存变动具有某种周期性,从几十年长期看即便没有直接考虑

6

库存变动因素仍能观察到消费量趋势变动情况。因而对理解中国长期粮食需求变

动趋势而言,表观消费量和人均收入长期趋势关系是关键变量之一。图10报告

我国人均实际收入和人均粮食表观消费量关系,数据显示1980-2006年间我国人

均收入水平增加了八、九倍,但是人均粮食表观消费量增长不多,大约只有13.8

%。由于没有考虑年度库存吞吐增减因素影响,不同年份粮食表观消费量波动比

较大,最低值发生在1980年,最高值在1996年,最高值比最低值高出20%。

不过总起来看,人均收入增长似乎对粮食表观消费量增长带动作用较小。

图10、人均实际收入与粮食表观消费量

(1980-2006,1978不变价元,公斤/人)

4000

3600

3200

2800

2400

2000

1600

1200

800

400300

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20012004

人均实际收入

人均表观消费(右轴)

450

420

390

360

330

数据来源和说明:人均粮食表观消费量=(粮食生产量+净进口量)/人口总数。粮食产量数据见《2007

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7页。粮食进出口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31133页。人口数来自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人均名义收入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表3-1,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调整为人均实际收入1978年不变价)1978-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6

2006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

然而不同粮食品种表观消费与人均收入之间关系差别很大。图11报告数据

显示,三种主要谷物人均表观消费量20多年增长很有限,其中大米还略有减少。

大豆增长最为强劲,2006年大豆人均表观消费量是1980年四倍。大豆需求较快

增长主要受到对豆粕(soybean meal)等动物饲料需求强劲增长推动。业内人士

指出,大豆实际上应被称作蛋白质籽粒而不是油籽(protein ed rather than an

oiled因为大豆的油含量不到油菜籽和葵花籽的一半,但是占大豆重量近80%

的豆粕是所有蛋白质原料中上等蛋白质饲料原料,特别适用作为家禽和猪的饲料

原料(Laney2000。由于消费者对家禽和猪肉等动物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较高,

6

宋国青从农户资产选择角度对农户库存与宏观周期变动关系提出分析,参见卢锋、彭凯翔(2002)第2

节介绍和讨论。

9

对豆粕间接需求收入弹性也较高,因而收入高增长时期豆粕需求增长较快

7

190

170

150

130

110

90

70

505

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0000

88888999990000

02468024680246

大米小麦

玉米大豆右轴

图11、中国分类粮食人均消费

,公斤人)

1980-2006/

35

30

25

20

15

10

数据来源和说明:人均消费量=(生产量+净进口量)/人口总数。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量数据见2007

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07页;进出口数据见图4。人口数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

可以利用上述数据对我国人均粮食消费收入弹性做一个近似估计:分别取两

个变量五年平均数,再把两个五年平均数年度增长率相除求得一个比率值作为近

似弹性估计。图12显示这个近似弹性值存在很大年度波动,不过虚线表示的趋

势值在过去20多年呈现明显下降走势,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大约为0.3开始,

持续下降到90年代中后期接近于零,近年甚至进入负值范围。

图12、粮食表观消费收入弹性近似估计

年平均值)

1980-2006, 5

0.8

0.6

0.4

0.2

0.0

-0.2

-0.4

-0.6

11111111222

99999999000

88899999000

57913579135

表观消费收入弹性

收入弹性对数趋势

数据来源和说明:粮食表观消费收入弹性近似值定义为“粮食表观消费五年移动平均值年增长率”除以“人

均实际收入五年移动平均值年增长率”所得比率。数据来源见图10

采用图12方法分别计算四种粮食表观消费量对收入变动近似弹性值,13

报告四种近似弹性值的对数趋势。不同粮食品种近似弹性值趋势变动存在显著差

异。玉米变动较小,1980年前期0.36缓慢下降到近年0.29稻谷/大米下降较

快,从1980年前期0.21缓慢下降到近年-0.18。小麦下降最快,从1980年前期

0.65大幅下降到近年-0.29大豆上升最为强劲,1980年前期-0.60上升到近年

1.05

7

1990年代世界豆粕消费从6800万吨增长到1.02亿吨,涨幅约49%,其中大约56%增长来自经济增长

较快的东亚地区(Laney2000

10

图13、分品种粮食消费近似收入弹性趋势值

1980-2006

1.4

1.2

1.0

0.8

0.6

0.4

0.2

0.0

-0.2

-0.4

-0.6

-0.8

大米小麦

玉米大豆

数据来源和说明:数据变量是人均分品种粮食表观消费收入弹性近似值的对数趋势。粮食表观消费收入弹

性近似值定义为“粮食表观消费五年移动平均值年增长率”除以“人均实际收入五年移动平均值年增长率”

所得比率。人均分品种粮食消费数据见图11,人均收入数据见图10

2006200520042003200220012000199919981997199619951994199319921991199019891988198719861985

上述估计值不等于严格定义的需求收入弹性,关键在于过去20多年收入之

外很多因素变化不同程度影响粮食需求量。例如上面提到大豆等高效率饲料粮间

接消费增长无疑会对粮食需求总量产生影响,此外低粮耗动物产品如鱼类和奶制

品人均消费大幅增加、饲料加工利用效率提高、对耕地投入竞争性较低的水果

8

等食物的生产和消费量大幅增长等等,都会从不同角度影响总体粮食需求。由

9

于没有考虑控制这类替代粮食以及提升粮食转化动物产品效率等“其他因素”

