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女性角色的近代转型——以吕碧城为例

更新时间:2023-11-06 18:21:33 阅读: 评论:0

自我陈述-未来的梦想

中国知识女性角色的近代转型——以吕碧城为例
2023年11月6日发(作者:小班秋天教案)

2011年8月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

Aug.2011

第4期总第98期

No.4 Ser.No.98

妇女史研究・

中国知识女性角色的近代转型

以吕碧城为例

池子华,庞向南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 以中国近代的知识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以吕碧城为个案,从社会文化史角度对其思想观念和实践进

行论述,展示其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轨迹,可以探寻近代知识女性从蒙昧到觉醒的变迁,揭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

中国妇女运动的特点与成果。

[关键词]近代;知识女性;观念;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D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838(2011)04—0026—08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 les of Intellectual Women in Modern China

Taking Lv Bicheng for Example

CHI Zi-hua,PANG Xiang—nan

(Soohow Universiy,Suzhou 215 123,China)

Abstract:Thi paper a study of ntelectual women of modem China.By taking Lv Bicheng as an example,dis—

serng her concept and practice fom he perpectve of oci culural history.I shows he transformaton from her

viewso her practce.And ten we can explore te process fom ignorce to awakening of modern intelectua

women,and reveahe features and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femini movementn certain historcal background.

Key words:moder time;intellectua women;concept;social roles

随着近代国门洞开,中国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

角度对知识女性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轨迹进行考

业社会过渡,由传统走向近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察,以探寻近代知识女性在经历了封建伦理纲常的

女性的角色悄然发生着改变,知识女性的转型尤其

长久压迫与束缚后,从蒙昧到觉醒的变迁历程,揭示

明显。这里我们以吕碧城为个案,以戊戌变法到新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妇女运动的特点与成果,以

文化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分析背景,从社会文化史 及对当代中国女性群体发展的启示。

收稿日期:2011—04—20

基金项目: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国‘打工妹’群体研究”(项目编号:9BZS6)

作者简介:池子华,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近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华中

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26・

近代以来,知识女性中的先进分子开始积极投

入到妇女解放运动中,然而这条道路却走得异常艰

辛。从当时的中国看,封建纲常经纬相交,早已结成

覆盖整个社会的网络,深深烙印在社会生活、社会习

女小孩招到工厂里去供其剥削。女工童工之数,慢

(便)一天一天地增加起来”[(咖 。

其次,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一方面,由于通商口

岸的开辟,使得部分城市迅速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

和集散地。另一方面,随着工厂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俗及民族心理之中,成为妇女解放的巨大障碍。吕

出现了一批因工而兴、因矿而兴、因路而兴的新城 碧城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市。城市内部的组织与功能较之传统城市有很大变 吕碧城(1883—1943),安徽旌德人,中国近代

化,一些新的经济组织(如银行、工厂、轮船公司)和 著名的女词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是中国第一

文化以及文化教育组织(如学校、出版单位、新闻单

位女编辑,早年积极投身女权运动,鼓吹女学,提倡

教育改革,并创办了北洋女子公学。她曾自费留学

欧美,并将在国外的见闻以诗词文的形式发表在中

国报刊上。晚年,吕碧城皈依佛门,翻译佛经,宣扬 物流向城市集聚。城市于是成为人口集聚地和经

“戒杀护生”,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从某 济、文化教育中心,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职业

种程度上说,吕碧城当然不能代表清末民初整个知

识女性群体,但她的思想与行动毕竟反映了这个群 930年工部局对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

体的一个侧影。

近代知识女性转型的社会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

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阵痛过程,旧的社会结构逐

渐瓦解,新的结构开始建构和成长,社会内部的政 女性,包括幼儿园、大中小学的教师及教授、图书馆

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知识

女性的角色正是伴随这一社会转型而发生转变的。

(一)物质基础——近代社会经济转型 事服务行业的女性,包括打字、速记、管理、电话邮政

1840年的鸦片战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在 服务人员和女佣。职业之门的打开,使妇女进入到

晚清引发质变的标志性事件。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另一崭新的天地,其角色由家庭逐渐延展到社会。

