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阳》《伏尔加船夫曲》
教材分析:
一、《我的太阳》是一首闻名于全世界的具有浓郁意大利民歌风格的独唱
歌曲,由卡普阿(E. di Capua)作曲,卡普罗(G. Capurro)作词。歌曲作于
1898年,为G大调,爱拍,稍慢的速度,单二部曲式结构(二段体)。歌曲第一
乐段开始出现的主题在中音区,用具有下行倾向的旋律展开。这段旋律优美流
畅、舒展豪放,赞美了灿烂的阳光和蔚蓝的晴空,令人感到精神爽朗、身心愉
悦。歌曲的第二乐段转人高音区,以气息宽广的音调组成。这部分歌曲的情绪
热情奔放,倾诉了歌者对心爱人儿的爱慕之情。在“啊,太阳,我的太阳”一
句,伴随着强音的出现,使用了和声大调的VI级音,使歌曲的色彩一新,给人
以情深意切的艺术感受。在结尾处,出现了旋律中最高的音。并且,在“2”和
“3”两个音上自由延长,表达了爱的激情,使歌曲的情绪更为激动和感人。最
后,歌曲在深情的尾声中结束。
二、《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b小调,多由男低
音演唱。歌曲通过力度、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表现要素,营造出作品忧郁、
深沉的基本格调。歌曲中贯穿全曲的劳动号子:“哎哟嗬”,为成功地塑造船
夫们、拖行货船、举步维艰的形象创造了条件。这首歌曲最突出的就是鲜明的
力度变化层次,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处理方法,让人印象尤为深刻,仿佛
看到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们为了自由幸福的生活,不畏艰难,向往光明,由远
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伏尔加船夫曲》深刻地揭示
了这样一个主题: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
辱负重,却饥寒交迫。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担负起
历史赋予的重任—“踏开世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
课时目标:
一、有兴趣欣赏世界名曲《我的太阳》,进一步巩固大调知识,初步了解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并能模拟其歌唱状态唱歌。
二、能够认真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在欣赏、模唱、表演中
三、对比《我的太阳》和《伏尔加船夫曲》,能辨别与表述男高音、男低
音的不同,了解人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语
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意大利的经典歌曲《桑塔·露琪亚》,用
歌声表达了船歌美妙的旋律和摇曳的律动,相信这首歌曲已经给你留下了比较
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还将接触一首著名的意大利民歌,继续感受欧洲的音乐
风情。
(出示课题《欧洲风情二》)
三、新课
(一)歌曲《我的太阳》赏析
1.欣赏《我的太阳》(播放帕瓦罗蒂演唱的《我的太阳》视频)
要求:请思考这是哪一位歌唱家?曲名是什么?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请关注歌手的演唱状态和发声方法。
(欣赏后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介绍:《我的太阳》是意大利最富盛名的民歌之一,由卡普阿
(E. diCapua)作曲,卡普罗(G. Capurro)作词。歌曲作于1898年,目前是男高
音歌唱家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歌曲,已成为意大利的象征。作品借赞美阳光
和蔚蓝的晴空,热情抒发了满腔炽热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选择帕瓦罗蒂演唱的视频给学生观看,用以激发他们对歌曲演唱以及了
解帕瓦罗蒂的兴趣,同时还能从视频中了解歌唱的准确姿态和打开喉咙、投人
歌唱的状态,对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演唱有借鉴作用。
2.复习演唱《桑塔·露琪亚》
要求:模仿帕瓦罗蒂演唱状态,打开喉咙有感情地演唱《桑塔·露琪亚》
的第一段歌词。
教师简单总结演唱效果。
设计意图:
在欣赏时要求学生关注演唱状态和方法,紧接着复习上节课的歌曲,既
能起到巩固歌曲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达到较好的演唱效果。
3.帕瓦罗蒂简介
教师:很多同学模仿帕瓦罗蒂的唱歌状态,唱出了较好的效果。有同学
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帕瓦罗蒂吗?(先由学生主动发言)
教师补充:帕瓦罗蒂是世界最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被誉为
“High C”之王,他的音色明亮、圆润,适合演唱富有抒情性和戏剧性的角色,
这位大师于2007年去世。
4.跟唱并分析作品(出示乐谱)
复听歌曲,播放中文版《我的太阳》
要求:学生轻声跟唱;
思考歌曲分几个乐段?高潮在哪里?
关注旋律中的典型节奏;
请将歌曲所用音符由低到高排出音阶,判断调式。
(听后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作品共分两个乐段,高潮在B部分,最高音出现在乐曲的结
尾。每个乐句都是弱拍起。
学生体验:拍击
教师:这种节奏型具有动力感,贯穿始终,形成了特色。
学生们发现歌曲为七声调式,听出以“do”为主音(的),这是大调式的
特征。大调式色彩明朗,加上男高音明亮的音色,使《我的太阳》更为辉煌。
设计意图:
复听歌曲,同时让学生通过跟唱熟悉旋律,激发演唱的兴趣,引导学生
关注音乐结构、调式等问题。
5.人声分类
教师:除了男高音,男声的音色还能怎样分类?