响,近似估计值可能会低估粮食需求的真实收入弹性。需要在常规需求函数框架

下更仔细分析相关数据,才可能对我国粮食需求收入弹性做出比较准确估计。

不过这里观察的“近似收入弹性”对观察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仍具有认识价值。

如果上述食物结构变动具有可持续性,近似弹性值趋势变动提示未来我国粮食总

消费增长推动力将主要来自人口增长以及非食物需求增长。人口专家估计我国人

口达到峰值时可能是14.5-15.0亿,比目前13.1亿人口增加约10-15%显著低于

较早时期预测的16亿甚至更多人口数。从人口结构角度看,我国人口快速老

10

龄化趋势会对粮食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如果非食物需求不至于大幅增长,我国未

来粮食消费需求总量趋势值大概会见顶于5.5-5.8亿吨,上限很难超过6.0亿吨。

上世纪90年代有关我国未来粮食供求关系提出各种预测,认为我国“到2030

年预测粮食需求总量少则6亿多吨,多则9亿多吨”(杜鹰,1996,第30页)

结合考察最新经验证据,我国未来粮食需求峰值可能显著低于十多年前绝大部分

预测结果。

8

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19804.6公斤,增长到199520.9公斤,到200640公斤。牛奶人均占

有量从19801.2公斤,增长到19954.6公斤,到200624.4公斤(见《中国统计摘要(2007137

页)

9

我国水果产量从1980679万吨增长到19954215万吨,到200617216万吨(见《中国统计摘要

2007134页)

10

参见附录1对我国人口峰值预测变化部分文献综述。

11

这一观察对反思两点问题具有启示含义。一是有助于全面理解我国粮食生产

增速逐步减缓根源。这一现象成因不仅受到粮食生产能力和比较优势因素影响,

而且受到替代性食物生产能力扩张约束和粮食需求增长势头放缓因素制约。二是

从未来粮食供求关系角度看,如果粮食消费总量趋势值见顶于5.5-6.0亿吨,意

味着今后几十年需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达到5亿多吨国内产量基础上再增

10-20%。假设未来年均粮食净进口维持在3000-5000吨规模,则意味着未来

20-30年每年大约平均提高0.3-0.5%产量,约为过去20多年粮食平均增长速度的

1/4-1/5即便假设大体保持目前年度粮食净进口规模不变,也仅需要每年增长约

0.5-0.7%,大约相当过去年均增速1/3左右。

需要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时期,对农地、水、能源等

基础资源竞争性需求走强,农业劳动力仍将持续向非农部门转移,实现粮食生产

上述增长要求会面临困难。不过从过去近30年农业经济运行实际表现看,凭借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条件,凭借改革开放时期建立培育的以农户产权和市场机制为

基础的制度条件,粮食产量实现上述相对小幅年均增长应不存在难以超越的特殊

障碍。我们一直深深忧虑粮食安全会因为传统供给匮乏出大乱子,这类忧虑曾导

致粮食政策改革多次出现摇摆反复,并对农村、土地、城市化等关系我国经济发

展和追赶全局政策选择带来过多牵制。本文第一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粮食政策

讨论中提出,只要农业科技不出现倒退,只要市场化经济体制选择不发生倒退,

粮食安全实际不会出大乱子。本文观察的最新经验证据继续支持这一判断。

11

未来粮食供求是否会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笔者认为这一判断是否准确还

需要探讨。比较接近实际的观察可能是:市场化取向制度改革和现代农业科技进

步,实际早已为解决我国供给匮乏类型的传统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现实条件。

去一段时期以及今后粮食问题,当代开放市场经济环境下粮食问题,会主要表现

为在粮食安全目标基本实现前提下,粮食市场价格周期变动调节供求关系问题,

表现为城镇最低收入居民应对粮食和食物市场周期波动的承受能力问题,还会表

现为食品质量标准控制等新型安全问题。抽象讨论场合粮食供给问题对于一个大

国永远最为重要,然而现实意义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度和优先度更高的全

局性问题,早已不是粮食供给不足和长期紧缺匮乏为特征类型的粮食安全问题,

而是如何通过经济成长和城市化推动结构转型,并使包括粮农在内的农村居民普

遍分享经济成长利益的问题。

4、我国粮食库存数据讨论与粮价走势观察

由于近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净进口较快增长,年度流量意义上供求关系应不存

在严重短缺压力。不过上述讨论有一个重要局限,就是没有考虑粮食库存变动因

粮食安全有多方面含义,从时态角度看,可以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粮食安全;从主体对象角度看,有

国家、地区和家庭住户粮食安全;从供应链环节角度看,还可分为生产、加工、流通不通环节发生的粮食

安全问题。有关新历史时期粮食安全内涵具体变化以及应对方法,需要超出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这方面问题受到本文主题和篇幅限制不便展开讨论。

12

11

素。粮食库存是存量指标,年度结转库存不同方向变动构成流量意义上新增供给

或需求:特定年份结转库存增加等于该年度库存需求增长,结转库存减少表示实

际供给上升。因而即便供给需求增量大体平衡,即便长期供求关系不存在特别问

题,如果特定时期粮食库存低于某种意义上均衡水平因而补充库存对粮食需求增

长很快,粮食价格仍会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12

粮食经济数据中,库存数据比较难得。宋国青较早提出通货膨胀通过改变农

13

户存粮行为影响真实粮价观点。卢锋(1999a1999b)考查了我国当代三次粮

食相对过剩中库存变动情况。黄季焜(2004)评论了库存降低历时性价格波动、

长期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等目标之间关系问题。苗齐、钟甫宁(2007)通过估算

