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第2课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更新时间:2023-11-08 15:18:09 阅读: 评论:0

新鲜事-深圳爱情故事2之恋

第2课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2023年11月8日发(作者:辽宁有几个机场)

第二课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单元主题 画家笔下的生命赞歌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课时建议 1课时

本课相关 1收集有关表现劳动的1、从造型、色彩、画家的

经验准备 摄影图片或美术作品等。 单元要点 艺术风格等欣赏要素中体验自

2与父母谈谈劳动的感受与然、生活与艺术作品的美,陶冶

价值。 审美情趣。

2、能用一些美术术语表达自己

的感受和理解。体验画家对阳光

下的世界的赞歌。

注意事项 鼓励学生探究性的合作学习,体会画家对劳动者的尊敬和热爱,培养热爱劳

动的思想感情。

本课版面导览示意:

和体验,导入新课

解古代人民的耕种欣赏名作,感受不同人

,感受古人对劳动者的尊重。 物的动态、表情。

表现获得劳动丰收的

情景,感受藏族人民喜悦

的心情,色彩简练而生动。

纯朴、稚气的农民画米勒热爱农民,画出了

中更是画出了一种祥和、三位像命运女神的拾

热闹的播种场面。 穗者。

教学设计参考:

范例导赏 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 作业要求

《伏尔加河纤夫》 知识与技能: 1、重点: 1、基本要求:

1、观察各个纤能用美术术语从名家作品中感受

夫的动态、表情、说出自己对画家笔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笔下的艺术作品,

衣着特点, 下的纤夫的感受;最光荣,能用简单的美

2、从画中你感受能观察画中各人物术术语谈自己对美术作价值,从而产生热

到什么?你能模仿的表情、特点,深品的感受和理解。学习爱劳动的情感。

画中的纤夫谈谈对刻感受到沙皇统治大师们对劳动者的尊重1 较高要求:

他们的感受吗? 下纤夫们的沉重的和赞美。 能从画面的构图、

1 2、难点: 色彩、内容上去感

图、色彩、内容力。 了解画家通过劳动

过程与方法: 者的动态、表情去表达下的劳动者。

通过观察、讨自己的感受。 3、个性探究:

论,感受画家对劳3、兴趣点:

动者的赞美;通过①激发对劳动者的尊敬验,画出自己对劳动

力。 视、听、评述体验和赞美; 的感受。

2 画家们对劳动者的

得了什么? 尊敬和赞美。 作,激发观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

值观: 论、评述、交流、创作

等学习活动。

界,劳动最光荣,

激发热爱劳动的情

感。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选材上新颖独特,从古至今,很多艺术家通过对劳动的

体验与感受,绘制了大量反映劳动场面的艺术作品,记录了劳动者的

艰辛、欢乐与坚强,歌颂劳动光荣。通过欣赏画家笔下的劳动者形象,

让学习者更加深刻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者是推进世界前进的

力量,体会到艺术家们对劳动的体验和感受,领略到劳动者的艰辛、

欢乐与坚强。教材提供的图片具有“古今中外结合”的特点,有俄国

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法国米勒的《拾穗者》中国古代的画像砖,

现代版画家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农民画家刘荣红的《播种》。给

学习者提供了不同时期各种绘画类型的作品,开拓了学习者的视野。

本教材亦体现了美术文化的内涵、人文意识的培养。大量的讴歌劳动

者的画面,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空间,特别是从作品中

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更是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和感

动;简短而又深刻的文字简介给学生提供了欣赏的方向。具有可选性

的教学建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生活体验去选择教学侧重

点,当然,能收集一些课外的表现劳动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

能用美术专业术语描述劳动者劳动时的动作、心情,及画面中反映出

他们的生活状态,教学会更生动、更丰富。

1、感受外国画家反映的劳动场面的艺术品:

《伏尔加河纤夫》(作于18701873)作者是列宾,他是俄国19

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纤

夫》是他的成名之作。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横幅的画面上,一队

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货船,在酷日下向前挣扎,荒芜的沙

滩上只有半埋在沙里的几个破筐,纤夫们的步子那样沉重,人们仿佛

听到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从远处传来。引导学生欣赏画家如何通

过这幅画表现沙皇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野

蛮剥削,同时也表现了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坚强的力量。

《拾穗者》的作者是法国的米勒,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

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

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

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引导学生欣赏米勒没有正

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

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

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

使作品在纯朴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

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2、感受我国画家对劳动的热爱和歌颂劳动者的画面: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作品,牛耕技术的使

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引导学生去了解我国

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

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

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

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从而启发学

生体会到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初踏黄金路》是现代版画家李焕民经过长期深入藏民生活创作

的作品,赞扬祖国解放后,藏族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

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与情景。可引导学生去了解西藏人民的生活习

性、风土人情,仔细观察人物的动态、表情去体会人民解放后的喜悦

心情,劳动时快乐、兴奋的情景。

农民画家刘荣红的《播种》,展现出农民画那种纯朴深厚、新颖

通俗、写实与装饰并融的绘画风格。让学生从画中的内容、色彩、构

图去了解农民画是繁重的劳动之余,又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用彩笔绘

出了一幅幅家乡美的图画,构图那么新颖,色彩又十分强烈,颇具大

西北地域特征和当地人的强悍气质,在艺术风格上,直观地描绘生活,

色调十分和谐统一、恬静,富有天然的情趣和生机,如一首首美妙的

田园诗,又如一曲曲清闲琴曲,富有艺术吸引力和哲理。

二、美术活动设计建议:

1、 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导入课题(感受与激趣)

听一听:创设情境,播放《伏尔加河船夫曲》乐曲或朗读,欣

赏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看一看:《伏尔加河纤夫》

1 观察各个纤夫的动态、表情、衣着特点,你能发现哪位

纤夫是新手、哪位是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的?你从什么地

方可以看出来?

2 纤夫们是怎样工作的?作者是谁?为什么作者画了大量

的时间去写生后才创作这幅作品?

议一议:让学生合作讨论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内容上如何去

感受和理解列宾笔下的纤夫的苦难和坚强的毅力。作者为什么要表现

这些纤夫?

说一说: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演一演:模仿纤夫的姿态和动作,体验纤夫的苦难和坚强。

2 欣赏其他各图,要求通过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的方法去探

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他们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3 分组介绍本组所欣赏的作品的内容、形式、特点及疑问,并综

合本组同学的感受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汇报。

4 欣赏课外收集的表现劳动者的美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更多的画

家并激发学生学习大师的兴趣。

5 让学生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劳动场面,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

受,能画的同学可以通过线条画把自己劳动的感受画出来,也可

以用文字表达出来。

6 欣赏评述学生创作的各类作品。

7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多点去劳动,感受劳动给人带来的无限欢

乐。

三、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赞赏的) (小组) (教师评语)

(对抗的)

我认为他讲得…… 小组评述:哪位同评述同学有争议的

我对他的描述有疑学表述得更好,说法;评述学生感兴

问…… 的形、色和独特感在哪里? 趣的内容

我是这样想的……

这样可以吗?……

我和同学相同的学评述学生有代表性

习方法、不同的学习习本课内容 的学习方法 他同学一起观察、

方法、我有更好的学讨论、交流、演讲

知识技能

(知识)

学习方法

(过程)

术作品。

评述、模仿表演。 习方法

学习体会

(情感)

自己独自与众不同共同的情感感受 赞扬肯定学生感受

情,会向大师们学的感受 不同的情感感受

习。

自己劳动的感受

评价活动记录

发展性)

有计划记录学生学习表现,建议用评语式等级式相结合评价

四、教学讨论研究

1 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

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开拓视野,启发

学生的多元思维。

2 通过模仿表演,活跃课堂,加深印象,关注学生通过体验去了

解作品的内涵及艺术魅力,加深理解。

3 关注学生生活,让他们畅谈对劳动的感受,真正能体会到劳动

的价值与美感。

4 通过比较欣赏中外画家的作品,了解中外劳动者的不同之处,

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劳动是伟大的,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是光

荣的。

5 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但要作

适当的引导,不要使欣赏变得肤浅表面,难于达到对作品深度的

了解和感受。

五、参考资料

1、知识窗:

●列宾

Ilya Efimovich Repin 1840-1930

《伏尔加河上纤夫》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作品尺寸:

131.5cm×281cm

现于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藏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

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还在学生时代,彼得

堡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

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

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他后来也画过有

关纤夫的画)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

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

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十一个人的年

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

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

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

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

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

起了极大的作用。 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

当成功的。代表作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

尔其苏丹》。

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拾穗者》米勒 1857 油画 83.5X111厘米 巴黎卢佛尔博

物馆藏。

米勒:法国画家。他从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就以农民的生活

作为创作的题材,人称“农民画家”。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朴实,画面

色彩浑厚、沉着,有乡土气息。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

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米勒自幼便参加田间劳动。长期和妻

儿生活在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边劳动,边作画。生活虽宁静却很困

顿。他善于运用朴拙的线条塑造单纯而简练的形象,并使之具有象征

意义,耐人寻味。画中微妙的色彩变化,使景物笼罩在迷人的光晕中,

造成一种宁静而温柔的气氛。但由于他的绘画中洋溢着对农民的热情

赞美和深刻同情,产生了强烈地揭露社会现实的效果。所以他的作品

及他本人受到当时官方和商人的排斥。尽管如此,米莱还是用他精湛

的艺术技巧,朴素的绘画语言为“泥土上的英雄”——农民谱写了一

首首赞歌,直至生命的结束。

李焕民

李焕民 (1930年~) 北京人。1947年入北平国立艺专美术

系学习,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4年起在四川美术家

协会工作,曾任副主席,省文联党组书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

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五十年来曾去西藏、甘孜、

阿坝等地深入生活20余次,并考察过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

之路。其作品《高原峡谷》获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中

国美术馆收藏。《扬青稞》、《攻读》、《拉萨街头》、《牧

场》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藏族女孩》在日本获金奖,被收

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初踏黄金路》被收入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并作为封面。1996年中国版

画家协会授予 "鲁迅版画奖"。曾多次赴美国、日本、德国、韩

国举办画展,其它作品曾参加法国春季沙龙等数十个国家举办

的美展。有五十余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

●农民画

农民画是那种具有喜庆热烈、纯朴深厚、新颖通俗、写实与装饰

并融绘画风格的作品,挂在任何地方都显得那样的大方和舒心,具有

强烈的美感,让人观之精神振奋。

农民画家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又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用彩笔绘出

了一幅幅家乡美的图画,构图那么新颖,色彩又十分强烈,颇具大西

北地域特征和当地人的强悍气质,在艺术风格上,直观地描绘生活,

色调十分和谐统一、恬静,富有天然的情趣和生机,如一首首美妙的

田园诗,又如一曲曲清闲琴曲,富有艺术吸引力和哲理。

农民画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江苏邳县与河北束鹿。1956

年江苏邳县陈楼乡新胜一社农民张开祥组织了六人美术小组,针对

社员思想情况,通过绘画形式来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对农业生产起

到积极的作用(强自《中国农民画大事记》1957年夏季,邳县陈

楼乡农民张友荣为饲养员克扣饮料粮一事,在饲养室山墙上蘸锅灰水

画了一幅以批语饲养员为内容的壁画。后来县上认为这是农村社会主

义教育和思想工作的新鲜事物而大力推广,从而形成了城乡户户五

颜六色,村村壁画满墙,一街两行成了天然画廊,群众好不热闹(强

文同上)的局面。1958年,河北束鹿县拟定指标、搞运动的办法领

导农民创作,提出家家诗歌户户画,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这两

县都是随着1958大跃进创作达到高潮,后都分别进北京展出,

出画册、拍电影,影响极大。后又随着大跃进的降温而销声匿迹。

别一种说法认为起源于江苏邳县、河北束鹿、甘肃庆阳、陕西户县、

安徽阜阳、四川绵阳,湖南浏阳等地的1958壁画化诗画墙

等配合大跃进的活动。它们也无疑和大跃进 的运动相始终。

单口相声演员-新生儿上户口需要父母本人去吗

第2课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本文发布于:2023-11-08 15:18: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4278892097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2课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2课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