学生:……
教师总结:还能分为男中音和男低音,他们音色的特点肯定与男高音有
明显的区别。
让我们接着欣赏另一首世界名曲。
(二)歌曲《伏尔加船夫曲》赏析
1.男低音音色听辨
播放《伏尔加船夫曲》片段俄语版
要求:听辨这是人声分类中的哪种音色?音色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刚才我们听到的就是一首著名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
曲》,男低音的音色浑厚、低沉、有力,很有历史的厚重感。这种音色跟《我
的太阳》中那明亮、高亢的男高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段录音是由俄罗斯著
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演唱的,录制于上世纪30年代,是非常珍贵的录音
版本。
设计意图:
衔接人声分类,同时可以与《我的太阳》中明亮的男高音音色做对比欣
赏。
2.《伏尔加船夫曲》欣赏
(1)欣赏绘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要求: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这幅世界名画么?你从绘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这幅绘画作品是著名画家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作者用阴暗的色调,传神的笔触,刻画了11位纤夫,栩栩如生的人物与背景形
成巨大的反差。
(2)完整欣赏声乐作品—中文版。
要求:可以把音乐与绘画作品结合起来,展开联想。
A:思考歌曲为何要用男低音来演唱?
B:请关注各音乐要素的变化,尝试独立完成表格。
(出示表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继续提问:这些音乐要素中,你觉得哪个要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鼓励,让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教师总结:给大家印象深刻的也许是力度。歌曲由弱逐渐到强、再由强
逐渐到弱的处理方法,使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纤夫脚踏实地由远及近,再逐渐远
去,最后消失在远方的情景;除此以外,与沉重的节奏、中等的速度、浑厚的音
色、变化的音区等,综合塑造了纤夫们面对艰苦生活的无奈、挣扎与痛苦和对
世界上的不公平的控诉。音乐作品运用音乐要素构成独特的音乐语言,向我们
展示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
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通过阴暗的色调,传神的笔触,着力刻画
在烈日下纤夫的神态、动作和艰辛的劳作,反映出他们悲惨的生活状态以及内
心的痛苦与挣扎;音乐作品则借助音乐要素,如力度、速度、旋律、节奏、音色
等,勾勒出纤夫的劳动场景和情感,把同一题材的两类作品结合起来欣赏,有
利于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领悟音乐作品的真谛。
3.实践体验与感受
(1)演唱与力度体验。
教师: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个作品的力度变化,那么你们能不能用
自己的声音来表现一下不同的力度呢?
要求:用自己的声音展现不同层次的力度,体会音乐要素中速度、力度
的作用。
(教师示范演唱,出示乐谱)
教师弹奏:
学生模唱:
三个力度层次:第一遍很弱(PPP )
第二遍强( f )
第三遍很强( ff )
(2)动作模仿体验。
要求:邀请一组男生上台在同学的演唱声中,模仿纤夫拉纤的动作;
其余同学用短促、有力,富有节奏感的声音,较强的力度(.f )演唱劳
动号子“哎哟嗬”,要求唱出休止符的停顿感。
体会音乐的沉重感。
(大部分学生跟琴演唱一组学生表演动作,学生谈感受)
教师总结:刚才无论是演唱还是表演的同学都很认真,相信大家都体验
到了纤夫劳作的艰辛,这样的劳作需要用干脆而有力量的声音来塑造。因此,
短促、规整、有力的节奏才更能表现出纤夫们坚定而有力量的步伐。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力度的劳动号子的模唱和表演纤夫的劳动,体会劳动号子中速
有力,节奏规整、短促的特点。
4.伴唱
(1)为教师伴唱:教师领唱主旋律第一句,学生用“哎哟嗬”伴唱。
要求:学生的演唱在每节的后两拍进人(与教师形成轮唱的效果),并做
到声音短促、有力。(出示乐谱)
(2)为全曲伴唱。
(播放中文版全曲,教师指挥)
要求:全班根据指挥的提示,用“哎哟嗬”为全曲伴唱;注意对声音力
度的控制,展现乐曲情感的变化;体会作品表达的内涵。
设计意图:
学生用劳动号子伴唱全曲,表现作品力度的层次变化,同时感受劳动号
子的特点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
四、总结
请学生结合今天的课,谈谈自己以前是怎样欣赏音乐作品的,现在有没
有一些新的收获。
教师总结、评价。
教师:你们的发言各有特色,说明大家在这节课上认真欣赏了欧洲两首
著名的歌曲作品。我们说,无论是声乐曲还是器乐曲,都在用音乐所特有的语
言传递信息和情感。如果我们能养成专心聆听的习惯,关注音乐要素,一定能
更好地欣赏中外名曲,得到更大的享受。
课后思考:
本节课是一节欣赏课,欣赏歌曲《伏尔加船夫曲》和《我的太阳》,以
本文发布于:2023-11-08 16:28: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321252097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的太阳》 《伏尔加船夫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的太阳》 《伏尔加船夫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