粮食平衡表推测我国粮食储备规模。总起来看,有关粮食库存研究比较少,数据

透明度、系统性以及质量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依据不同渠道获得数据,对粮食库

存变动及其影响进行观察分析。

美国农业部估计了过去近半个世纪我国粮食库存规模,显示不同阶段不同品

种库存虽然存在很大波动,但是近半个世纪经历一升一降的长程走势。图14

示我国库存估计规模从1960700万吨上升到19993.2亿吨,此后大幅下降

2006年只有大约为1.15亿吨。这个数据统计口径应是商业库存,可能没有包

括我国农户库存。仔细评估这一数据准确性大大超出本文范围。一个可供对照数

据是,据报道1997年末我国国有企业粮食库存是2亿吨(陈红旗,1998,到

1999年某个时点上升到3亿多吨也不无可能。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系列提示

过去几年我国粮食库存剧烈下降,如果实际情况确实如此,目前库存规模较小,

补充库存带来需求增长压力可能对粮食价格带来显著上升压力。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111111111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99999999990000

666667777788888999990000

024680246802468024680246

、美国农业部对中国粮食库存估计

14

,百万吨)

1960-2006

玉米

小麦

大米

粮食

大豆

6

5

4

3

2

1

0

数据来源和说明:USDA数据,来自/grain/circular/2007/11-07/

定义为期初库存

Beginning Stocks: The quantity of unprocesd, dry eds, in metric tons, held

in all known storage facilities, or in transit to tho faciliti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pecified,

12-month, marketing year period, which normally corresponds to a local crop/marketing year.

12

13

宋国青(2007a)分析目前粮价未来走势与通货膨胀关系时强调了这一问题。

他和盖尔、约翰逊1995年合作发表的论文提出这一观点,该论文于1995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报告,其

简缩的版本在1999年出版(Johnson and Song 1999

13

Beginning Stocks Yt = Ending Stocks Y t-1).

除了个别年份零星数据,无法获得我国粮食商业库存和储备规模的完整时间

序列数据。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对粮食库存进行专项检查,说明政府主管部门对这

方面数据准确性也有存疑之处。国家粮食部门公布历年国有企业粮食购销量,

有企业粮食购销量差别并不等于库存变化,但是应与年度库存变化存在某种联

系。如果把国有部门每年收购量减去销售量差值看作库存净增加,并与1978

美国农业部库存数据相结合,可见目前我国粮食库存上限应在3.46亿吨(见图

15和图16当然这个上限值可能大大高估现我国现有粮食库存规模,因为统计

报告粮食销售可能没有包括损耗,甚至大量陈化粮处理是否计入销售也不清楚,

因而有理由推测目前国有粮食库存量应大大低于3.46亿吨。

图15、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历年粮食

购销差(,万吨)

1978-2006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1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90000

788888999990000

802468024680246

数据来源和说明:粮食购销差=粮食收购量-粮食销售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27129

页。

图16、利用国有粮食购销差估计粮食

商业库存上限(亿吨,1960-2006)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0.5

0.0

USDA估计粮食库存

粮食库存上限估计

1111111111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99999999990000

666667777788888999990000

024680246802468024680246

数据来源和说明:以1978USDA对中国粮食的库存估计为基数,加上每年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

差额,估算出我国粮食商业库存上限。USDA估计粮食库存包括玉米、大米、小麦,数据来自USDA,

/grain/circular/2007/11-07/

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和销售量数据见《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第127129页。

14

这里又涉及学界多年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公布国家粮食库存数据问题

14

。持有粮食库存根本目的是为调节粮食产出季节性与消费平稳性不一致矛盾,

公布粮食库存数据有助于减少市场不确定性从而帮助微观主体更有效进行决策。

计划经济和准备打仗的历史时期,粮食持续匮乏,库存规模很小,考虑问题具有

政治敏感性而把库存数据作为机密信息对待可以理解。今天我们处于开放度不断

扩大的市场经济环境,现实粮食经济问题早已从长期匮乏的政治敏感问题,转变

为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调节保证粮食供求和价格相对平稳问题,提高库存数据质

量并定期公布可靠粮食库存信息对于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具有积极意义。公共部门

耗时费力获得粮食库存数据而又不向外公布,等于人为增加了不确定因素,政策

手段与目标并不自洽。建议有关部门改进完善粮食库存统计,并定期公布国家掌

握的粮食库存数据,使之更好发挥降低粮食市场长期波动的积极功能。

商业库存除外,农户持有大量库存是我国粮食经济重要结构特点之一。农民

种植收获粮食,部分用于出售求利,部分自家食用消费,因而不同时点会持有不

同数量存粮。图17报告改革时期我国农户存粮数据,显示农户人均粮食库存量

1978128公斤上升到1998662公斤,但是最近几年农户人均粮食库存下

降,2005年下降到535公斤。

图17、我国农户人均存粮及年度变动

(公斤/人,1980-2005)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150

1111111111222

9999999999000

8888899999000

0246802468024

150

100

50

0

农户人均存粮(左轴)

人均存粮变动(右轴)

-50

-100

数据来源:1980-1997年数据见卢锋(1999a)表11998-2005年数据由农调队住户处提供。

目前我国农户平均人口四人左右,如何解读四口之家平均持有2000多公斤

存粮数据?首先要了解存粮数据在11月底调查取样,与不同地区新粮收获季节

平均还差半年左右,统计存粮中相当一部分要用于这一时期农户自我消费。另外

卢锋(1999b)提出,把粮食库存看作机密做法在过去计划经济和冷战时期也许有必要性,然而“在新的

市场化和国际化环境下,粮食库存是否应当作为机密数据,或保密期应有多长才适当,应当依据其利弊分

析重新考虑。例如,在国有粮食库存充足时,定期公布的库存信息本身就可能对市场短期不真实紧缺预期

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有助于市场稳定性。现行保密制度下,库存信息的这一潜在积极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利

