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之⽗”巴赫简介-巴赫的作品及个⼈资料-巴赫的故事
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国籍:德国
⽣卒年:1685—1 750年
地位:近代⾳乐之⽗
主要作品:《D⼩调托卡塔语赋格》、《平均律⼩调托卡塔语赋格》、《平均律钢琴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
⼩调⼩提琴⼩调⼩提琴协奏协奏 曲》,6⾸《⼩提琴⽆伴奏奏鸣曲⾸《⼩提琴⽆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及组曲》,6⾸《⼤提琴⽆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提琴⽆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
曲》以及《农民康塔塔》以及《农民康塔塔》、《马太》、《马太受难乐受难乐》和《》和《B⼩调弥撒曲》 等
舒曼曾说过,⾳乐归功于巴赫,就像宗教归功于它的创造者⼀样。当贝多芬第⼀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时,惊呼道:“他不是⼩
溪(巴赫的德⽂,是⼩溪的意思),是⼤海!”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21⽇-1750年7⽉28⽇),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
出的管风琴、⼩提琴、⼤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D.斯卡拉 蒂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
⼀,他的创作使⽤了丰富的德国的⾳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乐集成了巴洛克⾳乐风格的精华。并被 尊称为西⽅“现
代⾳乐”之⽗,也是西⽅⽂化史上最重要的⼈物之⼀。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S.Bach,1685—1750)出⽣在德国中部图林根省爱森那赫市的⼀个⾳乐世家。巴赫的
⾼祖、⾯包师维 特·巴赫就是个⾳乐迷,传说他⾮常喜欢弹奏齐特拉琴(⼀种民间的弹拨乐器),哪怕是到磨坊磨⾯⼲活,也要
带上⼼爱的乐器。巴赫的曾祖约翰内斯则是远近闻名 的乐师。约翰内斯的长⼦约翰是巴赫家族的第⼀位作曲家,次⼦塔利斯
朵夫(也就是巴赫的祖⽗)是个乐师,三⼦海因利希是著名的⾳乐家。巴赫的⽗亲是位⼩提琴 家。巴赫的⼉⼦们后来也都成为著
名的⾳乐家。这个家族从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上半期先后出了50多位著名⾳乐家,其中有作曲家、⼩提琴家,还有管风琴、
长笛以及⼩号等乐器的演奏家,他们曾占据过德国⾳乐界许多重要的职位,对德国⾳乐的发展产⽣了深远的影响,以⾄于巴赫
的姓⽒在当地成了⾳乐家的代名词,
巴赫的⾳乐作品包罗万象,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乐领域(这⼀点同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
始)。尽管作品中的⼤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其其 中⽐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以及被后⼈称为《G调上的咏叹曲》的协奏
曲。还有《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提琴协奏曲⾸、《⼩提琴协奏曲》两⾸、《⽆伴奏》两⾸、《⽆伴奏⼩提琴奏鸣曲⼩提琴奏鸣曲与组与组