伴随列强的入侵而涌人中国。近代中国女性角色变 有了经济上的自立,女性才有自主选择生活道路和

化由此拉开了序幕。19世纪后期,随着机器工业的 生活方式的可能。

产生和发展,近代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工业的洪

流中,中国社会逐步迈出向现代社会发展和转化的 女性角色的转变,也得自于国内外社会思潮的

步伐。资本主义工业化作为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中

国社会转型走向新时代。

首先,传统农业经济向近代工业经济转变。经

过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开始了艰难的 入中国,关于女权的自由平等观念也同步传人,促进

近代化(或称早期现代化)——“现代化实质上就是

工业化”——的历程 ]Pl),19世纪中期洋务运动的

兴起,标志着中国工业时代的来临 ] 。工业化导

致产业结构调整,为女性提供了由家庭走向社会的

契机,“一个人只要不是患了神经病,或是笨如木 公见,大相反对者也。”此外,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

偶,大可以到工厂作工。更因机器的气力大,代替了

人力,作工的人,也无须有什么大的气力。于是小孩

子、妇女们也都可以到工厂里工作。同时工厂主或

资本家利用女工童工的工资低廉,便尽量把贫家妇

位等)先后出现。城市具有“集聚效应”[附),城市

规模越大、近代化程度越高,凝聚力越强,吸引人流、

和选择机会。城市不但聚集了大量的女工——据

东、广东、广西、福建等9省29城市的调查,女工

374117人,占包括童工在内的工人总数的

46.6%[ ]‘附、附)

超过男工(计372626人,占

46.4%),而且还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

职员、医生、护士、编辑、记者、翻译、会计师、银行及

公司职员、机关工作人员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从

(二)思想基础——国内外思想的引导

洗礼。

首先,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人。发源于工业

化机制的西方人权理论与民主意识这一时期开始输

了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微妙变化。女权思想开始在

中国萌发,并且逐步发展壮大。著名的美国监理会

传教士林乐知特别指出:“东方教化中所具之恶习

之一,轻视女人”,“不能与男人同等,此实与西人之

《万国公报》上也发表了不少涉及女性问题的文章,

介绍了西方杰出妇女及其参加社会工作、社会活动

为一种文化形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此背景之下,一批既关心民族命运又同情女

性不幸遭遇的先进分子,开始向国内大量输入西方

天赋人权学说和西方女权理论。马君武是最早翻译 谓大胆激进、前所未有。

西方女权著作的人之一。他翻译的斯宾塞的《女权 这里尤其应该提到金一,他是近代中国最早系

篇》、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第二国际的《女

权宣言书》及《世界女权发达史》等著作就是在这一

时期与国人见面的。此外,一些报刊还纷纷介绍有

关西方女性的文章,如《泰西妇女近世史》《论欧洲

古今女人地位》《贞德传》《世界十二女杰》等。马克

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的一些观点也在报刊上有 而得焉”,必须“自出手腕,拼死力以争已失之权

片断介绍。正如《女子世界》所描述的那样:

“约翰・弥勒、斯宾塞‘天赋人权’、‘男女平等’之学

说,既风起云涌于欧西,今乃挟其潮流经太平洋汩汩

而东来。西方新空气,行将渗透于我女子世界,灌溉

自由苗,培泽爱之花。”【刚 影响所及,一批有志之

士如丁初我、陈以益、沈敦和、金一等,更加关注女权

问题。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积极鼓吹妇女解

放,争取男女平等,一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当

时供职于《大公报》的吕碧城受此局面感召,在报刊 军》中,发出“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

上接连发表了《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

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书端中丞奏兴女学事》 宣言》中明确昭示:“我汉人同为轩辕之子孙,国人

等文章,系统阐述了她的女性解放思想。

其次,应特别强调的是男性知识分子对女性问

题的首先关注。鸦片战争前,已经有先觉男性开始

关注女性问题,如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李贽等。也出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一些先觉女性力求突破传

现了关于改良妇女地位的一些观点,如反缠足、反算

命合婚、提倡女子教育、女子参与国事、一夫一妻制、 向社会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吕碧城就是典型,她为

反对男女贞操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等。 “探访女学”,“濒行被舅氏骂阻,忿甚,决与脱离”