用”。黄季焜(2004)批评把粮食储备作为国家秘密的做法,主张应当公开粮食储备和库存数量。宋国青

2007a)明确建议应当公布粮食库存,把波动留給市场。

15

14

carry-over stock,农户人均粮食库存500多公斤是可以理解的

15

上述数据系列截至到2005年。国家发改委2007年进行农户粮食库存专题调

查,结果显示200741日我国农户户均库存1102公斤,比上年同比减少

20公斤左右,减幅约为1.8%。发改委调查结果比统计局数据报告的2005年存

16

粮数量似乎要小得多,其主要原因应是两类数据调查取样时点差异。发改委数据

取样时点是41日,与统计局数据11月底取样相差4个月,其间发生的农民

自我粮食消费和销售存粮应是上述数据差异的主要因素。发改委调查样本量为

16321户,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区)825个县,每个县平均只有20户,可

能有点偏小。另外发改委调查抽样如果较多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户均粮食

库存也可能小一些。总起来看,两组数据似无根本矛盾。

18报告我国三种主要谷物市场名义价格数据。改革时期我国市场粮价变

动大体显示三个周期。上世纪80年代粮价先降后升形成第一个周期。90年代前

中期经历第二个周期。粮价在1995年达到高峰后进入第三个周期,随后7-8

持续下跌,直至2003年底才开始反弹。粮价在2005年前后波动调整,过去一年

多又显著上涨。20079月三种谷物平均价格为1.8/公斤,接近19957-8

月达到的1.92/公斤最高值。

图18、我国粮食市场名义价格

,元公斤)

1980.1-2007.9/

3.0

2.5

2.0

1.5

1.0

0.5

0.0

11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2

9999999999999999999900000000

8888888888999999999900000000

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大米

小麦

玉米

粮食平均

数据来源与说明:月度粮价数据系列是在本文第一作者三阶段相关研究基础上整理而得。一是19801

199912月数据整理。三种谷物分品种价格是主产省区农村集市价格数据,原始数据利用了包括原商

务部、农业部农研中心、国家统计局农调队三个时间相互交叉的数据样本,计算全国分品种粮价时有关主

产省区选择方法详见卢锋、彭凯翔(2002)讨论,全国粮食价格是三种谷物价格简单平均值。二是2006

进行粮价研究,采用第一阶段研究方法整理农调队分省区农村集市粮价数据把粮价系列延伸到包括2000

15

比如对于一个四口之家,假设冬春季卖掉1000公斤粮食,自家在新粮收获前半年多消费500-700公斤粮

食,最后一户结转库存大概只有500多公斤。

16

发改委粮食库存调查情况参见“形势要点:全国农户粮食库存连续两年减少”《安邦简讯》总第2946

期,200767日。

16

1月-20065月数据。新样本数据没有单独列出大米价格数据,不过包括籼稻和粳稻价格数据,整理衔

接数据时用籼稻和粳稻简单平均价格除以73%这一估计稻谷加工出米率折算为大米价格。三是进行本文研

究时获得20061月-20079月全国(不再是分省区)分品种农村集市粮价数据,利用20061-5

作为两个数据样本衔接期把数据延伸到20079月。具体方法是先计算20061-5月大米、小麦和玉米

新样本全国平均价格与原有样本主产省区价格比率,三者平均值分别为1.0291.0511.183然后用这三

个系数对新样本20066月及以后每月数据进行通缩处理得到延伸至20079月数据。

19报告我国三种主要谷物用1978年不变价衡量的实际价格年度数据,

周期变动过程中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2006年实际粮价约为0.34/公斤,仍显

著低于19950.47/公斤。上面有关我国粮食供求变动长期实证观察显示,

多年前关于中国粮食供求缺口将导致全球粮食危机观点错得离谱,目前认为我国

粮食供求未来将长期处于紧平衡关系判断是否准确也可以商榷。这里观察的实际

粮价趋于下降事实也说明,虽然会有短期性紧缺和周期性变动,总体上看我国粮

食供求关系趋于宽松。改革以来30年我国膳食结构历史性改善,真实粮价同时

趋势性走低,从一个侧面说明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早已解决以供给不足和匮乏为

支配形态的传统粮食安全问题。科学解读这方面经验证据对土地制度、三农政策

设计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图19、我国粮食市场实际价格

年不变价,元公斤)

1980-20071978/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200120042007

大米

小麦

玉米

粮食平均

多项式 (粮食平均)

数据来源和说明:用名义粮价除以1978年为基期的CPI指数得到实际价格。名义粮价数据见图18

1978-2005CPI指数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62006CPI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7

年是该年前9个月数据。

目前实际粮价仍比上一次周期的1995年前后峰值低大约三成左右。从上述

数据观察,目前粮价似乎处于改革时期第三个供求关系变动周期上行阶段,仍有

可能进一步上升。今后一段时期实际粮价能否回升到1995年高峰水平,对预测

未来粮价是具有某种参照意义的问题,也是难有准确答案的推测性问题。考虑

1995年通货膨胀率很高,当时粮价上涨部分具有对通货膨胀调整反应甚至超调

性质,因而有理由推测如果宏观经济政策能保证总需求不至于像90年代前中期

那样失控性过度增长,粮食实际价格达到1995年水平可能性不大。

5、国际粮食供求变动及国内外粮价比较

17

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粮价与世界粮食供求存在紧密联系,因而需要讨论世界

粮食市场变动及其对我国粮价未来走势影响。图20报告世界粮食主要品种产量

数据。总起来看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稻谷、小麦、玉米三种谷物产量从上世纪

70年代末12亿多吨,增长到目前接近20亿吨,增幅约为60%。但是不同品种

粮食增幅有明显差距,小麦仅增长约40%,稻谷增长约60%,玉米增幅最大超

90%。大豆产量增长也很快,2007/08年比1994/95年增长近60%。长期粮食

生产结构变动与粮食消费结构演变具有一致性。

800

750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350

300100

111221111111122

999009999999900

788008889999900

802464680246802

///////////////

788008889999900

913575791357913

图20、世界粮食产量

,百万吨)