曲》6⾸、《⽆伴奏⼤提琴组曲》6⾸、《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 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
康塔塔》(Coffee Cantata)、《马太受难曲》(Matthauspassion)、《b⼩调弥撒曲》,等等。巴赫的⼩提琴奏鸣曲⼩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的⼩提琴奏鸣曲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的⼤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平均律钢琴曲集》的 ⼀套48⾸赋格曲和前奏曲;⾄少还
有140⾸其它前奏曲;100多⾸其它⼤键琴乐曲;23⾸⼩协奏曲;4⾸序曲;33⾸奏鸣曲;5⾸弥撒曲;3⾸圣乐曲及 许多其它
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严肃乐曲。他的创作⼀般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魏玛时代(1708-1717),可以说是
创作臻于成熟的阶 段;柯登时代(1717-1723),则是他创作的⾼峰期,许多贡献卓著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个阶段;⽽莱⽐锡
时代(1723-1750),是巴赫将宗教艺术 推⾄最⾼境界的时期。
巴赫在⾳乐的熏陶中成长,幼年时⽗亲就开始向他传授⾳乐技艺。不幸的是在他10岁那年⽗母便相继去世。他的长兄约翰·
赫⾥斯朵夫承担了⽗母的责任,按照家 族传统对⼩巴赫施以⾳乐教育。星移⽃转,冬去春来。⼩巴赫不仅在学校⾥学习成绩
⾮常优异,⽽且对⾳乐的酷爱也与⾅俱增。为了得到当时最著名的德国⾳乐⼤师 的⼀些作品,他曾借着⽉光⽇复⼀⽇地抄写
乐谱。为了向著名的⾳乐家学习,巴赫经常是徒步⼏百⾥登门求教。由于出⾝于贫民阶层,地位卑微,他⽆法接受正规、 系
统的⾳乐教育,他的艺术成就完全是凭着⾃⼰⾼⼭⼀般坚定、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刻苦⾃学⽽获得的。
17m年初春的⼀天,年仅15岁的巴赫离开了扶养他的哥哥家,只⾝来到位于德国北部的吕奈堡,开始了独⽴⽣活。在那
⾥,他以美妙的歌喉,灵巧娴熟的⼩提 琴、古钢琴、管风琴演奏技艺,被当地吕奈堡·⽶歇尔教堂附属的“优秀歌⼿”合唱团录
取,同时得以进⼊神学校学习。吕奈堡是⼀个宗教歌唱⾳乐中⼼,巴赫在这 ⾥如鱼得⽔,⼤⼤地开阔了⾳乐视野。在图书馆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许多古代德国和意⼤利⾳乐家的作品,从中得到丰厚的⾳乐营养和有益的启⽰。从此,他⽴志 研究⾳
乐创作理论,并且发奋练琴。
巴赫所处的时代是国家四分五裂,劳苦⼤众在⿊暗统治下饱受苦难的年代。1702年,巴赫以优异的成绩从神学校毕业,迫
于⽣计,他⼜不得不⾃谋职业⽽打消了 上⼤学的念头,好像上帝有意要让艺术家与贫穷分不开似的。难怪有位著名的剧作家
曾感慨道:“天才即使不是⽣长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活在⾮常艰苦的阶层 ⾥。”巴赫正是这样!他⼀⽣既与贫穷作⽃争,
⼜同社会歧视相抗衡。他的早期创作采⽤现实主义⼿法,作品富有强烈的戏剧性,充分表达了苦难民众的情感,这就 不免破
坏宗教⾳乐的陈规,从⽽遭到⼀些保守派及市侩们的歧视、刁难与恶毒攻击,使他饱尝了⽣活的困苦和屈辱的⾟酸,但他从未
屈服过。当时,巴赫不仅以杰出 的管风琴演奏技艺著称,⽽且他有即兴演奏的⾼超才能:他能根据——个简单的⾳乐主题,
运⽤各种复杂的复调⾳乐表现⼿法加以发展、变化?可以连续演奏⼀⼆个 ⼩时。他那罕见的技巧,不能不使⼈们⽬瞪⼝呆,赞
叹不已!