近代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

盾使救国救亡成为时代主题,维新变革以图救亡成 走上独立之路。吕碧城在成为《大公报》编辑后,

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其时处于上升趋势的西方文

化,自然成为他们的学习对象,包括对天赋人权、男

女平等等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吸收。康有为深切同 (三)文化基础——近代女子教育

情女性身受的诸多苦处:“不得自立,不得任公事,

不得为仕宦,不得为国民,不得预议会,甚至不得事

学问,不得发言论……斫束其腰,蒙盖其面,刖削其

足,雕刻其身。”[)他在《大同书》中反复强调:

“人者天所生也,有是身体即有其权利……男与女 育。近代以前女子也受教育,但其知识主要来源于

虽异形,其为天民而共授天权一也。”[)指出

“人尽平等,无形体之异也”[)。谭嗣同则更加

明确地指出,“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同有无量之盛

28・

德大业”,理应“平等相均”。梁启超提出“妇人各得

其自有之权”,主张应开男女严防之禁,并以朋友式

的自由平等来取代夫妻间的主奴关系。这在当时可

统提出女权思想的男性。他于1903年写成的《女界

钟》一书,是中国第一部提倡女权的专著。金一认

为妇女应享有的权利包括教育权、经济权、婚姻权和

参政权,并主张用暴力去争取女权。他认为,在当时

的专制政体下,女权“终不可以向圣贤君主之手乞

利”,“苟不得此权利,则虽酿四万万同胞男女之脑

血、心血、劲血以购之,所不辞也。”[这本启

蒙性质的小册子对思想、价值观正在成形巩固的青

年吕碧城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吕碧城在她的著作

中没有提到《女界钟》对她的影响,但实际上吕碧城

后来所提倡的女权思想正是与《女界钟》的观点一

脉相承的。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在《革命

之分”的呼吁[附 。孙中山在1906年的《军政府

相视,皆叔伯兄弟诸姑姐妹,一切平等。”c

1912年他在一封信中又指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

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

统社会性别观念强加给她们狭隘的“家”的桎梏,

(《吕碧城集》卷五《欧美漫游录》),遂迈出家门并

敛之“乃摘其尤传者登《大公报》中,一时中外名流

投诗辞鸣钦佩者纷纷不绝。”【m】n蚰

女性解放,说到底是女性自身的事情,主要得力

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意识的觉醒与文化教育

密切相关。

近代女子教育主要是指女子所接受的学校教

家庭传授。由于中国几千年的父权制文化的影响,

男子在社会上处于主导地位,而女子则处于从属地

位,她们被剥夺了受教育权,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

外,所受的教育仅是些“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学须知解》等,西学功课主要有英文、数学、地理、

画和琴学等。

然而,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女子教育走向 家境优越的女子,无非学些彰显“大家闺秀”气质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伦理道德的教育。即便一些

琴棋书画。由于女子不能接受学校教育,其知识能 低潮,经正女学堂也在1900年被迫关闭。但它开创

力得不到开发,从而导致其自身素质低下。这一问 了中国人自办女子教育的先河,开启了中国几千年

来向女性关闭的学校之门,为以后中国女子教育的

题到了近代,由于中国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鸦片战争后,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创办女

子学校,女子教育开始兴起。最早的教会女校是

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所标举的“中西合璧”的教育

理想,在日后各地的办学实践中尤具启示意义,启动

了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844年英人爱尔德赛夫在浙江宁波创设的宁波女

1902年商务印书馆开始编印女学堂用书,更为

女学堂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于是全国出现了兴 年这13年中,外国传教士在五口通商口岸就建了

办女学堂的热潮。同年,曾任上海地方官的开明绅

士吴怀疚便首先在上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自办私立

女学——务本女塾。随后上海、北京、天津、南京、面。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女学的目的尽管是训练中

