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作者:严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8期
摘 要: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
(Mulan)》中“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
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
份改写。
关键词:木兰诗;迪士尼动画;身份改写;美国文化
作者简介:严静(1994-),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迪士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取材于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木兰诗》,原作讲述
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思想。而迪士尼动画电影《木
兰》则是借着中国传统故事中花木兰的原型,取而代之的是美国主流文化的宣扬。
哈罗德·伊尼斯指出:“评价一种文明的时候,如果是用它依赖的一种传播媒介,那就需要
知道媒介的特征有何意义。”[1]从表面看来,动画电影充满了纯真、想象和童趣,给观众营造
了轻松愉悦的观影体验。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动画电影具有无限的假定性与丰富的形式塑造的
特征,使其在创作过程中蕴含了巨大的话语操纵的可能性。那些看似纯真有趣的动画形象的背
后往往隐藏着话语的规训。迪士尼动画电影《木兰》并不仅仅是一部轻松有趣的动画影片,影
片中的动画形象更是一种话语的符码,是迪士尼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媒体实力向全球观众传达美
国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念。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产品,迪斯尼动画影片远
非“天真无邪的儿童娱乐产品”那么简单[2]。
一、个人主义的张扬
在电影《木兰》的一开始,个性活泼的木兰为了家族荣耀而不得不努力相亲成功,然而相
亲之路却屡遭挫折,残酷的现实让木兰感到迷茫,就在此时,战争的爆发给她带来了转机,她
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新兵训练时,李翔的一句话“成功在于找到自我的中心”让木兰豁然开
朗,坚定了她追寻自身价值的信念,最终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在电影徐徐展开的过程里,
木兰在新兵训练中屡败屡战,凭着一股要证明自己的信念,她在无数次的尝试之后终于成功地
解决了李翔出的难题,同时也逐渐赢得了战友的认可。随后,在同萧关雪山一战中,木兰更是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13:2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1619812070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