巴赫的美名逐渐传遍了整个德国,⽽且,⼀⽣未出过国门的他还赢得了⼀次殊荣。这是⼀次颇有戏剧性的事件。巴赫 1717年,
巴赫在魏玛宫廷担任⾸席乐师。有⼀次他到外地巡回演出,巧遇法国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玛尔尚,此⼈由于法国⾳乐在当时的
宫廷中很受恩宠⽽⾼傲⾃ ⼤,许多有民族⾃尊⼼的德国⾳乐家虽对他极为不满,但⼜⽆可奈何。玛尔尚听说巴赫的管风琴演
奏颇负盛名,便有意与他以即兴演奏的形式来当⾯⽐个⾼低。巴赫 欣然接受了这⼀挑战,这倒使玛尔尚反⽽感到忐忑不安起
来,因为在这以前,他是从来未认过输的。他思前想后.惟恐输了当场出丑,不可收拾,终于悄悄地溜之⼤ 吉了。虽然这是
⼀次没有开始的竞赛,却⼤长了德国⼈的志⽓,同时也给了那些总认为外国⾳乐家⽐本国⾳乐家好的德国⼈⼀个很有⼒的回
答。⽽在赞美及荣誉⾯ 前,巴赫总是平静的。他语重⼼长地告诫⼈们说:“谁像我⼀样⽤功,谁就可以有我⼀样的成就。”
1749年,晚年的巴赫视⼒开始衰弱,双⽬渐渐失明,曾做过两次⼿术,但都⽆效果。后⼜因中风卧床,于1750年7⽉28⽇
与世长辞。这位举世闻名的⾳乐 之神像蜡烛⼀般燃尽⾃⼰后悄然离去,他的遗体被⼈们埋在汉堡圣约翰教堂的墓地⾥,那是
座既没有墓碑、也没有任何标志的与贫民⼀样的坟墓。后来因为修马路, 巴赫的墓地也被夷为平地。直到19世纪末,⼈们在
加宽、翻修这条马路时,挖出了⼀⼝已经腐朽的棺材,⾥⾯装有⼀具男性⼫⾻,经有关专家解剖与鉴定,确认这 副⼫⾻就是
巴赫的遗骸。
巴赫死时,家中⼀贫如洗,他唯⼀的财产就是遗下的⼀群⼦⼥。他⼀共有巴赫20个孩⼦,前妻⽣了7个孩⼦。前妻病逝 后,巴
赫⼜与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了13个孩⼦,其中有3个孩⼦年幼时夭折。巴赫死时,最⼩的⼥⼉只有8岁。在⽣活
上,他们没有什么经济来 源,只好靠⼀些好⼼的亲戚朋友施舍度⽇。巴赫巴赫的后妻⽐巴赫多活了10年,最后还是死在贫民收容
所⾥。还有巴赫那可怜的⼩⼥⼉,也是苦难重重,贫穷⼀⽣。巴赫家族的最后⼀位成员死于1871年,这平凡⽽⼜伟⼤的⼀脉
到此也就告终了。
“巴赫”在德⽂中是“⼩溪”的意思,但正如贝多芬所说,巴赫的成就和对⾳乐的影响,像⼤海⼀般的巨⼤和深远,他不是“⼩
溪”,⽽是“⼤海”!这是对巴 赫⾳乐才华及⾳乐成就的由衷赞叹和如实评价。巴赫不仅是德国⼈民的宠⼉,天才的⼈民⾳乐家,
被誉为西⽅⾳乐史上的“⾳乐之⽗”;更重要的是,他为全⼈类⾳ 乐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古典⾳乐的丰碑。
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仅声乐作品就有295部宗教康塔塔,7⾸经⽂歌,3部受难曲以及⼀些清唱剧、弥撒曲、众赞歌等,有
的演唱起来长达⼀个多⼩时。内容上也⼗分⼴泛,有民间风俗性的,如《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如《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等, 曲调通
俗;、质朴;有以宗教为题材的,主要是经⽂歌和受难曲,代表作品有具有抒情性的康塔塔《我受了很多苦楚>和具有史诗性
的康塔塔《宗教改⾰运动 康塔塔》。在器乐作品⽅⾯,有管风琴⾳乐,古钢琴⾳乐,6部勃兰登堡协奏曲,4部管弦乐组
曲,48⾸钢琴前奏与赋格曲等;还有⼤量的⼩提琴、⼤提琴、长笛 等作品,包括三重奏、四重奏、管风琴和⼩提琴协奏曲,
⽆伴奏⼩提琴奏鸣曲,⽆伴奏⼤提琴组曲,宗教奉献仪式曲等。
巴赫作为⼀个艺术家,⼀⽣中创造出超脱时代的作品之众多,在世界乐坛上能与之媲美者寥寥⽆⼏。由于巴赫从⼩在民族的
