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 HAYDN
约瑟夫.海顿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村, 海顿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
匠,母亲是个厨娘,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
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
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
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助,
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
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庭乐
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
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
静、乐观的感觉,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贝多芬的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
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
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贝
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
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
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
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
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
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
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
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
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1807
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
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
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
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
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
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
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
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亨利·舍林格
波兰小提琴家亨利·舍林格去年到英国演出,下榻的一家饭店忽然失火。他抓起他的名
贵小提琴同其他旅客一起逃了出来。但是到饭店外的草坪上,他却奏起小提琴来安慰因火警
而受惊的人们。下午四点钟,火被扑灭了。他收拾起小提琴上楼去睡觉去了。
巴赫
在巴赫成长的年代,贫穷落后的德国,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
学习,除了抄录他们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这对于家
境贫寒的巴赫来说,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15 岁时,巴赫离开了哥哥,徒步
300 公里前往吕内堡学习。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他结识并熟悉了该城的管风琴
大师伯姆和他的音乐;巴赫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演奏,还有一次徒步两
天前往策勒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一次从汉堡返回吕内堡的途中,他没
有了路费,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脚。突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
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没想到鱼头里藏著两个金币,原来这是好心人对他的施舍。巴赫
感激万分。这下他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1705 年,巴赫已经担任
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他向教堂当局请假去吕贝克聆听著名德国作曲家布克斯特
胡德的管风琴作品演奏会。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迷住了,待了四个月才返回。为
此他受到了教会当局的训斥。
普契尼
普契尼到“斯卡拉”剧院看他的新歌剧《托斯卡》上演,他注意到观众对戏的赞誉很高,
十分得意。 “您为什么不鼓掌?您不喜欢这个戏吗?”邻座一位陌生妇女问道。 “哦,不太喜
欢”。普契尼答道,“戏里有些地方对白写得不够清楚。” “那有什么关系,作者有权创新。”
妇人反驳道。 “可能……不过最坏的是模仿。您没有听出有些曲调是受威尔弟的影响吗?” “这
只不过是继承意大利的传统。”妇人不服地说。 “我不这样认为。此外合唱太拖拉了,应该
更轻巧生动些。” “您真这样认为吗?” “当然。” 第二天,普契尼打开报纸一个标题映入眼帘:
《普契尼关于他的“托斯卡”的谈话》。使他大吃一惊的是,文章把他开玩笑说的有关此剧的
评论几乎之字不漏地刊登出来。万万没想到,剧院中坐在他身旁的妇女竟是米兰最畅销的报
纸评论家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13:4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1630162070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音乐家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音乐家的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