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5期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f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Sep.2008
No.5
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
宋宁娜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但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并非十分突出,对于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
决问题强调不足。教育研究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找准问题,实事求是地揭示规律,同时改进学风,加强跨学科多学
科协同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社会进步作出应有努力。否则,教育学科的学科地位令人堪忧。
关键词:问题;理论;实践;调查
中圈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8)05-01 14.03
,— —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事物发展内在规律,
有说明。如果年轻人不清楚什么才是积极个性,只是追求与
众不同甚至发展起只有自己的所谓“个性”,无论对个人还
1 ;首先要找准问题。教育研究的社会问题意识较为
~… 模糊,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问题较为突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不管是自然科
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找准问题。“问题”是“发现”的 功近利、空疏无用泥沼的可能。理论应当指导实践,这是我
是社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
目前教育研究不仅存在“理想化”缺陷,而且有陷入急
结果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问题的提出是基于社会责任 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但教育研究的理论能否联系实践本身
感而不是凭兴趣或者仅仅是个人知识基础较易解决而与社
会实践无关的课题。从历年教育研究成果看,“宏观”问题
占了不少但空论不少,“炒冷饭”和“重复研究”居多,许多
是一个问题,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多,另一方面也存在以
教育实践代替实验研究的问题,大量经验总结被作为课题
鉴定材料推向研究领域,但是很多地方的教育实验仅仅是
解决眼前问题,或者解决了这一问题又出现了其他问题,究
其所由是没有从长远观点或者更为广阔领域考虑问题,反
研究结果“无价值”或价值不明显,使教育学科发展出现“生
计”危机。有学者指出,教育研究选题必须符合学术价值或
者实践应用价值,即符合教育理论本身发展需要、有利于验 映出理论素养和经验借鉴的不足,这一切都导致教学理论
证、批判和完善学科理论;有利于指导教育实践,全面提高 和教育思想的断裂,形成“理论脱离实践”和“实践呼唤理
教育质量;提倡科学方法、具有事实根据和针对性;在继
承基础上有所创新,顾及研究者本身的研究条件…。这些提
法固然不错,但是在学科发展立场和个人研究可行性基础
上的选题原则视野不够广阔,及时反映社会需要、解决社会
论”互相矛盾的迫切需求。教育不仅是理想,更是实践,光
凭某种理想和愿望不能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要懂得教育
必须通晓社会科学,不是个人可以随意发表的某种看法。现
实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一些“理论研究”既没有社会调研
问题也应当成为教育研究者的责任。教育研究属于社会科 依据,也没有真知灼见和可操作性,却在那里构建种种“理
学范畴,虽然与文学、历史学等研究侧重点不同,但与社会
论模式”试图“指导实践”;一些本身不接触教学实践的人
在大发议论,诸如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之类的主张,既 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一样应当以反映客观现实、解决
不符合实际情况,又不符合教育规律,却被到处引用和应 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如教育公平决不仅仅只是
用;明明现在社会功利诱导和学生学习态度很成问题,却
说什么“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导致学生越 必须联系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协同解决的重大课题,社会
来越难教、教师焦虑程度越来越高。也有以“后现代主义” 观念不突破、教育制度不改革,教育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而是与社会公平相联系的系统工程,是
一
些圃于本学科范围提出来的问题意义不明显,例如一味
提倡价值多元化,实践中满足于多元现状,青少年因缺乏成
长对照标准和人生目标而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这些都从
根本上否定了教师和教育,有可能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地提倡“个性发展”,究竟发展个性与社会进步之间有什么
关联?没有交代;要发展什么样的个性?怎样发展?都没
收稿日期:2008—06—10
作者简介:宋宁娜(1949一),女,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ll4・
本文发布于:2023-11-06 19:1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26943983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