口、长沙等地先后办起了女学堂。参加办学的有资 国未来的教师和传教士从而对未来中国施加强有力

产阶级革命派、开明士绅、商人、归国留学生等,其中 的影响,起到炮舰无法起到的作用,但客观上为中国

不乏知识女性的先进分子。一些地方官僚也出面或 女子提供了受教育的场所,结束了中国女子无学的

出资兴办女学,表现了极大热情和献身精神。在

1903~1908年间,全国女学堂的数目增加了58.5 在“强国保种”的时代强音下,一批有识之士将

学。随后,教会女学不断涌现。据统计,1847—1860

12所教会女学。到1896年,教会女学在中国已增

至308所,以至出现了有教会的地方即有女塾的局

落后局面,刺激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出现。

目光投向与民族复兴息息相关的女性。而此时的女 倍,形成官立、公立、私立并存之势。特别是颁布了

性深居闺阁,足不出户,要激起她们的爱国之情, 女学章程后,女子学校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据不

“非遍开女学以警醒之不可”。郑观应说:“世人只

知男子不读书吃亏,不知女子不读书,孤陋寡闻,

亏更大。”[“]朐’他要求“广筹经费,增设女

塾”,创办女子学校。梁启超认为,“亡而存

完全统计,1912年有女子学校2389所,女生人数

141130人;1913年有女子学校3123所,女生人数

166964人;到1915年有女子学校3766所,女生人

数达180949人 "]肼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女子

教育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这些女学生是近代女子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较早的知识女性,形成了近代知

识女性群体的雏形,并逐渐成为社会上一股不可忽 国是否富强的最重要的标志,“女学最盛者,其国最

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

本于学校。”[他甚至把女学的兴衰作为衡量一

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 视的力量,为妇女解放运动储备了领袖人才。

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

少,国之所存者幸矣!”[

正是在“兴女学”思潮的影响下,经元善自办了 这股女子教育的热潮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吕碧

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堂,并于1898年

6月1日在上海城南的桂塾里正式开学。经正女学 子学校——北洋女子公学。两年后,她任公学总教

首批招生16名,全是上层社会的名闺才媛,暑假后

女学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妇女解放观念的传

播,使女性自身的觉醒和步人社会生活成为可能。

城,促使她积极奔走,最终创办了近代第一所公立女

生员增至40人,遂设立分校,就近招收20余名走读

生,一时来学者众。梁启超为女学堂亲手制定了

习,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的第一人,

也因此被称为“北洋女界之哥伦布”[)。

二、近代知识女性角色转型的历程

《女子学堂试办章程》。此后女学又制订了《上海新

设中国女学堂章程》凡31条。女校由以经元善为

总理的董事会管理,聘中外总教习各1人,教师4 大类复合而成。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

人,课程主要有中文、西文、医学、女工和体操等,中 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

知识女性的角色构成基本上是由家庭角色(女

儿、妻子、儿媳、母亲)和社会角色(社会劳动者)两

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林

学功课讲授《女四书》《十三经》《唐诗》《古文》《幼

29・

顿(R.Linton)指出,当个体根据其在社会中所处的 卷二《诗》);“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听

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时,就扮演出相应的

加 。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

模式去要求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符合

角色期望的个体行为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许。 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情,写人

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

色和社会对其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

识。角色意识会调控个人的行为,使之表现出符合

某种社会角色的行为。社会角色是社会的晴雨表,

它反映社会结构的诸多特征。社会角色的变迁,实

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与社会地位变化的动态表现。 专制之政,行愚弱黔首之术,但以其民为奴隶之用,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下,社会鼓励 致使国势萎靡不振。而男之于女,复行专制之权,

男性求取功名、封妻荫子,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角色;而女性则以做“贤妻良母”为一生的追求, 而列强伺机而来,“虎视耽耽欲肆其擒缚手段” 引。

家庭角色处于其他角色之上。“三纲五常”、“三从

四德”、“夫唱妇随”、“父严母慈”等是传统社会女性

必须遵守的准则。这些由社会对女性所规定的行为

规范,个人和家庭都无法超越。传统社会的大多数

女性已基本失去了自立的能力、独立的人格、自由的

思想和自主的行为。

迈入近世,妇女解放思潮蓬勃发展。随着近代

女子教育的兴起,知识女性的队伍有所扩大,更重要

的是知识女性意识觉醒,同时兴起了一场以知识女 说为思想武器,批判“好古尊圣”、“男尊女卑”的封

性为主体的谋求自身锯放的运动。她们不仅要求教 建传统观念。她指出传统社会以性别论尊卑、定品

育平等、经济独立,还对参政权提出了要求。知识女 行,使“男子得享人类之权利,女子则否,只为男子

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向世人充分展 之附庸” 致使女性从身体到精神都失去了自由,