1978-2007

稻谷小麦

玉米大豆

260

240

220

200

180

160

140

120

数据来源:USDA数据。

稻谷、小麦、玉米数据来自/grain/circular/2007/10-07/

大豆数据来自/oileds/circular/

21和图22报告过去约半世纪主要粮食品种月度价格数据。与其他大宗资

源性商品类似,粮价经历巨大波动并表现出某种周期属性,周期峰值与低谷可能

有几倍差距。例如大米价格在19744月受第一次中东战争危机冲击曾经达到

629美元/“天价”然而20011月低谷时只有170美元左右,不到峰值的三

成。大米价格两次峰值分别发生在19741980年,说明两次石油危机对国际大

米价格异动产生重要影响。玉米和小麦价格在两次中东危机时也有较大增长,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图21、国际大米与小麦价格

,美元吨)

1957.1-2007.9/

小麦

大米

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9999999999990000

55666667777788888999990000

79135791357913579135791357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8

数据来源和说明:IMFIFS Databa-Commodity Price小麦用No.1 Hard Red Winter, ordinary protein, FOB

Gulf of Mexico;大米用“5 percent broken milled white rice, Thailand nominal price quote

图22、国际玉米与大豆价格

,美元吨)

1957.1-2007.9/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玉米

大豆

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9999999999990000

55666667777788888999990000

79135791357913579135791357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数据来源和说明:IMFIFS Databa-Commodity Price玉米用U.S. No.2 Yellow, FOB Gulf of Mexico, U.S.

price;大豆用“Chicago Soybean futures contract (first contract forward) No. 2,大豆数据起自19801月。

如果说名义价格在剧烈波动中可能还呈现出某种上涨趋势,剔除通货膨胀因

素计算的实际粮价,则在过去半个世纪显示明显长期走低趋势。图23和图24

报告数据显示,1982/84年美元不变价计算,目前大米价格约为160美元/吨,比

1957450-500美元/吨下降大约三分之二;大米1974年价格峰值为1200多美

/吨,是目前价位的7-8倍。但是不同周期阶段价格变动很大,例如目前大体

处于价格上行阶段,比2001年不到100美元低谷价位比较已经上涨一半左右,

接近于20年前1987年左右价格。玉米和小麦实际价格走势也有类似特点。

图23、国际市场大米真实价格

,美元年不变价)

1957.1-2007.9/, 1982/84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9999999999990000

55666667777788888999990000

79135791357913579135791357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大米

大米乘幂趋势

数据来源:大米名义价格数据见图21,美国CPI数据见U.S. Department of Labor

19

图24、国际市场小麦、玉米真实价格

,美元年不变价)

1957.1-2007.9/, 1982/84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玉米

小麦

玉米乘幂趋势

小麦乘幂趋势

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9999999999990000

55666667777788888999990000

79135791357913579135791357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数据来源:小麦、玉米名义价格数据见图22美国CPI数据见U.S. Department of Labor

近来全球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几方面引人注目特点。一是小麦价格最近几

个月猛涨近70%。名义价格图形数据看,过去半个世纪小麦价格通常相当于大

米价格一半左右,然而近年出现重要变化,200210月小麦价格为190美元

/吨,超过同月大米价格185美元/吨。从本文成稿获得20079月最新数据看,

小麦价格达到326美元,仅比同月大米价格330美元/吨低4美元。据媒体报道,

两个小麦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由于天气干旱和灾害减产可能是小麦

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人们预期麦价高涨会刺激休耕地投入生产等调节行动,

2007年小麦出口大幅增长显然也受到国际高位麦价推动。不过小麦20079

月实际价格为157美元/吨,仍低于上一次19965月峰值168美元/吨,更远远

低于19742月最高价位的466美元。

二是受到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替代型需求增长影响,玉米消费的“其他

消费量”增加较快。图25报告四种粮食其他消费量1990-2005年数据,显示玉

米该项消费量增长最快,2004年上升到1.36亿吨,其它消费量相当于2004/05

年玉米产量19%,相当于当年四种主要粮食总产量的6.3%,比20020.45亿

吨增长大约9000万吨。与上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主要通过预期急剧变动推

动粮食价格猛涨情况不同,新时期国际经济大势演变推动石油价格走高,主要通

过刺激包括生物和其它替代能源需求影响粮食供求价格。在人类寻求替代能源这

一更为宏大的经济画面中,玉米等谷物用于能源加工仅仅是其中因素之一,其未

来走势受到更为复杂而不确定因素影响,更需要持续观察分析。

20

1.4

1.2

1.0

0.8

0.6

0.4

0.2

0.0

图25、世界粮食其他用途消费量

,亿吨)

1990-2005

大米小麦

玉米大豆

1111111111222222

9999999999000000

9999999999000000

0123456789012345

数据来源和说明:FAO数据 /site/355/FAO统计把粮食用途分为三类:

饲料和种子、食品消费、其他用途。

三是目前全球粮食库存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图26报告全球分品种粮食库

存数据:小麦和玉米与上世纪末比较下降近一半,大米也下降四成多,但是大豆

库存大幅上升,四种粮食总库存规模接近几十年最低点。

图26、全球主要粮食品种库存

,百万吨)

1978/79-2007/08

23070

210

190

17050

150

130

11030

90

70

5010

111111111112222

999999999990000

788888999990000

802468024680246

///////////////

788888999990000

913579135791357

大米小麦

玉米大豆

60

40

20

数据来源和说明:USDA数据。

大米、小麦和玉米:/grain/circular/2007/10-07/

大豆:/oileds/circular/

最后比较我国与国际粮食市场价格。27-30把我国四种粮食价格用人民币

汇率换算为美元价格并与国际粮价比较。由于本文所用国内粮价是比较接近生产

者价格的产区集市价格,绝对价格可能显著低于沿海销区零售价格,不过不同粮

价指标变动轨迹应相当一致。采用不同地区和种类粮价与国际价格比较绝对数量

结果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粮价比较历时性变动形态应相当一致。

21

300

250

200

150

100

50

图27、我国与国际玉米价格比较图28、我国与国际大米价格比较

(1980.1-2007.9,美元/吨),美元吨)

