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
兰》为例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好莱坞开始注重中
国主题电影。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备受好评,里面充满中国古代元素,如舞龙、烟花、
杂技等。时隔20年,真人版《花木兰》上映。但是真人版电影并不成功,里面充斥着“东方
主义”,这是西方人解构后重新建构的产物。本文通过中西方视角分析影片中的文化因素,
希望对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东方主义;《花木兰》;
一、介绍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020年9月,真人版《花木兰》上映,影片由刘亦菲饰演“花木兰”,甄子丹饰演“董将
军”,巩俐饰演“女巫”,李连杰饰演“皇帝”,国内大咖云集。但等到正片在国内上映,网友
一片压倒式差评。有网友认为电影一如既往的大场面,武打效果震撼;但大部分网友给出差评,
吐槽女主角妆容、剧情荒腔走板、杂糅中西等。
在笔者看来,这是典型的中西文化认知差异问题。在中国木兰替父从军家喻户晓,但在该影
片中,中国观众认为木兰的形象走样,是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的化身。出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西方视角下的东方主义与他者的想象化,这一点始终体现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
因此,本文选取东方主义为研究方向,分析影片中的由于中西文化认知差异造成的中西杂糅
现象,希望更好促进电影的发展,为中国观众打造优秀的影视作品。
2. 东方主义与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
2.1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
1920年左右,好莱坞成为全球影视中心。但好莱坞一直存在“中国妖魔化”的现象,历史
原因还是“黄祸论”。1920-1950期间,不少电影中出现负面的中国人形象。如西方经典影片
《傅满洲》,里面的傅博士是一个邪恶阴暗、带有神秘东方色彩的人物。之后,他的儿子上气背
叛家族,向西方示忠。1950-1990期间美苏冷战,电影延续冷战思维,好莱坞电影中不乏中国人
帮助苏联人破坏美方的军事行动等情节,这些都从西方视角出发诋毁中国。再以《末代皇帝》为
例,里面的皇帝认为西方人庄士敦是自己的心灵导师。两人对话时,庄士敦背后有明亮的光线,
而溥仪的背景是死一般寂静的紫禁城。这种拍摄方式暗示着中国的希望来自于西方,等待着西方
人拯救。镜头还深入地表现了太监的谄媚,这些都把中国人塑造成渴望被掌控的形象。1990至今,
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好莱坞为了迎合中国观众,影片中国人的形象有所改变。
尽管如此,在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的形象都是西方的他者化想象,致使中国观众总觉得人物形
象走样,没有地道的中国味。
2.2 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由霍斯沃特在1769年首次提出,用来指称西方人对东方文化进行探索研究的
各类学科(Said , 1999)。将东方学作为一门学科,或者将东方作为一种话语权利和思维方式,
都表明了西方文明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书写、研究与控制,即西方中心主义视角流露的傲慢与偏见,
其本质目的在于设置西方文明与外部世界的二元对立和思想界限(刘泽溪,邹韵婕, 2021)。在
西方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存在意义并非地理分布上的明确主体,更倾向于政治和文化层面的虚构
空间。在西方大众媒介中,中国永远不会是先于话语存在的政治实体,而是重视萨义德所言之的
“想象中的地理概念”(常江,2017)。
二、东方主义下的场景布置和文化符号
1. 场景布置
根据诗词描述,花木兰家住北方,时代背景是北魏时期。而真人版《花木兰》中,木兰家住
南方圆形土楼,而此建筑最早见于明朝,这种历史错误让中国观众难以接受。而木兰家族中的礼
仅如此,真人版《花木兰》中,李连杰扮演的“皇帝”,留着八字胡,这是西方人认知中典型的
东方符号。《傅满洲》中的傅博士就是这样的形象,而这一人物是西方人对中国的丑化和歧视。
三、东方主义下的父权统治和女性独立
花木兰生活的朝代是封建家长制时代,是父权社会,《木兰辞》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
当户织”说明木兰在未替父从军前,过的是男耕女织的生活,遵守世俗礼仪。诗词中还交代“军
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因此替父从军完全是出于忠孝,迫不得已。
而真人版电影中,木兰小时候性格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女孩子,她飞檐走壁,把邻居闹得不得
安宁,为以后从军、不甘于被世俗束缚埋下伏笔。
看到这里,中国观众不免觉得故事已经有违初衷,不再是诗词中的故事走向。电影中的故事
安排是典型的美式英雄主义,相信只要心怀梦想,一定可以摆脱原生条件束缚,实现自我的价值。
并且,该影片表达了近几年一个主题:女权。里面的木兰不甘于女子身份,希望可以像男儿一样
上战场,英勇杀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些都违背了原来的故事内容,不符合中国封建时代的特
同时,中国电影业面对西方的“他者化”和东方主义也应该有所启发。中国电影应当大力发
展自己的品牌,做好做强本国电影,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外国观众看到真正的中国。
这样才能一步步化解西方中心主义,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爱德华. W. 萨义德. 东方学[M]. 王根宇译.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2]刘泽溪,邹韵婕. 《花木兰》的他者化想象和东方主义困境[J]. 电影文学,2021(05): 89-93.
[3]常江. 从“傅满洲”到“陈查理”:20 世纪西方流行媒介上的中国与中国人[J]. 新闻与研究传播,
2017(02):84.
[4]常江,石谷岩. 傅满洲的幽灵:好莱坞电影里中国人形象的百年变迁[J]. 当代电影,2019
(02):88-94.
[5]林丹娅,张春. 性别视角下迪士尼改编《木兰》之考辩[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06):156-163.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13:1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161007207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以《花木兰》为例分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