示了她们的独立、坚强与自主。

要清晰显现近代知识女性转型的历程,微观透

视是必要的。吕碧城作为近代知识女性的一员,不得见闻;虽有精神以利思想,然不许读书以开心

仅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女权理论,更难能可贵的是,

她还把理论付诸实践,切实推动了近代妇女解放运

动的发展,为女性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透过吕碧 子之生于中国,不克与男子平等且卑屈凌辱,置于人

城的人生经历,近代知识女性角色的转变轨迹清晰 类之外者,固为万世一定不移之例矣。盖中国以好

可见。

(一)角色转型的意识——男女平权

903年初,吕碧城来到天津供职于《大公报》,

直至1908年。近五年的时间,吕碧城以报纸为阵 之。”_ 吕碧城认为正是这种“好古尊圣”的观念为

地,充分表达了她的女权观。吕碧城在诗词文章中, 女子编制了四大绳索,将女子牢牢束缚住,因此必须

充分表达了她以争取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女性解放思 加以改变。“只此好古尊圣因循守旧八字,遂使我

想。在吕碧城的诸多诗词中,充满了追求妇女个性

解放、参与国家建设事业、争取发展机会的思想,

“谁起平权倡独立,普天尺蠖待同伸”(《吕碧城集》

30.

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吕碧城集》卷三

《词》);“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吕

碧城集》卷二《诗》);“漫把木兰花,错认作等闲红

丹青闲寄”(《吕碧城集》卷三《词》);“待看廿纪争

存日,便是峨眉独立时。”(《吕碧城集》卷二《诗》)

为女性鸣不平及誓除旧弊的豪情,跃然纸上。

从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出发,吕碧城指出了

“兴女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自赢秦以来,

弱之术,但以女为玩弄之具,家道遂不克振兴”,

只有兴女权才能使“女子得与男子同趋于文明教

化,同习有用之学,同具强毅之气,使四百兆人合为

大群”,才能“合力以争于列强,合力以保全我四

百兆之种族,合力以保全我二万里之疆土,其志在与

全球之争也。” 她同时也表达了兴女权的决心:

“我女流必人人皆视为应尽之责任,宁万死而不

辞。’

吕碧城以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和“天赋人权”学

“虽有支(肢)体以资运动,然压制之、排叱之,即不

得运动;虽有耳目以资见闻,然幽闭之,不许出户,

智,即难发思想。”_刮在她看来,造成女性如此不幸

遭遇的根源是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凡我女

古尊圣为癖,以因循守旧为法,以所谓圣贤之书,古

人之语,一字不敢疑,一字不敢议,虽明知其理之不

合于公,其言之不适于用,亦必守之、护之、遵之、

二万万之女子永永沉沦,万劫不复矣。今欲超拔我

二万万沉沦之女子,必须破此一定不移之旧例。”[18]

吕碧城不仅为自己的男女平权思想找到了理论依

据,而且还找到了女子受压迫的社会根源和今后行

动的着力点——兴女学。

(二)角色转型的途径与核心——女学与妇女 位低下,是由于“女子不事生业,嗷然待哺于人,一

联合

1.兴女学的思想表达

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于国于家两有裨益”且“完

全自立之人”。进而,吕碧城指出:中国女性社会地

生之苦乐,胥视一人之好恶。”所以女子教育就是要

“授以实业使得自养”,“必能自养而后自立,能自立

而后能讲立身之道。”_ 这些表明,吕碧城已从清末

民初维新派强国保种的角度自觉地转到女性自身权

益的角度来提倡女子教育。此外,吕碧城所主张的

兴女学,其教学内容已由传统的道德教育转向职业 次交集。当时秋瑾正准备取道塘沽东渡日本开展

如果说秋瑾代表的是革命救国的道路,是激进

妇女的领袖;那么吕碧城代表的是教育兴民的路程,

是温良女性的翘楚 ]H )。二人在1904年曾有过

革命工作,她邀吕碧城同往,但吕没有同意:“彼密 技能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技能教育,从而实现女性