和群众性的⾳乐⽣活中长⼤,因此,他的 ⾳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他的作品的素材、风格、曲调、语⾔等都来源于民间,充
满了浓郁的⽣活⽓息。巴赫信仰宗教,他渴望能借助慈善的宗教⼒量,去解救正在 受苦受难的⼈民。他在有些作品中,宣扬
了为拯救⼈类于苦难⽽勇于战⽃、牺牲⾃我的崇⾼道德精神,这对当时的德国社会⽣活产⽣了积极的影响。由于宗教观念的
局限性,他的作品不免会有唯⼼史观的⼀⾯,但他善于把英雄形象与⼈民以及宗教改⾰运动联系在⼀起,因此作品体现出强烈
的戏剧性与英雄性,具有鲜明的正义 感。
数百年来,巴赫及其作品为⼈们所敬重和喜爱,他的作品⼴为流传,经久不衰。他所⾼度概括和提炼出的复调⾳乐的理论,
为古典⾳乐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留下的⾳乐作品,更是经典性的稀世奇珍。
古⽼丽荣耀的巴赫家族
巴赫是德国最伟⼤的古典作曲家,也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作为巴洛克⾳乐时期的重要代表⼈
物,巴赫因其⼀⽣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 乐艺术发展所作出的巨⼤贡献⽽成为历代作曲家学习、效仿和崇拜的榜样。在世界
⾳乐史上,巴赫素有“⾳乐之⽗”的美称。
巴赫的成功应该和他整个家族的⾳乐渊源不⽆关系。整个巴赫家族仿佛就是由⾳乐家组成的。据现有所能查到的资料,在
300多年前(16世纪⾄18世纪)就有 53个姓巴赫的⼈任管风琴师、唱诗班领班或市镇乐师,⽽且,即使⽤最严格的标准来判断,
这个家族也有75位是以演奏⾳乐为⽣的,这⽆疑是个惊⼈的数字。每 年秋天,这个家族的成员都要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个叫
图林根的地⽅举⾏家庭聚会,他们在⼀起纵情饮酒、跳舞、唱歌,把聚会变成⾳乐的海洋。
巴赫曾经⾃制家谱——《爱好⾳乐的巴赫家族的起源》,保存在他的孙⼥安娜·菲利⽪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个家
族在⾳乐⽅⾯⾮同凡响的兴盛发达,如果⾮要打个⽐喻的话,巴赫就是这个根系庞⼤的树⼲上顶端的繁茂树冠。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场
巴赫于1685年3⽉21⽇出⽣于德国埃森纳赫城⼀个祖祖辈辈以⾳乐为职业的平民家庭。⽣活在这个⼩城镇的⼈们对于⾳乐有
着⾮⽐寻常的热情,据说在它的古 代城门上就刻写着“⾳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上回响”⼏个字。巴赫的⽗亲是⼀名中提琴⼿,哥哥
也是风琴师。家庭浓厚的⾳乐氛围影响了巴赫的爱好,他的⽗亲亲⾃为 他上启蒙⾳乐课,并教他⼩提琴。不幸的是,在巴赫
很⼩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乐课程的。幼年的巴赫学起⾳乐来异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 风琴、⼩提
琴等乐器的演奏⽅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显露锋芒。在上中学时,巴赫就开始⼴泛地参加各种⾳乐活动,后来⼜在吕奈堡
的教堂⾥担任歌⼿。同时, 他⼜在吕奈堡图书馆⾥1阅读了⼤量⾳乐作品,⼤⼤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理论知识。中
