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
。思想政治工作。
探求2002年第4期(新74期・总137期)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品德的有利影响及理论分析
李薇茜刘继红刘社欣
(华南理工大学,厂东广州510641
[摘到网上交往是网络时代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形式。大学生作为上网群体中的主力军网络交往己经成为
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交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感情,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本文主要从网上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方面的有利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
L关键词l网络交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1中图分类号1 G41[文献标识码1 A[文章编号]1003-8744 (2002) 04---0076-03
品德也被称作德性或道德品质,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休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
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履行社会基本道德要求和义务的素质和能力,这种素质和
能力是由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个人的行为习惯诸因素构成的
网络交往是指交往主体在网络上发生互动并在交往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网际关系, 在此基础上,网络主体逐渐形
成了网络群体、虚拟社区乃至整个网络社会。所以,网络交往是主体的社会行动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仲。网络交往的最大特点就是
集中了各种交往方式之和,以整体的优势把人类空前地联系起来。因此网络社会的交往与传统的交往方式相比呈现出一些新
的特点如交往时空的即时性、无限性、普遍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隐蔽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1}名性;交往行为的直接性;交
往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等特点。网上交往的这些特点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从积极的意义来讲, 网络社会介人了现实生活领域,使大学生在道德生活领域中增添了创新与建构的欲望,从而为大学生
的道德意识渗透奠定了社会基础;在网络社会里,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开阔了大学生的价值视野,使其认识到价
值的多元性以及道德生活的丰富性、相对性和境遇性,从而促进了大学生的亚道德体系的建构。由于网络信息中蕴涵着不少积
极的信息在网上有不少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讨论,有不少德育网站和内容,有不少有益的、充满爱心的活动,这种虚拟德育环
境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了大学生的亚道德体系的构建。但是,大学生的道德在虚拟与真实
之间具有两重性,他们竭力在自由网络社会中实践自己的亚道德理想,但这种网络实践毕竟不能代替现实生存,他们随时都在
进行着网络道德生存与现实道德生存的转换
一、网上交往的自由性、隐蔽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每个上网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接受信息,又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观念、情绪、思维就在这种交往中像波
浪一样一层层地传递着、强化着、演变着。自我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较强的高素质的大学生,无疑会选择不考虑长相、
地位、经济等世俗条件的网络交往对象作为满足自己较高精神交往的需求。在网络这一高度自由、开放的“虚拟世界”中采用自
由、平等、个性化的交流方式,使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的道德观念总体卜更趋向于宽容、文明、平等、友善这既反映了技术的要
求,也反映了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趋势,这是网络道德“超前性”的典型体现。网上交往者对交往对方更加真诚、坦白,毫不隐瞒
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对人对事的看法更加理性和客观,交往主体更诚实、更可信,更没有欺骗性。另外,由于网上交往缺少他律性
道德规范的束缚与限制,就更加需要交往主休道德自律性的提升。为了深人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网上交往的道德状况,笔者于
2001年11月对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共四所院校的大学1-4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共发放200份问卷(每个学校50份),回收率为1000/。本文所引用的调查数据均来自这次调查结果从下表所列数据显示经常
上网者总休来讲道德自律性是比较强的他们在网上交往中出现的不道c',o6'行为的比例比不经常上网者的比例少一lEb
收稿Q期:2002年5月。
作者简介:李获茜(1963-),女,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德育研究室,讲师;刘继红(1955-)女,华南理工大学宣
传部部长,副教授;刘社欣(1964-), 女,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德育研究室,副教授。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品德的有利影响及理论分析
2002年第4期
大学生的网上交往道德狄况调查显示表
经常上网者(%)
选项
不经常上网者(%)
3一5小时/天
5一8小时/天
在网上会讲淫语、秽语或骂人{
一
}
35
在网上经常使用一些不文明的语言
33l7
5.6
在网上攻击、侮辱或诽谤某个人
13
0
63
在网上有否传播虚假信息
20
111
一
谈网恋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恋人一
}一 }
在网上泄露他人的个人隐私一
一35一
}
16
在网上有过网络犯罪行为〔如网络诈骗、
发布虚假信息、散发病毒,偷窃信息和数
24
5.6
1.6
据等破坏活动)
据调查数据显示:76%上网3一5小时/天和72%上网5一8小时/天的大学生在网上以真实的自我出现;74努上网3一5小
时/天和61%上网5一8小时/天的大学生上网时用真实性别;只有11%的上网5一8小时/天的大学生在网上传播假信息;只有
1%上网5一8小时/天的大学生在网上网下同时有恋人;只有14%每天上网5一8小时/天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可以不诚实;只
有5.6%上网5一8小时/天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可以不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网上交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道德情感
责任感是人在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 认真负贵的态度,努力实践自己的言行、许诺,积极主
动地尽到自己责任的一种社会性的高级道德情感。
从调查数据显示:17%每天上网3一5小时以下的学生和78%每天上网5一8小时以上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了解国内外大
事、看新闻,大学生对网络上国内外新闻非常关注,愿意了解世界和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关注国内外的热点问题。例如,美国
.91事件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两种文明的冲突使大学生们陷人了深深的思考;在网上进行的关于美国飞机侵犯我国
领空的“王伟事件,,的热烈讨论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主权意识空前高涨。国内网上的正面新闻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积极的效应;另外,很多国内网站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另一方而还设置
一些德育板块对上网者宣传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就大学生关注的社会不道德现象进行讨论,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增强了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分辨能力。
由于网上传播大量有关战争与和平、科学与愚昧、进步与落后、环保与污染、成功与失败等的报道,这些报道经常会引起大
学生思考、反省,使大学生除了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朋友、家人之外,还对人类自身和整个世界多了一份爱心和责任心,从而更
使他们在现实世界中能够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198年3月,在“网上救助重病大