劝同渡扶桑,为革命运动。予持世界主义,同情于政

府改革,而无满汉之见,交谈结果,彼独进行,予任文

字之役。”(《吕碧城集》卷五《欧美漫游录》)在吕碧 2.办女学,提倡教育改革

城看来,惟教育为救亡图强与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

“自强之道,须以开女智兴女权为根本”。她认为,

女子居国民之半,其强弱智愚关系非同小可,“以半 举。当年,天津地区部分开明绅士已经筹划“联合

强半弱之国众闭关自守,尚不至骤形其颓坏,今则门 ,拟将自己子女集有数人,择定妥地,不日开

户洞开,万国往来,以半强半弱之国与彼男女均强之

国敌,其败也不待智者而知。”¨ 兴女学,于国“有协

力合群之效,有强国强种之益”;于个人“以复自主

之权利,完天赋之原理”,“树个人独立之权,然后振

合群之力。盖无量境界、无量思想、无量事业,莫不

由此一身而造。”_印针对当时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

观,吕碧城敏锐地指出:“今之兴女学者,每以立母

助夫训子为义务。虽然女子者,国民之母也,安敢辞

教子之责任?若谓除此之外,则女子之义务为已尽,

则失之过甚矣。殊不知女子亦国家之一分子,即当

尽国民之义务,担国家之责任,具政治之思想,享公 众谋者,实为此校为嚆矢焉。”(《吕碧城集》卷一

共之权利。”[∞] 这表明,她并不反对贤妻良母方

面的教育,关键是不能以此作为女子教育的全部。

她主张女子教育的宗旨应为“普助国家之公益、激

发个人之权利二端” ,“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 第一人。公学初办时,有学生20余人(《吕碧城集》

奋飞,绝尘而奔”,“对于国家不失为完整之个人,对

于国不失为完整之国民”I]。在《北洋女子学堂同 洋女子师范学堂”[5](4)。学堂以养成高等小学、

学录序》中,她这样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外患已深,

国势已蹙,至是而女学始兴,始跻吾辈于文明之域。

美人香草,何胜迟暮之悲。诸生其积学储能,将来各 子教育,尤其是母教教育。“故有贤女而后有贤母,

出所得,以闳教育而迥景运。此则人人当引为己任,

不容一隙自宽者也。”(《吕碧城集》卷一《文》)那么

如何兴女学呢?吕碧城在《兴女学议》中系统地提

出了自己的见解,涉及学校管理、法律、教师之选聘、

学生之资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内容,指出兴女学的

的经济独立,是吕碧城对近代女权运动的重要贡献,

也是其女权思想的显著特点之一。

904年,吕碧城身体力行倡办北洋女子公学,

这也是配合当时直隶的教育政策,顺应教育潮流之

学。”I)当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等奏

请停止科举,推广学堂教育。“他不单看重精英教

育,也推广普及教育”[141P10)。对于吕碧城提出兴

办女学,“袁督允拨款千元为学堂开办费,唐道应允

每月由筹款局提百金作经费”[ H删 。在天津教

育政策和袁世凯及其他人士的支持下,北洋女子公

学得以顺利创办。

1904年10月1日,北洋女子公学正式开学,是

为中国最早的官办女学堂。“其时,京津一带虽有

私立女学二三,皆家塾制度,若拨帑备案就地区为公

《文》)吕碧城参与了各项筹备会议,拟定了公学的

教学宗旨及相关事宜,并于1905年担任公学总教习

(即校长),成为我国历史上女子担任此高级教职者

卷一《文》)。1906年,公学设立师范科,更名为“北

初等小学女教员,普及女学为宗旨,以母教教育为基

础。吕碧城意识到中国积弱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视女

有贤母而后有贤子,古之魁儒俊彦受赐于母教。”_

除母教外,北洋女子公学还注重培养女子独立的个

性。吕碧城发表文章认为,女子不该坐食,应该经济

独立,参与国家事务。

吕碧城把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作为公

31・

学的教育目的。她将德育放在首位,认为德育是

育改革。在吕碧城等人的努力下,直隶的教育面貌

“学界中可进不可退之要点”,不重视道德教育,只 大为改观。至1906年,直隶省各类新式学堂总计

授以具体知识,只能“济其恶,败其德”,教育也就失

有:“北洋大学堂一所,高等学堂一所,北洋医学堂

去了存在的价值。对于中国传统的“女德”,则采取

所,高等专业学堂一所,高等农业学堂一所,初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而非一概否定。