学毕业后,巴赫开始了⾃⼰艰苦的⾳乐⽣涯。从1708年开始, 他⼀直在魏玛、阿恩斯塔特和缪尔豪森的宫廷和教堂⾥担任乐
师。当时他的⾝份和地位都很低下,⽣活也⼗分贫困,然⽽,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形下,他创作出了许 多具有⾼度艺术价值
的作品。
杰出的⾳乐贡献
和先⼈们⼀样,巴赫也终⾝服务于宫廷和教堂,这⽆疑决定了巴赫⾳乐的⼀个特征,即他的创作题材和体裁必须受到⼯作条
件和环境的制约。作为⼀名虔诚的路德派 教徒,⽆论创作还是演奏,巴赫都视作为上帝的荣耀⽽付出的⾟劳。他⼀⽣没有离
开过⾃⼰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民⽣活的风貌与特点。 在这⼀点上,他和另⼀位巴洛克⾳乐⼤师
亨德尔⼤相径庭。⼀直侨居国外的亨德尔,其作品风格受意⼤利等国⾳乐风格的影响较⼤,⽽且在创作上偏重于主题⾳乐,
但巴赫的⾳乐却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乐,称得上是⼀位著名的复调⾳乐⼤师。巴赫的作品风格庄重⽽严谨,纯洁⽽虔诚,写
作技巧⼗分⾼超,作品的内容也⼗分深 刻。他对许多⾳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
巴赫的⾳乐作品浩如烟海,涉及除歌剧外的⼀切⾳乐体裁。虽然⼤部分已散失,留下的也有500多部,⾳乐史上作品多产的
作曲家也不乏其⼈,但直到今天,乐坛 上能与巴赫相⽐的⼈却寥寥⽆⼏。巴赫的创作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有300多⾸
宗教⼤合唱,20多⾸世俗⼤合唱,以及多部清唱剧、弥撒曲等。器乐作品 有管风琴曲、钢琴曲、⼩提琴曲、⼤提琴曲、长笛
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乐、器乐作品。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调托卡塔与赋格》、《平 均律钢琴曲
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调⼩提琴协奏曲》6⾸、《⼩提琴⽆伴奏奏鸣曲及组曲》6⾸、
《⼤提琴⽆伴奏奏鸣曲及 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曲》和《B⼩调弥
撒曲》等。
巴赫的作品虽然声乐占有很⼤⽐例,但他实际上却是⼀位器乐作曲家,他留下来的最⼤的⾳乐遗产也正是器乐作品。在巴赫
的器乐创作中,最得⼼应⼿的领域是管风 琴。此外,他的钢琴组曲、前奏曲、赋格曲、钢琴协奏曲、⼩提琴奏鸣曲和古组
曲、⼤提琴独奏组曲等,在他的器乐创作中都各有其重要地位。
巴赫在担任⾳乐职务的同时,还⼀直孜孜不倦地致⼒于⾳乐创作,因为长年累⽉的⾟勤劳作,使晚年的巴赫患上了眼疾,两
次开⼑⽆效,终⾄双⽬失明。1750年7⽉28⽇,巴赫在莱⽐锡逝世,终年67岁。
作品赏析
《G弦上的咏叹调》
巴赫写有4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D⼤调第三管弦乐组曲》最有名。有⼀次,热⼼宣传巴赫⾳乐的门德尔松⽤钢琴把这⾸
组曲弹给⼤诗⼈歌德听,歌德听后说: “乐曲开头部分实在是太壮丽了,就好像有⼀⼤群⼈沿着富丽堂皇的宽⼤的台阶庄严地
迈步⽽下。”这部组曲由5个乐章组成:序曲、咏叹调、加沃特舞曲、布列舞 曲和吉格舞曲。1871年德国⼩提琴家威廉密,将
其第⼆乐章改编成⼩提琴独奏曲,这就是著名的通俗名曲《G弦上的咏叹调》,由于使⽤⼩提琴四根弦中最低的 ⼀根弦——G
弦来演奏,故名。原为D⼤调,为便于在⼩提琴G弦上演奏,⼩提琴改编曲为c⼤调。旋律由⼩提琴缓慢地在G弦上奏出,既庄