国际

中国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1980.1-2007.9/

国际中国

111111111111111222222

999999999999999000000

888888889999999000000

012456890234678012456

---------------------

000000000000000000000

159159159159159159159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图29、我国与国际小麦价格比较

,美元吨)

1980.1-2007.9/

国际

中国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12222222222

990000000000

990000000000

990122345567

------------

010001000100

107410741074

1111111111111122222

9999999999999900000

8888888999999900000

0134679023568912457

-------------------

0000000000000000000

1717171717171717171

11111111111111122222

99999999999999900000

88888888999999900000

01245789124578912456

--------------------

00100001010000100001

16149272503816149272

、我国与国际 大豆价格比较

30

,美元吨)

1999.1-2007.9/

中国

国际

数据来源和说明:国际粮价件图2122。国内三种谷物价格见图18,国内大豆价格是统计局农调总队农村

集市价格数据。1980-1993年人民币汇率数据依据官方汇率与不同时期出口结算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调

整而得,1994年以后是官方汇率,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

从比较数据观察,中外玉米价格比较接近,一价定理得到较好体现。大米国

内价格相对增长较快,加上人民币汇率近年升值,我国大米传统出口优势显著减

弱。我国在历史上是长期小麦进口国,然而目前小麦国际价格比国内高六成左右,

这是极为特殊的市场现象。前面提到,受国内外价格倒挂因素刺激,今年我国小

麦净出口较快增长,1-10月达到225万吨。未来小麦净出口走势将是影响今后国

内小麦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国内大豆价格大幅高于国际价格,目前大约比国际

价格高50%左右我国大豆销价与产区集市价差距很大程度会抵消海运成本对

17

进口大豆的不利影响,国内外大豆比较还存在对国产大豆不利的品质差异,因而

我国大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近年我国大豆产量缓慢增长同时

大豆净进口强劲飙升,背后可能存在多方面复杂原因,然而国内大豆需求强劲

18

我国大豆单位产量显著低于主要大豆出口国。业内人士注意到,1980-99年中国大豆“吨/公顷”亩产从

1.2增长到1.7,然而美国、巴西、阿根廷从1.8左右到2.5左右,比中国高一半左右(Laney 2000,第

191页)

18

例如邢汶(2007)讨论了美国大豆协会对中国市场开拓经营、我国大豆生产分散和质量控制成本较高、

国内大豆生产者没有行业组织等因素对国产大豆相对竞争力的不利影响。

22

17

增长以及国内外价格悬殊等应当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

19

6、简短的结语

现代世界农业经济史以及我国经济实践经验,早已证伪有关粮食问题的形形

色色当代版本马尔萨斯观点。然而我国经济成长规模和速度前无古人,持续观察

经济追赶环境下粮食经济实际演变情况,把长期和短期因素结合起来讨论我国粮

食供求和价格变动特点和趋势,仍是具有重要认识和实践意义的观察研究课题。

好比离岸航船水手会久久眺望渐渐远去的海岸线,一个正经历经济起飞追赶的社

会,会长久地关注和忧虑曾经在在历史上对其带来长期困扰的粮食安全问题。

在近年国内粮食供求处于改革时期第三次周期性相对紧缺阶段背景下,在我

国宏观经济处于所谓“偏热”或“过热”微妙差异形势下,粮食供求和价格走势

再次成为引人关注问题。本文梳理和讨论我国粮食供求和价格数据,观察分析粮

食经济运行长期走势、近期特点和未来前景。本文研究得到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第一,过去近30年间我国粮食和食物产量供给和消费水平持续增长,供给

和消费结构持续改进和提升。在数以亿计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背

景下,我国用大体一代人时间成功解决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温饱问题,实现国民

膳食结构历史性和持续性改善,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发生的最为重要和最为成功

的经济成长故事。

第二,经验证据显示,我国粮食表观消费量对收入增长近似弹性长期趋势值

呈现下降趋势,近年这一趋势值已大体处于负值范围。人口学界研究结果提示我

国人口增长峰值将会显著低于十多年前预测水平。我国粮食供给增长仍有相当潜

力。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有理由推测我国粮食长期供求关系会继续朝相对宽松方

向演变和展开。过去20多年我们经常担心粮食安全会因为供给乏力出大乱子,

然而事实是粮食安全目标实现情况总体上不断改善。从经济分析而不是政治策略

角度考量,认定未来粮食供求长期紧平衡观点可能缺乏依据。

第三,十几亿人口大国能够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最终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历史

纠缠,以绝对短缺和匮乏为特征的传统粮食安全问题得以发生实质性改变,归根

结底得益于两方面条件。一是改革开放为我国粮食和农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框

架,市场激励和价格机制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农业以及相关领域层出

不穷的现代科技进步,为改变粮食和农业生产函数结构和参数提供了技术可能

性,从而使粮食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双双持续提高成为可能。

第四,短中期内我国粮食价格走势仍存在相当不确定性。国际小麦主产国对

目前国际高位麦价的反应、我国小麦未来出口前景及粮食库存实际规模大小、

油价格走势及其对替代生物能源刺激作用等因素,都会对粮食供求关系造成影

据业内人士评论,1990年代后期台湾人均消费豆粕100公斤,大陆为10公斤。如果大陆人均达到50

斤,需要5000多万吨豆粕,这意味着需要从6400万吨大豆中加工榨取(Laney 2000179页)

