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多元文化背景下谈日美动画对中国动画的启示文档
(精品)
多 元 文 化 背 景 下 谈 日 美 动 画 对 中 国 动 画 的
启 院系:
文学与传媒学院 姓名:
白世锋 学号:
080114137 多元文化背景下谈日美动画对中国动画的启示 摘
要:
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对日美动画的分析, 指出对中国动画的一些
启示。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日美动画 中国动画 启示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动画片以其独特
的视觉冲击和想象以及娱乐性强的特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
它不再是电影播放时的加片和人们茶余饭后的几分钟点缀。
随着各类大型电视、 影院动画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它也不再仅
仅是孩子们的专宠,老少皆宜成为现代动画片的主流。
从美国迪斯尼的那只老鼠米奇到《狮子王》、《花木兰》 ,到梦
工厂的《埃及王子》 ,到日本宫崎骏的《千与千寻》 ,动画片已充分
显示了它巨大的魅力。
1 / 8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给制作者带来高额的
经济回报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也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 ,在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的情况下, 动画产业也呈现了许多多元文化的发展因
素。
日美动画在吸收别的民族的优秀因素之后转而发展自己的动画
产业, 已经成为其发展动画的重要途径。
如美国的《功夫熊猫》 就是取材于中国特有的熊猫。
文化的多元化, 使得动画产业不再局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
而是面向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
同时, 日美在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因素发展本国动画产业时还
保留了自己国家的传统风格。
二战后,日本动画开始迅速发展,真正崛起始自 1956 年 10
月在大川博领导下成立的东映动画株式会社。
1958 年他们推出取材于中国神话的彩色动画片《白蛇传》 ,仅
海外收入就达 95000 美元,此后根据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作品改编
的漫画 《西游记》 也获得成功。
20 世纪 80 年代传入中国的《铁臂阿童木》、《森林的传说》、《聪
明的一休》、《花仙子》 等影片,伴随了我们青年一代的成长,更让我
们认识到了 日本动画的魅力。
但真正让世界瞩目,引起美国迪斯尼关注的还是日本 动画诗人
宫崎骏的作品。
以他日本动画片, 大都追求唯美主义, 背景处理的细腻逼真、
---------------------------------------------------------------最新资料推荐------------------------------------------------------
画面有深度、 有层次感; 人物角色则描绘得极为标致靓丽, 带有
唯美化的模式; 而人物动作则比较简洁, 这样疏密结合也刚好符合
了观众的审美要求。
他与高畑勋合作的作品从 《风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
便》、《龙猫》、《幽灵公主》 到《千与千寻》 ,不仅一部部创造了惊
人的票房,而且一部比一部成熟、 深入人心。
由此,这对黄金搭档为日本动画卡通开创了 另一个纪元。
不但动画片本身,就连片中像樱桃小丸子、 蜡笔小新、 花仙子、
龙猫、 红猪等的明星们,也以不同的方式走入了 人们的生活。
从吉卜力博物馆到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玩具、生活用品,动画明星
们已经无所不在。
宫崎骏将科学文明和大自然做为他作品的核心,使一向被称为小
儿科 的动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提高,而且有了大片的魅力。
但是这些动画片无论是在人物造型、 服饰设计, 还是在场景的
设置上都带有厚重的日本本土文化。
美国这一动画大国, 其作品大都采取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为题
材, 情节曲折,生动有趣, 人物性格鲜明, 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
还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
人物造型接近生活、动物形象则作大幅度的夸张与变形, 适合
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品味、迎合了 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
美国动画片中的每一个动画形象都非常的生动活泼, 无论是它
3 / 8
故事的取材, 还是角色的创造都很贴近生活, 符合大众心理。
不仅如此, 美国还从世界各国汲取创作元素, 例如《花木兰》,
虽然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 但它的创作形式和赋予角色的性格特征
都是美国化的, 有着浓郁的美国本土气息和民族风格。
可见, 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所创作的动画形象都带有自身的民
族特色。
无论是造型、 语言、 服饰还是它的举手投足都带有独特的民族
风格。
在我国,从 20 世纪 20 年代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纸人捣
乱记》 开始,到他们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可以说代表了 当时
动画片发展相当高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的《猪八戒吃西瓜》、《过猴山》、《小鲤鱼跳龙门》、
《一幅僮锦》、《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三个和尚》、《大闹天
宫》 等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 雕塑、 建筑、 服饰以及戏曲、 民
乐、 剪纸、 皮影、年画等民间艺术, 为各种类型的动画片提供了