重⼜深情,且具有巴洛 克艺术的风格。
《创意曲》
学过钢琴的⼈都知道巴赫的这部钢琴曲集,它是每个学钢琴学⽣的必弹曲⽬。《创意曲》作于1723年,是⼀部重要的键盘
乐复调练习曲。分两组,每组15曲。 第⼀组为《⼆部创意曲》,第⼆组为《三部创意曲》。“创意”就是创造乐意。标题是巴赫
从某个不知名的作曲家那⾥学来的。当时为了给⼉⼦们寻找钢琴教材,他 曾转抄过那位作曲家的作品。巴赫认为,学弹钢
琴的⽬的并不仅仅是学会钢琴,⽽且也是⼀种学习作曲的⼊门途径,故选⽤此名。他还特意在曲集上注明:“对于钢 琴爱好
者,特别是那些急于学会钢琴的⼈来说,这是⼀本纯正的⼊门⼿册。它指出了⼀种条理清晰的教学⽅法,不仅可把⼆声部弹得
熟练均匀,⽽且还能进⼀步把三 个必备声部弹得准确完好;与此同时,不仅学到了良好的创意,⽽且还可进⼀步学会如何去
把⾳乐设计出来;但⾸先是要学会如歌的弹奏法,从⽽进⼀步引起对作曲 的强烈兴趣。”
巴赫的⽣平故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的⼀个著名的⾳乐家族。⾳乐(主要
是器乐演奏和作曲)在这个78家族内部代代相传,从16世纪起经历了260多年,共7代⼈,其中成为⾳乐家的多达78⼈,卓有成
就的有42⼈,⽽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约·塞·巴赫(以下单称巴赫)。
据记载,巴赫的始祖是维特·巴赫(死于1577年),他是⼀位会弹琉特琴的⾯包师。他的很多后代都很有⾳乐才能,并在教
会、宫廷或市政府谋得各种⾳乐职位。如巴赫的祖⽗克利斯多夫(Christoph,1613-1661)曾任埃尔福特市和阿恩施塔特宫廷的
乐师。巴赫的⽗亲约翰·阿姆布罗修斯(J.Ambrosius,1645—1695)曾是爱森纳赫市的乐正和宫廷⼩号⼿。巴赫的堂叔约翰·克
⾥斯多夫(J.Christoph,1642—1703)是巴赫以前家族中最重要的⾳乐家,曾任爱森纳赫宫廷⼩教堂的管风琴师和⽻管键琴
师。
巴赫1685年3⽉21⽇⽣于爱森纳赫,从⼩就在⽗亲的指导下学习⼩提琴和中提琴。7岁起进⼊当地的⽂科学校,接受了⼀般
的⼈⽂和神学的教育。他的⽗母相继于1694和1695年逝世,于是,巴赫便到奥尔德鲁夫随他⼤哥约翰·克⾥斯多夫住在⼀起,
继续上学,并随⼤哥学习键盘乐器的演奏。1700年他来到吕内堡,在圣⽶歇尔学校学习,并参加了校内的晨祷唱诗班。他在
吕内堡还结识了伯姆和赖因肯这些北德管风琴学派的⼤师,从他们的演奏中获益匪浅。
1703年3⽉巴赫在魏玛宫廷短期担任了⼩提琴⼿和宫廷乐师。8⽉他成为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的管风琴师。他在那⾥的职务不
重,有⾜够的时间弹奏管风琴。他请了4周假去吕贝克聆听布克斯特胡德的演奏,但却在那⾥呆了近4个⽉,回来后受到上司
的斥责,差点丢了⼯作。在阿恩施塔特,巴赫开始创作管风琴曲,并开始接受学习管风琴的学⽣。
1707年,巴赫获得了⽶尔豪森的圣布拉修斯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10⽉间,他与他的远房堂妹玛利亚·巴巴拉结婚。由于教堂
内部的教派之争,使巴赫创作“规规矩矩的宗教⾳乐”的理想得不到⾜够的⽀持,⼲是,他在第⼆年7⽉便提出了辞呈。
在 魏玛⼤公的聘请下,巴赫来到魏玛宫廷担任管风琴师。他在那⾥也创作了不少管风琴作8⾸众赞歌前奏曲》、《管风琴⼩曲
集》和各种前奏曲、幻想曲或托卡塔与赋 格的组合。1714年他被任命为宫廷乐队的指挥。不过,巴赫必须⾝穿⼤公要求的⾳
乐仆⼈的制服,在⼀些节庆的场合为⼤公服务。⼤公喜爱意⼤利⾳乐,巴赫也 是在这时开始认真研究和吸收了维⽡尔第、科