23

19

响,从而对短中期范围粮价走势引入不确定性。笔者倾向于认为,如果我国货币

供应与经济总需求增长不至失控,油价上涨导致粮价全面猛涨并把我国通胀率拉

高到两位数的可能性比较小。

第五,在开放度不断扩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库存数据质量并定期公布

粮食库存信息对于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和降低市场波动具有积极意义,沿袭计划经

济和准备打仗时期把粮食库存看作机密的政策做法早已不合时宜。建议政府有关

部门改进完善粮食库存统计,定期公布国家掌握的粮食库存数据,使之更好发挥

降低粮食市场长期波动的积极功能。

24

附录1、我国人口峰值预测结果变动和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以及较早时期,国内外人口学界对我国人口增长峰值普遍预

测较高,一般认为会达到15-16亿甚至更高水平。例如世界银行1985年一项研

究预测中国人口2040年达到15.71亿(Vu, 1985。世界银行1991年预测中国

2025年人口为15.97亿,2050年生育率等于死亡率时人口峰值(stationary

population)为18.9亿(World Bank, 1991,p. 254)。我国国内研究也有类

似观点。如1995年国家统计部门预计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亿,2050

达到15-16亿后才会逐步回落(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1995。研究人

员认为,我国人口到世纪末会达到13亿,2010年是14亿,2020年接近15亿,

2030年接近16亿,2050年左右人口会控制在16.4-16.8亿(田雪原,1996

我国人口增长实际演变情况,显示上述预测可能高估我国人口峰值。例如我

国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即总和生育率(TFR1970年代处于5-6高位水平,然而

此后20-30年快速下降,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五普)结果显示该指标已

下降为1.22,引起国内外人口学界极大关注。由于存在统计人口特别是0-9岁人

口统计显著漏报,我国真实总和生育率可能高于1.22(于学军,2002。然而即

便采取经过调整并被人口学界广泛接受的2000年总和生育率为1.6-1.8假设,

已显著低于2.1这一更替水平 (replacement level)说明我国人口已经转向“低出

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伴随我国总和生

育率下降,我国人口年增长率也从70年代初23%降到2005年前后千分之6。人

口增长新情况推动人口学界重新审视我国未来人口增长前景,促成近年相关研究

结果普遍调低对我国人口峰值估计。

联合国人口研究机构过去十年有关中国人口预测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主流

看法变化。1998年联合国对中国2000-2050的人口总数提出高、中、低三种预

测,中位预测认为到2010年人口数13.73亿,203014.96亿,2040年达到

20

峰值15.04亿(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1999。2004年联合国研究

全球未来300年人口趋势,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2050年人口总

数为13.95亿(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2004。目前联合国预测中国

人口总数2010年为13.52亿,2030年达到峰值14.58亿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2007

黄宝凤(1999)在分析1949-1995年间中国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的

基础上,对我国未来50年的人口增长趋势做出了高、中、低三种预测。他认为

人口死亡率在未来50年中变化不大,总和生育率会稳定在1.5-2.0之间,因而中

国人口还将保持30-40年增长,然后进入稳定或者下降阶段。中位预测认为2010

年我国人口总数将增长到13.51亿,2030年达到峰值14.48亿。

门可佩、曾卫(2004)利用年净增人口数据建立灰色动态预测模型,对中国

联合国研究部门试图采用不同预测假设来刻画特定国家和地区人口未来增长轨迹。低位和高位(the low

and high variants)预测提供人口增长下限和上限。估计中位预测(medium variant)时,对所有1990-1995

年间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以上的国家,假设其生育率(a total fertility)在2050年以前某个时点达到更替

水平(replacement level);对1990-1995年间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更替水平国家,假设其生育率此后一直

低于更替水平。与中位预测比较,高位和低位预测假设总和生育率在预测期绝大部分年份分别高出和低于

半个孩子(资料来源:population projections variants (UN) [code 194]

/unsd/cdb/cdb_dict_?def_code=194

)。

25

20

未来50年的人口增长情况进行预测。他们认为中国人口增长率会持续下降,

2003-2010年,每年净增人口数由750万逐渐下降到430万左右,2010-2030

间每年净增人口数为70-90万左右,2030-2050年,每年净增人口数将不足20万。

2010年底中国人口将达到13.31亿,2020年达到13.6亿,2030年为13.73亿,

2050年出现人口峰值为13.9亿。蒋辉(2005)利用罗吉斯蒂曲线预测模型和灰

色预测模型对我国人口进行预测,认为我国人口2030年达到峰值是在

13.73-14.14亿之间。

杜鹏、翟振武、陈卫(2005)假定2002年总和生育率为1.73,进一步降到

20051.7低限。考虑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期,而按

照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夫妇俩人都是独生子女前提下可以在一定生育间隔

后生育第二胎,即2005年以后生育第二胎独生子女夫妇将会逐渐增多,生育水

平将有所回升。预测方案假设总和生育率将从2005年的1.7逐步上升到2010

1.8,此后保持不变。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未来一百年的中国人

口增长进行了预测,结论是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3.61亿,2026年达到

峰值14.5亿,随后人口总数缓慢下降为205013.8亿和210010.5亿。

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最新预测,我国总人口在2030年前后达到

峰值,为14.39亿人,随后绝对减少(蔡昉,2006。郭志刚(2006,第86页)

对我国人口中位预测结果认为2029年达到14.69亿人峰值。曾毅(2006)对我

国人口中位预测方案认为2040年前后达到14.81亿人。

陈卫(2006: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

的人口数据对2005-2050年的中国人口数进行了预测。他认为在2011年人口自

然增长率出现拐点,由上升转为持续下降,但是人口总数会持续增加。2010

总人口会达到13.5亿,2020年人口总数为14.2亿,2030年达到峰值14.4亿,

之后人口总数持续下降,2050年为13.8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7

认为,我国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1.8,已经跨入了

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假定总和生育率能够控制在1.8左右,2010年我国人口

总数为13.6亿,2020年为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左右(图形表示

结果低于15亿)