学生何婷芳的行动”中,网友在网上发出《5051一个生命垂危者的呼救》的信息后仅26分钟,便得到网友们的积极响应,他们积
极捐款并为患者联系医疗单位和专家,在网上实现了北京和福建两地的远程会诊,使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三、网络化的交往方式有利于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意志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他需要与别人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痛苦,得到慰藉和支持。在传统的交往形式中,与他人分享快乐
并非难事,但如果遇到某些很难堪、有伤自尊心的难言之隐,与周围熟悉的人交流就会有许多顾虑。但在网上与“网上朋友’,交
谈,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在那里,看不到对方的神情,对方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心理顾虑就相应减轻了。正如一位大学生所
说的:“着不见与我交谈的朋友,我并不感到遗憾。我们用心灵交谈,这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啊!’‘与有智慧、善良、真诚的网友交
谈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激励。再如,当大学生个体遇到困难而不知如何决断时,如果能在互联网上同大家讨论自己的问题,广泛
倾听各种建议,对行为所产生的诸种后果有所洞察,就能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摆脱不良的诱惑,树立信
心,战胜困难和挫折。所有这些都能对自我意志起强化作用。另外,在网上对一些社会不道德现象的讨论也有助于大学生橙清某
些道德的错误观念,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意志。
从调查数据也可以了解到, 16夕%每天上网时间5习小时以上和1既每天上网时间3一5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心情不好时宁愿上网
77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探求
2002年第4期
也不愿找好朋友或家人倾诉;有160%0的男生和5%的女生吐露心事的对象是网上的朋友或恋人。从(当代青年研究》200。年第4期龚惠香
的一篇文章《认清利弊前提下的主动引写高校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中罗列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大学生网上浏览的内容
依次是“新闻”、“学术”、“文休气上网的目的依次是“获取信息”、“娱乐”、“交友”;高校大学生在网上最愿意结交的网友是“谈吐有思想的
人气其次是异性,:’网上大学生发言的放开程度,比平常“更加开放”者为35.4%;对网上讨论的参与情况,有7(Pi的学生能或多或少参
与热点问题的讨论;大学生网上发表的见解主要是“娱乐”方面,其次是“时事讨论”、“体育”;大学生在BBs上经常发表‘・个人感
想”者为53.6%,其中发表有关“学术”见解者为23.2%、发表对“热点新闻”看法者为11.4%
从以上对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理论分析可以看到,网络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成果, 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
面带来方便、高效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虽然从其它学者的文章中可以了解到网络交往的
隐蔽性使一小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道德责任感下降从而在网上有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出现,如网上攻击、欺骗、泄露他人
隐私的不道德行为,甚至有网络犯罪行为。但是,从笔者和一些学者调查的数据来看,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影响还是
积极的,网络交往并不是导致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的罪魁祸首,在现实交往中道德自律性强的大学生,在网卜出现不道德行为
的几率较少。笔者认为,网络只是有利于人们学习生活的一种工具,只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网上交往活动进行积极的
引导,并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网络也成为高校德育的主阵地,那么,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贵任编辑:温朝霞
(接第71页)20世纪40年代后,分化为主的趋势逐渐为综会,已经成为新世纪的重要特征。21世纪的公民将生活在一
合为主的趋势所取代,这也反映了“分则深、深则通、通则
个开放的、多样化的充满矛盾和变化的世界之中,教育要培养
合”的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打破学科中心主义
适应这种未来社会的公民,就必须面向世界。我国在20世纪
的课程和内容结构,实行学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的综合70年代末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改变了我国长期封闭的状
学科的严格界限将被整体组合的课程所代替,体育、艺术和
态,随着国门的打开,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
德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将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验的同时,西方的道德价值观念也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
我们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隐性”课程的
各个方面。中国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
作用。
情况下,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本民族经验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
德育是学校整休教育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
求,在回应西方道德的挑战中,自觉地与世界道德发展的大趋
高度综合和整体化,大量边缘学科、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纷
势接轨,对历史上的外国的道德进行系统的研究,取其精华,
纷出现,德育也将出现综合化的趋势。过去的德育人为地强
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将
调学科的分化,把各个狭窄的学科领域视为“独立王国”。德
优秀民族德育文化汇人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即把本民族道
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学、伦理学、德育心理学、德育哲学、德育
德中那些具有普遍性和生命力的因紊推向世界,使中国德育
论等多学科综合的研究,而德育现代化则要求我们必须把
在世界性现代化中更新和再生。
各相关学科综合起来,进行联合攻关。素质教育注重人的身
德育作为一种社会一文化结构,必然会受到一个国家民
心的全面发展过去我们把专业划分得过窄,知识分割得过
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必然会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就这一点而
细,过分强调单一的专门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所
言,德育具有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几千年文化积淀凝结
接受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
而成的一种社会生活秩序和个性生命秩序,必然具有中华民
更好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加综合化。
族的特征,其中蕴含了许多合理的因素。如中国道德主体的儒
家道德就有其先进性,并且对世界道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
三、世界性
远的影响,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随着世界经济的相互
接轨,道德价值将愈来愈多地具有时代性和共同性。民族性与
随着全球经济、 科技的一体化.各民族之间、国家之间
世界性的统一,是现代德育的又一重要特征。
的联系、合作将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完全被孤立
于国际社会之外而长期生存和发展,各国主动融人国际社
责任编辑:蒋建国
78
本文发布于:2023-11-07 15:4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3432622088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品德的有利影响及理论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品德的有利影响及理论分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