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
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的摩擦和冲突
王卫平
邵 宝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自1896年近代首批留学生赴日至1912年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整个清末时期赴日留学生的人
数超过1O万人。留学生赴日后与日本社会展开了全面的接触,然而由于这一时期日本国民急剧膨胀的民族优
越感、双方不同的生活习惯、留学生日语水平较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双方的交流渠道并不通畅,留学生也
对留学生活颇具强烈的屈辱感与挫折感,这也是近代留学史上“留日反日”现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清末留日学生;交流与摩擦;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王卫平(1962_一),男,江苏溧阳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
会史研究;邵宝(1982_一),男,河南南阳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
事中国社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3)06-0183-07 收稿日期:2013-0 07
中国学生留学日本肇始于甲午战后的1896
年。从首批留学生赴日至1912年清政府退出历史 这一时期包括规模最大的留学生学校——宏文学
人,宛如大海中游来游去的鱼群”… 。这是因为
院在内的众多学校及书店、食堂、民宿都位于这
一
舞台,整个清末时期赴日留学生的人数超过10万
人。大批留学生赴日后,与日本社会展开了全面 地区。清国留学生会馆也在这一区域。
的接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冲突与摩
擦。由于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弥漫着强烈的民族高 肤色,也不是因为数量,而是因为他们穿的衣服。
傲情绪,日本人在与中国留学生交往过程中往往
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再加上双方生活习惯 了西服、日本学校的制服以及和服。易服对他们
不同,留学生自身日语水平又较低,这些冲突与
摩擦使留学生感到强烈的屈辱与挫折。在日本留 生界》第三期中写道:
学期间处处碰壁的留学生,即便在学成归国后,
仍怀有对日本的不满或愤恨感情,从而产生了近
代留学史上令人关注的“留日反日”现象。
一
留学生之所以在大街上引人注目,不是因为
来到日本后的留学生,不再穿长袍马褂,改穿起
而言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湖北学
诚欲变法自强,必自剪发易服始。……
易洋服,开渐进至大同世界之路。何故也?
、
衣:受人嘲笑的服装与辫发
由初具洋服之形式,则渐有洋服之相应感触,
久而久之必讲洋服之精神矣。洋服之精神,
即发奋振作、勇武刚健也,具独立之气象而
无奴隶之根性。且论西洋之精神,须取法于 清末时期留学生大部分集中在东京,其日常
政治学、法律、工艺、农商等诸学之长,渐以
活动主要在神田町、本乡町、麴町一带,“一出门,
所到之处都能看到游走在各处的成群结队的清国
实行。此外,如服装外形与西洋人同,则易
・
183・
本文发布于:2023-11-06 09:39: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2347872079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的摩擦和冲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的摩擦和冲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