附录表1报告上述研究结论,这些文献虽不足以全面概括这一领域整体研究

情况以及不同研究细节内容,然而应能大体反映国内外人口学界近年调低我国人

口峰值预测主流或基本观点。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增长峰值出现时点应在

2030-2050年前后,峰值绝对水平最低估计不到14亿,最高估计也不超过15亿。

由于绝大部分研究都假定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将来几十年维持目前水平不再下

降,另外考虑我国人口生育控制政策受到认识和利益制约难以较快进行实质性必

要调整,因而上述预测结果高估未来真实峰值比低估概率可能要大一些。从尽量

避免低估偏差角度看,本文采用我国人口在未来20-30年前后达到14.5-15.0亿

峰值判断应是比较稳健或保守的。

附录表1、近年有关我国人口峰值预测若干研究

人口峰值(亿)峰值时期 资料来源 备注

2030 黄宝风(1999 中位预测,假设TFR1.5-2.0

1 14.48

2 13.95

2050 UN2004 2030年为拐点,峰值高于14亿。

26

4 15.58

4 13.90

2030 UN2007

2050 门可佩等(2004 灰色动态模型预测年净增人口数。

蒋辉(2005 2030

蔡昉(2006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结果。2030

郭志刚(2006 2029

曾毅(2006 中位预测方案。 2040

陈卫(2006 2030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组 图形低于15亿,文字表述“15亿左右15亿 2033

5 13.73-14.14

7 14.69

9 14.40

6 14.39

8 14.81

10

引用文献

Johnson, Gale and Song Guoqing (1999)Inflation and the real price of grain in

Chin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 “Grain Market Reform i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held at the East-West Center in Honolulu, 16-19 September, 1995,

organized by the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It was

published in Findlay and Watson ed. “Food Security and Economic Reform --- The

Challenges Facing China’s Grain Marketing System”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Phillip W. Laney “World market trends for soybean products” in The Agro-Food

Processing Sector in China: Developments and Policy Challenges, pp.173-196;

Center for Co-opration with Non-Members of OECD, Paris, 2000.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1999):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1998 revis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9.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2004World Population to 2300Proceedings of United Nations Experts Meeting

on World Population in 2300United Nations, New York2004.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2007UN Population Division's annual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last updated on 19 Jul 2007

/unsd/cdb/cdb_ries_?ries_code=13660

Vu, My T. 1985World Population Projections 1985: Short- and Long-Term

Estimates by Age and Sex with Related Demographic Statistics, A World Bank

Rearch Public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World Bank (1991):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1: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World Bank, 1991.

蔡昉(2006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见曾毅等主编《21世纪中

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第27-4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陈红旗1998粮食政策的历史和现实”中国审计》1998年第7期第51-54

27

页。

陈卫(2006“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人口研究》2006

年第7期。

杜鹏、翟振武、陈卫2005“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人口研究》

2005年第11期。

杜鹰“中国不会把吃饭问题抛给世界”《梁鹰(编)《中国能养活自己吗》经

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4页。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7“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人口研

究》2007年第1期。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1995“资料:中国人口统计警钟篇”《瞭

望》1995年第9期。

郭志刚(2006“中国当前生育水平与未来人口展望”,见曾毅等主编《21

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第67-9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黄宝凤(1999“中国人口增长:过去的演变和未来的预测”《南京人口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黄季昆2004“数字说话: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科学院网站访谈记录。

蒋辉(2005“我国人口预测”《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1期。

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见梁鹰(编)《中国能养活自己吗》经济科

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卢锋(1999a“三次粮食过剩(1984-1998)——我国粮食流通政策演变过

程的备择解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No.C1999003,1999

2月。后收录出版于卢锋《半周期改革——我国粮棉流通改革与食物安全研究》

147-1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卢锋(1999b“实事求是看待我国粮食相对过剩问题”《管理世界》1999

年第3期(19995月)第168-176页。

卢锋2002“松时放、紧时收:我国粮棉流通改革周期性反复现象研究”

见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案例研究(第三集)》第299-341页,中国财经

出版社2002年。

卢锋、彭凯翔(2002“粮食市场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我国粮价上涨与通

货膨胀因果关系研究(1987-1999”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

2002年第4期。该文缩写稿以“中国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1987-1999”发表于

后被收录于卢锋《半《经济学季刊》1卷第4期第821-83620027月)

周期改革——我国粮棉流通改革与食物安全研究》第147-196页,北京大学出版

2004年。

28

苗齐、钟甫宁(2007“粮食储备规模及其对供应和价格的影响”《农业经

济问题》2007年第1期。

梅方权“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发展分析” 梁鹰(编)《中国能养活自己吗》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82页。

门可佩,曾卫(2004“中国未来50年人口发展预测研究”《数量经济技

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宋国青(2007a“粮价的关键是粮食库存”《证券市场周刊》2007年第37

期,2007927日。

宋国青(2007b“通胀洪峰可能已过”《财经》2007年第20期,2007

101日。

田雪原1996“要注意研究中国的粮食供给与食品结构问题”《市场与人

口分析》1996年第10期。

邢汶(2007“大豆阻击战”《大生》2007年第9期总第17期,第24-31页。

于学军(2002“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人口

研究》2002年第3期第9-15页。

曾毅2006“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与21世纪人口战略”见曾毅等主编21

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第95-13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9

爱我中华教案-小节是什么意思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

本文发布于:2023-11-08 23:3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578052100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