农工业学堂暨工艺堂附设艺徒学堂二十一所,优级

在智育方面,吕碧城认为“智识为万事之源”,非此

师范学堂一所,初等师范学堂及传习所八十九所,

则无以立身。几千年来中国女性备受欺辱,归根结

学堂二十七所,高等小学堂一百八十二所,初等小学

底就是因为没有知识,因此若要复女权,舍智育外别

堂四千一百六十二所,女师范学堂一所,女学堂四十

无他途。在吕碧城看来,智育即普通学知识,包括算 所,吏胥学堂十八所,此外尚有客籍学堂,图算学堂,

术、理科、美术、地理、方言(外语)等五个方面。吕

电报学堂各一所,凡已见册报者入学人数共八万六

碧城将体育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她认为,

千六百五十二人。”E 脚 以1906年计,直隶一省

个人论,精神与体质紧密相关,宛若树木,只有根底 的女学生人数:师范女生75名,高等女生72名,

结实才能英华芬馥,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精神焕

立女生63名,官立小学堂女生408名,民办学校的

发;就国家论,作为个人的集合体,民众体质的好坏

学生数尚不在内。由此可见直隶女子教育的发展和

与宗邦的强弱亦休戚相关。对于广大中国女性来

吕碧城在教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说,缠足与穿耳的折磨使她们的肢体戕贼,血气颓 总体而言,在兴办女学以及推广女教方面,以往

衰,稍事操劳则脑痛心跳之疾纷然并作,虽有竞胜之 的女子教育只重视德行的培养,但经过长期改革的

心却苦于体力不支。因而为师者宜审时度势,根据

推动,到民国成立时,教育宗旨已有明显的改进。如

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发育规律实施教学计划,不可以 普及女子教育,以迎合社会需要;推广以前欠缺的师

因为风潮所驱、利禄所迫而采取拔苗助长的方

范及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吕碧城自投身教育始,

法 。此外,她指出女学创办者还应特别注意学生

力点就在于改变女性教育的落后状况,注重培养女

的饮食起居和校舍环境卫生,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 性经济独立、个性自主的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

个整洁、轻松、愉快的氛围,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 化。她所开办及协办的学堂均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发

长。

展,开设系统化和专门化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但重

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构思,源于19世纪的英国学

视伦理道德教育,亦强调国文、历史、地理等科目的

者斯宾塞。在1861年出版的《论教育》(On Educa. 重要性。就读于学堂的女子,除获得修己治家之术

on)一书中,他提出了这一思想。维新时期,严复

外,还能掌握谋生的技能,实现经济独立。公学培养

提出通过教育“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对三育进 了一批出色的女学生,如革命家郭隆真、邓颖超、冯

行了富有近代意义且具中国特色的诠释。1907年,

国璋的夫人周道如等,为五四以后蓬勃发展的妇女

在《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也将“养成女子 解放运动储备了人才,更为女性角色的近代转型创

之道德与必须之知识技能并留意使身体发育”作为

造了条件。

宗旨 。舢’。可以说,予女子以三育的思想,在20

3.妇女联合

世纪初已被公众所认可。但是完全站在“男女平 就当时的社会而言,风气未完全开化,兴民权尚

权”的立场上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吕碧城还是第

难,况兴女权?仅靠教育难以达成目标。面对此种

人。

艰难,吕碧城特别强调妇女联合的重要性。她认为

除兴办北洋女子公学外,吕碧城还曾协办河东 妇女解放需要广大妇女自主意识的增强和自身的团

女学堂。河东女学堂的课程包括蒙学、普通或专门 结。她指出,“自欧美自由之风潮掠太平洋而东来,

课程,且聘请中西文教员各一人协办教育事宜。在 于是我女同胞如梦方觉,知前此之种种压制束缚无

收生方面,“家贫而有志向学者,不论衣冠,均在收

以副个人之原理,乃群起而竞言自立,竞言合群……

取之列。”[ H )