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和创作语言。
应当看到中国动画产业自己的优势在于市场优势, 文化优势、
成本优势、 人才优势和后发优势。
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 而动画形象价值将通过消费产品得以
实现。
甚至是在未来移动媒体时代, 动画变成直接对内容付费的赢利
---------------------------------------------------------------最新资料推荐------------------------------------------------------
模式时,全球最大的用户数量也决定了我们拥有动画最大的市场出
口。
文化方面, 中国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 将成为动画题材的最
大滋生土壤。
然而剧本的创作和改编是制约我们动漫发展的一大弱项, 这一
点日本和美国的漫画先行的做法应当给我们很好的成功启示。
事实上, 无论日美还是欧洲, 很多动画作品都是由漫画改编过
来的。
特别是日本动画, 几乎无一例外以连环漫画作为开路先锋和试
金石。
由于漫画的制作和发行成本很底, 这样非常有利于自由原创创
作, 而漫画的人气基础又是动画成功的试金石。
反观我们由于动漫脱节, 多数动画作品从历史故事直接进入动
画市场, 甚至是迎合领导意识的盲目投资, 市场风险可想而知。
成本上我们不仅比欧美日韩有绝对优势; 近年国际市场的发展
表明, 与印度,菲律宾, 印尼这些动画工厂 的后起之秀相比, 动
画的素质水平和劳动力价格的所谓性价比也占绝对优势, 近年来曾
流失到上述国家的 OEM 加工市场的回归就说明了这一点。
素质优势还在于我们长期以来的国产原创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
有创作能力的动画队伍, 这一点我们甚至比韩国还有优势, 中央电
视台《哪吒》的制作过程中内地动画公司在二次创作的优势就很明显。
5 / 8
近万名在校的动画专业学生, 也将是未来我国高素质动画人才
的可靠保证。
技术方面,目前的动画技术走向也非常适应我国的行业发展状
况。
在经历了电脑上色也就是数字化的后期制作的革命之后, 目前
动画技术发展正朝着无纸动画发展。
无纸动画是实现动画的中期加工的电脑化。
方法是用电脑在数字画板上进行创作和制作, 其意义不仅在于
脱离了纸面上的作业, 关键在于动画的从业人员可以在远程甚至家
里完成各个环节的工作, 通过互联网完成整个动画片的创作和制作,
这样不仅节省了制作成本, 而且大大的提高效率。
可以预见像电脑上色一样, 未来几年动画将全面转向无纸化制
作。
而我国的动画开发区域也将随着无纸技术的发展, 延伸到更广
阔的地区, 队伍会更加壮大, 素质会更高, 成本则会更低。
但是动画作品的创作也不能一味地禁锢在传统文化与民间美术
中寻求创作元素, 也要不断地学习与接受国外文化, 学习外来先进
技术, 取其之长, 补己之短。
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出品的《桃花源记》 通过电脑技术将工笔、 剪
纸、 水墨、皮影等方面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从动画大国日本捧回了
TBS 动画数字大赛最优秀奖, 足以证明中国传统动画艺术风格没有
过时。
---------------------------------------------------------------最新资料推荐------------------------------------------------------
但值得反思的是, 我国动画市场并不是需要更多类似的片子,
而是要挖掘更高层次的、 大量的优秀动画片。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又不断发展变化的, 我们在创作动画艺术
短片时也要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用先进的电脑技术、 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美术与时代特征巧
妙的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新的动画符号。
比如网络上很流行, 做得也很有个性的一部 Flash 动画短片
《纤纤》, 这部短片用简单的线条、明朗的色块, 把民间的剪纸、 京
剧脸谱与现代时尚造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故事体裁也极其幽默搞
笑; 既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 又传递给观众艺术欣赏价值。
中国传统动画并不是中国动画的唯一风格, 民间美术也不是动
画创作元素的唯一来源, 它只是在某个时期代表中国时代特征的动
画表现形式, 当具体到某个动画制作时, 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则
需要结合题材而定, 就是要协调好动画短片中主体与风格的矛盾。
我们不能用一贯的创作风格去创作广泛的作品主题, 而是要在
平时的练习中广泛地接触其他艺术形式, 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以
适应不同题材的作品创作。
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精通全部的艺术表现形式, 只
有我们避开不熟悉、 不擅长的题材, 多表现自己感兴趣、 类别统
一的主题, 这样我们才能在动画创作中游刃有余, 才能找到属于自
己的个性特征。
7 / 8
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电影造型选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 年。
钟茂兰:
《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年。
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M],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
孙立军.动画艺术词典[Z],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3。
.
本文发布于:2023-11-05 12:21: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991581052069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多元文化背景下谈日美动画对中国动画的启示文档(精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多元文化背景下谈日美动画对中国动画的启示文档(精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