雷利等⼀些意⼤利作曲家的风格和⼿法。在魏玛,他还结识了德国作曲家泰勒曼(他是巴赫⼆⼉⼦的教⽗)。1717 年,巴赫想
去科滕宫廷任职,但魏玛⼤公不愿放他⾛,巴赫⼀再坚持,竟遭到了⼤公长达⼀个⽉之久的监禁,最后,⼤公才萨同意他离
职。
科滕的利奥波德亲王喜欢⾳乐,并会演奏⼀些乐器。从1718年到1723年,巴赫在这⾥担任乐队指霁;由于亲王的兴趣是在
世俗⾳乐,所以巴赫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世俗器乐曲上,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卷、《⽆伴奏⼩提琴奏鸣
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等⼤量的传世之作。
下例选⾃巴赫出版于1722年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卷中的第⼀⾸前奏曲与赋格(C⼤调)。这是⼀⾸⽤分解和弦写成的练
习曲式的前奏曲,既很有规律⼜神采飞扬,这些分解和弦的最⾼⾳可以连成⼀个旋律,随后的赋格主题便是从这个旋律中孕育
出来的。这部曲集也是巴赫创作的许多有教学⽬的的作品之⼀。在这类作品中⽐较著名的还有《⼆声部创意曲》、《三声部创
意曲》(D以及《管风琴⼩曲集》和后来写于莱⽐锡时期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卷等。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在巴赫的
器乐曲中是⾮常重要的作品。它们各有24⾸前奏曲与赋格(24个⼤⼩调各⼀⾸),合起来共有48⾸。除了教学⽬的,巴赫创作它
们还有另⼀个⽬的,那就是要向世⼈展⽰运⽤⼗⼆平均律便可以在任何⼀个调上⾃由地转调。这两卷作品是⼀个惊⼈的艺术宝
库,不仅在⾳乐技巧上⽆与伦⽐,⽽且充满了丰富⽽深刻的内涵,因此被后⼈誉为“钢琴家的们⽇约全书》”。
1721年巴赫收集了他的6⾸最好的协奏曲献给勃兰登堡的克⾥斯蒂安,路德维希侯爵,这就是著名的6⾸《勃兰登堡协奏
曲》。勃兰登堡侯爵的宫延位于普鲁⼠的⾸都柏林,巴赫⽆疑是想在政治上更加重要的城市柏林寻求⼀份⼯作(但没有成功),
同时,他也是想向这位未来可能的雇主展⽰⼀下他写作⼤协奏曲的技巧。⼤协奏曲这种以⼀组独奏乐器与乐队相抗衡的协奏曲
形式通常也有三个乐章,在第⼀乐章,乐队⼀般先演奏⼀个随后反复再现的主题,独奏者⼩组(通常是两三把⼩提琴和通奏低
⾳)与 乐队⼀起演奏,然后,独奏者继续演奏⾃⼰的技巧性更强的段落。巴赫的这部作品规模较⼤,使⽤了多种多样的独奏乐
器的组合,例如第⼀⾸运⽤了⼀个⽊管乐器 组;第⼆⾸⽤了⼩提琴、双簧管、竖笛和⾼⾳⼩号;第三⾸全⽤了弦乐;第五⾸
的独奏组则有⽻管键琴、⼩提琴和长笛。作为巴赫最早的⼤型器乐作品,这部作品展 现了绚丽多彩⽽⼜富于独创性的对⽐,
华丽⽽⾼超的复调技法,以及活跃⽽宏伟的旋律,特别是⽊管乐器的运⽤极为出⾊。可以说,巴赫⽤这⾸作品把⼤协奏曲这种
当时已趋于过时的体裁推向了最后的⾼峰。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15:5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1710262071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音乐之父”巴赫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音乐之父”巴赫简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