若于男女间论之,则不结团体,女权必不能兴,女权

袁世凯在位期间,十分赏识吕碧城,不仅任命吕

不兴,终必复受家庭压制”;“吾深望同胞结成一完

碧城担任公学的总教习,还让其协助推动直隶的教

备坚固之大团体,一人倡而千百人附”,以避免“此

32・

枝荣彼枝悴”的现象,收“花簇文明之效果” 。正

如夏晓虹所说:“由女学堂、女报、女子团体的组成,

其中所映现的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才是晚清妇女

生活史中最可贵的珍物。”E)吕碧城曾发起创

办过“女子教育会”,以“联络同研究女子教育,期于

女学之发达”,“突破女子教育持狭义之范围……授

女子以完全精神上之智识”[。吕碧城将女

子教育会章程登诸报刊,寻求同道中人。严复还为

其所拟《女子教育会章程》撰写了序文,力加表彰。

严复认为,“妇人既无学问,致历来妇人毕生之事,

不过敷粉缠足,坐食待毙而已”,若能办女学,“此后

有志之女,若能努力,何患不能比迹于西人。一家无

坐食之人,则家累轻;家累轻,而后人有余力以事其

事。或者可以挽回颓俗,转弱为强乎?”此外,严复

还提倡女子读书之外,能够阅世,“虽然人之学问,非

r}rl

仅读书,尤宜阅世。盖读书者,阅古人之世,阅世者,

]i 1{1J

¨

即读今人之书,事本相需,不可废一。”[

子教育会虽没有最后成立,但在当时的教育界与学

界都有一定的影响,也为女性角色的近代转型开辟

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 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M].合/,:安徽人民

出版社。2006.

[3] 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下册)[M].济南:齐鲁书社,

1988.

[4] 唐恢一.城市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

社.2o01.

[5]刘明逵,唐玉良.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7

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6] 张坍,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

册)[c].北京:三联书店,1957.

[7] 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956. 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8]金一.女界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

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

研究所.孙中山全集(1890-1911)[M].北京:中华书

局,1981.

[1O] 刘纳.吕碧城评传・作品选[M].北京:中国文史出

版社.1998.

郑观应.盛世危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M].上海:中

华书局,1941.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l980.

黄嫣梨.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

性[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美]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吕碧城.论提倡女学之宗匕[N].大公报,1904—05—

20.

吕碧城.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N].大公报,1904—06

l3.

吕碧城.敬告中国女同胞[N].大公报,190—05—

24.

李又宁.近代中华妇女自叙诗文选(第l辑)[c].台

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吕碧城.论某督札幼稚园公文[C].朱有礅.中国近代

1{1;1l

学制史料(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21] 吕碧城.兴女学议[N].大公报,1906—02—18.

[22]

吕碧城.兴女学议[N].大公报,1906—02—20.

[23] 各省学堂类志[J].东方杂志,190,(2).

[24]

方豪.英敛之笔下的吕碧城四姐妹[A].李又宁;张玉

法.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一l911)[c].台北:

龙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各省教育汇志[J].东方杂志,1906,(5).

蜀东秦氏.论中国当以遍兴蒙学女学为先务[N].大

公报。1904—09—27.

吕碧城.兴女学议[N].大公报,1906—02—26.

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

育史资料(下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各省教育汇志[J].东方杂志,1904,(10).

李宗一.袁世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吕碧城.女子宜急结团体论[N].中国女报,1907—07

o4.

社。2001.

吕碧城女士创办教育会章程[J].中国新女界杂志,

1907,(2).

许祖华.严复作品精选[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33・

经典励志古诗词-备课本怎么写

中国知识女性角色的近代转型——以吕碧城为例

本文发布于:2023-11-06 18:21: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266093208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知识女性角色的近代转型——以吕碧城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知识女性角色的近代转型——以吕碧城为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