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论文5000字

更新时间:2023-11-08 17:40:42 阅读: 评论:0

掌声作文600字-鉴赏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论文5000字
2023年11月8日发(作者:青少年网瘾案例)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对清明上河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进行鉴赏

【内容摘要】 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其审美意识、表现手

法都有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差异。《清明上河图》

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

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

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

不同的生活。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而

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列宾的《伏尔加

河上的纤夫》评论家斯塔索夫评价:“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

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

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

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这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

初艺术体现。本文以中西方绘画作为比较研究,包括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

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画面艺术进行赏析。通过对二者各方面的分析,

讨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并分析展望中西绘画的发展趋势。寻找异同的规律

性,这样有助于认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建立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坚持“和

而不同”的正确观点,并努力使其理论落实到艺术实践中。

【关键词】 绘画;清明上河图;国宝;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纤夫;农奴制;

审美;和而不同

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及赏析材料

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此画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

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画面的内容结

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

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

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

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

凑、最为热闹的场面。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

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

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槽船上,船

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

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

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

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

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

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

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

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

对图中的社会生活即历史价值的赏析。《清明上河图》描写的内容是京都

汴梁城的城市生活景观。北宋时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汴梁)西京河南府(

),南京应天府(归德),北京大名府(魏州)。东京是北宋都城,是当时的经济

中心,工商业十分发达。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东京商税在40万贯以上,

以后又增至55万贯,居全国第一。在北宋由兴至亡的168年中,东京的繁盛一

直冠于全国,并且达到最高峰。那时,东京定居人El已逾百万,身怀技艺之士,

纷至京师觅生,更有晋京举子、域外使节、商贾、军士、云集京师,使东京人口

各行具备,各类俱全。在《东京梦华录》卷5中记载:“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

鲜净盘盒器皿,车担动使,奇巧可爱。食昧和羹,不敢草略。其卖药卖卜,皆具

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以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

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

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这些对器具、手艺、衣着、行

户等等的讲究,在《清明上河图》中清晰可见。《东京梦华录》卷5还记载:“加

之人情高谊,若见方外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

事,横身劝救,有陪酒食但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

则相借稽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

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这种市井百姓在日常生活劳作中彼

此爱护、相互关照的淳厚民风,在《清明上河图》中亦有表现。图中段,大漕船

过虹桥时,桥上岸边的路人对船过桥洞的关切之情,刻画得十分生动,情节的真

实使人如临其境。《清明上河图》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风光,

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生活。由于描写真实有据,刻画细致入微,

《清明上河图》成为美术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并由此具有了可靠的“文献价值”

成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尤其是宋史的形象资料。

1-1清明上河图

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

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

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

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

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

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

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清

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

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

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

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

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

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

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

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

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

罢,饶有无穷回味。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

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

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

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

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

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

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

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

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

为观止。

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介绍以及鉴赏资料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介绍。此画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

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

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

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

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

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

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

船,步于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

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

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

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

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

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

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

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

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

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

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

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

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

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

1-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作品的价值体现。当我第一次面对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

夫》,首先感知的是蓝蓝的天、辽阔的伏尔加河,十几个姿态各异的纤夫和他们

艰难地拉着的船舶。但仔细体验画面中所产生的劳动者的力量却在视觉上似乎受

到一种猛烈的撞击,产生一种说不清的瞬间直觉的审美愉悦。一般而言,感觉都

是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感觉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体验,语言则往往难以

传达某种感觉。因此,人们即使产生了某种感觉,也往往难以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出来,对智力成熟、语言丰富的成年人来说即为如此。但是,感觉不管再微妙,

总还存在大的趋向性,那么具体联系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给人的感觉应

该是压抑、悲怆和深沉。

画家列宾的这幅著名油画,是他经过十多年的构思、绘制和修改才完成的。

这幅油画在反映列宾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通过仔细观察画面,我看出画

家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每一笔、每个人物身上,也渗透在画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

上。所以,只要我们细致观察,从画的整体上认真地体会,就会体会出画家所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即对沙俄反动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画的是人

物群像,从画中人物的不同衣着、外貌、动作以及神态,我们可以深刻领会人物

的内心情感。这幅油画是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时,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经过

反复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作者在描述这幅油画时,他的观察是从前到后依次

进行的,描述时抓住了人物的衣着、外貌、神态的特点,并展开了适当的想象,

把人物的外貌特点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个性结合起来,使每个人物都有了鲜明

的个性。11名纤夫,作者着重描写了4个,从年龄上说,有老年、中年、青年

和少年,从职业上说,有破产的农民,有从事拉纤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们

代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承受着沙俄时代反动统治者的统治和压迫,都过着悲

惨痛苦的生活。作者这样描述,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从这幅画的构图以及景色的布局进行赏析。在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

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

的底座上。在画面上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是这幅画具有宏伟

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应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孤独、惆

怅、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这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

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这幅画反映了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面,

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三.个人总结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性是多种因素构成的。首先从美学理论上,禅宗、

道思想使中国画注重“天人合一”、“心物统一”的境界,追求神形兼备的和谐,

是一种哲学艺术;而西画得益于透视学、人体解剖、色彩学等科学研究,使绘画

艺术与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相融合,更多的是一种科学艺术。在西方人眼里,主

要是物质性的,而咱们中国画偏重于精神性。

当然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描绘的焦黄的河

岸、空蒙的天空、只显露一点蓝色的河水,以及那几个迈着沉重脚步、挣扎在生

存边缘的纤夫,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美术想象。然而中国的《清明上河图》由于

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

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因此同样中国绘画影响着整个世界。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

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本学期,我选择了“美

术鉴赏”这门艺术学科进行了选修。原因其实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

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

的知识与熏陶。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我逐步了解了许多关于绘画的知识。“高分

低能 ”是一种表现。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和专业文化,并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

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所以要呼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而艺术教育恰

恰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

的艺术家,不是单纯地训练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书法和跳舞的技术,它是要

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生

的全面发展,成为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标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新

人。所以要适当的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也是我选择这一课程的原因之一。

在为时一学期的课程即将结束时,我经过查阅资料将结合俄国伟大现实主义

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我国的国宝《清明上河图》按照一般鉴

赏的程序对其进行简单的艺术鉴赏,这两幅作品因为在中学阶段学过对应的文

章,因此选择了这两幅作品进行赏析。与此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学校的艺术鉴赏能

带给同学更多这方面的知识,丰富大家的大学生活,我们也可以从艺术角度去过

我们的不一样大学生活!

时间:20131216

向死而生-草塘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论文5000字

本文发布于:2023-11-08 17:40: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3644285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论文5000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论文5000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